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市的形成和发展
1。

宋朝以前:________以上的城市,一般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________严格分开,官府设________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按________开市、闭市.
2. 宋朝以后
(1)________和________的界限被打破,“________”更加普遍,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商业名镇。

(2)________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________监管.
二、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商帮
1. 商业城市
(1)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________、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________。

(2) 南方经济发展,扬州、益州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有“________”之说。

(3)唐朝时,________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________,专管对外贸易。

(4) 元朝时,________是世界第一大港,________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2。

商帮:明清时期,出现的________的商人群体,就是________,实力最强的是________和晋商。

三、古代的经济政策
1。

“重农抑商”政策
(1) 含义: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________生产,限制商业和
________的发展。

(2) 地位: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
(3)目的: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______的征收,巩固____________。

(4)首倡:战国______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5) 影响:强化__________,明清时期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____________成长,造成中国近代社会的落后.
2。

明朝“海禁”:为了防止倭寇之患,明政府推行“海禁”,但不禁止________对外贸易。

3。

闭关锁国
(1)内容: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既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由政府特许的广州________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 影响:妨碍________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__________的滋长。

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道题目只有一个答案最符合题目要求.
1. 诗人杜荀鹤在《送蜀客游维扬》中写道:“见说西川景物繁,维扬景物胜西川。

”唐人卢求在《益州记序》中也写道:“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

以扬为首,盖声势也。

”引文反映了( )
A. 长安、洛阳是汉朝最繁华的大都会B。

扬州、开封是唐朝最繁华的大都会
C。

临安、成都是南宋最繁华的大都会D。

扬州、成都是唐
朝最繁华的大都会
2. 明隆庆年间,有一徽州商人黄汴曾记其所见的苏州市场:“苏州聚货段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地域性商帮的开始出现B。

都市商业十分繁荣
C。

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出现 D. 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
3。

明朝中叶歙人潘侃曾说:“良贾急趋利而善趋时,非转毂四方不可。

”《许氏世谱》记有“徽歙以富雄江左,而豪商大贾往往挟厚资弛千里”。

材料主要反映( )
A. 徽商无视国家经济政策B。

长途贩运是徽商的重要经营方式
C。

徽商资本雄厚吃苦耐劳D。

徽州商业经营的传统源远流长
4。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史实与此论断无关的是( )
A。

宋都东京高度繁华 B.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

海外贸易空前活跃D。

形成晋商徽商等大商帮
5。

2014年6月,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融合发展的友好象征。

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
A. 珐琅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B。

晋商、徽商往来于丝绸之路
C. 轻盈精湛的丝织品是常见的商品D。

都使用风力水车灌溉农田
6. 淮安北部丘陵地区有“刘集"“谢集"“新集”“马集”等乡镇地名,这种含有“集”的地名来由与古代的什么商贸形式有渊源关系?()
A. 夜市
B. 都会C。

草市 D. 会馆
7.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即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

“初算缗钱”反映的是( )
A。

完善税收制度 B. 重视农业发展
C。

抑制商业发展D。

打击偷税漏税
8. “乾隆二十年,英国兵船至宁波港,清廷为恐宁波成为澳门第二,乃于二十二年关闭一切商馆,停止厦门、宁波、定海等港口的贸易……并规定外商不准和官府直接交往。

"该材料反映了清朝()
A。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B。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国门已被英国打开
D.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9. 雍正皇帝曾说:“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

小民舍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所难行。

唯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下列对材料中的经济政策解读正确的是()
A. 最早提出者是嬴政
B. 用法律手段强行推进
C。

决定了民风的形成 D. 妨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0。

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

……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
A. 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B。

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 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进行D。

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写“A”,错误的写“B"。

11。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该制度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消除了农民所受到的压迫和剥削。

()
12.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草市”也更加普遍,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管.()
13. 元朝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空前发达,此时,其都城大都是当时最繁华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元政府还设立市舶司,对出海贸易进行审批。

( )
14.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15。

明清时期,为了防止敌对势力危及统治,政府实行“海禁”,禁止对外贸易;这不仅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
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6.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发展。

阅读材料:
材料一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

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

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唐]杜佑《通典·食货》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

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

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商业与汉代相比有何发展?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有利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1。

县治民居市令时 2. (1)坊市草市(2) 经营时间直接
二、1. (1)政治中心商业中心(2)扬一益二(3)广州市舶使(4) 泉州大都2。

地域性商帮徽商
三、1. (1) 农业手工业(3) 地租封建统治(4) 商鞅
(5) 小农经济资本主义萌芽2。

官方 3. (1) “十三行"
(2) 海外市场资本主义萌芽世界潮流
1。

D 解析:抓住题干中“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这里的扬指的是扬州,益指的是益州,益州是成都在古代的别称,故本题选D项。

2. B 解析:紧扣题干中“苏州聚货段匹外,难以尽述"的信息,说明当时苏州商品交易的种类丰富,体现了都市商业的繁荣,故选B项.
3. B 解析:题干中“良贾……非转毂四方不可”和“往往挟厚资驰千里"的信息,显示出徽商是通过长途贩运的方式来集聚财富
的,故B项正确。

A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故排除。

C项虽符合题意,但不是题干主旨。

D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

4。

D 解析:宋朝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作为政治中心的宋都东京高度繁华,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宋朝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朝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晋商徽商等大商帮形成,不符合时间限制,D项错误,符合题意。

5。

C 解析:珐琅彩出现于明清时期,晋商、徽商出现于明清时期,风力水车是明清时期用来灌溉的农业生产工具,故排除A、B、D三项。

丝绸是从西汉开始,逐渐传入到欧洲,故C项符合题意。

6。

C 解析:集在丘陵地区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市的设置已经突破了城的范围,扩展到农村地区,这称之为草市,故本题选C项。

7. C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初算缗钱”的核心内涵就是向工商业者征收资产税,企图以此来限制民间工商业发展的规模,这反映了西汉政府抑商的思想,故选C项。

8. A 解析:从题干“关闭一切商馆,停止厦门、宁波、定海等港口的贸易"“规定外商不准和官府直接交往”等信息可判断题干讲的是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故选A项。

9。

D 解析:题干反映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最早是商鞅提出,故排除A项。

根据“唯在平日留心劝导",可知B项错误。

民风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制约,故C项错误。

重农抑商政策为商业发展营造了不利的外在环境,阻碍了商业发展,故选D项.
10. D 解析:依据题干中“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的信息,可知“海禁”政策导致农民贫困,被迫走上偷盗之路来维持生存,这必然会引发社会秩序的动荡,故选D项。

11。

B12. B13. B14. B15。

B
16.(1)状况:商运活跃,富商众多,交易广泛。

原因:国家统一;疏通交通;有限度地开发山林川泽。

(2)具有较为健全的商业保障措施(交通发达、店肆众多)。

(3)新气象:出现数量多、分布密集的商业市镇;形成城镇网络。

原因:江南经济的发展;水陆交通便利。

(4) 国家的统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利润的刺激;政府政策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