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治疗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医治疗学
藏医治疗学是藏医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简单地介绍关于藏医治疗学的实践。
人们一般习惯得了病才去治疗,不注意平时的饮食、起居,但在医学上很强调这方面。
《四部医典》的"总则本"第五章中记载:"医治疾病的善方有饮食、起居、药物、外治共四种"。
还在《后序本》第二十六章中所载:"调养治法虽然有一千零二种,然而概括起来,只有饮食、起居、药物、手术外治等四种"。
上述所说四种治疗方法中吃的食物和喝的饮料两部分分类方法为首要。
此方法的有益和有害作用在《论述本》的"食物章"中有详细的记载:合理的饮食会使身体健康长寿。
如果在饮食方面发生低、超、反的情况,便会生病,甚至生命受到危害。
因此善于安排饮食是很重要的。
所以人们都必须懂得关于饮食方面的知识,同时断除对身体不合适的饮食,平时各种饮食不能过量和过饥,需要均匀地食用。
从疾病预防的观点来看,首先选择合适的饮食为最重要。
食物方面分为谷物、肉类、油脂、熟食、烹调等五个方面。
饮料分为奶、水、酒等。
上述的食物及饮料的味觉和特殊作用在《四部医典》中已详细地记载。
需要重视分开饮食的益害性,若不合适,针对各自的身体和起病等尽力禁忌各种有害饮食,实践证明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同时调节饮食方面更为重要,饮食不当引起的食物中毒等各种疾病,重则危及生命,在医典中强调调节饮食非常重要。
针对各种饮食对全身健康以及特别对胃的消化功能来说,易于消化食物对健康有益,反之难以消化的饮食不能过量饱食,其好处是饮食容易消化,益于健康。
如果饮食量不足则直接影响身体发育气色(血液循环),饮食过量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症等胃病,因此掌握好伙食是身体正常发育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方式。
得之于饮食适当的益处是:全身轻松,
食欲强,各器官功能灵便,体格健壮,大小便及排泄顺畅。
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饮水,分为雨水、雪水、河、泉水、井水、咸水、森林中的水等不同水质,其中前者为佳,依次逐劣。
就开水而言:在历史上,最初的药就是开水,人类最初的疾病是消化不良症,开水之益为水煮沸后其性温热,助消化,止呃逆,能治培根病,腹胀、呼吸困难,初期感冒,初期瘟疫等;凉开水能治赤巴病而不诱发培根病等。
总之饮水的益害在一千年以前的藏医医典中已详细记载,现在国内外反对水质污染,保持水源卫生的要求与过去藏医医典上的论述道理相一致。
第二治疗是起居,起居分为①日常的起居行为②季节性的起居行为③正法行为等三个方面。
日常起居行为是为了一切众生身心安乐和延年益寿,应该经常佩戴犹如药宝丸,最佳柯子,灵丹妙药的护身符。
此中不时在生活中禁忌不合适饮食和起居,要经常克服能诱发一切疾病的外缘。
对于舌等各器官不能使其疲困不堪。
藏医对卫生方面很讲究,经常洗浴,能增长精液,增加身体的热量,容光焕发,能消除身体发痒,多汗、有气味,制止消瘦,降低体温。
季节性的起居行为,在藏医中分为孟冬,季冬、孟春、季春、暑季、秋季等六个季节。
应根据冬夏日更替,春秋相象,日偏南偏北等不同时节选择适当的起居行为。
诸如:夏季燥热,住在阴凉的房子里,洒凉水,穿着一些具有冰片、檀香、马兰草等气味的衣服。
要服用甘、酸、咸三种味的轻、温、油性的食物等。
冬季夜晚较长,容易饥饿,因而身体的元气就会耗损。
所以要用芝麻油在身上涂抹搓摩,要吃一些肉汤油性的食物,穿皮衣,常穿鞋子,要晒太阳或烤火等。
春季因太阳暖和之故,在芬芳的园林林荫处休息,减少活动量,用豆粉齐搓擦身体以消培根病。
暑季里阳光非常炎热,用冷水
