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数学 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6课时).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加与减(二)
第一课时捐书活动
教学目标:
1.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发展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甚至巧妙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重点:让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直尺和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巩固旧知):
师:这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很多的爱心活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吧(展示照片)这是我们学校的什么活动?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捐书活动中的数学问题。
(出示统计表)这里就是我们学校捐书情况的统计表,谁来说说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生搜集信息)
师:你们能提出哪些和加法有关的数学问题呢?回忆一下,用竖式计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今天就来用以前的计算经验来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新知
“我们学校低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独立列式
2、估算:你是怎么估计的?
3、计算{教师巡视、指导,请个别孩子板演}
4、交流算法,互相评价
5、小结:同学们都很聪明,自己探索出了这么多不同的计算方法。
其实啊,无论用怎样的计算方法,最重要的是要确保计算准确,有没有同学计算出现了失误的?大胆说说你错在哪?
(肯定、表扬:诚实、勇敢!感谢:正因为有了你的问题,同学们计算时才会更加注意)6、试一试:
“我们学校高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先估算,然后独立练习,小组交流算法(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计算,做完了的同学把你的计算方法跟你的同座说一说)
(2)小组汇报
三、我能行
计算比赛p75 1.用竖式计算
小结:用竖式进行连加计算时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根据你的经验,用这种方法计算时有没有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想提醒大家的?(两至三人谈)
四、联系生活、发散延伸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要到了,你们想不想收到爸爸妈妈送的礼物呢?商店里有很多儿童商品,如果这次爸爸妈妈让你自己去挑选购买,只能买三件,你想买些什么?该付多少钱?
如果你买的商品限制在100元以内,钱够用吗?如果不够,你打算怎么办?
五、小调查:
调查我们学校一至三年级学生人数,填写统计表并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捐书活动
建设小学一共捐书多少本?
118+104+95=317(本)
1.估算100+100+100=300,大约300本。
110+100+100=310,大约310本。
2竖式计算:118 118
+104 104
————+ 95
222————
+ 95 317
——
317
3凑整简算
(1)118+104+95=100+100+100+18+4-5=317 (2)118+104+95=110+100+100+8+4-5=317 答:建设小学一共捐书317本。
反思:
第二课时运白菜教学目标:
1结合“运白菜”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3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
2连减问题的两种不同思路。
教学准备:相对应的主题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农民伯伯种的大白菜又获得了大丰收,他们正忙着收白菜、运白菜呢!
出示主题情境图。
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如下数学信息,第一运走288棵,第二运走256棵,原有850棵。
二问题探索。
1提出问题。
学生会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1)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2)第一车运走以后,还剩多少棵?
问题(1)(2),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应用,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出来。
然后重点研究问题(3)。
2思路探究。
(1)教师启发与引导:想要知道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试着列出综合算式。
(2)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3)交流想法。
会有以下两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1先运走第一车后还剩多少棵,再算运走第二车后还剩多少棵。
列式为“850—256—288”。
2先算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再算还剩多少棵。
列式为“850—(256+288)”。
(4)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这两种方法的思路。
3算法探究。
引导学生把具体的问题情境、混合运算的顺序与计算的方法步骤有机结合起来,弄明白其中的算理。
在此重要的思想指导下,以下两种算法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1)从总数里面连减两个数的方法。
850—256—288
=594—288
=306(棵)
(2)从总数里面减去两个数的方法。
850—(256+288)
=850—544
=306(棵)
三应用练习。
1计算方法的练习。
完成试一试的习题和练一练中的第1、3题。
2解决问题的练习。
(1)第2题。
a出示问题情境及第(1)问。
b学生独立解答。
c交流算法与想法。
d出示第(2)问。
教师适时点拨,鼓励学生提出与第(1)问类似的连减问题,并试着解答出来,再与小伙伴交流。
(2)第4题。
a出示题目内容,带领学生读懂所提供的信息。
b学生观察并发现问题:从整体上看,从星期一到星期日里程表上的读数是逐渐增大的,但有一天很特殊,星期三和星期四里程表上的读数相同,这是为什么呢?
c学生讨论。
可能性1:如果小军是每天晚上统计的话,说明星期四小军的爸爸没有出车。
可能性2:如果小军是每天早上统计的话,说明星期三小军的爸爸没有出车。
d引导学生继续自己提出问题,可以以“晚上统计”为例,完成第(2)问。
(思考)
e第(3)问。
〈1〉一般方法:把第(2)问中所求出的每天行驶的里程数相加。
〈2〉简便方法:将星期日与星期一在表上显示的数相减,即1830—301=1529(千米)四课堂总结。
围绕“连减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与计算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等中心目标展开讨论,师生共同结课。
板书设计:
运白菜
两车运走后,还剩多少棵?
850-256-288 850-(256+288)
=594-288 =850-544
=306(棵)=306(棵)
答:还剩306棵。
反思:
第三课时买洗衣机
教学目标:
1培养从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探索渐渐混合运算的方法,
2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买洗衣机”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讲述。
1教师谈话:星期天到了,小刚一家都在忙什么呢?
2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后讲述:
(1)这副图画的是什么事情?
