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研语文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调研
八年级语文试题(卷)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9分)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完成各题任务。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古典诗歌,yuán①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在中华文明史上wèi②为壮观。
诗歌已经渗透到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一代一代 A (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影响着中华儿女,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和心灵依托。
旅途中如果没有诗歌,脚步便会凝sè③;生活中如果没有诗歌,岁月便会 B (褪色/退色);C ,;生命中如果没有诗歌,心灵便会干hé④。
诗歌是中国人须臾不可分的人生伴侣。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____②_____③____④____
(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A和B处。
(3)结合语境,在C处横线上仿写恰当的语句。
【答案】(1)①. 源②. 蔚③. 涩④. 涸
(2)A潜移默化;B褪色。
(3)示例:成长中如果没有诗歌,青春便会萎缩。
(句式要相同,意思要相近)
【解析】
【小问1】
本题考查字形。
源远流长(yuán yuǎn liú cháng):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蔚为壮观(wèi wéi zhuàng guān):形容事物美好繁多,形成盛大壮观的景象。
凝涩(níng sè):因冻结而滞涩。
干涸(gān hé):河流、池塘等干枯无水。
【小问2】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处:
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或品性受到环境或别人的影响、感化,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
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在此指诗歌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中华儿女,应使用“潜移默化”。
B处:
褪色:布匹、衣服等的颜色逐渐变淡,以至没有;比喻某种情景、意识、本色等逐渐淡漠以至忘记。
退色:
颜色逐渐减退变淡。
在此指生活中如果没有诗歌,岁月失去光彩,应使用“褪色”。
【小问3】
本题考查仿写。
联系“旅途中如果没有诗歌,脚步便会凝sè③;生活中如果没有诗歌,岁月便会B(褪色/退色);……;生命中如果没有诗歌,心灵便会干hé”可知,仿写要符合“……中如果没有诗歌,……便会……”的形式。
示例:学习中如果没有诗歌,乐趣便会减少。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我国贵州威宁地区每年入冬时节的“烤茶”习俗,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抵御山区冬季严寒。
B. 樊锦诗与丈夫彭金章牢记前辈学者的嘱托,坚守大漠四十余载,为敦煌莫高窟的文物保护工作奉献了他们的青春。
C. 由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研发的“海水稻”,是应对粮食危机的重大技术突破,更是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成果。
D. 近年来,有些地方对“历史名人故里”的争夺,成为是否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当地经济热度的重要途径。
【答案】B
【解析】
A.缺少宾语,可在句末加“的主要方法”;
C.语序不当,应该将“应对粮食危机的重大技术突破”与“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成果”位置互换;
D.两面对一面,去掉“是否”;
故选B。
3.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服饰往往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尚,历史上大规模的服饰变化大多与文化思潮紧密相关。
②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潮服饰应运而生。
③近年来,伴随文化自信日益增强,大众就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已形成广泛共识。
④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构建视觉系统,回应并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审美。
⑤国潮服饰以人们对中华美学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以当代国际流行风尚为基础。
A. ①③⑤④②
B. ④②①③⑤
C. ①③②⑤④
D. ④②③①⑤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和排序。
句子①提出了一个总体观点,即服饰变化与文化思潮的关联。
句子③进一步描述了当前的文化背景,即文
化自信的增强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
句子②提出了国潮服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这是
一个转折,承接了前面的背景描述。
句子⑤具体解释了国潮服饰的特点,即以中华美学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当代国际流行风尚。
句子④描述了国潮服饰的影响,即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构建视觉系统,回应并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审美。
因此,按照逻辑顺序,句子的排列应该是①③②⑤④。
故选C。
4. 古诗文默写填空。