洗澡,酒里掺点冷水后饮用,减少活动,不在太阳下久停,穿着要单薄,在清爽的凉房里休息,要居住在阴凉清爽的地方。
秋季为草芽及禾穗成熟时期。
秋热之故,易起赤巴病,要服用甘、苦、涩味的饮食,寒热要均匀等。
总之,依据上述六种不同时节,选择适当的起居行为对预防疾病有着特殊的作用。
临时性的起居行为十三种,当生理上发生饥饿、口渴、呕吐、呵欠、喷嚏、呼吸、瞌睡、吐痰、吐唾沫、大便、放屁、小便、射精等现象时,应该因势利导,方便行使,不得遏止。
饥饿时若不能进食喝水,则身体将亏损不堪,胃口受阻而头晕。
须以轻而滋润的温热性的食物和饮料来解除。
若口渴时阻止饮水,则口干头晕,心脏病发作,甚至会发疯。
对此,须给予饮料,方能消除。
若阻止呕吐,将会发生胸口阻塞、眼疾、多痰、瘟疫等症。
对此闭斋禁食,需用烟熏、锐性药物煎汁漱口等方法来消除。
若阻止喷嚏,则会发生视物模糊、头痛、唇口歪斜等症,须用锐性的烟熏、鼻药、看太阳等方法来消除。
若阻止呵欠,则会发生象止喷嚏时所发生的一切病症。
需用祛龙医疗方法疗效较好。
因疲晕过度而呼吸不畅时,将会发生痞块症、心脏病等症,须采用休息、升龙的方法来医治,疗效显著。
若阻止睡眠,则会发生呵欠多,视物模糊,不消化等症状。
对此需用饮酒、喝肉汤等方法医治。
若阻止吐痰,则会发生痰塞,呼吸不畅等症状。
对此须用消痰法治疗。
若阻止眼泪外流,将会发生心痛、头痛、胃口受阻等症状。
对此,须用饮酒、睡觉、与知心朋友谈心等方面医治有效。
若阻止放屁,则会发生大便秘结、痞块、绞痛、视力衰减、心脏病等。
因大便秘结而向上逆转,产生头痛、小腿抽筋、感冒等症状。
若阻止小便,则会发生结石症、尿道炎、多种生殖器疾病,以及放屁阻塞时所发生的一切病症。
对此应该用锭疏通、按摩、热敷、服用药油滋补
剂等方法治疗。
若精液被阻,则精液滴漏,引起男性生殖器的疾病,小便闭塞,结石,阳萎,变成中性。
对此应该采取手术疏通,热敷身体,进行房事,服用麻油,喝牛奶,吃家禽肉,饮酒等方法治疗。
总之上述细解的十三种临时性的起居对预防疾病及消除已存疾病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治疗是药物,治疗理论数以百卷,内容丰富,有些植物生长在的雪域高原,植物、生物、矿物的药味及药效(服药后生起的效益)等药物学的理论和实践论述不可胜数。
现今延用比较广泛和内容丰富的一些药学典籍,如上述《密诀本》上所载2826种配方和已在一千年以前阐述的各种疾病,同时有其独特的配方。
象这样的医典到目前为止十分罕见,从那时候已经出现了数以万计的不同配方,说明了藏医的治疗及配制药物水平很高。
生药学方面的《论述本》的"药物功效"中深入细致地认识和解释了九百十一种的药物。
公元十八世纪智慧无比的著名药物学家弟玛嘎西丹增平措编著《晶珠本草》,该本草九百一十五种的药物基础上细解地分为2294种药物,详述了植物、矿物、动物等药物的味、功、性、词藻之名,并附标本图解。
同时为了搞清与过去药学家的不同看法和同一认药,他亲自赴许多地方,进行询问设想,并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从而作出可靠的本草,至今还处于尖端地位。
此为丰富祖国药学宝库作出了巨大贡献。
另外除《密诀本》中的配药以外,在《后序本》还记述有不同的实践方法,配药不一的有平息药和清泻药两类。
平息药主要有汤剂、散剂、丸剂、膏剂、药酒,草药配方,贵重药剂等配方。
清泻药有下泻前的油疗方剂,吐泻药剂、鼻药、温和导剂、猛烈导剂、脉泻药剂等配方。
这些配方都是消除疾病的武器,正如《四部医典》中所给予的高度赞赏。
后来著名的藏医学家第司桑杰加措编著的《医学补遗》中不胜枚
举的配方,对十八种瘟疫等危及生命的恶病治疗的密方完全承认。
后来著名藏医学家钦饶罗布在临床及配制药物的主要书籍《四部医典》、《藏医千万舍利》、《医学补遗》、《经验百集》、《贡追扎记》等许多医典不断地引用,该大师为了发展藏医事业作了很多贡献。
其中药王山利众医学院的详述其经验及实践的《生药标本如意宝瓶》、《草药标本•龙婆之宝》,在此之前药王山利众医学院常用的五十多种配方的基础上补充及编著的《配方甘露宝瓶》,书中有一百二十七种配方。
