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近代华北灾荒史研究述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近代华北灾荒史研究述评
筮Z鲞箍期
2005年6月
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J.ofcollegeofDisasterPreventionTechniques
,,01.7NO.2
Jim.2005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近代华北灾荒史研究述评
苏全有闫喜琴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近代华北灾荒频发,改革开放以来对其研究已有一定成果涌现,主要表现在对华北整体和各行政省
份的灾荒史研究方面.但其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表现为研究状况严重不平衡,研究方法与理论把握以及史
料收集与整理方面均存在很多问题.
关键词:近代;华北;灾荒
中图分类号:X43(2)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008-7869(2005)02-0014-05 AReviewofModernNorth-ChinaDisasterHjstoryStudiessince197Os
SuQuanyouY aHXiqin
(HenanNormalUnive~ity,XinxiangHenan453007)
Abstract:Disaste~happenedfrequentlyinNorth-Chinainmodemtimes.Thestudiesinthisre specthavegained
someachievemen~sincelate1970s,whichmmnlyCOV ertheresearchesondisaste~inthewh oleareaandthosein
eachrespectiveprovinceofthearea.However,problemsstillexistinresearchingworksuchas theimb~anced
researchdistribution,impropermethodsandtheories,histodc~dataco~ection. Keywords:inmodemtimes;North-China;disaster
灾害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减轻各种灾
害及其危害性后果,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主
题之一.我国是灾害频发的国度之一,尤其是进入
90年代以来,各种灾害问题又趋严重,控制并减轻
灾害问题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近
代华北地区是灾荒的频发地之一,晚清时期,直隶
水旱灾害发生的频率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其水旱
灾害发生次数均居全国第一,山东则位列其次I".
民国时期,"河南灾情种类之多,地域之广,时间
之长,均为全国冠",成了一个全国罕见的"集灾
害之大成"的省份【2】,其灾荒发生次数位居各省之
首,河北省紧随其后.L3加强近代华北地区灾荒及
赈灾减灾研究,不仅对近代灾荒史研究具有一定意
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进一步推动近代
华北灾荒史的研究,本文即拟对近代华北灾荒史研
究作一全面回顾与总结.
对华北灾荒史的研究起步于民国初年,但早期
成果多集中于水利和地理学界,史学界在改革开放
以后才逐步开始关注灾荒史研究,本文即主要以此
一
时期作为论述对象.
1华北整体灾荒史研究
早在70年代,中国气象部门即对华北地区的
旱涝史料有所总训.进入90年代后,对大量方志
的利用以及李文海等所编的《中国灾荒纪年》和《中
国灾荒纪年续编》等近代灾荒史料的出版,为华北
区域灾荒史的研究提供了诸多的便利,近代华北灾
荒研究在抗灾,具体灾种及影响方面都有一定成果
出现.王加华对清季至民国时期华北地区频发的水
旱灾害环境下,民间采取选择种植相应的作物来提
高自身抗灾能力的民间调控机制作了论述,认为此
作者简介:苏全有(1966一)男,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华中师大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收稿日期:2004-10-23
第2期苏全有:改革开放以来近代华北灾荒史研究述评?15?
种调控机制虽有其局限性,但总的来讲,还是"积
极的,有意义的".张素欣等通过对1815--2002
年167年中太阳活动11年周期与22年周期与华北
地区6级以上地震对应关系的统计分析,认为强震
活动多发生于11年周期的峰年段和谷年段,并认
为目前该区内强震发生的概率极低.【6】刘东旺等人
也对华北地区1800年以来5.5以上的地震活动进行
了分析,并对其未来地震活动作出了预测.王建
革考察了清政府对华北蝗灾的控制运作及其演变
趋势后指出,中央集权愈到晚期,对农业的管理渗
透越多,因为社会动乱往往与大灾出现有一定关
联.【8】刘海岩以天津为个案,认为华北自然灾害所
造成的大量灾民是中国城市贫民阶层的主要来源.
