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的世界情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社会科学 2020年第5期 
康有为的世界情怀
马克锋 冯秀香
[摘 要]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通过广泛阅读,对外部世界产生丰富想象,展现了其独特的世界
观念;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周游列国,对整个世界有了更为深切、系统的体验与观感;在
其著述《大同书》中,康有为提出一个独特的理想世界秩序方案,展示了他的世界情怀与憧憬。

[关键词]康有为 世界 情怀 《大同书》
[中图分类号]K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20)05-0111-10
世界主义是一种具有悠久传统的哲学理念,主张世界是一个单一的共同体,所有人皆为其中的平等成员。

作为一个相对不大严密的概念,有时被称之为大同、全球化、地球村、一体化等等。

西方世界以基督教、哲学家康德等人为代表,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世界主义谱系;中国近代的世界主义不是特别清晰和明了。

但无论如何,中国的世界主义与西方的世界主义都分别通过各自特定的语境,表达了对人及人类社会实现统一、永久和平的关怀与憧憬。

如果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郭嵩焘是第一个真正走向世界的人的话,那么,康有为应该是近代中国对世界了解最为系统,而且具有浓厚世界情怀的思想先知。

康有为虽然没有完整的世界主义论述,但在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康有为的世界情怀的个案研究,进一步探讨近代中国世界主义的诸多面相。

一、康有为对世界的想象
戊戌维新失败前,康有为从没跨出国门一步。

这一时期,他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主要是通过阅读与口岸城市游历,香港与外国租界是其阅读世界的现实参照。

据康自述,他从17岁(1874年)开始接触有关世界方面的著述,“始见《瀛环志略》、地球图,知万国之故,地球之理”。

①22岁(1879年)时游览香港,惊叹西人治理有方,开始以欣赏的眼光审视西方,“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

他系统阅读《西国近事汇编》、《环游地球新录》等涉及世界方面的书籍,再次阅读《海国图志》《瀛



寰志略》,“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

②25岁(1882年)时路过上海,为上海的繁华所折服,完全倾心于西方世界,“道经上海之繁盛,益知西人治术之有本。

舟车行路,大购西书以归讲求焉。

十一月还家,自是大讲西学,始尽释故见。

”③他原有的对西方世界的一点质疑与偏见自此一扫而光。

26岁时,在系统阅读清代历史文献的同时,“购《万国公报》,大攻西学书。

声、光、化、电、重学及各国史志,诸人游记,皆涉焉。

于时欲辑万国文献通考,并及乐律、韵学、地图学,是时绝意试事,专精问学,新识深思,妙悟精理,俯读仰思,日新大进”。

④通过系统阅读,青年康有为初步奠定了对世界的印象。

康有为思路打开,灵感泉涌,萌发了探索世界、自然、人类并将其融会贯通的宏大志向。

据其本人追忆:“合经、子之奥言,探儒、佛之微旨,参中、西之新理,穷天、地之赜变,搜合诸教,披析大地,剖析今古,穷察后来。

自生物之源、人群之合、诸天之界、众星之世、生生色色之故、大小长短之度、有定无定之理、行魂现示之变,安身立命,六通四辟,浩然自得。

”⑤康有为建立其博大思想体系的宏大气魄跃然纸上,洋溢于字里行间。

随后,康有为开始著书立说,还没有跨出国门的他,展开了对异域世界的丰富想象。

欧洲国家从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政治变革与工业革命,重新改写了世界的政治版图与经济格局,世界历史进入了以欧美为主导的新时代。

这一点,康有为看得特别清楚,“三百年间,适当欧人新世勃兴,科伦布则寻得美洲,渐乃觅得全地,以增新识。

意大利文学复兴后,新教出而旧教 ,于是倍根、笛卡儿创新学,讲物质,自是新艺、新器大出矣”。

⑥一个全新的欧洲竞艳登场。

这些欧洲国家与中国历史上所遇到的周边民族全然不同,“曩代四夷之交侵,以强兵相陵而已,未有治法文学之事也;今泰西诸国以治法相竞,以智学相上,此诚从古诸夷之所无也。

”⑦康有为认识到一个新的世界格局正在悄然形成:西方世界全面崛起,东方世界全面衰败;竞争、创新与守成、因循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最终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局。

