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工大附中高三第四次适应性训练(语文)(1).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2011届高三第四次适应性训练
(语文)
第Ⅰ卷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园林中“风”的文化意蕴
李金宇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风为题名的景观、建筑极多,极常有。
大到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等景区;小到扬州个园的透风漏月厅、卢氏意园的“水面风来”馆、苏州留园的清风池馆、北京香山见心斋中的畅风楼等建筑。
风在园林中如此受重视,这是因为它不仅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意境,更重要的是体现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蕴。
翻开中国园林建筑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有较多的古典园林是扇形建筑的,如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留园的“与谁同坐轩”等。
这是因为扇能让人联想到风,意会到风。
园林中如此突出“风”,其实和园主身份有极大的关联。
中国园林的主人多是皇室、官宦或士大夫文人,他们深受中国儒家学说的熏陶和浸渍,以讲“仁”“礼”为己任,以追慕“圣贤”为大道。
而“风”在中国儒家经义中正有着特殊的含义。
《毛诗正义》中就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因此, “风”有着强烈的政治教化色彩,更出现了一个极常见的词语——仁风。
儒家官宦的喜风,还因为风里的那份心情,风里的那个理想世界。
司马光《独乐园记》有:“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
”我们从充满自然生气的表象里,看到了儒家之风的深层的审美涵义:对心灵、宇宙“天人”之间亲密和谐的无限追求与向往。
王振复在《宫室之魂》一书中写到:“在中国建筑文化之灿烂星空中,究竟哪一类建筑样式受中国道家思想影响最大,或者说其文化意蕴开拓了建筑文化的道家境界呢?是中国园林。
”无疑,道家对自然的崇尚,正和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追求相合。
李格非记董氏西园:“开轩窗四面,甚敞,盛夏燠暑,不见畏日,清风忽来,留而不去,幽禽静鸣,各夸得意,此山林之乐。
”在风中,人与自然似乎更为知音。
“宵分人静,风起云涌,长林萧萧,如作人语。
”(清戴熙《赐砚斋题画偶录》)对风的敏感,正是人们心静闲适的表现。
清郑板桥云:“茅屋一间,天井一方……月中有清影,夜中有风声,只要闲心消受耳。
”聆听风中之味,大有道家所谓“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
只有在闲、静、平和的心境下映物,才能进入妙赏的佳境,才可达到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
禅境是道境的又进一步,是由道的虚转而为禅的空。
冯钟平说:“中国园林命意在空不在实。
”“空灵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特点之一”,正如任晓红所说的“园境也与这禅境一样,都是超然物相之上,在心性的自由天地中建立起的境界”。
对中国园林的欣赏是视觉的,更是心觉的。
一亭、一树、一石、一水,多需妙悟迁想,体味出象外之象。
要有“慧心”,才可在咫尺山林中体味到一石一天地,一花一世界。
而寺塔悬铃,是借风来传梵音的。
“风吹悬铃,日夜铿然有声,有梵音到耳之妙境与妙趣。
”风正如严羽以禅论诗云:“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听松声,可豁烦襟……听梵音,可清尘根”(明倪允昌《光明藏》)。
对佛家而言,风里的世界是一个洗涤灵魂的世界,它吹去了千千万万的尘埃,还原成一个“明镜台”。
身有所感,心有所动,神有所思。
或许,这就是风在寺庙园林中体现出的无穷禅味。
“风”对园林而言,无论是从自然借景,还是从文化审美角度,都对观者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而“风”,在强调“天人合一”的文化里又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节选自《新华文摘》,有改动)
1.下列不属于宦官文人喜爱“风”的原因的一项是()
A.宦官文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B.在佛家看来,“风”可洗涤人的灵魂,风能使人在闲、静、平和的心境下
进入妙赏的佳境。
C.“风”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融合”的理想境界。
D.“风”在儒家经义中正有着特殊的教化色彩。
2.下列各句能够直接证明“风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的说法是()
A.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风为题名的景观、建筑极多,极常有。
B.中国园林的主人多是皇室、官宦或士大夫文人。
C.风里的世界是一个洗涤灵魂的世界,它吹去了千千万万的尘埃。
D.禅境是道境的又进一步,是由道的虚转而为禅的空。
3.下列对全文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风不仅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意境,还蕴涵了传统文化的特点,故在中国的古
典园林中备受重视。
B.中国古典园林深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它深厚的文化意蕴开拓了建筑文
化的道家境界。
C.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欣赏,不是用视觉,而是用心来感悟景物,从而体味出
象外之象来。
D.对风的敏感是闲适、宁静、平和心境的体现,在这种心境下映物,可达到
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19分)
张堪不贪
张堪,南阳宛人也。
早孤,让先父余财数百万与兄子。
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
世祖微时,见堪志操,常嘉焉。
及即位,召拜郎中,三迁为谒者。