】范立君则从移民史的角度对灾荒下华北向东北的
移民状况给予了关注.I】UJ吴海涛从地理,气候和生
态方面分析了淮北地区的涝灾原因【l".
对重大灾荒的研究最突出的当数对光绪初年
丁戊奇荒的研究,已有十多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对其
作了论述,其中赵矢元较早概述了此次大旱的灾
况.【】王金香也从总体上论述了这次大旱的状况
n
,并在另文中分析了此次大旱的社会和自然原
因.I】卅而满志敏则认为全球性的特强ENSO影响亚洲季风减弱,致使季风雨带的推进和降水过程发生
变异,是这次大旱灾形成的气候背景.【J5J夏明方对此次大旱的灾况和社会原因作了进一步的论述,认
为日益衰落的封建统治和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是
这次大荒发生的根本原因.I】州他还探讨了这次大灾中西方传教士的赈济和国内赈济.IJ,J杨剑利也以此
次大旱中的官赈和义赈为例,说明这一时期官赈日
趋衰退,义赈日益兴起.I】8】但相对海外来讲,国内
对丁戊奇荒的研究仍显薄弱,因为在1980年,香
港学者何汉威对其研究已相当深入.I】9】这一方面是因为内外缺乏交流,更重要的是中国史学界长期受
阶级理论分析模式的束缚,很难在研究方法上取得
突破.此外,对1939年华北大水灾的研究也是热
点之一,魏宏运对1939的华北大水灾状况和各方
赈济考察后指出,自然灾害加剧了中共抗日根据地
的困难,给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
影响.【20】李金铮也对1939年大水灾中晋察冀边区中中共的救荒工作进行了论述.¨此外,陈玉琼,
彭淑英则通过对1920年大旱影响的分析,提出了
自然灾害对社会影响的基本模式.
由于华北地区河流密集,季风气候特征明显,
河流灾害异常突出,所以对于某一流域的灾害特征
进行研究,也很必要.水利电力部主编《清代海河
滦河洪涝档案史料》,《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河北气象部
门出版的《海河流域历代自然灾害史料》引,为华
北流域灾害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由于黄河
对人类所造成的灾害最大,所以,对黄河的关注较
诸其他流域显得更多,重点表现在对其重大决口事
件的关注.李文海通过对黄河决口的考察说明天灾
加上人祸使清政府处境更加恶化.】夏明方从晚清
社会演变的角度对其决口进行了探讨.I2申学锋则
对黄河决口堵筑工程进行了研究.张徐乐从经济
史的角度对黄河决口所借外债情况进行了考察.I27】而频发的黄河灾害对区域的生态和信仰文化也必
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马雪芹和董龙凯分别从这两个
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而王元林则对清代黄河
小北干流变迁进行了系统论述.I29】总的来说,现有
成果对黄河等探讨较多,而对其众多支流研究则相
对贫乏.
2各行政省份灾荒史成果
河北省在近代的绝大部分时间内都是全国政
治中心,所以对河北灾荒史研究相对较强.1994年
北京市成立了减灾协会,并由北京历史地理专家尹
钧科主持完成了"北京历史自然灾害研究"的重点
课题,并出版了研究专着.论文成果首先集中于
对此区水灾的研究,李辅斌认为道光以后,由于水
利多年不修,加之清政府推行"确保漕运"的政策
以及上游植被的破坏,直隶水患不可能获得根治.
¨李文海等认为永定河患是造成此区水灾的最重
要的因素之一.阳光宁,汪志国对周馥治河的成
功经验进行了总结,认为其重视调查研究,兼顾农
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治水方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33】直隶地区作为京畿重地,其减灾及善后措施也颇具特色,刘瑞芳,郭文明通过方志对清代直隶地区
的慈善事业的基本状况进行了研究,认为乡绅在地
方慈善事业中作用的增强,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I3】韩光辉对清代京师的粜米局,粥厂,栖流所, 育婴堂等赈恤机构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这些赈恤机构对清代人口增殖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L35】池子华,李红英则对晚清直隶灾荒时空分布,影响及减灾措施进行了全面探讨.
