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怎样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刍议“怎样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
关键词: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
摘要:在瑞吉欧看来: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就如教师与幼儿一起参加乒乓球游戏一样,一方把球打出去,另一方把球接回来,然后再把球给对方。
这种理想状态的师幼互动,是当前所有幼教人都一致推崇和追求的。
“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这是意大利瑞吉欧一艾米利亚特别喜欢的一句隐喻。
在瑞吉欧看来: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就如教师与幼儿一起参加乒乓球游戏一样,一方把球打出去,另一方把球接回来,然后再把球给对方。
这种理想状态的师幼互动,是当前所有幼教人都一致推崇和追求的。
但当我们深入幼儿园各教学活动现场时,我们却发现:教师“失球“丢球”事件,常有发生。
案例(一):“乒乓球有弹性吗”?
在一次大班的《神奇弹性》探索活动中,老师首先让幼儿分组从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松紧带、弹簧、橡皮筋、乒乓球、木块、石头、铁钉、布等材料中找出有弹性的材料。
小组探索结束,当教师问:“哪些材料有弹性”时,孩子们纷纷说出了:松紧带、弹簧、橡皮筋等答案,老师为之欣然一笑以示赞同。
但就在老师要提出下一个问题时,班上的晨晨举起了小手,并迫不及待说出了自己的新发现:“乒乓球也有弹性,因为把它扔到地上,它可以跳上跳下”。
听了晨晨的回答,老师稍微迟疑了下,便冷眼看了一下晨晨,暗示其坐下!继而又开始了她的下一个提问。
案例(二):“方形的鱼儿”!
一次中班美术活动一一《鱼儿》中,四岁的冰冰拿着刚画好的画兴奋不已地走到了老师面前,高兴地问:“老师我画的鱼漂亮吗?它是一条特殊的鱼,它的色彩有红色 ...................... ”可还没等冰冰
说完,老师就责问到:“冰冰你什么时候见过有正方形的鱼啦?老师不是让你用椭圆或三角形来画吗?快来,老师再给你说一次画法,等会儿你重新再画一幅”。
“可是 ............................. ”(还没有等冰冰
说完,老师就握起了冰冰的小手画了起来)
案例(三):“老师我不愿意”!
一次新教师体育汇报课一一《小蜘蛛真能干》活动中,当幼儿第一次自主探索小蜘蛛爬行动作结束后,老师便邀请了部分幼儿来做动作展示。
杨杨、天天等几个小朋友都十分乐意展示了自己的蜘蛛爬行动作,也都获得了老师和小伙伴的一致好评。
当老师请到小胖墩浩浩时,浩浩使劲儿摇头说:“我不愿意!”听罢,老师马上请了别的孩子....................................
案例(四):“一天到晚游泳的小海豚”!
一次大班美术活动一一《小海豚》中,老师结合视频带幼儿观看了不同动态的小海豚!而后便启发孩子们思考:怎样画小海豚?你画的小海豚在做什么呢?老师问题一出,孩子们络绎不绝地说了起来:有的说“要画小海豚比赛游泳”;有的说“要画海豚比跳高”!班上的小可爱甜甜也兴奋不已地说:“要画小海豚睡觉”!听了甜甜的话,尧尧大声反驳道:“小海豚一天到晚都在游泳,才不会休息啦!听了尧尧的话孩子们都诧异无比!只见老师
迟疑了一下,接着茫然地说“那可能是特别训练过的吧!“然后就即刻要求尧尧坐下!