使送委输缣帛,并领骑七千匹,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在道追拜蜀郡太守。
时汉军余七日粮,阴具船欲遁去。
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
汉从之,乃示弱挑敌,述果自出,战死城下。
成都既拔,堪先入据其城,检阅库藏,收其珍宝,悉条例上言,秋毫无私。
慰抚吏民,蜀人大悦。
在郡二年,征拜骑都尉。
后拜渔阳太守。
捕击奸猾,赏罚必信,吏民皆乐为用。
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堪率数千骑奔击,大破之,郡界以静。
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
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
帝尝召见诸郡计吏,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
蜀郡计掾樊显进曰:“渔阳太守张堪昔在蜀,其仁以惠下,威能讨奸。
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
”帝闻,良久叹息。
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下诏褒扬,赐帛百匹。
(节选自《后汉书》)
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业长安,志美行厉.厉:勉励,激励
B.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诣:到,往
C.使送委输
..缣帛委输:转运
D.收其珍宝,悉条例
..上言条例: 依照规定
5.下列句子,全部表现张堪不贪品质的一项是( )
①让先父余财数百万与兄子
②使送委输缣帛,并领骑兵七千匹
③收其珍宝,悉条例上言,秋毫无私
④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
⑤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
⑥帝深惜之,下诏褒扬,赐帛百匹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6.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张堪从小就养成清廉不贪的品格,曾把先父留下的百万家财送给兄长的儿子。
B.张堪先是帮助吴汉打败公孙述,后又在孤奴开垦荒地,劝谕那里的百姓致富,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较为突出的才能。
C.张堪面对足以使自己十代成为巨富的财产,丝毫不动心,如数上交朝廷,受到百姓、官吏的称赞。
D.张堪不贪慕钱财,不以权谋私,并能想办法帮助百姓致富,令人肃然起敬,但其个人结局却颇为凄苦,让人同情。
7.将原文中划线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
(3分)
译文:
(2)捕击奸猾,赏罚必信,吏民皆乐为用。
(3分)
译文:
(3) 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下诏褒扬,赐帛百匹。
(4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8~9题。
菩萨蛮塞上秋望
清冯云骧
龙沙落日山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
猎骑返城西,秋风大将旗。
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去。
绝塞易黄昏,孤城早闭门。
8.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呼应了词题?这些意象的描写有何作用?(5分)
9.一般说来,词的下阕应抒发情感,可是诗中却看不到抒情的句子。
请通读全词,说说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但见悲鸟号古木,。
(李白《蜀道难》)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4),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6)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刚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怀念一种声音
聂鑫荣
画家的梦似乎与一种声音有关。
这种声音叫做雨声。
雨专从他出生和成长的方向,不断地传来,粗粗细细,高高低低,疏疏密密。
在他的记忆里,总是弥漫着一片雨气和雨声,太阳总是见不到的。
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一下雨,他爹总会站在老屋的台阶上,听着一院子的雨声,如醉如痴。
然后把少不更事的他叫到身边,告诉他许多古人关于雨的诗句:“夜雨剪春韭”“梅子黄时雨”“梧桐叶上三更雨”“留得残荷听雨声”……他听不懂.但他看懂了雨声被花叶染就的绚丽颜色。
然后,他们回到厅堂里坐下来。
爹说:“你听——”这两个字在无数次的重复后,他的耳朵变得灵敏了: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玑在玉盘里乱跳;击在为采光而设的玻璃瓦上。
声音尖脆,犹如琴声中的高音阶;打在木晒楼上的雨点,因晾晒衣服的脚步磨亮了楼梯地板,声音细腻而光洁;但前厅堂雕花檐板上的雨声,恰恰相反,浑厚而古朴;响在麻石台阶上的雨声,沉着而充满力度。
雨越下越大,越下越密。
他听见潺潺湲湲的流水声了,那声音来自高高低低的屋檐边的木笕①。
木笕节节相连,一直把水导到天井边;溜筒(打通的大楠竹)竖着与木笕相接,水便畅快地流入地下的阴沟。
老屋的地下水道纵横交错,水声急促犹如金鼓轰鸣。
古城有句俗语:“落雨天,留客天。
”他记得一下雨,家里就会有客人不期而至,都是他爹的挚友。
雨是请柬吗?雨声中,他们谈天道、人道、医道、艺道;或者下围棋,落子声与雨声交错而响;或者,拉起京胡,唱他们所熟悉的京戏名段,音符从雨的缝隙里穿过去,居然没有濡湿……他坐在一边,看着,听着,如梦如幻。
雨声中,他长大了,考上美术学院了;雨声中,他成家了,做了父亲……小巷、老屋和雨,成了他生命最奇诡的底色。
父母亲相继离开了人世。
下雨的日子,他也向儿子讲那些古人关于雨的诗句。
下雨的日子,他的画室总会有好友联袂而至。
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突然有一天,这一大片地皮划拨给了房地产商,旧城改造成了最时尚的口号。
他怅然地携家人搬进了世纪花园。
小巷没有了,老屋没有了。
那个地方建起了一条商业街,广告牌和霓虹灯点缀着白天和黑夜。
只有季节不会变,下雨的日子依旧存在。
但他记忆中雨的声音,没有了!
