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1#、2#、3#输电线路勘察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文字部分
1.序言 (1)
1.1工程概况 (1)
1.2勘察目的、任务 (1)
1.3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 (2)
1.4勘察工作方法 (2)
1.5勘探点的测放及工作日期 (2)
2.气象及水文...............................................................................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气象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水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区域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 (3)
3.1地质构造 (3)
3.2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4)
3.3地层组成及分布 (4)
3.4地下水 (5)
4.地震效应评价 (3)
5.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不良地质现象...................................................................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场地稳定性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基础设计及基础施工...............................................................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 基础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 基础施工.......................................................................... 错误!未定义书签。

7.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
1. 架空送电线路杆塔工程地质现场勘探一览表共34页
2. 试验报告4页
新津1#、2#、3#电力线路
工程地质勘察方案
1.序言
1.1工程概况
据线路径平面图,拟建线路分为三条,即1#、2#、3#电力线路工程,锋渡线路为220KV,走向为由西向东,后转为由南向北,长9.775km;徐铁线路为110KV,走向为由西向东,长约3.4km;雨尖线路为220KV,走向主要为由西向东,长约4km;共设69基杆塔,约12次转角。

1.2勘察目的、任务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第3.1.2~3.1.3条及《220kV 以下架空送电线路勘测技术规程》(DL/T5076-2008)附录F确定,该线路工程场地等级为二级场地(中等复杂场地);地基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地基)。

其勘察目的及任务主要为:
(1)查明沿线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规模、分布、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并分析其对线路的影响,提出建议整治方案;
(2)调查沿线地形地貌、岩土层的类型、分布特征和特殊性岩土的分布,提供设计所需各地基土层的岩土工程参数;
(3)调查沿线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杆塔基础设计施工的影响,并对地下水和土的腐蚀性进行评价;
(4)对线路场地地震效应作出评价,并对饱和粉土及砂土进行液化判别;
(5)调查沿线矿藏分布、开发计划与开采情况,并对已开采区的采空区进行边坡稳定性评价。

1.3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变电所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DL/T5170-2002)
《220KV及以下架空送电线路勘测技术规程》(DL/T 5076-2008)
《电力工程水文地质勘测技术规程》(DL/T5034-2006)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1/T5026—2000);
1.4勘察工作方法
(1)搜集场地区域地质、地震资料,场地附近已有的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技术资料,对沿线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进行评价;
(2)对沿线进行实地踏勘和工程地质调查,详细调查不良地质作用,并对其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作出评估。

调查访问沿线分布的主要河流及沟渠水位涨落情况和地下水的埋藏条件;
(3)对沿线水文地质进行调查,并利用已有的实验资料及水土进行腐蚀性试验,对地下水和土的腐蚀性进行评价;
1.5勘探点的测放及工作日期
勘探点的位置测放由拟采用GPS仪器进行测放。

计划外业工作时间为20天,内业工作时间为15天。

拟建线路分为三条,即1#、2#、3#电力线路工程,锋渡线、徐铁线及雨尖线,长约23km;共设69基杆塔,约12次转角。

根据建设方提供的线路径平面图,对线路上每个塔基位置进行勘探点布置(塔基坐标及高程由建设方确定),共布置69个勘探点,取水土腐蚀试验各2件,土工试验20件。

2.区域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
2.1地质构造
成都平原在地质构造体系上位于华夏系龙门山隆起褶带和新华系龙泉山褶皱带之间的成都坳陷区。

老第三系随着青藏高原的上升,龙泉山和龙门山也跟随隆起,但地面高差不大,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龙门山急剧抬升,龙泉山亦随着抬升,成都坳陷继续下沉,粗颗粒的卵砾石土堆积其间,其厚度较大。

全新世以来区域地质构造活动减弱,并基本趋于稳定。

拟建线路所处地理位置为成都平原西北边缘,西北距龙门山断裂带约40公里,东南距龙泉山断裂带约60公里,从区域构造上看,线路属相对稳定地块,沿线无活动性断裂通过,区域地质构造稳定,适宜建线。

其区域构造详见图1。

性质不明断裂
扭性断裂压扭性断裂第四系盆地边缘
推测断裂
图1:新津县域构造图
2.2地震效应评价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建设厅发布的“川震防发[2009]117号《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各市、县、乡镇地震动参数一览表》”,线路沿线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2.3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拟建线路位于新津县普新镇辖区内,线路走向主要为东西向、南北向,全长约23km。

塔基场地范围内主要为农田、耕地,地形略有起伏,地势开阔。

沿线地貌单元均跨越岷江水系水系一级、二级、三级阶地,部分为浅丘地带。

2.4地层组成及分布
线路沿线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耕土、第三系上更新统粘土和含卵石粘土、侏罗系泥岩。

由上至下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耕土(Q4pd):灰色~黄灰色,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植物根系及少量碎石,松散,稍湿,厚度0.5m左右。

有机质含量为5~7%。

(2)粘土(Q3al):褐灰色、褐黄色,湿,可塑,含少量氧化铁及铁锰质结核,切面稍有光泽,韧性干强度中等,无摇震反应,为中压缩性土,沿线部分地段分布,厚度一般为0.5~1.5m。

局部地段底部分布薄层粉细砂,由于厚度较小,与粉质粘土归为一层。

(3)含卵石粘土(Q3al+dl):灰色、灰黄色、褐黄色,松散~中密,湿~饱和。

卵石成份以岩浆岩为主,沉积岩次之,含量55%~75%,粒径一般为5~12cm,最大大于20cm,磨园度较好。

卵石之间由粘性土充填,局部地段为卵石夹土。

(4)泥岩(k2g):褐红、紫红色,上部强风化,下部中等风化,力学性质好。

上述各地层在各杆塔位置的分布情况和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详见附表:架空送电线
路杆塔工程地质现场勘探表。