基于这些问题的频繁发生,我查阅了众多资料,并结合自身多年实践经验!梳理出了产生教师丢球、失球事故的原因:
一、教师心中无幼儿,唯教案至上。
集体教学活动是一种计划性较强的活动,各环节基本都是老师事先预设好的。
且各环节设置都是为其目标服务的,所以许多教师为了能顺利完成预设的各种目标,往往习惯根据教案来一步一步展开活动,不愿意其程序被打乱。
这一点在一些新老师身上表现特别明显!例如上述案例(一)中的教师,因为心中一味关注教案,关注其环节的推进,所以使她对幼儿的观察不足,从而也造成了她对幼儿创造性发现的敏感性降低。
也因此当晨晨提到“:乒乓球也有弹性”的这一发现时,她以冷漠置之,并快速终止话题,继续自己的教案流程。
其行为让本可以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变得机械化、程序化。
二、教师心中无民主,幼儿主体地位缺失。
活动中师幼间有效抛接球必须要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
但在实践中,由于教师超强势而造成的幼儿主体地位被剥夺的现象却屡屡发。
如上述案例(二)中:当自信满满的冰冰拿着画来到老师面前时,她是多么想得到老师的肯定呀!可当她兴冲冲地把画面内容讲给老师听时,她的话却很快被打断。
此案例中,老师没有认真倾听幼儿的讲述,她只是把注意力全部关注到了自己教授的画鱼技巧上。
这种主观臆断的做法不光将冰冰的创造想象力扼杀在了摇篮
里,更狠狠打击了冰冰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其实,事件中的这类老师,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些教师,喜欢充当权威,喜欢控制着师幼互动的发展方向和速度,他们希望的只是孩子能接住球就可以了,而没有进一步深入思考:如何能让孩子跳起来接球?自己如何能从容地、恰当地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等。
三、教师解读幼儿无术,使得教育无智。
“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
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这是世界著名的瑞吉欧学前教育系统的创始人马拉古兹写的一首诗。
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是否也应该有一百双眼睛去观察解读孩子的言行,去找寻蕴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教育价值!只有这样,才不会让有价值的球在瞬间丢失。
拿案例(三)来说,如果教师能敏锐地感觉到当中的教育契机,那接下来她肯定就会请浩浩说出不学小蜘蛛爬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累,所以不想!”也可能是“因为体型太胖,怕做起来遭嘲笑,所以不愿意”!若是前者可等其稍作休息后再请其表演;若是后者则需要更多鼓励帮其建立自信! 如此才能生成更多精彩,才能让孩子从中获得更多养分!
四、教师活动准备不足,置自身于被动。
丰富的知识储备是教师拓展教学的基础。
俗话说得好“要给孩子一瓢水,教师先要拥有一桶水”!就像上述案例(四)中,由于教师对“小海豚一天到晚在游泳,不休息”这一说法不能肯定!所以对幼儿的回答就模糊地回应了一句:“可能是特别训练过的!”这不仅
易让幼儿形成错误概念,还中断了幼儿有价值的发现。
如果,教师
早已了解“海豚可以用一半大脑来睡觉,另一半大脑则继续工作”这个科学知识,那该教师就能够沉着地回应幼儿,掀起教学的小热潮。
那如何能有效避免丢球、失球?多年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坚持从自身出发,不断提高自身反思学习及专业敏锐性”是关键!
一、提高反思学习能力,增强教育智慧。
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教学反思。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它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
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
不断的反思更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教师自觉提升教学水平,不自觉增长教育智慧。
二、转变教育观念,强化幼儿主体意识。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应始终坚信学习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这就是告诉我们,所有教育教学都要坚持:“一切为了幼儿,为了一切幼儿,为了幼儿一切。
”即以幼儿为本,尊重幼儿主体地位。
因此要避免教育教学中的失球,首先应转变幼儿是“容器”、是“观众”或是配角的这一传统观念。
其次,还要积极克服教学活动中的“三多”(即教师讲得多、问得多、控制得多)和“三少”(即直观感知少、实际操作少、直接体验少)的弊病。
最后还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
法和教学艺术,让自己的
“启”达到幼儿的“发”。
三、提高专业敏锐性,善于发现教育契机。
教师要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现每个教育契机;老师更要有会聆听的耳朵,去聆听每个孩子的心声。
不要死抱“预设”,要即时抓住每个契机,因为很多契机稍纵即逝。
并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取其精义融之于教学。
就像案例(一)中,晨晨的发现是老师没有预计到的,但是乒乓球会从地面上弹起来,这是事实。
如果教师不被“死”教案限制,而是给其提供充分表达和探究的机会。
这样既能让幼儿有跳起来接球的冲动,又能将这场探究游戏引向到更持续更有趣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