p州在另文中,.作者又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灾荒,流
l6?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第7卷
民与义和团的关系进行了分析.【3池子华,刘玉梅从救荒角度对民国时期河北灾荒进行了研究,因政府重视不够,战乱等原因使这一时期的荒政效果不佳.【.】
近代河南灾荒的严重性,很早就引起了学界的
关注.水利和气象部门也有一些史料出版.【39J近年来,苏全有对近代河南灾荒中的特点,赈济,人口
与灾荒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L2马雪芹对明清时期的河南灾荒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植被破坏和水利失修是其主要原因.J对丁戊奇荒的研究,张
九洲认为造成河南人吃人悲剧的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清政府的救治不力,在此次大旱的打击下,
河南经济更加落伍了.l4崔铭对1942—1943年的河南省旱,风,蝗灾害进行了全面考察,认为其灾情
同光绪初年的大旱不相上下.I4苏新留对1929年
河南旱灾后河南赈务会对河南灾民的东北移垦作了深入论述,并认为这种灾民移垦对河南部分灾民生存和开发东北都有一定意义.L43在另文中,作者还对民国时期河南灾民面对旱灾时的应对措施一
祈雨状况作了描述,认为这不仅是民众迷信心理的
反映,而且是官方欺骗民众的一种手段.J曹隆恭
利用地方史料对商丘地区的水灾发生规律进行了
分析.【45】
9O年代,山东一些自然灾害史料相继出版,【钧J
但专门的近代灾荒专着则相对乏见.论文方面,董
龙凯从移民史的角度着力探讨了黄河河患对山东
的影响,分别就l855一l877年以及光绪年间的黄
河变迁下山东人口迁移的方式,特点和影响作了论述,【4作者认为在对近代山东黄泛区的各种救济手段中,移民是"摆脱或减少灾害最彻底的形式之
一
"
,[481并通过对光绪中叶政府对黄河南岸黄泛区
的后撤型迁村活动的考察,认为其迁而又返的根本
原因在于"清政府不能有效控制农民,其实质则是
不能有效控制土地."【倒牛淑萍认为早期山东人民
移民东北与当时频发的自然灾害一定关系.【50J杜屿通过对山东省1260--1990年的旱灾发生情况进行
分析后,认为其破坏性大,是山东最严重的自然灾
害之一.【5lJ赵兰亮对清至民国时期山东地震进行了统计研究,为地区地震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L5J
汪志国,丁晓雷对周馥对山东黄河的治理中的农本
思想予以了肯定.
山西省在80年代末以来随着一批灾害史料相
继出版,【5其灾荒史研究也有一定成果涌现,其中
对山西丁戊奇荒的研究最为突出.王金香利用地方
史料对山西受灾和赈济状况进行详细考察后,认为
滥种婴粟,吏治,战乱和交通等人为因素是造成此
次干旱的主要原因.L55J郭春梅也对此次旱灾的主观和客观原因进行了分析,L5州李三谋也认为婴粟的种植是此次大旱的原因之一.L5郝平利用大量方志考
证了此次大旱在山西的时限和地域,认为山西丁戊
奇荒发生时间早,受灾州县几乎遍及全省,进而说
明了山西受灾之重.【5别在另文中,作者还对此次大灾中山西的人口损失状况进行了考证,认为人口损
失大约在800—1000万之间,这严重影响了山西的
经济发展.【59】韩晓莉则认为光绪初年大旱造成的人口大量死亡对山西人地关系紧张状况重新作出了
调整,但因自然,人口,环境之间的不协调发展,
人民生活并未因此而得以改善.I王守恩,刘安荣
认为山西近代频繁的灾荒是近代西教得以传入山
西的原因之一.【6l】
3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1首先是研究状况严重不平衡
从研究内容看,已有成果多集中对水旱灾害或
某一大灾的研究上,对华北区域全面的有深度的研
究成果则少之又少.从研究区域来看,对黄河,直
隶等区域研究成果相对较多,而对其他地区的研究
则相对薄弱或是一片空白.从研究时段来看,相对
于晚清灾荒史的研究,民国时期华北地区灾荒的研
究成果则更为匮乏.华北灾荒史研究需要探讨和深
化的地方非常多.具体而言,学界首先应对各种灾
种和城市灾荒史进行具体,全面,深入的研究;其
次,既要探讨导致华北灾荒频发的钢性硬约束因素——
自然生态的研究,同时又要加强对社会运作机
制考察;此外,加强华北与其它地区灾荒的比较研
究,分析和比较华北与其它地区在灾荒的成因,种
类及其与所在地区资源禀赋,生产方式和政治,经
济机制的互动关系上的异同,总结经验和教训,以
求有利于当前的防灾和抗灾.
