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中考物理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中考物理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
一、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
1.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关
于下列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 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发现光屏上的像不清晰了,这时将光屏向透镜方向移动,又能得到清晰的像,说明透镜越凸,焦距越小
C. 仅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也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
D. 若用一张纸遮住水凸透镜的上半部分,会发现光屏上的像缺失了下半部分
【答案】D
【解析】【解答】解:A、据图可知,此时的物距大于像距是,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B、当他继续向凸透镜内注水,使水凸透镜的焦距变小,透镜的聚光能力变强,光线会比注水前要提前交汇,所以像会向透镜方向移动,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小像变小,可知,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将靠近透镜向左移动,而且像变小.故B正确;
C、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若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也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且此时的物距小于像距,所以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正确;
D、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故D错误.
故选D.
【分析】(1)若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若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当他继续向凸透镜内注水,使水凸透镜的焦距变小,透镜的聚光能力变强的特点分析即可判断;(3)据光路的可逆性分析即可判断;(4)凸透镜成实像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到像点,若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则凸透镜其它部分仍然能够会聚光线,所以仍能成完整的像,只是照射到像上的光线数量减少,像比原来变暗.
2.如图是媛媛同学在做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后,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通过画图记录的物、像大致关系的四幅简图,其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 D
【解析】【解答】解: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
当物距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同侧,A不符合题意;
当物距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v>2f,则像距大于物距u,B不符合题意;
当物距等于像距,即u=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C不符合题意;
当物距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由图可知,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
物体位置像的位置像的大小像的性质应用举例
u>2f f< v <2f像、物异侧缩小倒立实像照相机
u=2f v =2f像、物异侧等大倒立实像测焦距
f<u<2f v >2f像、物异侧放大倒立实像幻灯机投影仪
降。

下列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原理图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 A
【解析】【解答】在以上四个图中,甲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甲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会聚一下,因此佩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即乙图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的矫正情况;丙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所以丙图表示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远视眼是因为晶状体焦距太长,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会聚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

即丁图能正确表示远视眼的矫正情况。

故答案为:A.
【分析】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用照相机对如图的小猫咪拍照,则图中,能正确表示底片上所成像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解答】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制成的,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像与物相比,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
故答案为:B。

【分析】照相机中的镜头属于凸透镜,在底片上可以得到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次光学元件的位置如图所示,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由图分析正确的是()
A. 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 照相机是根据这一成像规律制成的
C. 保持凸透镜不动,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左移动一段距离,且像变小
D. 将近视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靠近凸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
【答案】 C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u v, 故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A不符合题意;
B.投影仪是根据这一成像规律制成的,B不符合题意;
C. 保持凸透镜不动,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左移动一段距离,且像变小,C符合题意;
D. 将近视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由于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要使光屏远离凸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特点的理解和掌握,由图可知,u < v, 故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是投影仪的工作原理;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出现如图所示的情景,说法正确的是()
A. ③是②的像
B. ④是①的像
C. ③是①的像
D. ⑤是
②的像
【答案】 C
【解析】【解答】凸透镜成像规律,当U>2f时,f<V<2f,成倒立、缩小实像,故C符合题意,AB不符合题意;
当f<U<2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当U>2f时,f<V<2f,成倒立、缩小实像,当f<U<2f 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当U<f时,成正立的虚像。

6.如图所示,纸筒A的一端蒙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筒B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两纸筒套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

为了在A端得到清晰的像,要调整A、B问的距离,这时()
A. 眼睛应对着B端向筒内观察,看看像是否清楚
B. 如果看近处的景物时像很清楚,再看远处的景物时就应该把B向外拉,增加A与人间的距离
C. 应把A端朝着明亮的室外,曰端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
D. 应把B端朝着明亮的室外,A端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
【答案】 D
【解析】【解答】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拍照时镜头应对着景物,半透明纸相当于胶片,所成的像落在半透明纸上,
由于光可以透过透明纸,所以人的眼睛可以看到半透明纸上的像,故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观察远处物体
时,就运用移动规律:物远像近像变小,故应缩小半透明纸与镜头的距离,故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理解照相机成像原理及生活中的应用。

7.在模拟近视眼的实验中,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如图所示,给凸透镜“戴”上
近视眼镜,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该将光屏()
A. 远离透镜
B. 靠近透镜
C. 靠近透镜和远离透镜都可以
D. 保持在原来的位置
【答案】 B
【解析】【解答】近视眼睛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取走近视眼睛,会聚的程度会加强,像会前移,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近视眼睛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所成像往后移。

8.下列原理图与光学仪器不相符的是()
A. 放大镜
B. 照相机
C. 电影机
D. 望远镜
【答案】 D
【解析】【解答】解:A、放大镜是根据物距小于焦距,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工作的。

A不符合题意。

B、照相机是根据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的。

B不符合题意。

C、电影机实际上和幻灯片的原理相同,是根据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工作的。

C不符合题意。

D、望远镜是用物镜和目镜组成,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

如图是一个潜望镜,潜望镜的上下端都是平面镜,利用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原理工作的。