至今在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制药厂根据《甘露宝瓶》指导生产丸剂及散剂等,研制了共三百五十多种配方。
第四治疗法是外治,手术外治有针刺放血、火灸、热敷、药浴、外敷、断除后遗症的穿刺等六种。
其中外治实践早已在群众中很流行。
春季和秋季里自然温泉法医治的疾病有白脉病、关节炎、皮肤病、骨质增生、肾病等。
不仅在西藏和其它藏族地区,在新疆及内蒙古等区的医生也延用至今。
手术中针刺放血和灸法在群众中十分盛行,尤其是农牧民当中广泛使用。
我院(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专门设立了外治科,该科有火罐、角冠、灸热金针、温熨、针刺、放血等,对疾病治疗的效果很明显,因此广大患者也赞不绝口,十分敬佩。
穿刺方面已经大部分失传,可是自八十年代中叶,藏医和西医结合研究在西藏藏医院建立了新的手术室,对骨骼、胃、肠、胆、肠梗阻等手术奠定了很好的技术基础。
综上所述,藏医治疗学的要点是上述所讲的饮食、起居、药物、手术外治四个方法。
在治疗实践中,要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分为九条:①对诊断没有把握的疾病,要象猫等老鼠那样,耐心等待,观察。
②对诊断后确有把握治疗的疾病,要象在山顶竖立旗帜一样,明确地告诉患者该病有办法医治,
并立即进行治疗。
③虽然对疾病有了认识,但是药力尚未击中疾病,这时首先要搞清病因,再采取措施。
④对于以前其它医生治疗过的疾病,要详细分析低、超、反的具体情况后,即象水鸟捕鱼一样,毫不耽误地进行治疗。
⑤对于严重的疾病,要从药物、外治手术、饮食、起居等四个方面进行治疗。
犹如同敌人打仗一样,须采取歼灭战的办法,消除疾病。
⑥病情不严重的,须从饮食、起居、药物、外治四个方面逐步治疗。
好象登梯一样,一步一步上去。
⑦对单一型的疾病,须像英雄攻打敌人一样,要果断,而不妨害其它,以免诱发其它疾病。
⑧对混合型(合并病)的疾病,须特别重视四大调和,哪种疾病严重,便先医治哪种病。
⑨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对精气等七大物质,居住处所、季节、体型、年龄、病情轻重,发病部位,体温、体质、习惯等都要全面考虑,正确掌握药物的剂量,犏牛应负犏牛的驮子,绵羊就负绵羊的驮子,即按实践情况治疗,详细地所载。
如果医生未做到上述九条特殊的治法,在治疗上有特大危害。
正如《四部医典》中所载,不懂治疗方法的医生,好像在黑暗里瞄靶子,所用的药物根本击不中要害。
总之《论述本》"论医生章节"中就医德方面特别强调记载,医治疾病的医生,应从六个方面去学习:条件、性质、界说、区别、工作、后果。
作为一个医生的条件:要具备一定的智慧,要有为众生造福的热情,要有为病人服务的誓言,要在身语意三方面作出榜样,对工作要勤奋,要精通人间俗事。
所谓要有一定的智慧,就是要有宽阔的胸怀,坚定的信心,周密的思考,精通医学理论,在实践过程中没有阻碍和困难。
尤其用善于辨别微妙之别的智慧认识疾病,治疗疾病,实为医德之首要。
医生之称得医治疾病、维护健康之业,有如玉妥宁玛•云丹贡布之父迥布多吉所言:"掌握医学系统理论者为医生,能够将理论用于医疗
中者为医生,能辨别理论与其中之辩证关系者为医生,能够对症下药治愈疾病者为医生,能总结实践经验者为医生,满怀菩提善心者为医生"。
另外《论序本》论医生章节中就医生之身、言、心三界之德特别强调道:"身为医生其终生之业尽其身界,备齐药物,为患者尽责,尽其言界,准确说出所患疾病,并好言劝助患者,尽其心界,深入分析思考"。
所以,自古以来,各代医生努力遵从上述医德,在广大藏族地区形成了将善心比作医生,称医生为人生安太之师,神圣之冠,凡是医生被尊为贵客请于排首,下铺锦缎,奉送宝物以报医治之恩。
在藏王松赞干布时代,赐医生大小十二种级别的称呼,确定十三位拉孜(医圣)。
从此,在广大群众中树立了医生之崇高形象,广泛受到尊重。
