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横断面组成及设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路幅的构成
高速、一级公路横断面组成: 行车道、中间带、路肩——必要组成部分 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变速车道等——特殊组成部分
(一)路幅的构成
高速、一级公路横断面组成: 行车道、中间带、路肩——必要组成部分 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变速车道等——特殊组成部分 二、三、四级公路横断面组成: 行车道、路肩 错车道
(二)加宽的过渡:
加宽缓和段:路面由直线上的正常宽度过渡到曲线 上加宽后的宽度的渐变段。 1.比例过渡: 在加宽缓和段全长范围内按其长度成比例逐渐 加宽。加宽缓和段内任意点的加宽值:
(二)加宽的过渡:
加宽缓和段:路面由直线上的正常宽度过渡到曲线 上加宽后的宽度的渐变段。 1.比例过渡: 在加宽缓和段全长范围内按其长度成比例逐渐 加宽。加宽缓和段内任意点的加宽值:
(二)路幅布置类型
1.单幅双车道 单幅双车道公路指的是整体式的供双向行车的双 车道公路。 适用:二、三级公路和一部分四级公路 2.双幅多车道 四车道、六车道和更多车道的公路,中间一般都 设分隔带或作成分离式路基而构成“双幅”公路。 适用: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3.单车道
适用:交通量小、地形复杂、工程艰巨的山区公路 或地方性道路,山区四级公路。
b——圆曲线上的全加宽
2.高次抛物线过渡
• 在加宽缓和段上插入一条高次抛物线,抛物线上任 意点的加宽值: • bx=(4k3-3k4)b • 式中: k Lx L
适用于适用于高速、一级公路及对路容有要求的二 级公路。
3.回旋线过渡
在缓和段上插入回旋线,这样不但中线上有 回旋线,而且加宽以后的路面边线也是回旋线,与 行车轨迹相符,保证了行车的顺适与线形的美观。
路基、路面宽度定义:
路基宽度:指行车道与路肩宽度之和。但当设有紧急停车 带、爬坡车道、变速车道、错车道等时,还应包含这些部分的 宽度。即路基宽度指路基顶面的总宽度。
路面宽度:包括行车道、路缘带、变速车道、爬坡车道、 紧急停车带、硬路肩等的宽度。 路基的其它组成部分:(路基顶面以外) 边坡、边沟及排水沟、护坡道、截水沟、碎落台、取土坑、 弃土堆等
二、平曲线路面加宽及其过渡
平曲线加宽原因: ( 1 )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前后轮轨迹不重合,占 路面宽度大。 (2)由于横向力影响,汽车出现横向摆动。 (一)加宽值的计算 汽车行驶在曲线上,各轮迹半径不同,其中以后内轮 轨迹半径最小,且偏向曲线内侧,故曲线内侧应增路 面宽度,以确保曲线上行车的顺适与安全。
双车道路面的加宽值规定见表;单车道路面加宽值 按表列数值的1/2采用。
3. 平曲线加宽标准:
《标准》规定,平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250m时,应 在平曲线内侧加宽。
双车道路面的加宽值规定见表;单车道路面加宽值 按表列数值的1/2采用。
• 三类加宽值的采用: • 四级公路和山岭、重丘区的三级公路采用第一类加宽 值; • 其余各级公路采用第3类加宽值。 • 对不经常通行集装箱运输半挂车的公路,可采用第 2 类加宽值。 • 由三条以上车道构成的行车道,其加宽值应另行计算。
二、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
3.三幅路: 中间为双向行驶的机动车车道,两侧为靠右侧行驶的 非机动车车道。
二、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
4.四幅路 在三幅路的基础上,再将中间机动车车道分隔为二, 分向行驶。
第3节 行车道宽度