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
幻灯机:原理、成倒立、放大的实像,f<u<2f
放大镜:原理、成放大、正立的虚像,u<f
潜望镜是利用物体经两块平面镜反射成像工作的.
9.在做“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实验小组所描绘的图象如图所示。

图中A、B、C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中的三个位置相对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凸透镜的焦距是 20cm
B. 照相机是利用 A 点的成像原理制成的
C. 蜡烛在 C 点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 将蜡烛从 C 移到 A 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变小
【答案】 C
【解析】【解答】解:A、由图象知,u=v=2f=20cm,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10cm,A不符合题意;
B、当蜡烛在A点时,由图象可知,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是幻灯机和投影仪的原理,B不符合题意;
C、当蜡烛在C点时,由图象可知,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C符合题意;
D、将蜡烛从C移动到A的过程中,即物距变小,所以此时像距应该变大,同时像变大,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结合像距-物距图像得出焦距,利用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即可.
10.烛焰通过焦距为10cm的甲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现用焦距为5cm 的乙凸透镜替换甲,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关于乙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正确的说法是()
A. 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
B. 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右移动
C. 移动光屏,可以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
D. 移动光屏,可以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虚像
【答案】 A
【解析】【解答】根据图像,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若换用焦距更小的凸透镜,相当于物体离凸透镜的焦距更远,则像更靠近凸透镜,所以光屏要向左移动才能承接清晰的像,A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物体距离凸透镜焦点更远,像会更靠近凸透镜。

11.下列有关光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光年是一个非常大的距离单位
B. 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C. 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紫外线工作的
D. 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
【答案】A
【解析】【解答】解:
A、光年是光在一年的时间内走的路程,所以是一个非常大的距离单位,故A正确;
B、近视眼是晶状体的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因此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故B错误;
C、由于红外线的穿透力强,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故C错误;
D、放大镜是根据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则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一倍焦距,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1)光年是光在一年的时间内走的路程;(2)掌握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3)红外线的穿透力强,紫外线的化学效应强;(4)放大镜是根据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
12.如图所示,凸透镜焦距为f,烛焰在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现将蜡烛沿主光轴向左移动2f的距离,移动蜡烛的同时移动光屏,使烛焰始终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光屏上的像()
A. 一直变小
B. 一直变大
C. 先变大后变小
D. 先变小后变大
【答案】A
【解析】【解答】解:烛焰在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图可知,像距大于物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将蜡烛沿主光轴向同一方向移动距离2f,物距增大,像距变小,像变小.故选A.
【分析】首先根据烛焰在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确定像的性质,然后再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来解答此题.
13.关于光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2009年7月我国出现的日食奇观,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理论解释
B. 雨过天晴天空会出现彩虹,它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C. 若不注意用眼卫生很容易使眼“近视”,这时就需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D. 你在岸边看到水中鱼的位置,其实就是鱼在水里的实际位置
【答案】 A
【解析】【解答】A、2009年7月我国出现的日食奇观,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理论解释,A 符合题意;
B、雨过天晴天空会出现彩虹,它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B不符合题意;
C、若不注意用眼卫生很容易使眼“近视”,这时就需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C不符合题意;
D、你在岸边看到水中鱼的位置,其实就是鱼在水里的虚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色散,凹透镜矫正视力,光的折射等光的知识。