但是正如世间万物具有两面性,在藏医生中也有失德败坏者,无可隐密,对此迥布多吉有云:"言行不一者为戒医,欺骗邪诱者为戒医,懒惰酗酒者为戒医,不懂装懂者为戒医,践踏生命者为戒医,不懂无术者而言教者为戒医,不善辨寒热医生之误,不善饮食起居为医生之误,不能辨识疾病而外治为医生之误,理论与实践相违背为医生之误,性情伪善而好罪孽为医生之疯,重贵轻贱为医生之疯,好色为医生之疯,美言求荣为医生之疯,不按配方为医生之疯"。
广大医生须将上述医德标准视为一面明镜,时刻提醒自己,根除所有缺点,使自己成为一名不负于众生之尊称的医生实为吾等行医之根本。
总之,现在的医生及未来的医生在实践中沿用上述原则至为重要。
(作者: 强巴赤列)
藏医治疗中风
“藏医确实有些绝招,在治疗心脑血管病尤其是中风后遗症上有突出的特点和独到的疗效,这些都是有历史和地域原因的。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藏民长
期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中生活,对心脏和脑血管的损伤很大。
同时,西藏气候寒冷,藏民以肉食为主,高血脂、高胆固醇问题普遍。
由于西藏的心脑血管病发病率高,所以历代藏医对此类疾病都潜心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藏医经典医著《四部经典》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称为“血瘫”,缺血性脑血管病称为“脉瘫”。
藏医治疗心脑血管病是在藏医“三因”学说的指导下,强调血、脉、隆(气)三者结合,通过补隆养血、降隆调脉、活血化瘀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藏医专家将出血性脑血管病归为“血脉瘫证”;将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栓、脑梗塞)归为“隆脉瘫证”;高血压归为“隆血症”,并采取了以藏医药为主整体综合治疗的办法。
目前,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藏成药发展较快,已占到名贵藏药的50%,一般藏药的30%。
比如,最有代表性的七十味珍珠丸,它不仅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对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都有良效,而且擅治中风后遗症。
治疗中风的藏药还有二十五味珍珠丸、二十五味珊瑚丸、七十味珊瑚丸等。
在用藏药活血化瘀、调节神经功能、增强脑细胞再生、抑制血栓因子的同时,配合进行藏药浴,在五味甘露汤的基础上辨证加减使用藏药,可促进机体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
据介绍,该院还开展了一些藏医的特色疗法,如金针、银针、擦膏、按摩、松骨、经络疗法,以及使用现代医学的理疗、康复等手段。
独到藏药成顽症克星
5年前,医生断言次丹老人的生命只能延续二到三年。
但是,脑中风并没有在医生预测的期限内夺去老人的性命。
在藏药然纳桑培——七十味珍珠丸和西药的联合治疗下,次丹老人目前依然顽强地在轮椅上延续生命,尽管突如其来的脑中风使老人完全失去了自主行动能力。
“藏药七十味珍珠丸专治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它含有七十种矿物质,其中以珍珠含量最高,还包括九眼石等珍贵矿物质。
很早的时候,七十味珍珠丸的配制当中还需要加进晒干后磨成粉末状的老虎胡须和水獭皮等,”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副院长次仁巴珠介绍说。
据有关部门对西藏当地的藏药资源进行的调查显示,目前,西藏高原入藏药植物有2584种,动物有175种,矿物有200多种,其中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寒缺氧地带的珍贵药材有300多种。
