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章》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一、学习目标
1、能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记住词句意思;能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二.预习提纲
1.阅读助读资料。

了解孟子及《孟子》
2.读课文导读提示(即标题下方框内的文字),归纳出要点标注在课本上。

3.初读课文,要求:
(1)用蓝笔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课下注释和查工具书将这些字及其读音、词义写在该字附近处。

(2)默读课文至少5遍。

4.结合注释及资料翻译课文,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写在该字上面。

5、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与“栗”区别。

寡guǎ 亲戚qī 畔pàn
6、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又是怎样论证的?
三.自我检测题(请自主完成此题,不要参考任何资料)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失道寡助()亲戚畔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2.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天下顺之()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四、写出预习收获和问题。

五、多元评价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六、助读资料
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2.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1)实词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泛指粮食。

寡:少。

(2)古今异义:
郭:古义指外城。

今义指姓氏。

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自家里的人。

今义指直系亲属。

(3)一词多义
城:三里之城(内城)兵: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器)
城非不高也(城墙)兵甲已足(兵员)
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君子:故君子有不战(施行仁政的君主)
去国怀乡(国都)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国恒亡(国家)
池:池非不深也(护城河)道:得道者多助(仁政)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池塘)中道崩殂(途)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4)词类活用
域民:界限,这里的意思是限制。

(名词作动词)
(5)通假字:
畔:同“叛”,背叛。

九年语文问题训练单
课题17、《孟子》二章1 主备人
班级姓名日期3月日
一、基础训练题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环()而攻之而不胜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亲戚畔
()之
2、译句: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拓展练习题
3、填空。

(1)孟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___”。

4、写出你积累的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李桂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