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天地
271
浅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陶志坤 中国建设银行德州分行
摘要: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各种风险防控体系和征信管理体系,然而,不良贷款贷款问题在商业银行中并没有从根本上杜绝。

本文主要分析了商业银行的概念分类及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8-0271-01
一、商业银行的概念及分类
从相关文献研究分析不难发现商业银行有以下几个要点:(1)
以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2)以盈利为目的;(3)是唯一能提供“银行货币”的金融机构。

简单的说,商业银行就是通过收取存款、投放贷款等业务形式来取得利润的货币经营为主的企业形式。

商业银行主要有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等几种常见形式。

在我国,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是资产和业务占有比重最大的两大银行形式,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

本文主要分析了商业银行的概念分类及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
由于体制治理模式上的差异,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两种类型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也不完全相同,现进行分类分析: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1.沉重的历史包袱
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处于竞争劣势,亏损呈现逐年扩大的态势,银行信贷成为国有企业资金来源的主渠道。

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国有商业银行不得不向这些亏损的国有企业放贷,一方面,这部分贷款就容易成为不良贷款;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整体收入水平的提升,民众存款数额的增长,国有商业银行所要承担的存款利率也随之提高,这就加重了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

2.低效的治理结构
在我国,虽然国有商业银行是属于政府直属机构,政府持有所有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真正行使权力的并不是政府机构,而是各个下设的银行管理部门,政府并不会直接参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及日常经营业务。

存在于这种二元化管理经营环境下的国有商业银行根本不能建立良好的约束制度。

这就直接导致银行放款人及借款人责任意识的淡薄,久而久之,银行的信贷资产在这一双重淡薄的循环中最终会被风险化。

3.薄弱的信贷管理体系
虽然政府部门设立了成套的专门针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信息采集及管理的制度,但是由于更新不及时,形式化严重,直接导致信息采集的客观性及全面性都不能保证,更不用说想要提高信贷信息采集管理的加强。

现行的管理制度,并不会对贷款人或者借款企业的现行经营状况进行严格的审核,借款人及企业所申请款项涉及的行业的前景也不会作出相应的分析及风险评估,只单纯的填写各种业务表格,流于形式,这就直接导致了商业贷款的盲目性和风险性。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
由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新兴银行,不良贷款的数量和规模相对较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主要从外部原因和内部自身原因进行分析:
1.外部环境
目前,政府号召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加大社会投资,于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大张旗鼓的扩大步伐,使得投资规模随之不断的扩大,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盲目放款及非理性化放款不断增多,不良贷款几率急速上升。

2.内部原因
股份制商业银行从接手贷款到款项放出是一个繁琐的过程,需
要逐层审批,虽然看起来贷款审核制度的严密性是加强了,但是,因为经手人员过多,一旦出现不良贷款,具体的责任追究就会找不到根源,根本无法确定哪一环节负主要责任,这就使得放款人责任感弱化,不良贷款出现几率升高。

由此可见,目前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责任制度并不完善。

三、对策与建议
不良贷款问题是商业银行发展改革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难题,不良贷款需要的是从根源上杜绝,以防止出。

同时也要制定相应的控制解决措施,一旦出现不良贷款能够及时有效的控制不良贷款后期影响的扩大并及时对抵押资产进行化解、盘活,现就不良贷款的处置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强社会信用文化宣传建设,打造良好的商业信用环境。

同时,政府应当加强对各类信用交易的现代化管理和智能化监督,建立健全失信处罚制度并有效完善信用信息的采集及管理使用机制。

另外,强化对民间信用代理、管理机构的管理及统一约束是不可忽视的。

(二)强化制约机制,目前我国对银行信贷人员的风险防范和处罚力度并不高,所以,目前来说,加强对银行信贷人员的管理及责任制约是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制定严格的责任制度,将日常业绩及信贷经营效果纳入银行信贷人员的绩效考核当中,完善并提升信贷人员的业绩考核标准才能从根本上控制不良贷款的产生。

(三)加强风险防范,贷前调查要对贷款企业及借款申请人实行信用风险评估,建立企业信用风险数据库;贷中审查阶段,要强化对信贷项目的评估;贷后要做好贷款的后续评估工作,确保贷款风险在控制范围之内。

(四)发展中间业务,随着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扩大及大量不良贷款的出现,单一的利息差获利方式并不利于银行竞争力的提升。

银行应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水平和比例。

发展中间业务也有利于现有的利率垄断模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升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增强银行经营的安全性。

四、结语
在当前全球经济飞速发展,国内经济模式改革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势在必行,不良贷款问题的有效解决是直接关系着商业银行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关系着商业银行能够发展到什么高度的决定性因素,甚至关系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平稳。

上文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以期对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高燕.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6.
[2]华婧艺,黄晟.浅谈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J].商,2014(15):83.
[3]薛丽.浅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0(3):158-159.
[4]袁霞.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7(8):52-54.
[5]马群英.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