欧洲各国的兴起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特别典型,康有为说:“至近世百年,诸欧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前古,横被全球;其汽船、铁路、电线、汽球并出齐奏,绝地通天。

欧人用以囊括四海,席卷大宇,无有留者。

而突厥恃其强大,鼾睡于其比邻,阅数百年,渺若无知,不少觉寤,岂不异哉?”⑧工业革命开创了一个新世界,对此,康有为指出:“自乾隆末华忒(按即瓦特)新创汽机,英人以为地球复生日。

自嘉庆元年拿破仑募奖新器、新书,而精器日出,至今百年,创新器者凡十九万余,于是诸欧强国遂以横行大地,搜括五洲,夷殄列国,余波震荡遂及于我,自是改易数万千年之旧世界为新世界矣。

”⑨康以比较的视野,对西方世界工业革命的发展作了如此描述:“嘉庆之世,汽船骤出;道光之世,电线忽成;咸丰之代,铁舰创行;同治之朝,铁路交通;近乃电话四达。

于是诸欧挟其异器,横行宇内,隳突全球”,⑩势不可挡。

“道光初年,始创轮舟,而十二年英人犯我广州,且遍收四洲为属地,辟土四万里矣。

道光末年,始有电线、铁路,美人铁路如织网丝,五里十里,纵横午贯,而富甲大地。

俄人筑之,辟地万里。

” 瑏瑡欧洲各国率先由旧世界快速跃入新世界,其根本原因,在康看来就是政治变革与技术创新:“臣窃怪诸小国,仅如吾一府一县,大如英、德、法、奥、意,亦不过吾一二省,其民大国仅得吾十之一,小国得吾十之一;而大国富强,乃十倍于我,小国亦与我等。

其理何哉?深考其由,则以诸欧政俗学艺竞尚日新,若其工艺精奇,则以讲求物质故。

” 瑏瑢也就是说,欧洲的崛起并非偶然。

康认为,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列国竞争”的时代,传统的“一统闭关”时代早已难以应对。

何谓“列国竞争”?康有为指出:“列国竞争者,政治、工艺、文学、知识,一切相通相比,始能并立;稍有不若,即在淘汰败亡之列”, 瑏瑣即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何谓“一统闭关”?康



没有具体给予定义,但从其文字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以文学教化,自尊高于大地”、“轻视一切”、以土地广大、历史悠久傲视天下等,实际上已经给出了答案,说到底就是一个相对封闭保守的系统。

康强调:“自尔之后,吾中国为列国竞争之世,而非一统闭关之时矣。

” 瑏瑤“夫今已入工业之世界矣,已为日新尚智之宇宙矣”, 瑏瑥只有顺应时势,抛弃固有思维,积极变革创新,中国才有可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立足、生存与发展。

否则,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堪忧。

康有为指出:“窃以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当以列国并立之势治天下,不当以一统垂裳之势治天下。

