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陆川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份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陆川县中学2017年春季期高二3月月考试卷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中国古代各个时期都设有对地方、对百官的监察制度及监察机构,以期实现对权力的约束.其中“位卑权重”,“以小驭大”且无固定治所的是()
A.秦朝丞相B.汉朝刺史
C.元朝御史台D.明朝提刑按察司
2。

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

这一观点意在说明分封制
A.有利于扩大周人统治范围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D.利用了上古血缘纽带的统治
4.公元前415年,雅典发生毁坏神像案,迅即被与酒会联系在一起.报案者称,虽然没有目睹神像被毁的过程,但以前经常看到阿西比德
和他的同伴一起聚饮,其间诸多可疑言行,定为他们所为,结果身为雅典将军的阿西比德及其同伴均判有罪.材料表明在古代雅典城邦( )
A.私人生活空间不被尊重 B.众人都生活在城邦集体之中C.个人都有参与城邦管理的权利D.集会只能在市政广场举行5。

(2013安徽卷)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

这表明A.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B.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C.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D.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6.有学者指出,“罗马人"是一个法律概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人”的范围不断扩大,但其核心标准依然是()
A.是否拥有共同的血缘B.是否具有自由人身份
C.是否属于奴隶主阶层D.是否获得罗马公民权
7。

《新全球史》写道:“罗马人大约在公元前450年开始了成文法的传统,他们颁布十二铜表法作为共和国早期公民的基本法律。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是法制的进步,它的颁布意味着( )
A.主要司法程序有法可依B.罗马法已发展到完备阶段C.公民可以解释法律条文D.罗马法已适用于帝国全境
8、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9、吴晓波在其《游荡两千年》一书中评论某种制度:“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从这一制度确立之日起,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的消失了。

"这一制度()A.扩大了知识阶层的活动舞台B.推动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C.导致了知识阶层队伍的消失D.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展10、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

这表明( )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11、《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
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需要大量劳力B.适时增加肥力
C.提倡精耕细作D.善于积累经验
1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1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14、南宋官营铜镜上的铭文格式通常是“铸鉴局监督某官营作坊工匠制造",如“湖州铸鉴局乾道七年铸铜监(押)铸造工匠石八乙”;偶有带私人作坊名号的官营作品,如“湖州铸鉴局乾道八年铸炼铜监伟,石家”。

这说明南宋官营手工业()
A.受到民间手工业强势冲击B.管理较为松散
C.完全垄断手工业品的生产D.控制商业经营
15.梁启超认为:“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之一的周朝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周朝打破了“部落政治”的举措是()
A.实行分封制B.实行宗法制C.实行禅让制D.实行郡县制
16.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

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
A.违背人伦礼仪B.不利于社会进步
C.重视尊卑贵贱D.有利于凝聚宗族
17.明代监察“组织之密、职权之广、权威之重、委寄之深,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但有十位御史或给事中因弹劾内阁首辅严嵩,不是被贬、除名、下狱,就是被廷杖打死……最终严嵩则被明世宗削职为民,所有家产被抄没。

这说明()
A.内阁在当时操控了监察系统B.明朝时期的监察制度名存实亡
C.当时内阁与监察机构权责不明D.专制下的监察效果取决于皇帝
18.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任宰相,却竞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场屋,曾赋诗说:“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

这表明科举制度的推行()
A.强化了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B.打破了宗族门阀势力对官职的垄断
C.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D.为所有读书人提供了入仕的平台
19.《宋史•陈兢传》记载:“(陈)防家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阖门之内,肃于公府"、“陈家财产公有,共同劳作,并适当照顾老弱病残”。

宋仁宗追赐陈氏先祖五世公爵,朝廷也蠲免陈家杂科徭役。

朝廷表彰“义门陈氏”的主要原因是( )
A.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陈氏义门”在社会上有着巨大影响(
C.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
D.彰显朝廷教化百姓的功绩
20.宋朝许多蜚声中外的文学家往往是朝廷命官,如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等。

这在他朝,对于整日被冗杂的政事缠身的政府官员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这与宋代实行官、职、差遣分离政策,“吏强官弱”“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等有关。