仁青常觉是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4种藏药中的一种,以预防感冒和提高免疫力为主要用途的仁青常觉,不仅是很多藏族家庭常备的药物,而且在预防非典型性肺炎的特殊时期,受到更多人的青睐。
很难想象,小小的一颗常觉药丸,是由黄金、白银、麝香、珍珠等近200种植物、矿物加工而成。
非典疫情出现后,西藏自治区藏医学院配制出纳布古觉——九味防瘟丸,成为近期畅销的藏药。
虽然没有科学依据证明纳布古觉能够有效地预防非典,但它的原始方剂是15世纪藏药经典论著《千万舍利》中记载的防传染病的一种验方。
纳布古觉主要由麝香、牛黄等药材组成。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拉萨爆发过天花,时任西藏藏医院首任院长的著名藏医学家西饶罗布就配制过类似纳布古觉的预防传染病的藏药。
藏药是藏族人民在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下,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博采中医药、古印度医学、古阿拉伯医学之长,积累完善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药学体系。
千百年来,藏药惠泽雪域高原,成为藏族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传染病及其药方的记载,最早见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藏医鼻祖宇妥•云丹贡布所著的《四部医典》,其后的藏药医书《秘籍补遗》对包括炭疽传染、瘟疫、甲性肝炎等18种传染病有更详尽的论述。
据不完全统计,流传至今的各种藏药典籍中,有3000多种治疗各种疾病的藏药配方。
医学界公认:藏药对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肝炎的治疗上有显著的功效,对免疫系统、过敏等疑难病症和风湿、类风湿等慢性疾病具有特殊的疗效。
这应当归功于藏医独特的配方和西藏高原得天独厚的纯天然药材。
藏药作为在西藏土生土长的一种民族药学体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这一古老的学问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目前西藏的藏药生产厂家已从1997年的22家、年产值4991万元,发展到目前的30多家、年产量50万公斤以上的规模,能够生产丸剂、散剂、胶囊、糖浆和冲剂等400多个品种,其中取得国家批准文号的传统藏药有78种,生产的名优产品有然纳桑培、仁青常觉、坐珠达西、仁青芒觉、二十五味松石丸、二十一味珍珠、
珊瑚七十、奇正消痛贴等等。
藏药进入全国颁布标准的品种有200多个,已经有35个藏药被录入中国“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
中药、藏药治疗糖尿病的前景
北京藏医研治中心科研工作者,经过十多年的科研攻关,根据糖尿病从无糖尿到有糖尿,从无症状到有症状,从症状少到症状多,从无并发症到有并发症,从并发症轻到并发症重,从病理生理损害到严重解剖扭毁的渐进性演变过程,采用中医藏医理论精华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用中药、藏药进行反复的化学分子学试验和药物组合试验,在卫生主管部门的关怀下和著名的中医专家、中药专家通过协作,精心研制出了纯中、藏药的治糖药物系列组方,该药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及氨基酸,具有改善β细胞的微循环,增加胰岛细胞的血氧代谢,清除白细胞介素对胰岛细胞浸润,抑制"一氧化氮"及"氧自由基"的产生、修复,激活损坏、萎缩胰岛β细胞,保护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生物功能,促进"前胰岛素原"的产生和转化,加速胰岛受体的接收和运转,减少糖原的合成、抑制糖原的异生,使胰岛素的分泌排泄,运转达到理想正常。
