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应论角度分析网络谈天室中的语码转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顺应论角度分析网络谈天室中的语码转换论文关键词:语码转换网络谈天室顺应性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心理动机
论文摘要:语码转换是网络会话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

以维索而伦的语言顺应性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学者提出的语码转换的顺应付象: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对网络谈天室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旨在更好地了解语码转换与语言顺应之间的关系。

语码转换是指在同_话轮或持续的话轮中利用来自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方言或语体的辞汇和句子(陈立平21304)。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就取得多个学科的重视。

在语言学领域,这些研究就有以下的不同路向:语法、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会话分析路向。

(于国栋2000)这四种不同的研究路向别离揭露了语码转换的不同方面。

现在,少数学者从语用学角度人手进行研究,如何自然,于国栋等。

但是,对深受大伙儿喜爱的网络谈天室中的语码转换进行的研究却为数不多。

笔者试图从语用学中的顺应理论动身,分析网络会话中语码转换存在的必然性。

1语言顺应论
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而伦(JefVerschueren)在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新解》中正式提出语言顺应这一理论。

他以为语言的利用进程是一个语言利用者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缘故在不同的意识水平上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进程,其中包括语言形式和语言策略的选择。

Verschueren的要紧观点是:语用学是关于语言整体的、功能性纵观;
语用学是语言和交际在认知、社会与文化方面的研究。

顺应论的三个核心概念是: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这就决定了动态性是顺应论最本质的特点。

维索而伦以为顺应论有四个分析维度,即:顺应的语境相关因素、顺应的结构对象、顺应的动态进程和顺应进程的意识凸显程度。

其中前二者规定顺应的范围,后二者别离指出顺应的动态特点和涉及的心理因素。

2网络谈天室中语码转换的顺应分析
语码转换是一种语言选择,而且是一种意识水平相对较高的选择。

交际者通常能够通过转化语码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这种选择必需顺应选择进程中的各类要素,不然将被视为不被选择或语言误用。

在具体的语码转换进程中,交际者的顺应付象应包括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等方面的顺应(于国栋2oo0)。

笔者记录下QQ、网易、碧海银沙等谈天室中的几段实时对话,运用顺应理论对其中的语码转换进行分析。

2.1顺应语言现实
对语言现实的顺应,要紧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用一种语言表达思想或概念时,是不是有另一种语言可作为语码转换的相应形式;第二,参与语码转换的语言在语义内容和应用范围上是不是与利用中的语言有区别。

就第一个因素而言,若是某个思想或概念只存在于一种语言当中而不存在于另外一种语言当中,那么,当这两种语言相互接触时就会显现语码转换的现象,因为其中的一种语言弥补了另外一种语言在那个方面的空缺。

语言利用者在交际进程中就要动态地
顺应如此的语言事实,有效地进行语码转换,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

对第二个因素而言,选择余地就更大了,而且意识程度也较第一个因素下的语码转换的意识程度要高。

(1)哲学家:明天确实是周末了,终于解放了。

Rebecca:是呀。

有什么好的建议么?
哲学家:偶明白一家新开的pub,听说不错,有爱好吗?
Rebecca:能够考虑一下下。

在上例中,pub的意思是abuilding,especialBritain,IrelandandAustralia,wherepeoplecanhavdrinks,especiallyalcoholicdrinks,andtalktothefriends(CCELD1987)(英国、爱尔兰和澳大利亚地域超级普遍的、人们能够享用酒水而且同时倾心交谈的场所。

)汉语中最接近的表达恐怕确实是“酒馆了,可是,每当咱们提到“酒馆”的时候,咱们可能很自然地就想到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了。

由此可见,英语中的pub和汉语中的“酒馆”在语义内容上存在必然的区别。

哲学家为了顺应如此的语言现实,成心识地利用了语码转换来表达思想,实现了自己的交际用意,而且也幸免了有可能造成的误解。

(2)夜的孤独:HowlonghaveubeeninChinaJason:Over3years.
夜的孤独:DoyoulikeChineseculture?Jason:I’mintoit.Oh,BTW,canutellmesthaboutChineseQIPAO?
夜的孤独:QIPAO(旗袍)?Oh,noproblem.
在上例中,旗袍是指中国妇女穿的传统长衫英语中与之对应的词
为cheongsam,但那个词对中国人相对照较陌生,而且其所表达的含义不必然完全同于中国人说熟悉的旗袍。

这种情形下,Jason用拼音QIPAO来表达,既能够实现交际目的,又能够降低或排除明白得cheongsam的难度。

2.2顺应社会规约
对社会规约的顺应,即交际者由于对某个特定社会的文化、风俗和规约等的考虑和尊重而显现的对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利用。

语言利用者是社会化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必然要与社会期望维持一致,他们的行为(包括语言)会受到社会规约的约束和制约。