巨大的规整的水泥匣子,嵌着一个个用混凝土、玻璃和钢铁构筑的巢。
雨声呈现出呆板的灰色,节奏沉闷而压抑。
这不是他感觉过的雨声!
每逢下雨的日子,他会觉得格外无聊。
妻子上班去了,儿子念书去了,留下他孤零零一个人。
从画室走到露台的檐下,从露台的檐下走到画室,如一匹落入陷阱的豹子,孤立无助。
给朋友打个电话吧,该说些什么?什么也不想说。
他决定,请些工匠,在露台上做一个屋顶,木屋架,盖上小青瓦,嵌上玻璃瓦。
他希望找回那种声音。
露台的屋顶很快就做好了。
他还置办了一个瓷圆桌、四个鼓形瓷凳,一个烧木炭的红泥火炉,一个烧水的青陶提梁壶。
下雨的时候,他坐在这里烹茶、沏茶,静静地坐下来听雨。
露台的前方是开敞的,他一抬头便看见一栋栋的高楼,整齐地排列着;所有的窗口都装着锃亮的防盗窗,窗口的后面都垂下厚厚的窗帘,害怕有人窥探自家的隐私;外墙挂满了空调的外机,像一个个难看的肿瘤……这样的背景,绝对不会生发一种古典的雨声!
他明白了,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永恒地怀念一种雨的声音了。
又是一个下雨的日子。
他蓦地离开露台。
急急走进这间静寂的画室。
宽长的画案上:砚池里墨汁充盈;调好色的瓷碟一字排开;宣纸也早早铺好,四角用瓷镇纸压着。
他拎起一支大斗笔,刷刷地画起来。
他希望在宣纸上画出那一片久远的雨声……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注:木笕:引水用的长木管,安在层檐下或田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形式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章选择了独特的视角,从“声音”切入,描绘出最美的声音:老屋就
像一部古典的留声机,记载了一代人的雨缘,抒发了至纯的情感。
B.小说在多个方面运用了对比手法。
如用以前的雨声之美和现在的雨声之呆板形成鲜明对比,前后的变化,强烈地表达出主人公对两种生活环境的不同感受。
C.本文语言优美,文采飞扬。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句式灵活,文句有意蕴,读来颇有“文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D.作者说他后来也请工匠在露台上做了一个屋顶,木屋架,盖上了小青瓦,嵌上了玻璃瓦等,希望找回那种声音,但作者最终还是没能找回。
E.在全文最后,作者试图通过画画来表现自己设想的自然美景,借以排遣孤寂之情。
(2)小说第四自然段不惜笔墨地描写雨声,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6分)
(3)小说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中“怀念”的究竟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对主题作深入的分析。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人淡如菊”的华裔女建筑师
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并在白宫接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亲自授勋。
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
她——就是林璎。
林璎印象:出自名门却人淡如菊
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
似乎每当述说她的背景时,都要提起那个显赫的林氏家族,以及她从未谋面的姑母、民国第一才女、我国第一批接受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女建筑师——林徽因。
的确,林璎继承了这个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
如今,50岁的林璎依旧透着书斋学子的单纯。
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警惕地向后挪开身子,拒绝来者要求。
林璎的长相也确实和中学时代的林徽因有几分相似,人淡如菊,浓浓的书卷气质。
林璎的父亲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
林璎的才情,正是和姑妈林徽因一脉相承。
林璎虽出自名门,却并不肤浅和浮躁,这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人和设计作品都展现了勇气,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设计痕迹,没有浮夸的装饰,运用来自大自然的灵感去设计,不去破坏,而是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流溢着一种
宁静、优雅而潜流的美,一种无声思考的美,一种充满力量的美。
一夜成名:21岁设计越战纪念碑
林璎虽然性情淡泊,但是她充满才华和曲折的人生却开始得惊天动地。
1980年秋天,美国国家建筑家学会为越战纪念碑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
还在耶鲁大学建筑系读大四的林璎,在大师云集的1421
个设计方案中,以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无限力量的设计作品脱颖而出。
一个评委会委员说:她的作品很简约,但是越看就越觉得它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永恒的纪念碑。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
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有人认为,这座纪念碑是对战死者的不敬,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的时间排列;甚至连林璎是一位华裔也成了问题。
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
在最后的决定会议上,林璎坚持不改,以其独有的倔犟和勇气赢得胜利。
林璎一夜成名。
曾经饱受争议的越战纪念碑,如今已成为美国华盛顿最吸引人的建筑物之一。
有人说,林璎设计的纪念碑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哭墙”。
其实那不准确,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
“记忆地图”:第五座纪念碑为环保而建
如果越战纪念碑体现了无声的奉献精神,那么她之后的很多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
林璎说,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
她说:“从学生时代起,我对东方建筑的兴趣就远胜于对欧洲建筑。
”
从越战、民权到女权、印第安人,林璎为美国设计了4座具有标志意义的纪念碑。
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是她自己的选题:环保。
“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大型声音及多媒体互动装置。