药物具有改善周身血液循环、平衡阴阳、调节脏腑、滋阳补肾、生津止渴、健脾益气的良好功效。
为治疗糖尿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无毒付作用的全新疗法,也改写了我国治疗糖尿病徘徊不前的历史。
由于传统医学方法是通过西药抑制降糖,表面血糖、尿糖正常,形成药物依赖,但病情仍在延延发展,会诱发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尤其以糖尿病所特有的全身神经微血管、大血管病变并可损害心、脑、肾及眼等组织器官,引发并发症日趋增多,程度加重,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及癌症、艾滋病之
后,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摧残着人的身心健康,缩短着人类的寿命,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普遍关注。
藏医治疗方法
藏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内治法以服药为主,并采用对抗疗法;外治法有放血疗法、拔火罐、针灸、冷热敷、器械辅助按摩、熏蒸疗法、药水浴、催吐法、搽涂外敷法等。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极为重视调整患者的起居、饮食和精神治疗,也讲究饮食禁忌等。
治疗方法,可分为行为、营养、药物和疗术四个方面。
藏医治疗黄水症方
【材料】短管兔耳草,地医,紫草,沙蒿,琴艽,子贝,小叶棘豆。
【用法】前四味君王药为主药,等量增加后三味大臣药。
【功效】主治干涸体腔内的脓血、黄水症。
小儿科
抽搐是一种综合征,其发病率较高,长期以来,少数病例,可通过病因治疗外,均需要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控制其发作,长期服药对肝肾功能及造血系统有影响。
惊厥为祖国医学儿科的四大要症之一。
也是藏医临床儿科的常见之一。
约2—8%的小儿曾有过高热惊厥,6岁小儿惊厥的发生率是成人的lo 一15倍,3岁以前发热时易惊厥,到学龄期不再发生。
因此惊厥是儿科临床和门诊中重要而常见的急诊。
总之在做小儿惊厥的病因诊断时,必须结合年龄、季节、病史、体检、化验等全面分析考虑。
一般可先根据有无发热及其它表现先判断此惊厥是感染或非感染性的,然后考虑疾病是颅内或颅外,最后根据疑拟疾病针对性的
选择某些必要的化验或检查加以证明,必须指出“高热惊厥”的诊断不能单独成立。
一定要伴有原发疾病的诊断。
诊断“高热惊厥”后对下列情况者需要考虑有发展成为癫痫病的可能。
l、发作频繁,一年数次,惊厥的出现不限于体温升高时,有时低热或无发热时也引起惊厥。
2、惊厥持续时间较长如超过10分钟。
3、年龄3岁以上仍有发作。
4、脑电图在热退后一周后有非常电波。
5、有癫痫家族史,脑部外伤手术病史。
在临床工作中,遇到惊厥发作时应立即设法制止,否则抽搐时间越长,造成缺氧性脑损伤可能越大,这在婴幼儿尤其如此。
据统计:我院儿科从1994年6月至1996年3月,先后采用藏医藏药治疗各种原甲引起的小儿抽搐住院患儿16例,除6例小儿因入院时病情危重,为癫痫持续状态,在发病初起用藏西医结合治疗外,余10例患儿全部用藏药治疗,临床上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病例资料
年龄性别:在16例中,男性U例,女性5例。
年龄最小者1岁,最大者13岁,,以1—6岁发病为多,共9例,癫痫持续状态为6例。
病例报告:
患儿男性,6岁,住院号95—0944,主诉于入院前两年无何诱因,在行走时突然跌倒,即出现全身抽搐、意识丧失,两眼球固定、斜视头部后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