盖开创则更新百度,守成则率由旧章。

列国并立则争雄角智,一统垂裳则拱手无为。

” 瑏瑦开创进取则前途光明,守成因循必然落伍被动,何去何从,引人深思。

西方世界之所以快速崛起,在康有为看来,除了“立科以励智学”外,另一个原因就是“设议院以通下情”。

对此他解释说:“人皆来自四方,故疾苦无不上闻。

政皆由出于一堂,故德意无不下达。

事皆本于众议,故权奸无所容其私。

动皆溢于众听,故中饱无所容其弊。

有是三者,故百度并举,以致富强。

” 瑏瑧对西方的三权分权分立制度,康予以高度评价:“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

” 瑏瑨又说:“臣考泰西论政,有三权鼎立之义。

三权者,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也。

夫国之政体,犹人之身体也。

议政者譬若心思,行政者譬如手足,司法者譬如耳目,各守其官,然后体立事成。

然心思虽灵,不能兼持行;手足虽强,不能思义理。

” 瑏瑩康有没有看到西方三权设立的深层意义,即分权与制衡,这里不好判断;即使他心知肚明,也不可能公开阐发,只是强调其分工与专责的一面。

特定时代环境使然。

为了增强说服力,康有为还特意选取了俄国、日本、土耳其、波兰几个国家作为典型例子,进一步说明顺应时势与抗拒变革所带来的不同后果。

俄国、日本面对欧美巨变所带来的冲击,选择顺应了时代潮流,一跃而成为比较发达的国家,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康有为看来,俄国虽为大国,却兵败于瑞典,割让土地,受尽侮辱。

但是,彼得执政后,“知时从变,应天而作,奋其武勇,破弃千年自尊自愚之习,排却群臣沮挠大计之说,微服作隶,学工于荷、英,遍历诸国,不耻师学,雷动霆震,万法并兴。

” 瑐瑠“若夫近者,俄本蕞尔,自大彼得起,发愤变法而霸北球”。

瑐瑡经过彼得大帝的一系列改革,俄国不仅缓和了社会政治危机,而且实现了富国强兵。

康有为之所以对俄国情有独钟,主要原因是俄国与中国体制相同,遭遇也相近。

他说:“职窃考之地球,富乐莫如美,而民主之制与中国不同;强盛莫如英、德,而君民共主之制仍与中国少异。

惟俄国其君权最尊,体制崇严,与中国同。

其始为瑞典削弱,为泰西摈鄙,亦与中国同。

” 瑐瑢俄国与中国有着相似的国情与命运,通过变法实现“转弱为强”“化衰为盛”,自然成为中国的效法对象。

日本是此次西方世界强力冲击下亚洲惟一的幸运儿,正如吴廷趚所说,“在19世纪中,东方的后进国家都相继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保护国,唯独日本不象印度、中国那样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 瑐瑣日本之所以没有成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是,不可否认地是,顺应大势并接受冲击,通过“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比较好地完成了社会、政治及经济转型。

康有为注意到日本的这一变化:“新政初变,百度需支,频仍变乱,兵饷交困,而国库乏绝;初创国家银行,资本仅得二十万,全国岁入,仅逾千二百万,直至前岁,胜我之后,岁入亦仅八千万,则筹款难。

然二十年间,遂能政法大备,尽撮欧美之文学艺术而熔之于国民,岁养数十万之兵,与其十数之舰,而胜吾大国。

以蕞尔三岛之地,治定功成,豹变龙腾,化为霸国。

” 瑐瑤



日本由一传统小国一跃而成为近代强国,对康有为产生了强烈的刺激,同时也为他制定中国富强之策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他在给光绪皇帝的系列建言中,充满了日本例证。

比如:“日本之始也,其守旧攘夷与我同,其幕府封建与我异,其国君守府,变法更难。

然而成功甚速者,则以变法之始,趋向之方针定,措置之条理得也。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瑐瑥与俄国、日本积极应对西方世界冲击,通过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相反,印度、土耳其、埃及、安南、高丽等国,由于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没有顺应时代潮流,结果遭到灭顶之灾。

康有为说:“昔印度,亚洲之名国也,而守旧不变,乾隆时英人以十二万金之公司,通商而墟丘印矣。

昔土耳其,回部之大国也,疆土跨亚、欧、非三洲,而守旧不变,为六国絷其政,剖其地,废其君矣。

其余若安南,若缅甸,若高丽,若琉球,若暹罗,若波斯,若阿富汗,若俾路支,及国于太平洋群岛、非洲者,凡千数百计,今或削或亡,举地球守旧之国,盖已无一瓦全者矣。

” 瑐瑦在康看来,守旧必然亡国,只是灭亡形式稍有不同而已:“有次第胁割其土地人民而亡之者,波兰是也;有尽取其利权一举而亡之者,缅甸是也;有尽亡其土地人民而存其虚号者,安南是也;有收其利权而后亡之者,印度是也;有握其利权而徐分割而亡之者,土耳其、埃及是也。

