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B . 我本来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C . 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D . 在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讨论会上,同学们广开言路,各抒己见,既表现出较强的思维能力,又显现出丰厚的文化底蕴。

2. (2分) (2019高一上·长春期末)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大会期间,广大代表认真阅读并领会了《公民道德规范》的精神实质,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B . 中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曾经征服和倾倒了无数热爱它的人民,它的传播对中国近代电影艺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

C . 人们对“时间都去哪儿了”的集体忧虑,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公众对浪费时间行为的深深自责以及对生命消逝的无尽怅惘。

D . 学校举办科技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科技知识,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使他们将来能更好地投身于科技创新。

3. (2分) (2017高二上·沾益月考)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 今年高考刚结束,一外地老师就发来微信:向您垂询一下,您觉得全国卷第21题考的是逻辑问题还是语言准确?
B . 乡镇庙会上人山人海,街道上几乎水泄不通,突然一位中年男子高喊着:“借光,借光!”神色匆匆地往乡政府跑去。

C . 吴阳要向导师请教如何写研究生论文,导师开门请他进来,吴阳说:“我不能久坐,半小时后我还有事,
恐怕要失陪了。


D . 真是抱歉,家弟放学时边走边踢球,不小心打坏了您的车灯,请您原谅,我一定照价赔偿,并教育他不要在路上踢球。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4. (6分) (2018高一上·大庆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

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后来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以示痛悼。

由此可知,理论上“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从而经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

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

而现实生活中,“知音”往往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②“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

在基本内涵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

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丝”也是没有问题的。

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被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

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往往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

③在文本辨识力方面,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学作品,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

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

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

结果读者去伪存真,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

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

但粉丝文本辨识力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

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学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④在参与方式上,粉丝欣赏文学作品,要求突破“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

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仅仅停留在对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等。

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⑤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录、翻唱和MTV翻拍等等。

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

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的释放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文学批评
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

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

(选自《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有删节)
(1)下列对于“知音”和“粉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知音”的内涵在理论上至少涉及两方面,其中之一即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品主旨,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深度契合。

B . “粉丝”的名称有些不伦不类,它属于“fans”的音译词,最基本的内涵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

C . “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学作品,他们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文学批评的旨趣更理性、客观。

D . “粉丝”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只会关注文本的细节,在文学批评上更具主观随意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第①②段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称谓的来历、内涵等,令读者对两个概念有了整体上的了解。

B . 文章第①段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知音”故事,叙述详细生动,意在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

C . 文章第③④⑤段分别从文本辨识力、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阐述,使读者对“知音”和“粉丝”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D . 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文中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第④段中形象贴切的比喻,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知音”与创作者有着相互依赖、相互需要、相互尊重的关系,接受者希望能成为“知音”,创作者希望能有“知音”。

B . 粉丝欣赏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与欣赏原作本身相比,他们更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

C . 金庸的“粉丝”能去伪存真,使那些用“金庸”之名仿作的小说被淘汰,可见“粉丝”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

D . 知音能够写出分析精辟的文学批评,却很难创作其他类型的新文本,可见他们的生产力还没有释放出来。

5. (12分) (2019高二上·吴起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花草院落
郑飞雪
①一年前去过那家小院,小院里花草的气息从不同的季节飘散出来。

