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汇嘴生态园-赤峰港湿地植物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南汇嘴生态园-赤峰港湿地植物设计
林晓牧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092]
摘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引导下,植物设计从“要好看”逐渐向着“要生态”方向发展。
南汇嘴生态
园-赤峰港湿地在结合本底调查后,目标营造多类型湿地生境,提升物种多样性,从而对植物设计提出思考:如何做到更乡土化、适地化、生态化;如何平衡人、植物、动物对自然资源的需求。
将设计节奏延长,从鸟类的习性和尊重种植季节两点出发,科学安排施工时间,最终实现赤峰港湿地区域人类和生态和谐发展。
关键词:植物设计;生境修复;物种多样性中图分类号:TU986.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897(2023)10-0046-03
1赤峰港湿地基本情况
南汇嘴生态园-赤峰港湿地位于上海临港新片区
东南角,北至小桉路、南至南港大道、东侧临杭州湾海域,总面积约140hm 2,用地性质按规划为集建区外生态用地。
1.1地类情况
赤峰港湿地由于地处靠海,又是围垦成陆,土质均
为盐碱沙土,因此不利于大部分常用景观植物生长。
湿地内原始生境大部分为荒草地、养殖塘、芦苇荡以及抛荒地。
因少人类扰动,养殖塘鱼类食物充足,渐渐成为鸟类停歇地和繁殖地,也逐渐吸引观鸟爱好者来此拍摄和观察。
但随着临港新片区的开发建设,滴水湖片区成为核心发展区域,缺乏管理和引导的自然湿地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加之湿地的旱化与外来物种的入侵,人类活动的需求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
南汇嘴生态园-赤峰港湿地原况地类如图1所示,对库塘的修复和生态提升如图2所示。
1.2本底调查情况
在结合本底调查发现,临港地区现有入侵植物共
计16科29属40种,其中以菊科(13种)、豆科(4种)和苋科(4种)三大科类为主,而由于缺乏管理,抛荒地中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最为严重,在高遮蔽度的环境条件下,一些低矮匍匐柔弱的草本,根本无法竞争到更多有限的资源,从而被排挤掉,造成物种的单一。
在对鸟类调查研究中发现,湿地内鸟类组成以雁鸭类为主,喜水深且少干扰的大型水体,以水中鱼虾为食,多为秋末迁徙至,初春迁离。
鸻鹬类和鹭类则喜浅水滩,较为依赖富含底栖动物的自然滩涂,在堤外涨潮时,湿地则成为这两类鸟的高潮停歇点。
湿地内有大面积的芦苇荡,也吸引了部分芦苇鸟,包括上海特有珍惜鸟类—震旦鸦雀。
其他动物资源如底栖动物、两栖类、鱼类、哺乳类等也较为丰富。
在对水系调查中发现,随水文条件的改变,原有湿
地已有少量的木本植物幼苗,如构树、乌桕、柽柳等,中
/
图1南汇嘴生态园-赤峰港湿地原况地
类
图2对库塘的修复和生态提升
林与景观设计
旱生种类的增多表明群落演替的初步阶段已开始,湿地部分区域呈现逐渐旱化的趋势。
除此之外,沿大堤分布有少量防风林带、堤内植被带,以水杉林为主。
在总结了湿地原始生境状态后,湿地的生态修复工作陷入了思考,恢复湿地活力,营造多样化生境,提升生物群落数量和质量,对湿地的植物设计提出新的要求。
2赤峰港湿地植被的选用
赤峰港湿地植物的设计结合水系地形、土壤地质、以及生物需求,选用适地适树的乡土植被,尽可能完善和修复湿地生境,丰富物种多样性。
2.1根据不同湿地地形配置植物
湿地生境的营造在尊重原有的地形形态基础上,东侧保留了大水面的养殖塘,对原边线生硬的岸线进行软化,使驳岸线条更自然化,水系尽量采用自然缓坡入水,它拥渗透性的自然滩底与边坡基底,可以充分保证岛屿与潮沟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沿河道湖泊边坡布置水生植物,改变原来呆板单调的模式,同时具有一定的抗冲强度。
布置多生态小岛,丰富水体深浅的变化,通过设置水闸和引水泵对水体深度进行调节,以满足不同体型鸟类所需。
西侧的旱地改造开挖,形成多生境的生态岛屿湿地,河流湿地内设计生态岛屿共
21处,合计规模约11.42hm 2。