上述现象() A.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治国传统B.反映了宋代官僚制度发生变化
C.结束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D.说明了理学深刻影响宋代科举
21、南宋朱熹认为“礼”是伦理纲常的集中体现,对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作了相当全面、细致的规定,并且为“建祠堂"、“祭祖先”等
旨在巩固伦理纲常的宗族活动制定了行为规范。

同时,他还专从儿童教育方面讲述“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这反映出的实质是()
A.注重儒家伦理世俗化、普及化B。

坚持三纲五常与封建统治结合
C.维护宣扬周代以来的礼乐纲常D。

高度重视宗族和儿童教育工作
22、梁启超曾自述道:“梨洲有一部怪书,名曰《明夷待访录》……这部书是他的政治理想。

从今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像平平无奇,但在三百年前--卢梭《民约论》出世钱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

”《明夷待访录》和《民约论》有何相同之处()
A.都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都主张实行法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C.都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D。

都主张以民为本,实行君主立宪
23、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有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
A.大一统的时代背景B。

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C。

理性化的思想诉求D。

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24、文人画是士大夫思想、才情与德行的自然表露,文人画审美以悟道、体进、践道为终极理想。

下列各项与文人画体现的“精神境
界”相通的是
A.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浸上B。

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C。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D。

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魏文侯任用吴起改革军事制度。

吴起对士兵进行严格的挑选、训练和考核。

考核的标准:身穿三层甲,头戴铁盔,腰佩利剑,操十二石的强弩,带箭五十支,肩扛长矛一杆,背三天干粮,半日能行一百里。

凡考核及格者,免去一家徭役,并奖给田宅。

吴起还根据士兵的不同特点,对军队采取新的编制,把身强力壮、善于近战的士兵编在一起;把机智灵活、善于爬坡越沟的士兵编在一起;把能吃苦耐劳、善于长途奔袭的士兵编在一起,以便在战争时根据敌军的弱点及地形,交互使用或者相互配合使用这些军队,使每个士兵的优点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套军事制度,后人称为“武卒制”.公元前408年,魏文侯命吴起伐秦。

吴起统帅魏军一举攻下秦国洛水以东的五座城池,在那里设立了西河郡。

吴起任西河守,使“秦兵不敢东向”.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吴起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吴起军事改革的特点和作用。

(9分)
26.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古代战争水平不高,崇山峻岭、长河大川都是天然的防守工事。

因此如岭南山地,如四川盆地,如山西高原,都是地理条件极佳的割据区域。

……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一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一一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
材料二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材料三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及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不同?从中有何启示?(6分)
27、(21分)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分与责任,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举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

……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

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材料二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

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四(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
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

……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

……代之以科举制。

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10分)
(2)结合材料二、三,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4分)
(3)据材料四,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3分)
历史答案
1--5:BDAAB 6—10:DA BA A 11-15C D B BA 16-—20:CDCCB
21-24 B C D D
25。

(1)内容:严格选拔、训练和考核士兵;奖励军功;改革军事编制,创立武卒制(或根据士兵特点和作战需要编制军队).(每点2分,共6分)
(2)特点:注重实战训练;遵循战争规律,注重扬长避短;敢于
突破陈规,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善于发挥士兵作战积极性等.(每点3分,答出任意2点,得满分6分)作用:增强了魏国的军事力量;抵御了秦国的入侵;扩大了疆域等。

(每点1分,共3分)
26。

(1)原则:犬牙相入。

原因:使地方割据缺乏好的地理条件;加强中央集权.
(2)问题:政治上的松散状态(邦联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解决: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联邦宪法);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

(3)不同:中国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无独立的权力;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主权属于联邦,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

启示:农业文明时代中央集权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工业文明时代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适度分权相结合已成为先进国家普遍的选择;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近代中央集权制度有着本质区别。

27、(21分)(1)背景:经济上: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形成,小农经济的兴起。

政治上:地主阶级日益崛起(士阶层日益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各诸侯国打击奴隶主贵族,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10分)
(2)相同点:其目的都是为了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

(4分)
(3)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

(4分)
(4)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