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怀,天空上闪亮的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家故事
莫问天心
郭永怀,天空上闪亮的星
他登上了轮船,又走下了轮船
1909年,郭永怀出生在山东省荣成市。

他从小就听长辈讲,甲午战争时日本曾在他的家乡郭家村登陆。

老人们说起北洋水师战败的屈辱,那份悲愤的样子深深地印刻在他的心中。

小小的郭永怀,常常幻想自己能成为强壮的人,为国家效力,为中华振兴尽力。

郭永怀直到10岁才上学。

进了学堂的郭永怀,知道自己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机会来了。

他拼命地学习,每天恨不得都是白天,可以光学习。

就这样,格外勤奋又天资聪颖的郭永怀成了家乡的第一位公费中学生,然后又成了第一个大学生。

1933年,郭永怀考上了北京大学,成为著名物理学家饶毓泰先生的得意门生。

饶先生很喜欢他,让他担任
助教。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大、
清华和南开西迁组成西南联大。

郭永怀千里奔赴昆明,一路上他目睹了老百姓的生活惨状,天空中盘旋的日军飞机让他认定,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国家才不会挨打。

也就从那时候,他立下了要学习航空技术的志愿。

1938年,中英“庚子赔款”留学委员会准备留学生考试,他报考的航空工程专业,只有一个名额。

成绩公布后,他总分350,排名第一。

可是巧又不巧的是,还有两个人的成绩也是350,三人并列第一。

好在最后,经过两位中国教授的据理力争,委员会决定三个人都录取。

与郭永怀同分的那两个人,一个是钱伟长,一个是林家翘,都是后来如雷贯耳的名字。

郭永怀与同被录取的学生们一起准备远渡重洋,上船后他们却发现护照竟然是由日本政府签发的!郭永怀与同学们强烈要求更换护照,但英国代办人员拒绝更改,说否则就别去留学。

国家尊严,民族气节,怎能磨灭!郭永怀等22名同学全体下船,放弃了这次机会。

那天,他又上了船
再次得到留学机会,是1940年8月,郭永怀来到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勤奋又聪颖的郭永怀,半年时间就拿下了硕士学位。

之后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学习期间,他遇到了挚友钱学森。

1946年,郭永怀被推荐到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学院。

最喜欢开车带郭永怀兜风的钱学森,也要去麻省理工学院任教。

一路无言,但郭永怀明白钱学森的心思。

到了康奈尔大学,他就对校方说:“我来是做研究的,以后会离开。


而审查表格里的“如果发生战争,你是否愿意为美国服兵役”,他没有丝毫犹豫就写下了“不”。

也因此,他无法接触机密资料了,但是,对一个专心科研的人来说,他对科学技术的钻研绝无止步。

飞机飞行的最大问题,是突破音障,郭永怀向这一难题发起冲锋。

他与钱学森一起刻苦钻研,终于有了重大发现,这一难题被成功攻克。

在事业成功的同时,他与妻子李佩在康奈尔大学相识、相恋。

婚后,两人有了可爱的女儿,妻子也成为康奈尔大学的教师。

年轻有为,家庭美满,生活富足,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啊!
可是郭永怀的心,却越来越不安。

他想回家,回到永远的家乡——中国。

他没忘记,那个积贫积弱的祖国,正等着他回去贡献力量。

朋友和学生都劝他留下,郭永怀孩子般纯澈的眼神里却透着坚定:“家贫国穷,只能说明儿子的无能。

”简单的一句话,铿锵有力。

那天,他下了船
新中国成立之初回国的科学家经历的艰难,郭永怀同样经历了。

1950年,郭永怀就被美国政府监视,常有不明身份的黑衣人徘徊在他家周围。

危机重重,他却从未放弃回国的念头。

1953年,他想趁到英国讲学的机会绕道回国,未果。

他焦急,度日如年,但仍在想各种办法。

好在,1955年,中美日内瓦谈判后,中国学者终于可以回国了!
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讲义资料和研究成果,在同事们为他送行聚餐时,全部投入火中烧为灰烬。

妻子为他痛惜,劝他说:“我们把这些资料带回国,可以继续用啊!”他说:“这些东西是带不走的,只会惹来麻烦。

我已经把知识都装进我脑子里了。


做好了万全准备的郭永怀,终于在1956年9月,踏上了回国的邮轮。

可这时,美国移民局和联邦调查局的人员上船了,逐一搜查他们的行李。

妻子这才明了他之前的举动,两人相视而笑,同时松了口气。

回国后,郭永怀担任了当时中国
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他终于能为祖国效力了,他的心愿就是“希望国家强大起来,再也不受欺侮”。

他把家里的东西都搬到了力学所,不但有书籍和资料,还有他珍爱的手摇杆计算机和电器。

他原本是个兴趣非常广泛的人,喜欢集邮,热爱音乐,更是对植物如数家珍。

但他都放弃了,再也没有娱乐的闲暇。

他不但每天早出晚归,而且一天被分成了两半,上午在力学所,下午秘密前往九院。

负责核弹和氢弹研究生产的设计院九院于1958年成立,时任核武器总设计师的钱三强,找到钱学森说他需要一名力学家。

那天,钱三强来到郭永怀家,长谈到深夜。

从此,他和妻子女儿开始聚少离多。

他登上了飞机,却没有走下飞机
郭永怀带领团队在青海核试验基地艰难地探索。

他太珍惜
时间了!白天一刻不停地忙碌,晚上直接睡在钢丝床上,不让警卫员给他铺褥子,他说这样一翻身就疼醒了,就不会睡得太久。

海拔3800多米的青海试验基地,飞沙遍地,一片荒凉,最低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

喝的是煮不开的碱水,吃的是煮不熟的饭。

郭永怀与其他科学家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坚守着,为了将要盛开的蘑菇云。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3年后,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这两个消息,让当时的中国民众为之沸腾。

而那些隐名埋姓的科学家英雄们,仍在夜以继日地进行着新的设计研究。

1968年10月3日,在家只待了几天的郭永怀又回到青海试验基地,为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做准备工作。

12月4日,郭永怀想把新发现的重要数据送到北京,准备乘坐当晚的夜班飞机。

其实当时,因为航空技术不发达,周恩来总理是不让科学家们乘坐飞机的,可是郭永怀却为了节省时间,经常坐飞机来往于青海与北京之间,他笑着说:“我就是研究这个的,不怕。


12月5日凌晨,如果没有意外,这架飞机会在10秒钟后降落。

可是意外发生了,在距离地面400米时,飞机突然失去平衡,一头向地上栽去。

瞬间浓烟滚滚,机毁人亡。

当搜救人员从飞机残骸中找到郭永怀时,发现他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抱在一起。

人们艰难地把两具烧焦的遗体分开,掉出一个公文包,里面的文件完好无损。

那些文件,就是郭永怀要带回北京的绝密文件,是热核导弹试验新得到的关键线索。

在那生与死的10秒钟,他想到的也是护住那个强国的梦。

他和警卫员用生命保护下来的资料,为热核导弹试验提供了保障。

22天后,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成功。

一年半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只是,郭永怀却看不到了。

郭永怀的研究设计属于国家机密,所以他的名字进入大众视野时,已是他牺牲30年之后了。

也因为他牺牲得太早了,他的事迹鲜为人知。

1999年,“两弹一星功勋”表彰会召开,郭永怀是23人中唯一在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领域均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也是其中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勋章的科学家。

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212796”号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

他是照亮我们今天的路,并指引我们向前的那颗星。

(选自《他们影响了中国:共和国75位科学家故事(二)》,2023年7月上市,文心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