其中,两栖类生境岛2处,面积约为1.45hm 2;沼泽岛9处,面积约为1.28hm 2;草本沼泽生境岛10处,面积约为8.69hm 2,为震旦鸦雀、东方大苇莺等芦苇鸟类提供栖息环境。
其他生境岛高度均控制在3.5m 。
由此,结合湿地不同的地形变化,植物的配置设计上也做了不同的变化。
库塘生境的营造以及湿地打造后效果如图3所示。
平面空间上,植物配植结合自然群落结构,以水系向陆域的植被群落依次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陆生植物。
区域内水生植物的配置运用不易品种过多,避免引起种间竞争,在相同的水深条
件下,选用品种植物不易超过3种,呈片状斑块进行栽植。
对于竖向布置,不同类型的植物对水深有相应的要求,湿生植物:0~10cm ,挺水植物:5~50cm ,浮水植物:20~50cm ,沉水植物:20~200cm 。
根据水深的不同,分层次对植物组合进行搭配[1]。
库塘区域为调蓄塘,主要为构建健康的水生态系统,植物的运用主要以多类型的适合临港地区的乡土植物为基调,优化水生植物的配置结构[2]。
首先,通过种
植陆生植被,
低矮灌木带(主要包括海桐、金森女贞、红叶石楠、海滨木槿、海州常山、狼尾草等),湿生植物带(主要包括水生美人蕉、千屈菜、旱伞草、鸢尾、芦竹等)以及搭配草本(主要包括狗牙根、海滨雀稗、结缕草
等)
,对地表径流的营养成分进行初步吸收。
其次,利用种植在岸边和浅水区域的挺水植物,如芦苇、花叶芦竹、水烛、旱伞草、菖蒲、香蒲、梭鱼草、鸢尾等,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
最后,在水体较深处适量配置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主要包括苦草、荇菜、萍等),改善水体的富营养化,尽可能形成健康稳定的水生态植物群落系统。
西侧的河流湿地北连西库塘湿地,西侧通过翻板闸与夏涟河连通。
考虑湿地处于浦东机场航道区域内,在与机场相关部门沟通后,为保障起降安全,避免招引
大量鹭科鸟类,
陆域部分选用植刺槐、垂柳、苦楝、女贞、无患子等乔木,减少大面积高大水杉林的营造;灌木植物选用海棠、
八角金盘、海桐、滨海木槿等;草本植物选用麦冬、矮生百慕大、狗牙根、结缕草、海冰雀稗等;挺水植物选用芦苇、蒲苇、水烛、香蒲、芦竹等;浮水植物选用萍、荇菜等;沉水植物选用苦草、轮叶黑藻、狐尾藻等。
陆域空间整体植物群落结构为:草本-灌木-小型乔木。
其中“灌木-小型乔木”形成小型斑块,各斑块以点状分布。
靠近场地边缘以生态防护林为主,以减少外界对内部湿地的干扰,以女贞、臭椿、榔榆、东方杉等为主。
养护小径两侧遮荫树选用黄山栾树、无患子等秋色叶树种,增加景观观赏性。
2.2根据不同植物类型进行配置
沉水植物群落选择原则以净化效果好,去污能力
强为主,选择对调蓄塘中氮、磷等污染物有较高净化率的品种,以降低塘内源负荷,防止富营养化。
为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生态灾害,湿地植物尽量选用乡土植物或者已经驯化的植被。
不易控制生长区域、生长蔓延速度过快的植被以及对养护要求高的品种不宜选择[3]。
图3库塘生境的营造以及湿地打造后效果
园林与景观设
根据临港地区的气候、地质土壤,沉水植物选用以苦草为主、搭配少量伊乐藻、大茨藻、小茨藻等。
浮水植物选择以根系发达的植物品种为主,防止风浪以及水流运动对浮叶植物的干扰。
选择净化效果好,对库塘中营养盐有较高进化率的品种。
选用适地适树的乡土植物,降低养护成本。
结合以上原则,选用荇菜、萍作为优势种。
挺水植物的选择原则以净化效果好,景观效果佳,适合本土环境的乡土植物为主,结合临港地区的气候和土质,选用植被品种包括:芦苇、花叶芦竹、水烛、旱伞草、菖蒲、香蒲、梭鱼草、黄花鸢尾等。
由于水域近年来受福寿螺的侵害严重,避免使用再力花,减少其繁殖和扩张。
陆域植物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包括栾树、乌桕、刺槐、柳树、水杉、苦楝、海滨木槿等。
构建斑块化零星分布的林地生境,同时也可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区域造成的扰动。
充分发挥乡土植物、土著动物以及自生微生物的生态价值[4],构建多样生境,支持生物多样性提升,营造近自然形态的生物群落。
2.3根据生物需求配置植物
植物作为生态的一个重要环节,除了其本身有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净化湿地外,还为动物提供食物以及栖息、繁殖、躲蔽场所。