古今文人都是善于直接通过诗句来表情达意、抒发自己深沉感情的:古人以“①_____,___?___,胡为乎泥中”直抒质朴坦率的劳役悲歌(《式微》);以“ ②____,_____。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抒发闺妇对恋人的思念(《子衿》)。
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通过“③_____,____”来表达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通过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④“___,_____,_____”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诗人贺敬之则是以“⑤_____,双手搂定宝塔山”(《回延安》)抒发他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无限眷恋。
面对成功者的先例,有的人“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最终练成了真本领,实现了人生的目标;而有的人则是“ ⑥_______,_______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只是消极等待机会,于是白白浪费了时光。
【答案】①. 式微式微②. 胡不归③. 微君之躬④. 挑兮达兮⑤. 在城阙兮⑥. 海内存知己⑦. 天涯若比邻⑧. 寂寥无人⑨. 凄神寒骨⑩. 悄怆幽邃⑪.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⑫. 坐观垂钓者⑬. 徒有羡鱼情
【解析】
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
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
“躬”“达”“阙”“寥”“邃”“羡”等字容易写错。
名著阅读:
5. 阅读下面的材料,在后面问题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那时候君主和大臣都竭力招揽有技能的人,甚至学鸡鸣、学狗盗的也都收留着。
这是所谓“好客”、“好士”的风气。
其中最高的是说客,是游说之士。
当时国际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
战争到底是劳民伤财的,况且难得有把握;重要的还是做外交的工夫。
外交办得好,只凭口舌排难解纷,可以免去战祸;就是不得不战,也可以多找一些与国,一些帮手。
担负这种外交的人,便是那些策士,那些游说之士。
游说之士既然这般重要,所以立谈可以取卿相;只要有计谋,会辩说就成,出身的贵贱倒是不在乎的。
(1)上文节选自《经典常谈》,它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作者______(人名)格外重视这本书的_______性和______性。
(2)上文中记载那些策士、那些游说之士说辞的书叫《_________》,是汉代_____(人名)编撰的。
(3)作者是按照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来撰写《经典常谈》的,例如讨论儒家经书时,破除“”的传说。
【答案】(1)①. 朱自清②. 普及性③. 通俗性
(2)①. 《战国策》②. 刘向
(3)经书都是圣人所作
【解析】
小问1】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文学常识。
第一空,由“上文节选自《经典常谈》”这一提示,我们知道这是一部由特定作者所写的书籍。
结合我们的知识库,我们知道《经典常谈》的作者是朱自清。
因此,此空应填写“朱自清”。
第二、三空,材料中提到“它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这暗示了这本书的受众是中学生,因此需要有普及性和通俗性。
普及性意味着这本书的内容应该广泛覆盖某个领域的基础知识,而通俗性则指语言应简单易懂,适合中学生阅读。
因此,这两空应分别填写“普及性”和“通俗性”。
【小问2】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文学常识。
题干中明确提到“上文中记载那些策士、那些游说之士说辞的书叫”以及“汉代……编撰的”,结合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我们知道这本书是《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撰的。
所以,这两空应分别填写“《战国策》”和“刘向”。
【小问3】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内容理解。
题干中提到“作者是按照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来撰写《经典常谈》的”,并给出了一个具体的例子,即“破除……的传说”。
考虑到儒家经书在传统观念中常被视为圣人所作,但现代学术观念可能更注重其历史性和科学性,而非神秘性。
因此,此空应填写“经书都是圣人所作”。
二、综合性学习。
(6分)
6. 雍城中学将举办“低碳新风尚,一起向未来”主题宣传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栏目设计】宣传委员准备制作一期黑板报,请你帮他补充设计一个栏目。
栏目一:拟低碳标语栏;栏目二:提低碳建议;栏目三:
(2)【任务二:撰写宣传标语】学校需要在校园里张贴倡导践行“低碳生活”的宣传标语,请你代拟写一条。
(3)【任务三:修改倡议书】学校为本次活动拟发布倡议书,请你仔细阅读,按要求作答下面问题:
(a)这则倡议书格式上有一处错误,请你写出修改意见。
(b)这则倡议书中的【甲】句有语病,请你写出修改意见。
(c)请你在【乙】处补充一则倡议的内容。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近些年,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的问题,已经
开始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甲】我们深刻认识到,环境治理要避
免不能陷入污染—治理—再污染的恶性循环。
为了保护环境,共建低碳社
会,现向全校师生发出以下倡议:
一、时刻注意节约用电,要做到随手关闭电源。
二、少用一次性制品,进行垃圾分类,回收资源。
三、【乙】
四、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争做绿色文明使者。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努力为节能环保“多尽一份心,多出一份力”。
让
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低碳生活的倡导者,成为低碳理念的传播者,携起手
来,共同建设我们的绿色低碳新家园!