” 瑐瑧在给光绪皇帝的上书中,康屡次提及土耳其的盛衰转换:“土耳其为回教大国,襟带两洲,地五千里,非洲二十余国皆其属藩,陆师天下第一,水师天下第三,以不更化之故,两辱于俄,其属地布加利牙、罗马尼亚、门的内哥、塞尔维亚皆叛而自立。

于是俄割其黑海,波斯割其科托,奥割其波森利牙、赫次戈、伟也纳,英割其毛鲁塌,希腊割其白海。

六大国废其君而柄其政,为之开议院,筑铁路,于是土不国矣。

” 瑐瑨康有为运用这一强弱、盛衰变化的典型例子,意在刺激光绪皇帝,促使其变法自强。

康有为指出,中国体制、国情与土耳其非常相近,土耳其在西方世界冲击下的命运,很有可能就是中国未来的命运。

他说:“闻其国土地芜 ,与我国同;道路污秽,与我国同;无自来水,无排泄,无电灯、煤灯,无机器,与我国同;全国少铁路、电线,交通不便,与我国同;人民愚昧笃旧,于读回教经典外,地球大势, 无所知,其学校皆无世界学,无各专门化、光、电、重、工程、机器学,无商船驾驶学,与我国学子昧昧于八股试帖楷法同;人民无权,国无议院,县乡无议局,无选举,与我国同;其财政困乱,人民穷苦如牛马,与我国同;其讼武断,其狱黑苦,与我国同;其负外国债累数万万,与我国同;英、俄、德、法、奥、意六国大使外揽收其财,内干预其政,日迫压取其利权,国民愁怨咨嗟,与我国同;于是革命四起,人人思易朝逐君矣。

” 瑐瑩土耳其在遭受西方世界冲击中出现的政治危机、经济衰败、社会矛盾等一系列问题,几乎与中国完全相同。

中国何去何从,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

在康有为的世界想象中,一个强大、富庶、文明的欧洲新世界已经形成,某种程度上已经远远超过中国为之自豪骄傲的固有文明。

世界各个国家与民族,在应对欧洲世界的冲击中,有的顺应时势,变法改革,成为强国;有的深闭固拒,因循守旧,维持现状,苟延残存;有的应对无方,左右失策,导致亡国。

日本、土耳其、波兰与印度是其典型代表。

康有为说:“臣闻日本受侮泰西,翻然变计,力行新政,遂致富强;臣闻土耳其界欧亚之间,守回俗之旧,悍然不顾,亦尚自存;臣闻印度、波兰泄沓相寻,坐受侵削,无新无旧,竟以灭亡。

此三者谋国不同,而治乱存亡亦因之而异。

取舍所在,宜何择焉?” 瑑瑠康有为此时对世界的想象大致是准确的,基本符合历史史实与发展大势。

但是,因资料与信息的不对称,他对一些历史、地理及史实的叙述也出现前后矛盾,如土耳其是横跨欧、亚、非三洲还是界于欧、亚之间,表述并不统一。

但不论如何,康



有为通过勤奋阅读,加上他的天赋、智慧,“举一反三”,大致勾勒出了一个新的世界图景。

二、康有为对世界的考察
1898年,康有为40岁。

维新运动失败,康有为被迫流亡,无奈开始了他的环球之旅。

祸福转换,反而实现了其对世界的系统考察。

从1898年出国到1913年归国,康有为漫游世界16年。

康有为晚年述及此事,也曾感慨万千:“流离绝国之风波,漂泊西洋之天地,梯山航海,行遍四洲,追日逐月,三周大地,历经三十一国,行道六十万里,出亡在外,十有六年。

每当向若望洋,睨惊涛之拍拍。

残星落月,望北斗之依依。

” 瑑瑡“吾两年居美、墨、加,七游法,五居瑞士,一游葡,八游英,频游意、比、丹、那,久居瑞典。

十六年于外,无所事事,考政治乃吾专业也。

” 瑑瑢著名篆刻家吴昌硕为康有为篆刻的超长私人印章“百日维新,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 瑑瑣大概渊源于此,高度概括了印章主人海外游历的艰难历程。