生境区域的植物配置服务于以下4类物种。
(1)底栖生物。
湿地内沉水植物带、浮水植被带、以及挺水植被带和湿生植物带都为底栖生物提供了食物以及良好的栖息繁衍场所。
底栖生物数量和品种的增长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以其为食物的鱼类和鸟类。
(2)鱼、虾类。
库塘原为养殖塘,具有较好的先天性条件,配置以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带作为鱼类躲避天敌和繁殖休憩的场所,在提升多样性的同时,其本身又为雁鸭类鸟的食物。
(3)两栖类以及哺乳类动物。
两栖类主要栖息地为草本沼泽生境,湿生植被带以海滨雀稗、狗牙根、蒲公英、白茅、藨草、紫菀等为主。
哺乳类动物多生活在林带及灌木带,部分以植物种子为食,增加部分湿地松、黑松等。
(4)鸟类。
根据不同鸟类需求,配置不同生境植物。
大面积的芦苇荡提供给苇鸟繁殖休憩的以及躲避天敌的场地,尤其是上海区域特色珍惜物种--震旦鸦雀。
雀鸟喜欢栖息在小型乔木以及灌木从中,部分植物的果实也为其提供必要的食物,如刺槐、女贞、桑树、枇杷等。
雁鸭类主要栖息于人为干扰较少,植被较密,食物丰富的水域和自然滩涂以及冬季干扰较少的滴水湖,滴水湖湖体生境较为稳定,但随着开发建设的加速,周边游客沿岸活动干扰日渐趋增,因此库塘成为雁鸭类的第二栖息地后,对库塘周边进行防护林建设,减少阻隔人类活动对其造成的影响,主干树种以杉类、乌桕等乔木为主,搭配枇杷、桑、无花果等浆果类灌木。
3施工及管理原则
在常规植物种植季节外,避开不同鸟类迁徙与交配季节,择期施工,减少干扰,尽快恢复生物多样性的湿地生境。
后期结合管理和生态监控,对防治外来植物入侵以及蔓延来说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
在鸟类繁殖季节,湿地进行封闭式管理,阻隔游客进入也是有效提高物种多样性的方式之一。
同时加强科普教育,为生态化的未来预留空间。
4结语
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构建,不仅为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提供了优良的生存场所,也为许多珍惜濒危野生动物,特别是水禽提供了栖息、迁徙、越冬和繁殖的场所[5]。
同时,湿地也为许多物种保存了基因特性,使得他们能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生存和繁衍。
而人类活动的干扰、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外来物种的入侵使得自然湿地不断减少,人为干预的生态修复以及管理成为一种保护的趋势。
综上所述,科学的植物生境的营造,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底,是促进临港地区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构建湿地生态修复的重要一环,也是跨出了探索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和谐共生的一大步。
参考文献
[1]刘玮,李雄.城市湿地公园生境设计策略初探[J].山东农业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6(3):461-465.
[2]张彬.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大都市郊野公园规划方法研究:
以上海为例[D].上海:同济大学,2018.
[3]陈啊雄.水环境治理中的园林水体景观设计研究[D].南京:东
南大学,2018.
[4]达良俊.基于本土生物多样性恢复的近自然城市生命地标构
建理念及其在上海的实践[J].中国园林,2021,37(5):20-24. [5]李国兴.重庆酉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效益分析[J].宁夏农林科
技,2014,55(8):65-66.
作者简介院林晓牧(1985—),女,汉族,浙江宁波人,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植物设计工作。
林与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