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游戏的纲要指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游戏的纲要指南
结构游戏是指儿童通过操作各种结构材料来构造物体的一种游戏。
①儿童在结构游戏中通过操作积木、积塑、泥沙等,结构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并能从中获得感知觉、动作、智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培养了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因此如何更好地指导结构游戏,引导幼儿从结构游戏中获得更大的收获,对幼儿的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结构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一)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1.通过动手操作结构材料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在结构游戏中,幼儿通过手、眼、脑的协调、合作,能够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手、眼、脑的协调性。
此外,幼儿在动手操作各种材料进行结构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和感受所结构材料的性质、大小、颜色、形状、重量和平衡性等方面的特征,获得空间概念,培养审美能力。
2.通过动脑创新结构事物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幼儿要结构出一个事物,首先需要对事物原型进行仔细的观察,然后根据自己所拥有的材料,采用各种方法操作材料,从而创造性地用结构材料结构出各种事物。
通过概括事物的外部轮廓,能够培养幼儿抽象理解事物的能力。
利用结构材料再现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能够促进幼儿想象力和
创造力的发展。
(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结构游戏能够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发展
结构游戏能够激发幼儿的爱心。
在结构爱心生活区和动物园等主题中,教师就是以地震灾区的小朋友无家可归,动物们的家被大水冲走了等引出主题,立刻激发了幼儿对灾区小朋友和动物园的小动物们的同情和怜爱,产生了为他们建好家园的强烈愿望。
结构游戏还能引发幼儿产生遵守规则的意识。
在结构游戏中,如果有些幼儿因为不遵守规则而不小心破坏了别人的成果等,大家就会责怪他的不小心,同时提醒他以后一定要遵守规则。
幼儿为了能够顺利地进行结构游戏,越来越自觉地遵守各项规则。
2.结构游戏能够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
为了完成共同的结构游戏目标,幼儿开始学习协商、分工、合作。
在游戏开始之前,幼儿必须事先协商游戏的主题和目标、所使用的材料等,如果有不同的意见也会在大家共同的讨论中得到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协商能力、分工能力得到进一步地发展。
开始游戏以后,幼儿必须按照分工的内容进行合作,共同完成结构作品。
在遇到矛盾的时候,为了达到结构的目的,幼儿必须学习如何解决矛盾,互相协商解决的方法。
学会解决矛盾,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合作。
二、教师指导结构游戏存在的问题
(一)材料投放不适宜
操作性是结构游戏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是否投放了数量和种类都充足的结构材料让幼儿操作,是结构游戏能否较好地开展的前提,材料不适宜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游戏。
有些教师提供给幼儿的结构材料不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
例如方形积塑和跨管玩具,就不适合小班幼儿游戏,他们还没有那么大的力气的拼和拆,小肌肉发展还没有那么灵活。
而一些大型积木则不适合大班幼儿,他们一下就可以把整个活动室建得满,并且没能让他们的结构能力能到展示。
当幼儿需要扩展游戏情节或者更换主题时,没有及时提供相应的材料,会阻碍幼儿开展结构游戏。
有些班级一个学期开展了三个结构主题,但是班级结构区里的材料却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换和调整。
案例一:中班结构游戏“秋天的公园”
在结构游戏“秋天的公园”里,负责建湖边的宝塔的小朋友建完了宝塔以后,正在认真地欣赏自己的作品,突然一个小朋友发现,教师提供的实景图上的塔有弯弯尖角,他马上说:“你们看,宝塔是有弯弯的尖角的,我们也来建吧。
”于是几名幼儿开始准备拿材料进行搭建,但是他们尝试了几种玩具,都不适合,有些有没尖角,有的没有弧度,所以他们放弃了,开始建第二座跟第一座一样的宝塔。
在这个案例中,幼儿通过观察实景图,萌发了结构有弯弯尖角的宝塔
的愿望,产生了扩展游戏情节的需要。
如果在这时候教师及时提供各种辅助材料,或者引导幼儿采用一些类似物进行替代,那么幼儿的水平就会提高一个层次,而不是建了几座都是跟原来一样水平没有得到提高的宝塔。
(二)引导策略不适宜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
但是在结构游戏中,教师预设主题、内容、材料的成分浓,使得幼儿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地显现。
教师预设幼儿游戏的主题,限定好每个区域只能够建什么物体,这将局限幼儿的思维进行大胆想象。
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按照自己预定的目标,对游戏内容的示范讲解过多,幼儿安心于模仿学习,也将直接导致幼儿的主动创造减少。
介入游戏的时机也是教师比较难以把握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教师的介入违背了幼儿的意愿而破坏了游戏性,使幼儿暂时中断原来的游戏而按照教师的要求行动,那么这种介入则不被认为是有效的介入。
②经常以教师的身份直接干预幼儿游戏的垂直介入法,容易打扰到幼儿的游戏情绪和情节,一般情况下是不宜多用的。
(三)评价方式不适宜
部分教师讲评形式单一,基本以反映式讲评为主,对教师在本次活动中看到的现象进行一一阐述,讲评内容较泛,并且只是点到即止,不够深入,也没有围绕本次活动目标进行针对性的讲评。
案例二:中班结构游戏“来来往往”
评价结构游戏“来来往往”时,教师请每个小组的组长都来介绍本小组的作品。
第一组组长说:“我们小组建了马路,马路上有各种汽车,马路两边有许多楼房。
”教师说:“嗯,真棒!”第二组组长说:“我们小组建了小湖,湖上有小船,还有凉亭。
”教师说:“你们也很能干!”
案例中教师在讲评的时候面面俱到,每个小组都请来组长进行介绍,但是讲评的内容没有针对每个小组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无法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
三、教师指导结构游戏的策略
(一)投放适合幼儿的材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该有利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幼儿间的交往。
提供给幼儿的材料对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幼儿间的交往具有重要的意义。
提供的材料应该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
例如给小班的幼儿应该提供体积较大、形状单一、颜色鲜艳的材料。
针对结构能力强的幼儿应该多提供辅助材料进行结构,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应该提供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的材料。
另外,教师还应该根据游戏的发展和幼儿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数量和种类都适宜的结构材料,并在幼儿需要扩展游戏情节或者更换
主题时,及时补充或者更换材料。
(二)改善引导策略
游戏的主体是幼儿,教师应该给幼儿足够的自主性。
不要对游戏的内容做过多的限制,允许并鼓励幼儿创新,启发幼儿积极运用各种材料,创造他们心中想结构的物体。
我们鼓励教师多采用平行介入法和交叉式介入法。
平行介入法是指教师在幼儿附近,与幼儿玩相同的或不同的材料和情节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
交叉式介入法是指当幼儿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
而垂直介入法只在幼儿出现不安全倾向的时候使用,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
(三)选择合理的评价方式
教师可以选择丰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除了由教师或幼儿针对今天建构的作品进行分析以外,还可以请幼儿说说自己今天遇到的问题,希望以后可以如何解决,还可以与上次活动作品的照片进行对比,分析今天作品与上次作品的差别,好在哪里或者差在哪里。
讲评环节可以从本次活动目目标角度引导幼儿思考,对照教师的引入环节,看看在一开始提出的目目标实现程度,并针对目目标实现程度,分析成功或失
败的原因。
除此以外,评价还应该引导幼儿针对在游戏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或者从推进下一次游戏的角度进行思考,提出更深层次的要求,引导幼儿下次能够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