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如何编撰《资治通鉴》?利用怎样的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光:如何编撰《资治通鉴》?利⽤怎样的⽅法?《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从表⾯看来,《资治通鉴》也是奉诏编纂,设局修成,似乎也是⼀部官修的史书。

其实不然。

⾃唐代确⽴史馆制度以后,修史分成⼆途:官修与私撰。

官修史书成书快,卷铁⼤,但质最差,
缺乏创新精神。

私撰作品便于发挥个⼈的创见,成⼀家之⾔,常有较⾼的质量。

但随着社会经
济的发展,社会⽣活的丰窜复杂,个⼈要收集整理各种资料,⼜是越来越难以胜任。

司马光的置局修《资治通鉴》,是把私⼈修史和史馆修史结合起来了,取其所长⽽去其所短。

司马光
第⼀,他是在皇帝的⽀持之下,“⾃选辟官属”设局修史的。

他得以利⽤国家的⼈⼒、物⼒和图书
资料来作修史之⽤,具备了史馆修史的种种⽅便条件,但却没有监修之类的⼈物来牵制和⼲涉
他。

他可以⾃⼰物⾊⼈员,在史局⼈事安排上不受⼲涉。

他组织的修史局⾥有“编集”‘(主编),
有“同修”(编辑),有“检阅⽂字”(校对),有书吏等等。

主编就是司马光⾃⼰,他⼜挑选刘教、刘
恕、范祖禹来任同修,作为他的主要助⼿。

这三⼈的政治观点都同司马光⼀样,⼜都笃好史
学,有很⾼的史学造诣。

《宋史》记载,刘恕(1032⼀10了8)字道原,摘州(今江西⾼安)⼈,举
进⼠,官⾄秘书垂。

“笃好史学,⾃太史公所记,下⾄周显德末,纪传之外⾄私记杂说,⽆所不
览,上下数千载间,巨微之事,如指诸掌。

《宋史》
司马光编次《资治通鉴》,英宗命⾃择馆阁英才共修之,光对⽇:‘馆阁⽂学之⼠诚多,⾄于专精
史学,⾂得⽽知者,唯刘恕⽿。

’即召为局僚,遇史率纷错难治者,辄以诱恕‘恕于魏晋以后事,
参证差谬,最为精详。

”刘放(1023⼀1089)字贡⽗,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举进⼠,为州县
官⼆⼗年,迁国⼦监直讲,官⾄中书舍⼈。

“效所著书百卷,尤邃史学。

作《东汉刊误》,为⼈
所称。

”这是⼀位汉史专家。

范祖禹(104粤‘1098)字淳甫,⼀字梦得,成都华阳(今四川双流)⼈。

举进⼠,任知县事,“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五年,不事进取。

书成,先荐为秘书
省正字.”后曾兼国史院修撰,⼜为礼部侍郎,官⾄翰林学⼠。

著有《唐鉴》等书,“⽽《唐鉴》深
明唐三百年治乱,学者尊之,⽬为‘唐鉴公’云。

”这是⼀位公认的唐史专家。

可见,司马光的修书
局同⼀般的史馆不同,这是⼀个志同道合的集体,⼀个⼯作能⼒很强的著史班⼦。

《唐鉴》
第⼆,这个著史班⼦⼜制定有⼀套良好的编纂⽅法,分⼯明确,⼈尽其长,充分发挥了集体修
史的作⽤。

.南宋李点说:“⾂窃闻司马光之作《资治通鉴》也,先使僚属采披异闻,以年、⽉、⽇
为丛⽬,丛⽬既成,乃修长编.唐三百年,范祖禹实掌之.光谓祖禹:‘长编宁失于繁,⽆失于略。

’当时祖禹所修长编盖六百余卷,光细删之⽌⼗卷,今《资治通鉴·唐纪》⾃⼀百⼋⼗五卷⾄⼆百
六⼗五卷是也.”可见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步默,是先由助⼿们收集各种资料,按年、⽉、
⽇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傲“丛⽬”,然后再对这些史料进⾏整理考订,写成初步的稿本叫做“长
编”。

司马光要求“长编宁失于繁,⽆失于略”,以便进⼀步修改,做到由粗到精,由繁到简地组
织材料。

这是⼀种科学的编篆⽅法。

丛⽬和长编的制作,“汉Mll刘分⽗,三国讫于南北朝则刘
恕,唐则范祖禹。

各因其所长属之,皆天下之选也。

”所以司马光的⼉⼦司马康也认为:“《资治通
鉴》之成书,盖得⼈焉。


第三,和史馆中⼀般监修者往往是徒挂虚名不同,司马光在修书局中充分发挥了主编者、定稿
⼈的重要作⽤。

他踏实认其地、⼀丝不苟地对助⼿们制成的长编进⾏考异、删削,润⾊、加
⼯,并在他认为适当的地⽅,以“⾂光⽇”的形式加进评论,说明他对这⼀历史事件的看法以及应
当吸取的经验教训。

这就使来源于各种不同时代、不同⼈⼿的史料,能够熔铸于⼀炉,贯穿在
⼀起,成为⼀家之书。

刘忽的⼉⼦刘羲仲在《通鉴问疑》中曾说:“先⼈在书局,⽌类事迹,勒成
长编,其是⾮予夺之际,⼀出君实。

”可见司马光确是名副其实的主编者、定稿⼈。

《通鉴问疑》
这就是司马光的编撰《资治通鉴》的⽅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