• 一、行车道宽度的确定 • 行车道是道路上供各种车辆行驶部分的总称, 包括快车道和慢车道,在一般公路和城市道路 上还有非机动车道。 • 行车道的宽度要根据车辆宽度、设计交通量、 交通组成和汽车行驶速度来确定。 • 行车道宽度应该满足车辆行驶的需要,双车道 公路应满足错车、超车行驶所必须的余宽,四 车道公路应满足车辆并列行驶所需的宽度。
二、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
1.单幅路
( 1 )划出快、慢车行驶分车线,快车和机动车 辆在中间行驶,慢车和非机动车靠两侧行驶。 (2)不划分车线。
二、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
2.双幅路: 在车道中心用分隔带或分隔墩将车行道分为两半,上、 下行车辆分向行驶。各自再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划分快、 慢车道。
(一)一般双车道公路行车道宽度的确定 双车道公路有两条车道,行车道宽度包括汽车宽度和 富余宽度。根据《标准》第 2.0.1 条规定,设计车辆 最大宽度为2.5m,加错车、超车所必须的余宽来确定 行车道的宽度。 富余宽度是指对向行驶时两车箱之间的安全间隙、汽 车轮胎至路面边缘的安全距离。
B单
NA2 b 2R
2. 鞍式列车的加宽值计算方法:
b1
2 A1
2R
2
A2 b2 2R '
式中:b1——牵引车的加宽值; b2——拖车的加宽值; A1——牵引车保险杠至第 二轴的距离(m); A2——第二轴至拖车最 后轴的距离(m);
2. 鞍式列车的加宽值计算方法:
b b1 b 2
(3 )即不设缓和曲线,又不设超高的平曲线,加宽 缓和段应按渐变率为1:15且长度不小于10m的要求设 置。
Lj=15b,
且Lj≥10m
•
• •
• •
(二)有中央分隔带的行车道宽度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平原微微丘区采用 3.75m 的车 道。计算行车速度为60km/h时,仍采用3.50m。 主要考虑因素: (1)计算行车速度高,远景交通量大,特别是我国 载重汽车混入率高。 (2)参考了德国、法国的高速汽车公路,意大利的 太阳公路、日本的高速公路、东欧各国的一级公路、 英国和加拿大的高速公路,其车道均为3.75m。 (3)美国各州公路的工作者协会认为,各级公路合 乎理想的车道宽度为3.66(12ft),不宜大于3.97m ( 13ft ) 。 近 年 来 美 国 有 的 城 市 将 行 车 道 度 减 为 3.35m(11ft)甚至3.05m(10ft)。
2 A1
2R
2 A2
2R'
2 A1
பைடு நூலகம்
2 A2
2R
由于R’=R-b1,而b1与R相比甚微,可取R’=R。
令A12+A22=A2,上式仍旧归纳成为:
NA2 b 2R
3. 平曲线加宽标准:
《标准》规定,平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250m时,应 在平曲线内侧加宽。
3. 平曲线加宽标准:
《标准》规定,平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250m时,应 在平曲线内侧加宽。
4.插入二次抛物线过渡
b b bx Lx (L x L T ) 2 L 4TL
b Lx L
bx
bx
b (T L x ) 2 4TL
(三)加宽缓和段的长度
(1 )对于设置有缓和曲线的平曲线,加宽缓和段应 采用与缓和曲线相同的长度。
(2 )对于不设缓和曲线,但设置有超高缓和段的平 曲线,可采用与超高缓和段相同的长度。
3.回旋线过渡
在缓和段上插入回旋线,这样不但中线上有回旋 线,而且加宽以后的路面边线也是回旋线,与行车 轨迹相符,保证了行车的顺适与线形的美观。 适用于适用于高速、一级公路及对路容有要求的二级 公路的下列路段:
(1)位于大城市近郊的路段; (2)桥梁、高架桥、挡上墙、隧道等构造物处; (3)设置各种安全防护设施的地段。