它被安置在北京当代艺术中心的地下展厅。
游览者手拿一块有机玻璃正对地上的投影设备,那些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就会在眼前一一呈现:有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象牙喙啄木鸟、有正在消融的北极上孤单的北极熊、有大西洋里变得越来越小的鳕鱼、还有已经灭绝的北美信鸽。
“什么在消逝•空屋”计划将至少持续十年。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把属于他自己的记忆、或者是父辈们的记忆中的事物添加到这张“地图”中……将
2050年时人类可能面临的情境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来,绘制出一张属于未来的“地图”。
林璎用她的设计和艺术来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
正如她所说,纪念碑的存在,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不是“丢掉一些东西,又丢掉另一些东西。
”
(2010年3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两项是()(5分)
A.林璎继承了林氏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尤其是受学习西方建筑科
学教育的姑母林徽因的影响颇多。
B.林璎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
虽然林璎的名字
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最新”意味着此前她也获得过荣誉和
奖励。
C.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
D.“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这句话的含义是美国人开始正视越南战争的结局,怀念战死的人们,思索生活的意义。
E.美国人能够接受总统奥巴马的非洲黑人血统,却不能接受,由一个“黄种外国人”设计越战纪念碑,一个亚洲人为一场亚洲战争而做的纪念碑。
(2)“人淡如菊”是一种拒绝霸气的平和
..,文章从哪些具体方面体现了林
..与执着
璎的这两种性格特质。
(6分)
(3)“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
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
”着眼全文,具体分析东方式审美带给林璎的影
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4)文章中提到林璎的“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但紧接着又说“‘什
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
你觉得这矛盾吗?为什么?(8分)
第Ⅱ卷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3分)A.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
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
....的辛劳。
B.2011年元月17日开始,一则60秒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纽约时代广
场户外大屏幕上播放,这在美国社会引起很大反响,人们对之评头论足
....,大加赞赏。
C.只有加强思想教育和人格品质的培养,改革课程设置,倡导科学的教学与
考试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才能对现有的舞弊现象起到釜.
底抽薪
...的作用。
D.一些地方产生“电荒”是有原因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
........寒.,除了今年冬季持续低温取暖用电量上升、江河缺水等原因之外,更与地方煤炭、电力行业长期存在的体制弊端有直接关系。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由于世界性水危机,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日益恶化。
B.常有人用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梨花盛开的景色,也有人认为它们写的是冬天的景色。
其实它们是千古咏雪名句,并
非实写梨花,写的是“胡天八月”的飞雪,亦非冬景。
C.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1月18日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是在中美重新打开交往大门40周年之际和21世纪第二个十年伊始进行的一次重要访问,意义重大。
D.1月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草案)》。
草案规定,对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不得低于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
15.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使语段完整。
(4分)
2010年广州亚运会美不胜收:举重是拔山盖世之美,短跑是
,花样游泳是芙蓉出水之美,跳远是。
亚运会不正是一场美的盛会吗?
16.观察下面一幅漫画,回答问题。
(6分)
(1)请为这幅漫画取一个有意味的标题:(3分)
(2)这幅漫画讽刺了一种的社会现象。
(不超
过8个字)(3分)
17.下面一段话中六句有语病,请选出四句加以修改。
(4分)
①节食和强制限食,并非与肥胖作斗争的好办法,②重要的是要选择科学
的营养。
英国的原则值得借鉴,进食的时间应尽量拉长,③每道菜要有很大间
歇,④这样可以避免不过量进食。
因为当体内血液中的糖减少时,人就会觉得
饿。
⑤如果先吃一块小食品充饥,然后休息15至20分钟,⑥这期间血液中的
糖就会增加,饥饿感就会减少。
⑦英国人的科学进食法就这么简单,⑧这也是
英国人体态优雅的结果所在。
A.(只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只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只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只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把人生比喻为运动会,把抱有不同生活目的、不同追求的人比喻成四种人:竞赛者、喝彩者、观看者和经商者。
对此你有哪些启示?
要求从上述材料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
歌除外),确定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