(3)从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活动(一):自主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小刚的爸爸妈妈一共收入多少元?
(2)小刚的爸爸比妈妈每月收入多少元?。
2活动(二):解决问题(1)。
(1)出示问题:小刚家每月生活费需要980元,每月可以节余多少钱?
读读问题,理解“生活费”“节余”的意思。
(2)列出算式“786+632—980”或“632+786—980”。
讲述列式的理由:把爸爸妈妈的月收入合起来,去掉生活费,就是节余。
(3)独立估算。
(4)实际计算。
a学生独立探索计算。
b小组内交流算法,共同订正答案。
c集体展示计算过程与结果。
3活动(三):解决问题(2)。
(1)出示问题:如果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的洗衣机,需要积攒几个月?
(2)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
(3)在小组内讨论。
(4)集体交流。
路径1:估算法。
1个月节余438元,不足450元;2个月不足900元,不够960元;3个月的节余足够960元,需要积攒3个月。
路径2:先加后比较法。
438+438=876(元)
876元比960元少不到100元,2个月的节余不够,得积攒一个月。
需要积攒3个月。
路径3:960—438=522(元)522—438=84猿(元)
用洗衣机的价钱连续减去两个月的节余,还差84元,需要积攒3个月。
……
三试算练习。
完成试一试中的两道题,要求学生细心计算,注意进位与退位的方法,争取全算对。
四课堂总结。
学生交流课堂学习的收获和体会,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引导总结:
1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怎样正确计算加减混合运算题。
3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灵活。
板书设计:
买洗衣机
(1)小刚家每月生活费需要980元,每月可以节余多少钱?
786+632-980
=1418-980
=438(元)
答:每月可以节余438元。
(2)如果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的洗衣机,需要攒几个月?
〈1〉估算法2个月不够,3个月足够。
〈2〉连加法438+438=876(元)2个月不够,3个月足够。
〈3〉连减法960-438-438=84(元)2个月不够,3个月足够。
答:需要攒3个月。
反思:
第四课时练习九
教学目标:
1发展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甚至巧妙地进行计算
3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探索渐渐混合运算的方法,
4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
2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草稿纸和主题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回顾一下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说说你都学会了什么?
二完成练习:
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
此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
在第(3)小题是思考题,在计算上有一定的难度,不做检测要求,可以让学生利用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4题
表格中是小乐家点表的数据,教师要先让学生理解电表读数的意思,再解答教材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可以与前面里程表相联系。
第5题
这是一道思考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各自的想法。
最后一题的答案不唯一的,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看能填是哪些数。
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
第7题
在学生独立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先独立解决,再交流算法。
方法1
2米=200厘米
200-50=150(厘米)
200-75=125(厘米)
150-125=25(厘米)
答:第一条剩下的长,比第二条长25厘米。
方法2
第一问可以不经过计算,直接回答出第一条比第二条剩下的长。
因为两条彩带原来同样长,用去的多,剩的就少;用去的少,剩下的多。
第一条比第二条少用去25厘米,所以就剩下的就比第二条长25厘米。
第8题
先让学生看懂图意,选择合适的数据,独立解答后,再进行交流。
三小结。
这节课,和同桌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第五课时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运用连加和连减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运用估算,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可以顺利运算。
教学重难点:
1灵活运用连加连减等有关知识,结合具体情境,解决问题。
2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教学准备: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这一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地掌握有关的知识。
这两副画是对学生学过知识的一个提示,左图是有关认识图形的知识,右表可以利用呈现的数据练习加减法。
教师可以通过这幅图,引导学生自己说一说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我的成长足迹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生成长记录的方法,是学生自我评估的一种方式。
教科书中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比整理与复习(一)提高了一步。
学生可以展示最满意的一次作品,可以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并适当加以指导。
三.练一练
1.第1题
练习万以内的加减法。
学生可以列竖式计算,要求学生计算正确,在速度上不要提过高的要求。
2.第2题
教材通过“五一”旅游的情境,提出了三个问题,不仅复习了万以内数的感受和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
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第3题
复习认识图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反思:
第六课时美丽的植物园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2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渗透了对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准备:主题图片
教学过程:
教材创设了美丽的植物园这一有趣的情境,综合复习了前一阶段所学的知识,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渗透了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教育。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编成一个小故事,并根据图意提出问题。
课文中提出的三个问题都是开放性的,经
过比较后,才能找出最近的路线,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尝试。
一、植物园导游图。
1创设情境,导入题目。
2出示主题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桌互说你所看到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3解决问题:
(1)从盆景园到树林有几条路?至少要走多少米?
(2)从牡丹园到树林有几条路?至少要走多少米?
(3)从月季园到菊花园有几条路?至少要走多少米?
4老师分析,小结。
二、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1根据笑笑的身高来估计模型的高度,培养他们的估测能力。
2通过各展区植物数量的统计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1)哪个展区展示的植物数量最多?哪个展区展示的植物树立最少?相差多少?
(2)牡丹园、菊花园和桃花园共有多少盆植物?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可以先小组讨论,后派代表提出来,全班交流。
三你知道吗?
结合教材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说一说有什么感想。
四小结。
同桌互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