社会规约就像一张大网,网住了咱们的一切行为和思想。

关于社会规约的违抗所致使的后果往往是无法修复和弥补的,即便进行了修复和弥补也不必然能取得令人中意的成效。

因此交际者对社会规约的重视程度往往比较高。

比如当咱们谈论到某个被社会视为禁忌的话题时,咱们就必需选择一种适当的交际方式,而语码转换确实是一个专门好的途径。

(3)A:哈哈,你今晚还去“eNightClub”么?
B:ynot?Ugowithme?
A:I服了u.我怕“onenightstand”.B:oh,酱紫。

(4)(A、B、C三位是好朋友,B刚从澳大利亚归来)
A:去澳大利亚都看了些什么呀?
B:啊!!看到的东东太多了,漂亮的城市,清的乡村,对了,黄金海岸的沙滩和海水太美了!!!
C:没有去看Stripper?
B:Franklyspeaking.yes.Itwasreallyadifieentexperience.Andthe performershaveexcellentfiures.Oh,amazing…
例(3)是典型的网络语言,u、I服了u、酱紫(如此子),省略和特殊缩写是网络语言的大体特点,这就使得语码转换在网络会话中加倍频繁。

那个地址“thenightclub”和“onenightstand”别离指“夜总会”和“一晚上情”。

在咱们的社会文化中,夜总会并非被大伙儿普遍同意,而“一晚上情”更是具有争议的话题,因此,为了顺应这一社会标准,实现交际目的,那么成心识地进行了语码转换,选择用英文来表例如(4)中,会话参与者很清楚公布谈论脱衣舞女郎这种话题是不符合中国文化标准的,周围的人一旦听懂了这些内容,确信会对谈论如此话题的人的道德水准予以疑心或否定,因此C顺应了咱们的文化和与之相关的社会规约,利用语码转换提问,而一样顺应了这一规约,采纳英文来回答,如此就有效地把交际对象限定在他们三人之间。

2.3顺应心理动机
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是语码转换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交际者一般是带着必然交际目的而进入交际进程的,而且那个交际目的往往会阻碍乃至操纵交际者关于语言形式和交际策略的选择。

语码转换能够帮忙交际者实现多种心理动机,如趋吉避忌、制造幽默、说明身份、缩短心理距离和直接或间接拒绝等。

在WWW.SOHU.COM.CN的谈天室里,就曾有如此一段留言:
(5)忽接邀请部长的Birthday,俺是第一回参加Party,精神颇紧
张不很Easy,举止也狼狈看着很Funny,可是一看这么多IJady,心情愉快马上就HapPYo美眉多来自俺们Ministry,尽管个别有点Ugly 有些仍是一流Beauty,晃得俺的眼睛直Dizzy,从此熟悉了俺的Honey。

上面那个例子确实是利用语码转换来制造幽默成效的典范。

此例中,有趣的不仅是英汉语码转换的利用,更重要的是采纳了一系列押韵的单词(几乎都是以/i/音结尾的,Birthday除外)。

(6)惰愚仁:你好。

信过一切:Hello.惰愚仁:有空聊聊吗?信过一切:ok.聊什么?惰愚仁:你说。

信过一切:我说?ha—ha,请我哈9。

惰愚仁:5646.信过一切:SJB.
在上面的例子中,信过一切用Hello回应,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他在忙或不肯意同对方谈天;二是他想用英语谈天。

从“我说?ha—ha,请我哈9”能够看出,信过一切不肯意同对方进行交谈,没有给出交谈的话题,而是要求对方请他饮酒。

而惰愚仁那么用数字5646(无聊死了)表示拒绝,如此,信过一切用SJB(神经病)来完全终止对话。

那个地址语码转换的作用恰正是增强拒绝力度或幸免直接回答,结果致使两边对话完全中断。

3结论
在网络交际中,交际者也是带有必然的交际目的。

为了实现自己的交际用意,交际者要选择不同的交际策略,即咱们所说的顺应。

语码转换确实是其中一个比较有力的策略,固然,这和网络语言其自身的特点(如制造性、随意性)是密不可分的。

网络交际者能够通过语码
转换来实现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或心理动机的顺应,从而实现交际目的。

但那个地址仍有两点需要指出:一是咱们所说的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在具体的语码转换中有时并非能划分得很清楚;二是在网络世界那个特殊环境中,语码转换有时候仅仅是为了方便罢了,并非如前面所讨论的全数都是为了顺应语境。

参考文献:
[1]Collins.CollinsCOBUILDEnglishLanguageDictionary(CCELD).LondonandGlasgow:Collins.1987.
[2]Schmidt,R.LongmanDictionaryofLanguageTeachingandAppliedLinguistics[ M].Beijing:ForeignLangn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5.
[3]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pragmatics[M].London,NewYork,Sydney,andAuckland:Arnold.1999.
[4]陈立平.英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语码转换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34-37.
[5]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伺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1(1):85-95.
[8]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
海教育出版社,2007.
[9]黄进.网络语言符号说略[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4):159—162.
[10]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2000(6):22-27.
[12]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今世语言学,2004(1):77-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