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特点【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诗
一、送别诗的魅力——距离产生美.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情又看得很重,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空间的隔离感、时间的距离感、心理的距离感使送别诗具有独特的艺术美丽,可以和爱情诗、思乡诗、悼亡诗等量齐观。

二、送别诗的分类:
(1)有送诗与别诗之分:送别之诗,有送有别.一般说来,送则己为主人,送客远去;别则己为客人,别人而去。

别不必有诗,而送则必有诗作。

故诗人集中,往往多“送”而少“别”。

“‘送别’之作比‘留别’之作多的直接原因,乃是他们自身踏上旅途之际的身心负担,使他们充裕创作的精力大为减少之故.”—-日本·松浦友久
(2)按送别对象:与亲人别、与朋友(文人或战士)别、与爱人别。

三、送别诗的诗题特点:
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
留别诗诗题往往是“留别(别)××”/“赠××”
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一般用抽象性高的诗题,这是相当明显的特点。

四、送别诗的常见意象:
第一,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

第二,杨柳。

“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

第三,夕阳、日暮。

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

第四,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

第五,唱歌踏歌送别.《离歌》、《骊歌》、《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劳歌》“劳歌一曲解行舟”。

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送别诗常用意象植物:柳、浮萍、孤蓬
动物:杜鹃、鸿雁
送别场所:南浦、长亭、灞陵
送别环境:酒、流水、夕阳、月、春草、
杨柳: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为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
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留君.--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昌龄《闺怨》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杨柳青青着地吹,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送别》无名氏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送别的场所.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江淹)
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

(王维《送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
南浦,南浦,翠鬓离人何处.当时携手高楼,依旧楼前水流。

(冯延巳)
别浦高楼曾漫倚。

对江南千里,楼下分流水声中,有当日凭高泪.(晏几道)
灞陵(借代)
“——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
流水:
古人分别多在水边流水之多、之长、之柔、流水一去不返
李白送别诗中的“流水”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

”——《泾川送族弟醇》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送储邕之武昌》
欧阳修: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落日: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王维《送韦评事》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
鸿雁类: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李颀《送魏万之京》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河边有雁声。

——李颀《送刘昱》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孤蓬类: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月: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此去与师谁与共,一船明月一船风.-—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杨炯《夜送赵纵》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薛涛《送友人》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卿》
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王昌龄《卢溪主人》
*月亮的别称玉魄、玉盘、玉兔、玉壶、冰轮、皓魄、婵娟、桂魄、嫦娥、蟾宫、金镜、丹桂、素娥等。

月亮本是自然界一客观存在的事物,但它不会因人的消亡而消亡,它是永恒的。

很自然的,它就成为文人骚客们寄托感情的物象,也就是所谓的意象。

我国古代诗歌有很多句子与月亮有关,他们对月寄予了很多人生的理想、追求、忧思,甚至怨恨等等.
五、送别诗常见情感:
1、对离别的不舍,对友人的关切、担忧,充满孤寂惆怅。

2、对友人的勉励、宽慰,充满信心与力量。

3、表达个人志节。

4、歌颂友人间的深厚友谊.
•情感1:茫然、怅然若失。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2:宽慰(情深意长的勉励)
•千里黄云白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情感3: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送元二使安西(情深意长的勉励)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4:表诗人志节
•芙蓉楼送辛渐 (坦陈心志的告白)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5: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6:朋友间的友谊。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六、送别诗常用手法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1、托物寓情,形象生动.就是采用托物或比物的手法来表达某种情谊或情怀。

情谊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要把无形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就需要施展多种艺术手段,包括托物寓情在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此句以水深比情深,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名家赞道: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此外,比较有名的托物寓情的诗句还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

这比通常的带口信报平安,泛泛的自我表白,要形象深刻多了。

2、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啊谊的。

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

典型的句子,莫过于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笙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送灵澈返竹林寺,虽不长,却句句如画。

虽然字面上找不出一个情字,但从画面中仍可感受到诗人的情意.首先,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挚的情谊.如“青山独归远”这句,“青山"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则显示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之情。

其次,这首诗勾勒的是一种闲淡的意境。

这种意境又是和诗人当时官场失意、萌生归意的心情吻合的,或者说是当时诗人心情的写照。

由此可以说,此诗看似无情却胜有情。

3、运用富含哲理的至理名言,直抒胸臆。

送别诗运用种种手法言情,并不排除在诗中选用恰当的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

关键是这种语言是否真切,是否具有“芬芳悱恻之怀"。

很多人都熟悉《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几句诗:“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试想,如果缺乏如此四句诗,特别是前两句,这首诗能长期广爱青睐吗?同样,如果没有“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佳句,《别董大二首》(其一)能流传至今吗?当然这些名句并非孤立的,它同是一首诗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个亮点.总之,把借景抒情等手法与选用至理名言直诉胸臆有机结合起来,便大大有助于从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上来深化诗意,从而把情言响、言高、言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