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专题学习总结课件人民版必修3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8/29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0
thank
you!
2019/8/29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1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 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 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机 遇与挑战并存。
学会解题 体验高考
真题·案例·技巧
例题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
学 德国
物理学的基
斯坦 狭义相对论和
到科学的各个领
本理论框架
广义相对论
域
2.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第一次科技革命——成就:棉纺织: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 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交通运输:富尔顿——轮 船(美国、1803年);史蒂芬孙——蒸汽机车(英国、1814年)。 特点:①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以英国为主体;②以轻工业为 主导;③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④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 和技师的实践经验。
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 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
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
“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
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
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 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 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分析相关材料。(1)问第一小问 根据“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技术”“牛顿自幼喜欢钻研科 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应星和牛顿两人科技成果 的特点,第二小问“背景”结合两人各自生活的时代及个人经 历分析。 (2)问从社会氛围、经济发展情况、科技著作与社会转型的联系 等角度分析。
答案 (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 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 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 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 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英国 牛顿 引力定律、《自然 代物理学的 成
哲学的数学原理》 重要支柱
黑体辐射的定 奥地利 斯蒂芬
(1)量子理论的建
量关系
立是人类认识史
现
标志着量子 上的又一次飞跃,
代 德国 普朗克 提出量子概念
理论产生 使人们的认识深
物
(1)发展了量子
入到微观世界;(2)
理
奠定了现代
爱因 理论;(2)提出
相对论已经融入
答卷实录
点评 本题属于比较、背景、原因类非选择题,解答时应依托试题 设问,精读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考生第(1)问 “特点”中国方面能紧扣材料总结的较好,但漏掉“西方科 技的特点”;“背景”方面的回答没有充分利用材料信息, 漏掉了要点。第(2)问“原因”方面的回答,本考生也没有充 分利用材料信息,致使回答要点不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背景、条件、原因类设问的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解答时主要根据限定词分析历史事件的(××)条件、 (××)原因、(××)根源、(××)因素等。 (1)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一般是从对历史事物发展起 积极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的角度来划分。
(2)根本原因等同于历史(社会)根源,一般是:历史发展趋势(生产 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也要注意经济、政治、思 想文化等不同角度分析: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一般是由生产力水 平、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或者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决定的;政治现象 的根本原因是根据经济决定政治的原理,即政治活动的根本原因 是经济的原因;思想文化现象是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3)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一般 指在诸多原因中占支配地位的,起主导、决定作用的重要因素。 与根本原因比,远因是根据原因,近因是主要原因。
第二次科技革命——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 电机、格拉姆——电动机);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 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特点:①科学同技术开始密切结合;②新技术发明几乎同 时发生在几个国家;③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专题七——
专题学习总结
1 线索归纳 思维整合 横向·纵向·竖向 3 学会解题 体验高考 真题·案例·技巧
线索归纳 思维整合
横向·纵向·竖向
1.近现代物理学的主要成就及其影响
领 域 国家 代表
主要成就
地位 影响
推翻亚里士 意大利 伽利略 自由落体定律 多德的学说 标志着
近代
近代科
物理学
运动三定律、万有 成为整个近 学的形
同时,大家要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边听边想。为讲明一个定理,推出一个公式,老师讲解顺序是怎样的, 为什么这么安排?两个例题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特别要从中学习理科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 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就要特别重视实验和观察,并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等等。 • 二、听文科课要注重在理解中记忆 • 文科多以记忆为主,比如政治,要注意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用观点解释社会现象。听历史课时,首先要弄清楚本节教材的主要观点,然 后,弄清教材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引用了哪些史实,这些史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环,看你是否真正弄懂观点与史料间 的关系。最好还能进一步思索:这些史料能不能充分说明观点?是否还可以补充新的史料?有无相反的史料证明原观点不正确。 • 三、听英语课要注重实践 • 英语课老师往往讲得不太多,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进行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大量语言实践练习。因此,要上好英语课,就应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 动,珍惜课堂上的每一个练习机会。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 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 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 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 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 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 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 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 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 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就: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 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 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特点:①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的速度加快;②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③科学 技术在各个领域相互渗透。
3.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对中国影响:①西方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 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近代工业产生(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③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中国影响:①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 战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③中国人民救 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4)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 借口等)。 (5)主观原因: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 个人: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方针+具体历史经验 +…… (6)客观原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 政治现状+思想因素……
编后语
• 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抓住各种课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去听,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 一、听理科课重在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 • 数、理、化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的知识没学懂,后面的学习就很难继续进行。因此,掌握基本概念是学习的关键。上课时要抓好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