属于基础题。

14.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如图所示,图中凸透镜焦距用f表示,与图中标注的L1和L2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 L1>f
B. L1>2f
C. L1<f<L2
D.
【答案】 A
【解析】【解答】由题图知,u<v,且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则f<u<2f,即f<L1
<2f,A选项正确,B、C选项错误;L1>f,L2>L1>f,所以f<, 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u<v时,f<u<2f,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15.对图中所示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 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 图丙中,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 图丁中,平面镜成像时进入眼睛的光线是由像发出的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该选项说法错误.
B、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该选项说法错误;
C、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因为不同颜色的光通过玻璃时偏折的角度不同,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该选项说法正确;
D、平面镜成虚像,虚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不会发出光线.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分析】(1)平面镜成像时,物体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2)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应佩戴凹透镜矫正;(3)太阳通过玻璃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从上往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说明了白光不是单色光,不同颜色的光折射时的偏折程度不同;(4)一束平行光射到粗糙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6.下列光学设备中,应用的原理与如图所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相同的是().
A. 照相机
B. 老花镜
C. 幻灯机
D. 放大镜【答案】 A
【解析】【解答】图所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当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正好利用的是这一个原理,A符合题意;幻灯机是利用当物体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老花镜和放大镜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图中蜡烛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像情况与照相机相同.
17.如图所示是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是远视眼,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B. 甲是远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
C. 乙是近视眼,应佩戴凸透镜矫正
D. 乙是近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
【答案】B
【解析】【解答】解:甲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弱,所以甲图表示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会聚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
乙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所以乙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发散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
综上所述,只有选项B说法是正确的.
故选B.
【分析】(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此可以确定哪一个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2)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18.在光具座上自左向右依次竖直放置一个凹透镜、凸透镜和平面镜,两个透镜的主光轴重合,凸透镜的焦距为f,此时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为L.在凹透镜的左侧有一水平平行光束通过两个透镜后入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恰能沿原来的光路返回,据
此可判断凹透镜的焦距为()
A. f
B. L
C. f+L
D. f﹣L
【答案】D
【解析】【解答】解:当凸透镜的焦点位于凸透镜与凹透镜之间时,因为从凹透镜出来的光线为发散光线,所以不可能经过凸透镜焦点;当凸透镜焦点位于凹透镜左边时,则可能从凹透镜出来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凸透镜的焦点;而射入凹透镜的光线为平行光线,故从凹透镜出来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也经过凹透镜的焦点,因而凹透镜的焦点与凸透镜的焦点重合,如图,所以凹透镜的焦距f′=f﹣L.
故选D.
【分析】由题知,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能沿着原来的光束返回,而平面镜又竖直放置,说明透过凸透镜的光线为平行光;所以,透过凹透镜后的光线必过凸透镜的焦点(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据此画图帮助回答.
19.下列有关甲、乙、丙、丁四幅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撞击锤柄,锤柄停止运动后,锤头由于惯性作用继续向下运动便紧套在柄上
B. 近视眼原来成像在视网膜之后,佩戴凹透镜以后得到了矫正
C. 竖直挂在小车顶部的小球与车厢壁刚好接触,小球随小车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小球只受到绳子的拉力和重力2个力的作用
D. 每个滑轮重3牛,物体重6牛,不计绳力和摩擦,物体静止时拉力F为3牛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开始锤柄和锤头同时向下运动,撞击锤柄,锤柄停止运动,锤头由于惯性,继续向下运动便紧套在柄上,而不是受到惯性作用,A错误;B、近视眼原来成像在视网膜之前,佩带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进行矫正,B错误;
C、小车水平向右匀速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和绳子的拉力两个力的作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拉力的方向竖直向上,C正确;
D、由图知,滑轮组由2段绳子承担物重,则F= (G+G动)= ×(3N+6N)=4.5N,D错误.
故选C.
【分析】①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②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会聚能力太强造成,成像在视网膜之前;③小车水平向右匀速运动,小球与竖直车厢壁刚好接触,只是接触不挤压,没有力的作用,因此小球受到两个力的作用:竖直向下的重力,竖
直向上的拉力;④确定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根据F= (G+G动)计算出拉力F的值.
20.小华视物时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医生向她介绍激光手术: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使之改变形状,实现视力矫正.手术后的眼角膜形状应为下列图中的()
A. B. C. D.
【答案】B
【解析】【解答】解:激光矫正近视,是对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进行手术,使其变薄,相当于一个凹透镜,使其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弱,使成的像后移,直到移到视网膜上.图A角膜的中间和边缘一样厚,图B中间薄边缘厚,符合凹透镜的特点,图C中间
厚,边缘薄,属于凸透镜,不符合题意,图D是多块凹透镜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然后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
21.一束平行光经过一凸透镜,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小明用此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当物体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是()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虚像
D. 正立放大的实像
【答案】 B
【解析】【解答】解:从图中光屏上最小、最亮的光斑到透镜的距离就是焦距f=10cm;
当物体距凸透镜18cm 时,物距u=18cm,其介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故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答案为:B.
【分析】首先根据图甲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再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确定像的性质. 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物体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体在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时,物体成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
22.小明在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后,为进一步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移动蜡烛,先让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然后他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了不同类型的眼镜片,关于本次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MISSING IMAGE: , ]
A. 放置眼镜片之前,蜡烛在图示位置,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 放置眼镜片之前,蜡烛在图示位置,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C. 将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D. 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答案】 C
【解析】【解答】解:AB、由图知,物距大于2f,像距小于物距,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A错误,B错误;
C、远视镜片是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所以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像将提前会聚,使光屏靠近透镜,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C正确;
D、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所以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像将延迟会聚,使光屏远离透镜,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D错误.
故选C.
【分析】(1)根据像距和物距的大小关系,来判断成像的特点;(2)远视镜是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3)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23.下列实验现象所揭示的物理原理、规律与对应的实用技术的原理、规律不相符的是()
A. 照相机
B. 电磁起重机
C. 电动机
D. 发电机【答案】 A
【解析】【解答】解:
A、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制成放大镜,不是照相机.符合题意;
B、线圈中通有电流线圈周围产生磁场,这是电流的磁效应,根据电流的磁效应制成电磁起重机.不符合题意;
C、通电直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把直导体制成线圈,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制成电动机.不符合题意;
D、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这是电磁感应,发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制成的.不符合题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