3.2就研究方法与理论而言,也存在着问题
传统史学研究方法固然应该为今天的人们所
提倡,但灾荒史学的自身特点要求社会科学与自然
科学的科际交叉,就自然科学而论,尽管他们在与
历史关联研究中存在着把握,感觉欠确切,但就研
究方法而言颇多可资借鉴之处.正如夏明方所说:
将民国灾害问题"重新置放于曾经被人们剥离出去
第2期苏全有:改革开放以来近代华北灾荒史研究述评?17? 的多样化而又变动着的地理空间或者说自然生态
系统之中,亦即试图从这些问题中尽可能多地捕捉
到自然界的空间差异及其变化的影子."【62】
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应该首先进行微观研究和
局部研究,然后再上升到宏观和整体研究,即由低
到高,循序渐进.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是学术突破
的重中之重.综合运用气候地理学,社会学,灾害
学,文化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的相关研究方法,借助
实证和数理统计,从个案考察到宏观分析,从史料
举证到逻辑思考,力求开阔视野,将局部和微观研
究角度做巧,取证做细,将整体和宏观研究的着眼
点做远,涉及面做博,必将有助于推动研究的进展.
近代华北灾荒史研究由于牵涉到历史学,社会
学,灾害学,气候地理学等多种学科,因此,如何
综合运用相关理论,初步建构区域灾荒史研究的理
论框架,是该领域突破的关键.目前研究往往是平
面描述,理论色彩淡漠,深度不够,缺乏富有启迪
性的剖析,历史的借鉴功能难以显现.
由于灾荒是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交互作用的
产物,因此,考察灾荒与近代华北社会变动的民变, 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等的广泛关联性,既有利于梳理出近代华北社会变迁的动力和规律;又可以从中总结出灾变转为灾荒的历史过程和客观规律,体察生产方式及社会运作机制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华北地区的防灾抗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另外,由于灾荒首先与民生关怀相关联,故而
更有利于我们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认识和评估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水平.并且与其它历史现象相比较,灾荒与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等方面的关联性更加密切,灾荒史研究更有益于我们对社会历史系统而准确的把握而免于偏废. 3.3在史料收集与整理方面的问题很多
近代华北现存史料多为自然科学界整理出版,
其内容相对于史学研究来讲过于简单.各区应加强对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尤其是民国时期灾荒史料之丰富,实有出人意表者.如现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及各地图书馆,档案馆的档案材料,以及各地方报刊资料,回忆性质的文史资料,数量惊人.再就
是近代方志材料,民间保存有相当的灾荒史料,这对研究华北灾荒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华北灾荒史研究所需大量史料散见于方
志,文牍,奏稿,近代报刊和其它官私调查统计文献,因此,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资料梳理,初步
编出华北灾荒史资料长编以资借用,是十分必要
的.