2024年4月12日雍城中学
【答案】(1)示例:讲低碳故事;过低碳生活;绘低碳图画等。
(2)示例1:节能是一种美德,环保是一种时尚。
示例2:做文明学子,倡低碳之风。
(3)a署名应在日期的正上方。
b把“避免”或“不能”删掉。
c示例:出门购物,自己带环保袋。
【解析】
【小问1】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栏目名称的能力。
拟写的栏目名称要符合活动的主题“低碳新风尚,一起向未来”,形式上要仿照示例写成五字动宾短语。
如:享低碳生活。
小问2】
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
围绕“低碳新风尚,一起向未来”主题来写,言简意赅,表达清晰,有宣传性、鼓动性即可。
如:圆低碳生活梦,树城乡文明风。
【小问3】
的
本题考查倡议书格式和内容。
(a)一般而已,倡议书的署名在日期的上方。
故署名位置错误;署名“雍城中学”应在日期的正上方。
(b)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甲句否定不当,应删去“避免”或“不能”。
(c)本题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建议的能力。
建议要符合“低碳新风尚,一起向未来”的要求,做到切实可行。
如:日常出行尽量骑自行车,不开车减少尾气排放。
三、阅读理解。
(45分)
(一)(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
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
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
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
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
雨后积
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
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
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
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
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
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
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
我磨面的身影。
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
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
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
生起红红的灶火,
慢慢地煎。
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
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
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
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
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
心佩。
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
闻见艾饼的香气。
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
回来后,变戏法
似的做出了艾叶饼。
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
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
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
槛也少坐。
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鸣鸣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
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
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
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
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
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
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
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
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
”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③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了奶奶教“我”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B. 老旧的木箱子装着奶奶最珍贵的物品,承载着奶奶最美好的情感。
C. 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玉心佩很值钱,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
D. 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坚韧、痴情的奶奶形象。
8. 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我”磨面作饼→给“我”压岁钱→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心佩的去向
9. 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1)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
(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2)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10. 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11. 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答案】7. C8. ①. 奶奶摘艾叶②. 奶奶珍藏着玉佩
9. ①一个“流”字写出了山茶遍野,茶叶呈现红色,写出了叶嫩,充满生机的情态。
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房子用泥建造的样子,表达出我对奶奶的怀念。
10. 表现了奶奶娇羞的神态(答“娇羞的样子“也可);表达出奶奶对爷爷深沉的爱和长久的思念。
11. “清明节前几天。
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
去了一趟老镇。
回来后。
变戏法地做出了艾叶饼。
”这句话暗示玉心佩已被卖掉,换成了米面。
为后文没找到玉心佩作铺垫;表现了奶奶对家人的关爱。
【解析】
【分析】
【7题】
本题考查对文章理解与分析。
C.有误,根据第⑥段“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佩,去了一趟老镇。
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
叶饼”,由此可以判断,奶奶是将珍爱的玉佩拿去换了粮食。
所以她临死也没有说出玉佩的去向,是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值得一说,人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故C项分析错误。
故选C。
【8题】
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
根据第②段“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
香甜”可知,第①空可概括为:奶奶摘艾叶;根据第⑤段“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
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
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可知,第②空可概括为:奶奶珍藏着玉佩。
【9题】
(1)本题考查语言赏析。
“流”是“流淌、流动”的意思,用在这里化静为动,传神地写出了山茶遍野,山茶花竞相开放,红得鲜艳欲滴的情状,突出了山茶花充满生机的样子,流露出作者对山茶花的喜爱之情。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三句结构相同,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与情感,具体地写出了用泥建造的老屋的样子,它是奶奶生活的地方,表达出我对奶奶
的怀念之情。
【10题】
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
根据“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听见
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奶奶这句话是对爷爷的思念来分析,奶奶当时是娇羞的神态,情感应是对爷爷的爱和长久思念。
【11题】
本题考查对伏笔照应的掌握。
作者在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某种暗示,即“预伏”,在后文对所伏进行呼应、说明或加深,即“照应”。
预伏和照应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是系统构思的产物。
可从前文中寻找,根据第⑥段“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
回来后,
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
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
了跟来的孩子们”可知,这里暗示奶奶卖掉玉心佩换成了玉米面,体现了奶奶对家人关爱,卖掉心爱之物
让家人吃好。
为下文“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做
铺垫。
(二)(14分)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植物会说话
丹尼尔•查莫维茨
①五角菟丝子作为一种蔓生植物,因不含叶绿素,需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中吸取其营养方可生存。
它幼
苗的颈尖以小圆圈的方式探测周围环境,寻找它所偏好的植物,就像我们蒙住眼睛时用手试探周围环境,
或是深夜在厨房找灯的开关时的样子。
实验人员不论将番茄放于什么地方,菟丝子的藤始终朝着番茄方向
生长。
为了证实菟丝子能够嗅出番茄所在位置这个猜想,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将它和番茄分别放入一个密闭的盒子里,两盒之间用管子相连保证空气对流,结果它总是朝着管子方向生长。
又在棉签上涂上番茄提
取液,它还真中了圈套,朝着涂有提取液的棉签生长。
此后,她拿成分非常相似的番茄和小麦的提取液做
实验,尽管二者都含有一种挥发性化合物β_月桂烯,但因番茄还释放出两种能吸引菟丝子的挥发性物质,而小麦不含这两种挥发性物质,且还会释放一种令菟丝子讨厌的气体,菟丝子当然向着番茄方向生长。
②1983年,戴维•罗德斯发现,一棵柳树被天幕毛毛虫啃噬过,临近柳树的叶子变得不受毛毛虫欢迎,是因为后者的叶子中含有不合毛毛虫口味的酚类和单宁化合物,而那些较远的健康柳树却不含这些化合物。
受损柳树和临近健康柳树之间,没有共同的根,树枝间也没有相互接触。
被啃噬的柳树是通过空气向临近
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当心!保护好自己!”接着,杰克•舒尔茨以杨树和唐枫幼苗为对象进行实验,支持了罗德斯的观点。
③“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罗德斯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植物的认识。
然而这些报道大
多缺乏正确对照,或结果被夸大,往往受到其他科学家的驳斥。
在过去的10多年里,大量植物通过气味进行交流的现象已被反复证实。
但问题是,植物真的能彼此交流(有意识地发出预警)吗?是否健康植物只
是“偷听”到了临近受损植物的自言自语(而非受损植物有意告知它们)?马丁•海尔提出了疑问并展开深入研究。
他知道,利马豆植株被甲虫侵扰时会有两种反应:被啃噬的叶片会向空气中释放一些挥发性化学
物质;而花则会产生花蜜,吸引以甲虫为食的节肢动物。
——那它为什么会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呢?