②去往乡村的路途其实有些远,也坎坷,先穿越邻县的高速路,再盘旋到寿宁县高海拔的山路,一路翠竹林立,云雾缥缈,很快就忘却了身后的红尘。

③车子到达乡村后,双脚像兔子落到青草地上,我感觉又回到了出发地--家乡。

朴实的村民从村街店铺里探出头,用与我家乡相仿的方言向朋友问候着,有一两句拗耳,只稍慢下语速重复着,也能捕捉出话里的大致意思。

错把他乡当故乡,便是此情此景的感觉了。

④空气中飘送着稻草香,小院就坐落在青青的田野边,田边一条潺潺流水,像是专为客人引路的,沿着水流方向从东向西走小段路,到达宅院门口。

那宅院,像临水的花,映照在涧边。

寂寞,却有寂寞的言语。

探头,可见院子里摇摆着各色花草,像微信里的图片一样春光灿烂,像主人一样熟悉亲切。

当然,它们霸着这方水土,霸着这座院落,自然是院落里磊落的主人了。

一群风尘仆仆的远客闻着香,蜂蝶一样来寻访芳踪。

⑤很普通的一些花草装扮着空旷的院地,院子显出特别的乡村格调,好像在这里会遇见儿时的伙伴,笑容从模糊的记忆里慢慢洇开,浮现出往昔熟悉的容颜,猛地,一眼就叫出它们的名字:葵花、丝瓜、辣椒、月季、茄子……这些花,挨挨挤挤站满院子,像左邻右舍聚拢过来瞄一眼稀客。

紫茄有些腼腆,见不得生人,静静挨着墙角羞怯着,吐出紫星星一样的花儿,这朦胧的花朵却如星光一样照亮城里人尘封的梦。

一片菜花,一片开在院墙内的菜花,如紫云英一样勾起春天的梦幻,这是多么富足的分享。

黄瓜很愉悦,纤巧的藤蔓沿着院墙攀升,像一首爱情歌谣,把明亮的心情传达远方。

重重碧叶垂挂的瓜,是嫩黄的。

这纯净的颜色,一下子唤醒岁月深处单纯的记忆。

它从母胚蒂结出来,就是以天然的肤色遗传命名。

黄瓜,一个名副其实的乳名。

而今市场菜摊上的黄瓜长满癞刺,裹着葫瓜丝瓜一样的绿衣裳,像赶潮的青年装扮星范,让人掂量时无从下手,也无法分辨内在的本质,锋芒毕露,完全改变了最初的基因。

⑥玫瑰躲在玉米棒下浅笑,鱼腥草簇拥着石榴花向墙角绵延,吊兰从假山的缝隙里冒出来,争着抢着在池水边摇头晃脑,生命依恋的情怀从缠绕的枝叶间蓬勃而出。

让人感叹时光匆忙,也欣赏存在的实意和温暖。

与世无争的闲适,正是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⑦朋友建房时突发奇想,在院里开辟了一块地,不灌溉水泥,花卉、蔬菜、野草可以在泥土里混杂生长,错落有致、和谐生趣,让生活视野呈现出别样的风情。

我喜欢这草木群居的院子,像主人相邀南来北往的客,演奏着浪漫的音乐交响曲,提琴、簧管、快板、慢板、大调、小调……或舒缓、或激扬、或沉郁、或热情、或优雅、或荒凉,花草们用执着的深情,伴着院落来来往往的身影。

谈笑风生的声音,绽放成土地上坚定的生命。

⑧朋友说,这些花籽菜籽草籽,都是母亲随手撒下的。

母亲年迈了,怕她走不上山坡,风雨里走不进田园,保留了这院内的土地,让她随性操持。

一位母亲对生活的操持性情,就像蜜蜂在花粉丛中辛劳,像菜们草们执意要从土地里冒出来,没有人会阻遏这天性的执念。

子女对母亲的了解如花草与泥土相通,泥土培育花草,草木感知土地深处的脉搏。

母亲细碎的脚步日转星移,从东边撒下一粒籽,萌发一颗芽;西边栽种一株苗,结出一个瓜。

枝叶蓬勃成周边欢愉的生命,年迈的母亲就喜欢这样簇拥的生命,相互牵依,相互缠绕,寂寞滋生出许多热闹。

一片瓜菜的季节延伸着一位母亲的时光,母亲的富足就是看着土地上的热闹。

手抚过的花朵、瓜果,枝叶,盛开土地的温情,像母亲琐碎的叮咛,牵挂着远程的脚步。

⑨宽广的土地多像慈母,容纳远远近近性格迥异的孩子。

(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为下文具体描写院落的情况做铺垫,同时流露出作者对小院的怀念之情。

B . 本文写作者到达乡村后,朴实的村民用方言和他交流,让作者感到亲切,由此“错把他乡当故乡”。

C . 本文描写院落里的花卉、蔬菜、野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长,让人感受到了存在的实意和温暖,以及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D . 本文虽然不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但通过多种修辞手法正面刻画了“母亲”的形象,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第⑤段文字。

