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法语“AVEC”与汉语“和”的语义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7月 Vol.30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8
────────── 收稿日期:2007-12-25 作者简介:刘燕(1980-),女,陕西汉中人,唐山师范学院外语系助教。
- 25 -
认知视角下法语“A VEC ”与汉语“和”的语义对比
刘 燕,韦 萍
(唐山师范学院 外语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通过对汉语虚词“和”与法语“A VEC ”的多义认知分析及二者的多义的对比,试图从语义来源、投射过程到演化结果,阐释法语与汉语中这两个词的语义的不对应性。
关键词:一词多义;隐喻模式;多义对比;第二语言习得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8)04-0025-02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Word Meaning of the French Word “A VEC” and the Chinese Word “和” by Way of Cognitive Theories
LIU Yan, WEI P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Hebei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By way of the illustration,we could know more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and cognitive structure on these two words. We would demonstrate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meaning of French word “A VEC” and the Chinese word “和”.
Key words: one word with more than one meaning; metaphor mode; multimeaning compariso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对于一词多义,以往国内学术界更多的是关注对这些现象的描写,这些描写的理论基础往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
近些年来,我们在外语研究和汉语研究中都在尝试用认知规律来考察语言现象。
那么,这种一词多义特别是虚词一词多义的现象能不能也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来解释?如果可以,这些解释对外语教学是否有直接的益处?本文略作尝试(汉语部分本文只就虚词“和”进行探讨)。
一、范畴化理论与认知模式 1.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一个以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我们感知这个世界并将其概念化的方法、策略作为基础和依据进行语言研究的语言学学派。
这种经验如果想要进入科学的殿堂,就必须使用科学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范畴化。
2.范畴化理论
以人的经验和感知特点为基础的分类就是认知上的范畴化,它与经典范畴理论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认知范畴化理论认为,个体范畴化的依据是其属性而非基本特征。
(2)自然界的边界往往是模糊的,不能截然分开。
(3)自然类各成员地位不平等,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典型成员
具有原型性。
(4)实体范畴依赖于完形感知的心理过程。
3.认知模式
Lakoff 的理想认知模式包括4个大的类型: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二、隐喻模式与词语多义范畴的关系
隐喻模式是一个模式从某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相应结构,它的基础是相似性;隐喻模式的这种认知域之间的投射使得实词的意义得到扩展。
三、汉语词“和”多义的认知分析
由于汉语是语素/文字语言,语素和文字的一对一对应关系占了绝大多数,我们在考察“和”作为语素或者作为词意义和词性的不同时,就选择了以字作为出发点的方法,以便兼顾“和”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据此考察“和”字的语义原点。
(一)“和”字的语义原点
古汉语中有“和”字,但与我们今天所用的这个“和”字有很大差异。
今天的“和”字基本相当于古汉语的“同”、“共”、“与”,而古汉语的“和”字是“不战”的意思。
今天汉语“和”字的产生和应用可以说是源于传教过程中欧式
第30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
- 26 -
语法对汉语语法的影响,所以我们考察“和”的语义原点应该从现代汉语出发。
“和”的语义原点为:1.关涉概念同时共现;2.关涉概念一般具备同质关系。
(二)语义的演变(不考察语素“和”与实词“和”) 1.从语义原点1通过隐喻的方式(相似性原则)产生了如下用法的演变:
(1)示关涉到的具体事物或抽象事物在现实世界或人的头脑中的共现。
如:“我和他都去了。
”“你现在的想法和他现在的想法应该是一样的。
”
(2)现的事物有共同做事的倾向。
如:“有事要和群众商量。
”“他和老王见过几面。
”
(3)不仅共同做事,而且一方对另一方有指向关系。
如:“我很愿意和大家讲一讲。
”“我和你谈谈,好不好?”
(4)进一步指向事物,表示关系。
如:“我和这事没关系。
” (5)进一步说明关系,比较。
如:“他和我弟弟年龄差不多。
”
2.从语义原点2通过隐喻的方式(相似性原则)产生了如下用法的演变:
(6)同质可以用于动词和形容词,表示动作和状态的共现(但形式上要受一定的限制)。
如:“事情还要进一步调查和了解。
”
(7)同质但层次不同。
如:“爸爸、妈妈和哥哥、姐姐都不在家。
”
(8)同质但意义相反,表达选择义。
如:“去和不去,由你自己决定。
”[2]
四、“A VEC ”的多义认知及其与“和”的语义对比 1.由于现代汉语“和”字的来源和欧洲语言关系密切,所以,在考察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法语词“A VEC ”的语义原点和汉语“和”存在密切联系。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显著差异。
“A VEC ”的语义原点1与“和“的语义原点相同,但它的第2个语义原点是“伴随”。
同时,“A VEC ”不具备“和”的第2个语义原点。
法语词中另一个词“ET ”充当了由“和”的语义原点2而演化来的语义用法,而且十分对应。
2.“A VEC ”演化来的语义特点和用法与“和”的语义
原点1所演化来的语义特点和用法的不同。
(即:“A VEC ”所多出的第2个语义原点“伴随”),它的演化路径是:
(1)空间伴随:ELLE ETAIT SORTIE A VEC SIMON . (2)认知域的转换,从空间域投射到时间域,即时间的空间隐喻,表时间上的伴随:A VEC LE MOIS DE JUILLET ,LES GRANDES CHALEURS SONT PROCHES.
(3)从空间伴随投射到方式伴随:A MON TOUR ,JE LA REGARDAIS A VEC SURPRISE.
(4)从方式伴随投射到工具伴随:A VEC SON FLAMBEAU ,IL ALLUMA UNE LAMPE DE MINEUR.
(5)从工具到材料:DANS CETTE REGION FORESTIERE ,ON BA TIT LES MAISONS A VEC DU BOIS.
(6)从材料到条件的投射:A VEC LA GROSSE MOTO TU DOUBLERAS LES VOITURES.
(7)从材料到原因:A VEC LES CONDITIONS VOULUES ,LES CULTURES POUSSENT A MERVEILLE.
(8)从原因到让步:A VEC LA NUIT QU’IL FAISAIT ,C’EST UNE CHANCE QU’ILS NE SOIENT PAS TOMBES DANS LE RUISSEAU.
(9)从让步到状况:A VEC LA BUEE CHAUDE QUI REGNAIT LA-DEDANS, ON SE SERAIT CRU DANS QUELQUE V ASTE ETABLISSEMENT DE BAINS.
(10)从一种状况到另一种状况,即比喻:IL FRANCHIT LE PONT A VEC LA LEGERETE D’UN OISEAU. [3]
汉语“和”的语义范围对应着法语“A VEC ”和“ET ”两个词。
从语义原点分析,“和”的第二个语义原点所演化来的词义对应的是“ET ”的词义,“和”的第一个语义原点演化来的词义对应的是“A VEC ”的第一个语义原点所演化来的词义,“A VEC ”的第2个语义原点“伴随”演化出了汉语“和”所没有的至少10种词义。
[参考文献]
[1] 张建理.汉语“也”的认知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07,(5).
[2]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 冯汉津.法语介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责任编辑、校对:朱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