(一)加宽值的计算
• 1. 普通汽车的加宽值计算方法: • b = R-(R1+ B)
2 A A 2 2 R1 B R A R 3 2 R 8R
2 A2 A A b b 3 2 R 8R 2R
式中:A——汽车后轴至前保险杠 的距离(m): R——圆曲线半径(m)。 对于有N个车道的行车道:
4. 平曲线加宽要求:
路面应在曲线内侧进行加宽。 路面加宽后,路基也应相应加宽。 四级公路路基采用6.5m以上宽度时,当路面加宽后 剩余的路肩宽度不小于0.5m时,则路基可不予加宽; 小于0.5m时,则应加宽路基以保证路肩宽度不小于 0.5m。 分道行驶公路,当圆曲线半径较小时,其内侧车道 的加宽值应大于外侧车道的加宽值,设计时应通过 计算确定其差值。
(二)加宽的过渡:
加宽缓和段:路面由直线上的正常宽度过渡到曲线 上加宽后的宽度的渐变段。 1.比例过渡: 适用于二、三、四级公路 在加宽缓和段全长范围内按其长度成比例逐渐 加宽。加宽缓和段内任意点的加宽值:
Lx bx b L
式中: Lx——任意点距缓和段起点 的距离(m); L——加宽缓和段长(m);
x 面 基
2.31
y
按双车道公路错车时行驶速度于横向间距的关系 确定行车道宽度:
不同速度错车时,两汽车车厢所需净距( x )值与错 车速度(V1+V2)的关系式为 x=0.17+0.016(V1+V2)。
• 汽车后轮边缘距行车道边缘应有一定的距离 ( y ) , 现 拟 定 错 车 速 度 15km/h 时 ( y ) 为 0.2m,40km/h时为 0.3m(根据实验保证率大 于60%), • 则 x+2y=0.45+0.02(V1+V2)。 • 实验速度范围为 15 ~ 40km/h 时,上式所计算 的路面宽度能保证 82.5%的载重汽车不驶出计 算宽度以外。
ac xy 2
B双=a+c+2x+2y x=y=0.50+0.OO5V
按双车道公路错车时行驶速度于横向间距的关系 确定行车道宽度:
• 不同速度错车时,两汽车车厢所需净距( x ) 值与错车速度(V1+V2)的关系式为 • x=0.17+0.016(V1+V2)。
2.50 x 2.50
y
2.31 路 路
高速、一级公路横断面组成: 行车道、中间带、路肩——必要组成部分 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变速车道等——特殊组成部分
(一)路幅的构成
高速、一级公路横断面组成: 行车道、中间带、路肩——必要组成部分 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变速车道等——特殊组成部分 二、三、四级公路横断面组成: 行车道、路肩 错车道
(二)加宽的过渡:
加宽缓和段:路面由直线上的正常宽度过渡到曲线 上加宽后的宽度的渐变段。 1.比例过渡: 在加宽缓和段全长范围内按其长度成比例逐渐 加宽。加宽缓和段内任意点的加宽值:
(二)加宽的过渡:
加宽缓和段:路面由直线上的正常宽度过渡到曲线 上加宽后的宽度的渐变段。 1.比例过渡: 在加宽缓和段全长范围内按其长度成比例逐渐 加宽。加宽缓和段内任意点的加宽值:
(二)路幅布置类型
1.单幅双车道 单幅双车道公路指的是整体式的供双向行车的双 车道公路。 适用:二、三级公路和一部分四级公路 2.双幅多车道 四车道、六车道和更多车道的公路,中间一般都 设分隔带或作成分离式路基而构成“双幅”公路。 适用: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3.单车道
适用:交通量小、地形复杂、工程艰巨的山区公路 或地方性道路,山区四级公路。
b——圆曲线上的全加宽
2.高次抛物线过渡
• 在加宽缓和段上插入一条高次抛物线,抛物线上任 意点的加宽值: • bx=(4k3-3k4)b • 式中: k Lx L
适用于适用于高速、一级公路及对路容有要求的二 级公路。
3.回旋线过渡
在缓和段上插入回旋线,这样不但中线上有 回旋线,而且加宽以后的路面边线也是回旋线,与 行车轨迹相符,保证了行车的顺适与线形的美观。
路基、路面宽度定义:
路基宽度:指行车道与路肩宽度之和。但当设有紧急停车 带、爬坡车道、变速车道、错车道等时,还应包含这些部分的 宽度。即路基宽度指路基顶面的总宽度。
路面宽度:包括行车道、路缘带、变速车道、爬坡车道、 紧急停车带、硬路肩等的宽度。 路基的其它组成部分:(路基顶面以外) 边坡、边沟及排水沟、护坡道、截水沟、碎落台、取土坑、 弃土堆等
二、平曲线路面加宽及其过渡
平曲线加宽原因: ( 1 )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前后轮轨迹不重合,占 路面宽度大。 (2)由于横向力影响,汽车出现横向摆动。 (一)加宽值的计算 汽车行驶在曲线上,各轮迹半径不同,其中以后内轮 轨迹半径最小,且偏向曲线内侧,故曲线内侧应增路 面宽度,以确保曲线上行车的顺适与安全。
双车道路面的加宽值规定见表;单车道路面加宽值 按表列数值的1/2采用。
3. 平曲线加宽标准:
《标准》规定,平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250m时,应 在平曲线内侧加宽。
双车道路面的加宽值规定见表;单车道路面加宽值 按表列数值的1/2采用。
• 三类加宽值的采用: • 四级公路和山岭、重丘区的三级公路采用第一类加宽 值; • 其余各级公路采用第3类加宽值。 • 对不经常通行集装箱运输半挂车的公路,可采用第 2 类加宽值。 • 由三条以上车道构成的行车道,其加宽值应另行计算。
二、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
3.三幅路: 中间为双向行驶的机动车车道,两侧为靠右侧行驶的 非机动车车道。
二、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
4.四幅路 在三幅路的基础上,再将中间机动车车道分隔为二, 分向行驶。
第3节 行车道宽度
• 一、行车道宽度的确定 • 行车道是道路上供各种车辆行驶部分的总称, 包括快车道和慢车道,在一般公路和城市道路 上还有非机动车道。 • 行车道的宽度要根据车辆宽度、设计交通量、 交通组成和汽车行驶速度来确定。 • 行车道宽度应该满足车辆行驶的需要,双车道 公路应满足错车、超车行驶所必须的余宽,四 车道公路应满足车辆并列行驶所需的宽度。
二、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
1.单幅路
( 1 )划出快、慢车行驶分车线,快车和机动车 辆在中间行驶,慢车和非机动车靠两侧行驶。 (2)不划分车线。
二、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
2.双幅路: 在车道中心用分隔带或分隔墩将车行道分为两半,上、 下行车辆分向行驶。各自再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划分快、 慢车道。
(一)一般双车道公路行车道宽度的确定 双车道公路有两条车道,行车道宽度包括汽车宽度和 富余宽度。根据《标准》第 2.0.1 条规定,设计车辆 最大宽度为2.5m,加错车、超车所必须的余宽来确定 行车道的宽度。 富余宽度是指对向行驶时两车箱之间的安全间隙、汽 车轮胎至路面边缘的安全距离。
B单
NA2 b 2R
2. 鞍式列车的加宽值计算方法:
b1
2 A1
2R
2
A2 b2 2R '
式中:b1——牵引车的加宽值; b2——拖车的加宽值; A1——牵引车保险杠至第 二轴的距离(m); A2——第二轴至拖车最 后轴的距离(m);
2. 鞍式列车的加宽值计算方法:
b b1 b 2
(3 )即不设缓和曲线,又不设超高的平曲线,加宽 缓和段应按渐变率为1:15且长度不小于10m的要求设 置。
Lj=15b,
且Lj≥10m
•
• •
• •