④他从三棵利马豆植株中选取了4张叶片做实验:从被啃啮过的同一植株上选择了2张叶片——第1
张被甲虫啃啮过,第2张没有;第3张为临近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第4张为被隔离的、未被啃啮
过的健康植株。
通过气相高端分析技术鉴定,第1.2.3张叶片周围空气中都含有挥发性物质;第4张叶
片周围则没有。
这说明受损植株临近的健康植株不易遭受到虫害侵扰,却没有得出他们想要的结果。
⑤海尔调整了实验设计来检测他的假设。
将两株植物放在一起,但用塑料袋将被啃啮过的叶片封闭24
小时。
然后按照上一个实验的方法选择4张叶片进行检测,结果发生了变化。
被啃啮过的叶片仍然释放化
学物质,但同一植株的同一根藤以及邻近藤上的其他叶片却与对照叶片相似——它们周围空气中没有这些
化学物质。
解下密封袋,用小风扇将袋中的气体向两个方向吹:一是向这根利马豆藤上方的临近叶片,二
是朝着远离利马豆的空气中。
结果发现,接触到袋中气体的植株叶片自己也开始释放同样的气体,且植株
还会分泌花蜜。
那些没有接触到气体的叶片和植株则与以前一样。
⑥几十次实验结果一致,秘密揭开了: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
受攻击。
即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
抵御将临的侵袭。
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守卫者们用点燃烽火的方式传递信号,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
人来袭了。
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当然,利马豆这种气味信号只能传播一两米远,但这一发现为人类保护树木和作物提供了崭新的
思路……
⑦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
植物和动物也可以利用这些气味进行复杂的交流。
比如花的香气可
以吸引授粉者,果实的香气可以吸引采摘者,这些都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植物显然没有嗅觉神经,不能将
气味信号传到大脑进行诠释。
但是像菟丝子、利马豆一样的其他植物,都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
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这当然也是一种嗅觉,且是出于
生存的需要。
12. “植物会说话”在文中指什么?
13. 简要说明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14. 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5. 你从文中科学家身上获得哪些科学精神或思想方法方面的启示?
【答案】12. ①被啃噬的柳树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当心!保护好自己!” ②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
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③有些植物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
13.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
承上总结戴维•罗德斯等人发现的结论、价值及其存在的问题;启下引出因马丁•海尔对戴维•罗德斯等已有观点的质疑而进行的实验。
②内容上,在戴维•罗德斯的观点和马丁•海尔的质疑与实验之间建立起联系。
本段明确了下面的实验是在戴维•罗德斯等人实验基础上的深化和因果关系探索,说明两者实验目的的不同,说明的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
14. (1)举例子。
介绍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戴维•罗德斯、马丁•海尔等人的实验,都举出了具体内容、过程、方法以及发现的结论,让实证说话,使人获得清楚的认识,很有说服力。
(2)列数字。
如第④⑤段介绍马丁•海尔的两次实验时,使用了“1”“2”“3”“4”“24”等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的结论。
(3)打比方。
如第⑥段“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一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叶片受到侵害时,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的真相。
形象贴切,生动有趣。
15. ①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马丁•海尔没有盲从别人的结论,对“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受损植物有意告知临近健康植物”以及受损植物释放化学物质的机理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探索。
这是发现真知的必要精神品质。
②大胆假设,谨慎求证。
猜想和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和马丁•海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