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深山的儿时美食——黄栗豆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在深山的儿时美食一堇栗豆腐
最近,我外出路过皖西山区的一个小镇,在饭店里有幸吃到了从小就烙印在脑海里的美食一一黃栗豆腐。

品尝着久违的美味,想起儿时的味道,不禁令异乡游子勾起一抹淡淡的乡愁。

那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还是黄毛小子,正赶上国家困难时期,物质非常匮乏,农村百姓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人们想着办法,把能入口的东西都吃尽了。

什么野菜、野藕、黃栗豆腐......,都充当了口中食。

在这诸多素野味中,唯独黃栗豆腐,我对它尤为亲切喜欢。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曾记得,父辈们为了不让家人饿坏,每过仲秋时节, 便叫孩子们采栗。

先在村庄周见着黄栗,用棍子敲打,或攀树采摘,不论多少,回家都是夸赞。

我们家地处丘陵,黃栗树生长得零零散散,再加上家家户户都纷纷采摘,不儿天就会缺货。

大人们亦有对策,就成群结队起早赶到山区采黃栗。

有的西至桐城山区,有的北到庐江山区,有的东去无为山区。

妇女孩子负责采摘,男人们负责往回挑运。

他们挺聪明,运送方法叫打盘肩(即如接力赛一样)。

这样下来,收获颇丰。

回家后,将黃栗过秤,按出工人头分。

没听说过他们分黃栗闹矛盾,穷得还挺和气的。

秋天过去,每户人家都会囤上黄栗千把斤上下。

空闲时,家家户户将晒干的黄栗除去帽子,用冷水浸泡,经过多次换水,数日后,在地宕(一种脚踩为动力的工具)里用地锤击打粉碎,再用石磨(手推拉为动力)带水碾磨,磨成水糊状的粉,装进土布或夏布(能做蚊帐的那种)做成的袋子里,用清水反复冲洗,往缸中滤出淀粉。

等到淀粉沉淀后,倒出缸里上层的水,取出底层淀粉晒干。

那时人们只顾着把肚子填饱,所以做法也很简单:把干栗粉加水和匀,放入器皿中压平,用刀切成片或块煮熟,放些辣椒糊,撒点葱花,就是一道非常可口的菜肴啦!
孩子们不食辣,就在煮熟的黄栗豆腐中撒点盐,在自家晒的酱上面酿点汁浇上就算油了。

一大碗下肚,饥饿鬼被赶得一干二净。

逢春节前后,一般家庭会熬制一点蔗糖或山芋糖,便在黃栗豆腐中放入蔗糖或山芋糖,我们孩子会大快朵颐起来, 甜蜜无比。

春节期间,有亲戚上门拜年,黄栗豆腐加上口菜、萝卜,一丁点汆肉, 盛入铁锅中,架到小柴炉上,便是待客的上等火锅了。

黄栗豆腐可以红烧、炒、炯、凉拌、煲汤,吃法多样,老少皆宜,可惜它在老家销声匿迹儿十年了。

黄栗,学名橡子,栗茧,形似蚕茧,故有此称。

外表壳硬,棕红色,内仁如花生仁。

黃栗是比水稻、小麦〃资格〃还要老的粮食。

人们食用橡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多年。

有诗词记载橡子作为民间粮食的在唐宋就已出现。

北宋学者、思想家石介在《留题敬夫隐君》诗中写道:〃三迥到此寻逋客,杯案萧疏滋味长。

山饭半瓯橡子熟,春蔬一筋术苗香。

〃据史书记载,大诗圣杜甫在客居甘肃秦州时,就曾经捡食橡子自给自足。

橡子也真算得上古人的救命粮了。

从前人们只知道黄栗豆腐可以充饥,却不知道它的营养价值。

如今物质生活丰富, 人们对饮食有了更多讲究,经科学测定:橡子中淀粉和蛋白质仅略低于大米,每100克橡子可提供600千卡热量和8克蛋白质;它所含的氨基酸类似牛奶、豆、肉类,还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Bl、B2和苹果酸。

它含有油脂,榨出油类似于橄榄油,是一种很好的食用油。

经常食用黄栗产品,可以抵抗、缓解、预防铅等重金属的侵害,提高免疫力,对儿童智力发育也有帮助。

同时,它兼治泻痢,增强细胞代谢和骨骼生长,防止贫血。

另外,它可以降血压,减少人体胆固醇,对糖尿病也有明显改善作用。

这样的营养保健美食,却藏在深山,识者其少,岂不令人扼腕叹息?但我相信,有朝一日,黄栗豆腐一定会在家乡复活,造福人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