就真理的颗粒——史料而言,创新则在于来源
的多元化.陈寅恪指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
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
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
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o驯就近代华
北灾荒史来说,口碑史料是学界应该关注和着力的
所在.渠长根曾指出:"关于花园口事件的现有史
料是丰富的,但是,所处地域,馆址,存在方式,
获取手段,保存状况等具体情况颇为复杂,需要投
入地发掘和整理."因此,应该加强田园调查,纳
渐渐远我们而去的史料于研究者的视野之中.】
结束语
总体看来,有关近代华北灾荒史的研究尚处于
低层次,低水准,资料的征引范围需要扩大,僵固
的认知,思维模式需要革新,研究内容需要拓展,
等等.只有在这几方面都有相当改观的前提下,该
领域的研究才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责任编辑:杨肇平]
参考文献:
[1]邓拓.中国救荒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57~60
[2]苏全有.有关近代河南灾荒的几个问题[J].殷都学刊,2003,(4),55~59
[3]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0.P34
[4]中央气象局,中央气象研究所编.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Z].北京: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出版,1975
[5]王加华.清季至民国华北的水旱灾害与作物选择[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l8卷第l辑,P91
[6]张素欣.太阳活动与华北强震关系的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第22卷第2期,59~63'
[7]刘东旺等.华北地震区地震活动特征及其危险性研究[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4(3),8~l3
[8]王建革.清代华北的蝗灾与社会控制[J].清史研
究,2000(2),100~107
[9]刘海岩.近代华北自然灾害与天津边缘化的贫民阶层[J].天津师范大学(社科版),2004(2),32~38
[10]范立君."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华北移民离乡
原因探析[J].松辽学刊(人文社科版),2002,(6),l~5 [11]吴海涛.历史时期淮北地区涝灾原因控析[J].中国农
l8?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第7卷
史,2004(3),30~36
[12]赵矢元,丁戊奇荒述略[J].学术月刊,1981(2)
[13]王金香.光绪初年北方五省灾荒述略[J].山西师大学报,1991(4),60~65
[14]王金香.近代北中国旱灾成因探析[J].晋阳学刊,
'
2000(6),56~61
[15]满志敏.光绪三年北方大旱的气候背景[J].复旦
(社会科学版),2000(6),28~35
[16]夏明方.也谈"丁戊奇荒"[J].清史研
究,1992(4),83~91
[17]夏明方.清季"丁戊奇荒"的赈济及善后问题初探[J] 近代史研究,1993(2),83~92.论1876—1879年间西方
新教传教士的对华赈济事业[J].清史研
究,1997(2),83~92
[18]杨剑利.晚清社会灾荒救治功能的演变——以"丁戊
奇荒"的两种赈济方式为例[J].清史研
究,2000(4),59~64
[19]何汉威.光绪初年(1876-79)华北的大旱灾[M],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
[20]魏宏运.1939年华北大水灾述评[J],史学月刊,
1998(5),94~100
[21]李金铮.晋察冀边区1939年的救灾渡荒工作[J].抗日战争研究,1994(4),120~131
[22]陈玉琼,彭淑英.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以1920 年北方大旱为例[J].灾害学,1994(4),85~89
[23]河北省旱涝预报课题组,海河流域历代自然灾害史料[z].北京:气象出版社,1985
[24]李文海等,鸦片战争爆发后连续三年的黄河大决口[J]. 清史研究通讯,1989(2),1~6
[25]夏明方.铜瓦厢改道后政府对黄河的治理[J].清史研究,1995(4),40:'-'51
[26]申学锋.光绪十三至十四年黄河郑州决口堵筑工程述略[J].历史档案,2003(1),98~102
[27]张徐乐.晚清郑工借款考论[J].史学月刊,
2003(12),42~47
[28]马雪芹.明清黄河水患与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J]. 江海学刊,2001(5),128—133.董龙凯.黄河灾害与近
代山东的河神信仰,社会生活习俗[C].自然灾害与中国
社会历史结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9]王元林.清代黄河小北干流变迁[J].中国史地理论丛, 1997(2),61~80
[30]尹钧科.北京历史灾害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31]李辅斌.清代直隶地区的水患和治理[J].中国农史, 1994(4),94~99
[32]李文海等,晚清的永定河患与顺,直水灾[J].北京社会科学,1989(3),98~107
[33]阳光宁,汪志国.周馥与直隶河道的治理[J].安庆师范学院,2000(3),56~58
[34]刘瑞芳,郭文明.从地方志看清代直隶的慈善事业[J]. 社会学研究,1998(5),22~27
[35]韩光辉.清代北京赈恤机构的时空分布研究[J],清史研究,2000(1),20~31
[36]池子华,李红英.晚清直隶灾荒及减灾措施的探讨[J], 清史研究,2001(2),72~92
[37]池子华,李红英.灾荒,社会变迁与流民——以19,20 世纪之交的直隶为中心[J],南京农业大学(社科
版),2004(1),70~78
[38]池子华,刘玉梅.民国时期河北灾荒防治及成效述论[J].中国农史,2003(4),95~101
[39]河南省水利厅水旱灾害专着编辑委员会,河南水旱灾害[Z].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盛福尧,周克
前,河南历史气候研究[Z].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年[40]马雪芹.明清河南自然灾害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1),19~32
[41]张九洲.光绪初年的河南大旱及影响[J].史学月刊, 1990(5),95~101
[42]崔铭.河南省1942--1943年旱,风,蝗灾害略考[J].