根据林克庆的研究,按照现在国家划分,康有为其实到过42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亚洲15个、欧洲21个、非洲2个、北美洲3个、南美洲1个。

而且“四渡太平洋,九渡大西洋,八经印度洋,并泛舟北冰洋七日,观日出及海山大观”;许多国家与城市也是多次出入,“十余次过比利时,十一次进德国,九至柏林,八入英国,七游法国,六往槟榔屿,四游加拿大、瑞士、瑞典和锡兰等国。

” 瑑瑤涉足地区之广,国家之多,在当时无人企及。

依据康有为女儿康文佩整理的康有为年谱续编,对康有为的海外踪迹做一梳理:北京———上海———香港———日本东京———横滨———加拿大维多利亚港———温哥华———英国伦敦———加拿大———日本———香港———新加坡———槟榔屿———印度———缅甸———爪哇———香港———安南———暹罗———槟榔屿———锡兰———埃及———意大利罗马———米兰———巴黎———瑞士———奥地利维也纳———匈牙利布达佩斯———巴黎———伦敦———丹麦———挪威———瑞典———丹麦———柏林———比利时———荷兰———利物浦———加拿大温哥华———华盛顿———费城———纽约———墨西哥城———米兰———瑞典———柏林———西班牙———巴黎———瑞士———开罗———德国———奥地利———瑞典———挪威———瑞典———柏林———塞尔维亚———君士坦丁———雅典———槟榔屿———开罗———耶路撒冷———瑞士———英国———德国———利物浦———加拿大维多利亚———锡兰———槟榔屿———印度———槟榔屿———新加坡———香港———新加坡———香港———日本———香港———广州。

康有为在环球之行中,以其学者的眼光、思想家的睿智,系统观摩欧美社会、政治、文化,深入考察欧、亚的成败得失,全面比较中西差异,认真探求新世界出现的缘由及其此次文明巨变的原因。

据康有为自述:“吾既遍游亚洲十一国、欧洲十一国,而至于美。

自戊戌至今,出游于外者八年,寝卧寝灌于欧美政俗之中,较量于欧亚之得失,推求于中西之异同,本原于新世之所由,反覆于大变之所至。

” 瑑瑥“七年以来,汗漫四海,东自日本、美洲,南自安南、暹罗、柔佛吉德、霹雳吉冷、爪哇、缅甸、哲孟雄、印度、锡兰,西自阿剌伯、埃及、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匈牙利、丹麦、瑞典、荷兰、比利时、德意志、法兰西、英吉利,环周而复至美。