2.5地下水
线路沿线地下水为赋存于上部土层中的上层滞水,卵石土层中的孔隙潜水,富水性弱,水量较小。

3、勘察方法及手段
本工程勘察拟采用如下勘探手段和方法:
⑴工程地质调查
搜集和研究场地区域地质、地震资料及场地附近已有的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技术资料和经验,进行现场踏勘及工程地质调查。

⑵原位测试
标贯测试
主要对粘性土、粉土及砂土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测试,以测得上述各土层的力学指标。

⑶钻探
目的是查明地基土结构、性质、鉴别土质类别及特性,确定各工程地质层及亚层的分布埋藏界线,采取岩土及地下水试样。

本工程SH-30钻机进行钻探(含取样及原位测试)及轻便型钻探设备,如麻花钻、轻型动力触探、探坑。

⑷标准贯入试验
是评价卵石层之上粘性土及砂层力学性质的主要原位测试手段之一,对于大于1.0m厚度砂土(或粉土)层,标准贯入试验不但可计算出地基土承载力而且也是对其地震液化判定的主要依据。

⑸室内土工试验
卵石层上的粘性土采取原状土试样,进行相应的物理及力学性质试验;卵石层
采取扰动样进行室内颗粒分析试验。

试验方法和技术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执行。

⑹地下水和土壤腐蚀性分析试验
取场地地下水和土壤进行分析试验,测定PH值、硫酸盐及氯化物含量等,判定其对砼结构及砼结构中的钢筋等的腐蚀性。

⑺电阻率测试
采用电阻测试仪进行土层电阻率测试。

4、项目管理机构及机具配置情况
4.1项目管理机构
本工程将列为我公司重点项目,成立以公司经理为负责人的项目部,项目部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项目部主要成员及职责如下表1。

项目部成员设置一览表表1
4.2 勘察工期
计划测量放点3天,现场钻探及原位测试工期为15天,土工试验8天,内业资料整理10天,内业资料与外业交叉进行,预计总工期为25天。

勘察工期一览表见表2。

勘察工期一览表表2
5、质量保证措施及服务
5.1质量保证措施
⑴组织及管理措施
①选派具有丰富勘察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工程技术负责和工程技术审核,院副总工担任本项目审定工作。

②除抽调管理、技术和施工骨干组成本工程项目部以外,我公司专家组还将对本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③本工程将严格按照ISO9000质量体系管理标准运作,由我院ISO9000贯标办公室对本工程进行监督检查。

④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影响质量因素的控制。

不仅对勘察工作
作好质量的事后检查工作,还应做好对工作质量、各生产工序、中间产品的质量检查工作。

⑤在施工过程中若遇特殊情况应及时同建设单位和设计院等单位协商沟通,确保工程质量。

⑥现场勘察过程中,如设计方案变更或地层变化较大时,经建设方同意后,可对勘察方案(纲要)进行调整,一般问题可由工程技术负责人调整实施,重大问题需经技术审核人同意并报请总工程师审批后方可实施。

⑵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
勘察工作中不仅作好对勘察成果的审查验收,对勘察工作中的每一道工序都将按ISO9000标准的要求认真进行检查验收:
①勘探点施放及高程测量:由我院专业测量队采用激光全站仪进行勘探点施放和高程测量,由工程技术负责人检查验收。

②野外钻探和测试: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范、规程及我院《钻探、测试安全操作技术规程》,由钻探队长负责实施,重点对设备运转、施工安全进行检查,工程技术负责人对野外钻探和测试工作是否符合操作规程和勘察纲要进行监督、检查及验收。

③野外记录:记录员应经培训并取得上岗资格证书的人员担任。

原始记录必须按有关技术标准、勘察纲要进行,钻探数据准确、完整,严禁事后追记。

野外记录由工程技术负责人检查验收。

④取样及样品保管:土样、水样取样搬运、储存、包装,由作业队长和记录员负责。

取样及时包装和密封,并标注土样名称、编号、取样深度等,填写《岩土试验送样单》。

Ⅰ级试样应轻拿轻放,并采取防晒、防震等措施,样品采取后应及时送至试验地点。

⑤土工试验:试样工作严格执行相关规范,质量控制方法按我院《土工试验过程管理规定》执行,土工试验成果由工程技术负责人检查验收。

⑥内业资料整理的质量控制: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及我院《工程技术质量管理规定》进行,各道工序必须做到“二查二审”,图纸及有关文件必须由相关责任人签字。

5.2、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安全文明生产措施应着重把好安全生产措施关、交底关、教育关、防护关、检查关、改进关。

⑴建立健全安全责任体系:院安全文明生产办公室→公司安全生产小组→项目安全管理小组。

公司安全生产小组以公司经理为责任人,项目安全管理小组以项目经理为责任人,工程技术负责人和钻探队长具体实施。

⑵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措施,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⑶对现场工作人员(包括民工)进行安全、文明施工教育并进行安全交底工作。

⑷现场施工期间,由钻探队长负责进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院安全文明生产办公室进行检查和验收。

⑸对查出的事故隐患要做到“定整改责任人,定整改措施,定整改完成时间,定整改验收人”。

⑹认真贯彻落实《成都市建筑施工现场监督管理规定》和《成都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暂行规定》,配合市建委创建“绿色环保工程”。

5.3勘察后期服务
注重勘察后期服务工作,积极参与和配合基础施工,是我公司的传统。

为此,受到建设单位的赞誉和信赖,并与众多的建设单位建立起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本工程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参与和配合基础施工。

在基础施工期间,将指派一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无偿向设计、施工部门介绍场地工程地质情况,专门负责基坑验槽,协助处理地基基础设计施工中的有关岩土工程问题,以利工程顺利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