灾害学,1994(1),74~77
[43]苏新留.1929年河南灾民移垦东北述论[J],史学月刊, 2004(9),109~ll4
[44]苏新留.民国时期河南灾民祈雨述略[J].中州古今,
2003(1),84~85
[45]曹隆恭.商丘地区的水灾规律及其治水的历史经验[J]. 中国农史,1990(3),103~109.
[46]山东省水利厅水旱灾害编委会.山东水旱灾害[Z].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蔡克明.胶东半岛自然灾害
史料[z].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高秉伦,魏光兴.山东
省主要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4
[47]董龙凯.1855——1874年黄河漫流与山东人口迁移[J]. 文史哲,1998(3),61—69.清光绪年间黄河变迁与山东
人口迁移[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1),49~68
[48]董龙凯.近代山东黄河泛区的临灾措施及评价[J].史
学月刊,2003(3),93~100
(下转第9l页)
第2期李年铁:散打运动员比赛的心理分析及训练?9l?
注意力下降,动作僵硬或变形,行为难以控制,针
对这种情况,可以转移其兴奋点,以消除过分紧张
的激动情绪.
3.4运用自我暗示,加强自我结束
情绪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是客观事物刺激大
脑皮质活动的结果,是皮质与皮下协调活动的结
果.大脑皮质起主导作用,皮质皮下调节的作用表
现在第二信号系统对情绪的调节作用,所以可运用
自我暗示控制,稳定,调节自己的情绪.
3.5运用模拟训练提高应激能力
模拟训练可根据比赛性质,规模,针对具体情
况进行.例如,可以进行不利局势模拟,比赛节奏
模拟训练以及观众大喊大叫的环境模拟训练,以给
运动员在不同情形下的情绪经验.
3.6加强临场的心理指导
在竞赛中,如果运动员出现情绪低落,甚至失
去信心,技战术发挥差时,教练应予以安慰,鼓励,
并帮助分析原因,这样就能把运动员的情绪鼓动起
来.在势均力敌的比赛中加强心理指导,显得更为
必要.
3.7集中注意力的比赛
注意力集中就是坚持全神贯注于一个确定目
标,不为其它念头或干扰分散.比赛中散打运动员
的注意力集中是很重要的.在对方攻势很强的时候
或是裁判误判的时候,尽可能的不要受到干扰,这
样就可以尽快遏制对方的进攻,发挥自己的优势,
为胜利奠定基础.
结束语
总之,在选择和应用上述方法调整心理状态
时,应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比赛经验,运动员
的个性特征,来选择适合运动员特点的方法来取得
较好运动成绩.
稳定的心理状态是比赛取胜的关键,心理调整
的训练能培养运动员具备这种稳定的心理状态.稳
定的心理状态是合理运用技战术的保证,而心理调
整的训练是使运动员具备这种状态的有效方法和
手段.[责任编辑:洪炳星]
参考文献:
【1】叶伟.散打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蒋维康.散打运动员赛前心理调整【J].体育科技,2000 (4),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