(二)有中央分隔带的行车道宽度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平原微微丘区采用 3.75m 的车 道。计算行车速度为60km/h时,仍采用3.50m。 主要考虑因素: (1)计算行车速度高,远景交通量大,特别是我国 载重汽车混入率高。 (2)参考了德国、法国的高速汽车公路,意大利的 太阳公路、日本的高速公路、东欧各国的一级公路、 英国和加拿大的高速公路,其车道均为3.75m。 (3)美国各州公路的工作者协会认为,各级公路合 乎理想的车道宽度为3.66(12ft),不宜大于3.97m ( 13ft ) 。 近 年 来 美 国 有 的 城 市 将 行 车 道 度 减 为 3.35m(11ft)甚至3.05m(10ft)。
2 A1
2R
2 A2
2R'
2 A1
பைடு நூலகம்
2 A2
2R
由于R’=R-b1,而b1与R相比甚微,可取R’=R。
令A12+A22=A2,上式仍旧归纳成为:
NA2 b 2R
3. 平曲线加宽标准:
《标准》规定,平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250m时,应 在平曲线内侧加宽。
3. 平曲线加宽标准:
《标准》规定,平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250m时,应 在平曲线内侧加宽。
4.插入二次抛物线过渡
b b bx Lx (L x L T ) 2 L 4TL
b Lx L
bx
bx
b (T L x ) 2 4TL
(三)加宽缓和段的长度
(1 )对于设置有缓和曲线的平曲线,加宽缓和段应 采用与缓和曲线相同的长度。
(2 )对于不设缓和曲线,但设置有超高缓和段的平 曲线,可采用与超高缓和段相同的长度。
3.回旋线过渡
在缓和段上插入回旋线,这样不但中线上有回旋 线,而且加宽以后的路面边线也是回旋线,与行车 轨迹相符,保证了行车的顺适与线形的美观。 适用于适用于高速、一级公路及对路容有要求的二级 公路的下列路段:
(1)位于大城市近郊的路段; (2)桥梁、高架桥、挡上墙、隧道等构造物处; (3)设置各种安全防护设施的地段。
(一)加宽值的计算
• 1. 普通汽车的加宽值计算方法: • b = R-(R1+ B)
2 A A 2 2 R1 B R A R 3 2 R 8R
2 A2 A A b b 3 2 R 8R 2R
式中:A——汽车后轴至前保险杠 的距离(m): R——圆曲线半径(m)。 对于有N个车道的行车道:
4. 平曲线加宽要求:
路面应在曲线内侧进行加宽。 路面加宽后,路基也应相应加宽。 四级公路路基采用6.5m以上宽度时,当路面加宽后 剩余的路肩宽度不小于0.5m时,则路基可不予加宽; 小于0.5m时,则应加宽路基以保证路肩宽度不小于 0.5m。 分道行驶公路,当圆曲线半径较小时,其内侧车道 的加宽值应大于外侧车道的加宽值,设计时应通过 计算确定其差值。
(二)加宽的过渡:
加宽缓和段:路面由直线上的正常宽度过渡到曲线 上加宽后的宽度的渐变段。 1.比例过渡: 适用于二、三、四级公路 在加宽缓和段全长范围内按其长度成比例逐渐 加宽。加宽缓和段内任意点的加宽值:
Lx bx b L
式中: Lx——任意点距缓和段起点 的距离(m); L——加宽缓和段长(m);
x 面 基
2.31
y
按双车道公路错车时行驶速度于横向间距的关系 确定行车道宽度:
不同速度错车时,两汽车车厢所需净距( x )值与错 车速度(V1+V2)的关系式为 x=0.17+0.016(V1+V2)。
• 汽车后轮边缘距行车道边缘应有一定的距离 ( y ) , 现 拟 定 错 车 速 度 15km/h 时 ( y ) 为 0.2m,40km/h时为 0.3m(根据实验保证率大 于60%), • 则 x+2y=0.45+0.02(V1+V2)。 • 实验速度范围为 15 ~ 40km/h 时,上式所计算 的路面宽度能保证 82.5%的载重汽车不驶出计 算宽度以外。
ac xy 2
B双=a+c+2x+2y x=y=0.50+0.OO5V
按双车道公路错车时行驶速度于横向间距的关系 确定行车道宽度:
• 不同速度错车时,两汽车车厢所需净距( x ) 值与错车速度(V1+V2)的关系式为 • x=0.17+0.016(V1+V2)。
2.50 x 2.50
y
2.31 路 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