” 瑑瑦康有为在环球旅行中,对所到国家多有评论。

印度、希腊、埃及是公认的世界文明古国,康曾多次游历这些国家,并给予以高度评价。

康有为认为“夫印度者,大地之古董、教俗、文字、宫室、器用至古,为欧美文明祖所自出,文明所关至大也。

” 瑑瑧印度文明特别是宗教影响了中国,中国文明对印度没有产生影响力,印度文明长期处于不发展的原始状态,“故印度之智慧不增,



至今手食地坐,衣无缝衣。

” 瑑瑨游览希腊雅典,康感慨万千,“大地文明,惟吾中华、印度、巴比伦、亚述、波斯与希腊矣。

希腊之文明又以雅典为盛,国会议院立宪民权之制,雅典实为大地之先河。

图绘、音乐、诗歌之美,哲学之盛,凡今欧洲号称文明之事,施及万国者,无一不导源于雅典。

而石室之壮丽,制像之精能,尤为绝伦。

” 瑑瑩他情不自禁,赋诗一首:“欧土肇文明,胎孕自希腊。

诗乐与刻像,精妙开今叶。

宫室及道路,瑰壮经历劫。

民权尤先导,万国被大业。

大地谁大力,雅典实为极。

平生想像之,神往抚图籍。

冒暑跨海来,古京今遂即。

” 瑒瑠康渡红海,观日出,再游埃及,参观开罗博物院、金字塔、古王陵,赋诗赞叹:“欧美文明何自开,远祖皆从埃及来。

刻石雕金存旧迹,摩挲岁物百千回。

”“开罗古昔廿三宫,废殿颓垣今已空,尚有遗园江岛上,摩挲测水认前踪。

”“四十七文插士陵,于今六千四百龄。

登尖二千五百级,横览大地嘘云腾。

”“宫阙嵯峨录士京,雕墙文画尚纵横。

旧迹多传蓝射士,六千年物最文明。

” 瑒瑡他凭吊圣城耶路撒冷,为十字军东征感叹不已:“岂知新文明,自此战发兴。

华屋与金钱,东都睹遗型。

其他百工巧,乃至哲学精。

亦自阿拉伯,展转传授成。

” 瑒瑢游览罗马,康被其文物之完整所震撼,感慨中国文物“皆不能传于后,至使欧美今以工艺盛强于地球,此则我国人不知崇拜英雄,不知保存古物之大罪也。

” 瑒瑣“观古董之多寡,而文野之别可判矣。

” 瑒瑤
康有为依然欣赏和肯定西方民权、宪法、主权、普通选举等现代价值观,并不时予以礼赞,并将其视为挽救中国危亡的一剂良方。

“民权乃公理,宪法实良图。

此是因时药,真为救国谟。

” 瑒瑥这一点与他出国前的认识比较一致,但是他认为这些理念和价值观虽然反映与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公理和法则,但却过于超前,即使在欧美,也已经出现副作用,在法国甚至出现恶果。

人权平等、主权在民只有在大同时代才是公理与法则,“人权平等也,主权在民也,普通选举也,此至公至平之理,圣者无以易之,实大同世之极则也。

” 瑒瑦康有为指出:“于自由平等之外,法人欲以美国之政理行之于法国,乃提出权理案,曰人权平等,曰主权在民,曰普通人民有权选举。

此三者诚公理之极也,但法人行之则太速也。

” 瑒瑧法国大革命时,国民“读书识字者尚少,岂独不知政学,乃至不能识国会布告之法令”, 瑒瑨结果造成“暴民专横”,“此法大革命所以生,恐怖期所以至,而流血百廿九万所由来也。

” 瑒瑩至于早先他曾经推崇的自由平等理念,在游历欧美国家后,康认为其并不是西方近代文明的产物,中国古代已经具有很成熟的自由平等观念与实践。

他说:“吾中国二千年改郡县后,既无世诸侯大夫,人人平等,无封建之压制。

民久自由,学业、宗教、士、农、工、商,皆听之为之。

外不知兵革徭役,上可为公卿将相。

学校遍于全国,僻壤穷乡亦多读书识字者。

儒教成俗,人知忠信礼义,而不待密为法律以治之。

” 瑓瑠“吾国久废封建,自由平等,已二千年”, 瑓瑡“孔子之道,以自然为教,绝无压制,又岂若天主教乎?故中国之人早得自由之福,已二千余年” 瑓瑢,“我汉时以禹域百郡皆为内国,人民平等,不限奴隶。

” 瑓瑣“若我汉世,内国人民,人人平等,人人自由。

既无世爵,人人得徒步而至卿相,执政权。

” 瑓瑤盛赞工业文明。

汽船、汽车与电线无疑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对人类文明有巨大贡献。

“汽船也,汽车也,电线也,之三者,缩大地、促交通之神具也。

” 瑓瑥“以言工艺,则自华忒之后,机器日新,汽船、铁路之交通,电、光、化、重之日出。

机器一日一人之力,可代三十余人,或者能代百许人。

于是器物宫室之精奇,礼乐歌舞之文妙,盖突出大地万国数千年之所无,而驾而上之。

” 瑓瑦康有为充分肯定了意大利机器生产的巨大进步,“意国二十年来,机器之进步亦大矣。

同治十年时,其蒸汽力一百三十二万吨。

至光绪二十年,已增五倍余,为五百五十二万吨。

此则过于我国者矣,吾国所宜最急务也。

” 瑓瑧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