(3)本文主要描写花草院落的迷人景象,倒数第二段却交代了“母亲”劳作的情况,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 (9分) (2019高一上·清远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国志士兵逢甲
“春愁难遗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的1896年,丘逢甲回到广东蕉岭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爱国诗篇《春愁》,其拳拳爱国心也成为今日两岸同胞共同的纪念。

丘逢甲出生那年恰逢甲子年,其父认为是吉兆,故而命名为逢甲。

丘逢甲自幼就志向高远,十分崇拜郑成功,以郑成功凛然的民族大义自许。

郑成功这位反清复明的民族英雄也是甲子年生,更使他从小就刻意向先贤学习,言行之中流露出强烈的民族意识。

丘逢甲生性聪颖,十四岁时以《西江月》词牌填词一首:“兴起八叉手健,吟成七步方雄。

列兼经史满怀中,只觉大方适用。

却布知时甘雨,愿乘破浪长风。

他年位若至三公,定有甘棠雅颂。

”十六岁考取秀才,二十五岁中举人,二十六岁中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因不愿做官告假离职返台,开始从事教学,培育民智。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丘逢甲预见台湾前途危难,以“抗倭守土”为号召创办义军,并动员亲属入伍。

1895年4月17日,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

丘逢甲愤然召集台湾乡绅咬指血书,联合电奏清政府抗争,表明“万民誓不服倭”,要求废约抗战、保卫国土。

但清廷回电称“台抗京危”,不予理睬。

在台湾人民“无主可依”、“无人肯援”而强敌压境的危急情况下,悲愤至极的一介书生丘逢甲力倡建立了以清朝为正朔的“台湾民主国”,与台湾绅民一起自主保台。

丘逢甲倾尽家资,组织和率领数万义军,横刀跃刀与日寇浴血奋战。

经过二十多个日夜艰苦卓绝的激烈战斗,气壮山河的保台抗争失败。

经部将劝说,丘逢甲不得不挥泪内渡,回到祖籍广东镇平县。

回到大陆后,丘逢甲仍想着收复台湾,他写诗自勉道:“乾坤苍莽正风尘,力挽狂澜仗要人。

岂有桃源堪避世,不妨蔬水且安贫。

天下闾辽阻愁呵壁,时局艰危痛厝薪。

只恐南阳难隐卧,中原戎马待纶布。


丘逢甲认为“欲强中国,必以兴起人才为先;欲兴起人才,必以广开学堂为本”。

抗日保台失败后他更是切身体会到“非开民智养人才,莫能挽救国难”。

内渡回大陆后,他先后在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任主讲。

1901年春,在汕头正式创办岭东同文学堂,为广东历史上第一所新式学校。

1904年夏,丘逢甲在蕉岭县城桂岭书院创办专门培养小学师资的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

1904年冬,在蕉岭东山、员山创办创兆学堂各一年。

他通过自办、鼓励别人办、派出得力弟子到各地活动等形式,在嘉应、兴宁、长乐、平远、福建上杭和武平、江西寻乌等地办学,“劝办学校以百数”。

丘逢甲大力推行新学,主张“德、智、体”等全面发展。

智育方面引进西学,积极改革教学方法,聘请一些英、日籍学者及归国留学生为教师。

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主张开放式教学,崇尚学术争鸣。

鼓励学生自学、多思、善问,要有“与众有异的主张”,勤读报刊,关心国事。

丘逢甲盛赞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号召粤籍巨商资助孙中山的革命事精。

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他利用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庇护被侦捕的革命志士;广东革命军政府成立后,丘逢甲被推举为赴南京筹组中华民国中央临时政府的广东代表之一,被选为参议院参议员,在辛亥革命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丘逢甲回大陆后一直念念不忘故土台湾,谋求祖国统一,临终弥留之际,嘱咐家人:“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
(接编自《梅州日报》)
【相关链接】①丘逢甲平日最厌恶迷信、鸦片和赌博,在早年的诗词中一再提及,指为中国人的三大积弊,明
白指出鸦片对国民的残害。

而这些在当时被视为时尚,好此道者大有人在,尤其一些达官贵人将其视为时尚,而他独具慧眼视为毒害,这在当时可说是见解独到。

(接编自《台湾周刊》)
②在其兴学十余年中,培植人才至多。

广东革命志士多半出其门下。

后来的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广东军政府总参议朱执信、中山大学校长邹鲁等均受教于丘逢甲创办的学校,皆成为后来革命的中坚力量。

(接编自搜狐军事频道)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丘逢甲自幼就志向高远,十分崇拜郑成功,以郑成功凛然的民族大义自许。

小时候写的《春愁》,就表达出拳拳爱国心。

B . 丘逢甲考中进士后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因不愿做官告假离职返台,开始从事教学,培育民智。

C . “岂有桃源堪避世,不妨蔬水且安贫。

”借陶渊明写《桃花源记》表明心志的典故,说明并非自己不能安贫乐道,实因时局动荡,身无所安。

D . 丘逢甲把“迷信、鸦片和赌博”指为中国人的三大积弊,明白指出鸦片对国民的残害。

这在当时可说是见解独到。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甲午战争失败后,为了保卫台湾,丘逢甲联合台湾乡绅电奏政府,要求废约抗战、保卫国土。

B . 丘逢甲倾尽家资,组织并率领义军撇开清廷,力倡建立“台湾民主中”,与台湾绅民一起自主保台,与日寇浴血奋战。

C . “只恐南阳难稳卧,中原戎马待纶巾。

”借诸葛亮隐居南阳的典故表明自己不求安稳,只愿为国征战的决心。

D . 在丘逢甲兴学十余年中,培植人才至多。

如姚雨平、朱执信、邹鲁等均受教于丘逢甲创办的学校,皆成为后来革命的中坚力量。

(3)丘逢甲被人称为爱国志士,你认为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
7. (16分) (2019高二上·宁波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雪屋记
(明)杜琼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

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

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

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

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

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

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

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

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

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

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

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

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以屋名雪,讵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造:建造
B . 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尚:推崇
C . 今又济之以雪济:加上
D . 以屋名雪,讵不韪欤韪:正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缙绅之交于孟祥者苟以天下之大
B . 或巢于木,或处于穴且贰于楚也
C . 圣人为屋以居醉则更相枕以卧
D . 予不暇多记也是岁,元和四年也
(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雪屋”外覆白茅,内涂白垩,不事奢华,与古人造屋俭朴实用的特点相吻合。

B . 大雪遍覆山林大地,埋没万物,看似悄无声息,但其中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

C . 徐孟祥志行高洁,推善及人,隐居深山而相从问学着众,不求名利而声名远播。

D . 文章由屋及雪,叙写雪之寓意,以雪喻人,凸显人之品格,脉络清晰行文晓畅。

(4)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

②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8. (7分) (2019高一下·集宁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释】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

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

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B . 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慢慢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C . 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D . 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18分)
9. (18分) (2019高一下·南宁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这样的景象使人听到都要吓得变了脸色,之后又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________”的高山图。

(3)杜甫《登高》中表现了夔州秋天落叶纷飞的诗句是“________”,这引发了作者悲秋的情感,再想到自己“________”的漂泊生涯,长期疾病缠身的病痛,登高望远百感交集,沉痛涌上心头。

(4)《琵琶行》一诗写琵琶女年老色衰后,曾经门庭若市变成了“________”的凄凉,嫁给商贾过着孤独凄惨的生活,在夜里不禁“________”,这样的泪水让人心痛不止。

(5)在《琵琶行》中,琵琶女自诉身世激起了“我”的情感共鸣,于是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才有了同病相怜的诗文,才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6)《劝学》中君子广泛学习、不断反省,“________”,这是学习提升了人的智慧和品质,君子也并非天性聪颖,而是他们“________”达到了一般人所未达到的境界。

(7)《师说》中,面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从师的做法,士大夫“________”表示对百工之人的嘲讽。

(8)《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君子之徒看不起百工之人,但与百工之人相比,“________”,这样的结果真是可悲啊。

(9)《锦瑟》一诗中,诗人借助“宝玉生烟”的典故,表达理想可望不可即的句子是“________”。

(10)《寡人之于国也》中,如果对百姓实行文化教育,使他们明是非,知礼义,那么“________”,这样的幸福场景让人向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