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刀锋》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姆《刀锋》读后感
•相关推荐
毛姆《刀锋》读后感(通用30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毛姆《刀锋》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毛姆《刀锋》读后感篇1
断断续续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看完毛姆的《刀锋》。
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伊莎贝尔和拉里。
伊莎贝尔漂亮出落,热爱社交、出行和橱窗里的富丽堂皇;拉里则有着禁欲系的超然,追逐知识带来心灵的丰盈和哲思带来人生的自由。
生活中,伊莎贝尔和拉里的身影我们大多数人中影影绰绰,有的人喜欢或者因为习惯慢慢依赖上富足简单的生活:工作之余,网红地点的打卡,新款轻奢商品的追逐,手机层出不穷的短视频…有的人就像不知魏晋的桃花源人,文字中缱绻的故事,清冷的人物,偶尔让你按下暂停键的哲思,亦或是对红尘滚滚商业社会的解构,希望逐步掌握世界或者商业社会构成和运行的奥义。
精神世界中深层次的泵感才能让你变得更快乐。
我相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物质流俗和精神丰盈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两面:我们沉醉于诸多感官的快感之中,我们也同时希望有精神上更高层次的刺激和满足。
只是,作为芸芸众生,我们很难游离于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之外。
一者,我们作为社会秩序行进的齿轮,被社会和工作的工具理性支配着,不断的KPI和重复劳动,已然让我们疲于奔命。
二者,我们会首先认为要有更多的财富自由度,才会有、才能够追寻精神的自由度。
最后,就是海量的游戏、爽文小说、社交视频app充分占据着碎片时间,沉浸在即时的享受和简单的快乐之中。
我们好像渐渐无力去追逐或拓宽诗和远方的内涵和外延,随着年岁趋大,职业定型,再无九天揽月五洋捉鳖的心力来对抗社会的谄媚
和冷漠。
我们匍匐在社会物欲的泥淖和森严秩序之下,在所有的获得和deadline之后才能喘息,进入片刻的贤者模式。
部分男性有着较为明确的指向,事业、养家和财务自由,可以有更多的推力和身段。
部分女性,则没那么幸运,没有殷实的家境,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契机。
有时候会试图尝试斜杠青年,以期同时获得内心期望的品质生活和独立女性的赞许。
之于爱情,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似乎是唯一可以不需要理性来解释的现象。
伊莎贝尔爱拉里,可能是因为拉里身上恬淡超然的稀缺特质。
伊莎贝尔也可以全身心得交付给格雷,同时,还维系着与拉里的情感牵绊。
突然觉得,人的内心和感情其实弹性十足,你所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并非你真的无法接受,而是因为你从未接触,你有足够的自由度选择离开。
当某种外力或者契机让你置身于和第一眼并不喜欢之人的稍长相处中,情愫会暗自滋生,诚如《诛仙》里的张小凡和那一袭水绿。
我们司空见惯并切身经历,挚爱之人的炙爱逐渐冷却、熄灭。
我们更习以为常的是,那个微信上初次联络、初次见面的人,少了些许幽默和吸引,就好像洞察全貌,缺失了一期一会因缘际会的耐心,匆匆进入下一段的奔赴之中,周而复始。
殊不知,站在更长的时间节点回望,未来几十年的流年早已将初次的悸动稀释得荡然无存。
别高估我们感知和理解一个人的能力,别低估我们内心情感的张力和弹性。
不是要勉强自己委身屈就,而是,有时候我们可以变得钝感一些,别把价值连城的际遇,轻易推走,在你真正了解自己和对方之前。
毛姆《刀锋》读后感篇2
花了两周时间终于读完毛姆的《刀锋》。
对小说主人公拉里的传奇人生特别艳羡,欣赏拉里无牵无挂的游荡,花大把的时间去追寻生命的意义。
拉里是完美的化身,他富有主见,善解人意,待人真诚,爱憎分明。
他从不活在别人的嘴中,而是一直遵循着自己的内心,不循规蹈矩,追寻着理想生活。
男主人公拉里在经历过好友开战机丧命的事件之后,好像变了一
个人,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探索活着的最终目的。
他背井离乡开始他的“晃荡”之旅。
当别人询问他要去巴黎干什么时,拉里只说去“晃荡”。
这在大家看来是不可理喻的荒唐之举,认为拉里不负责任,游手好闲。
拉里在巴黎的几年基本上是泡在图书馆,看各类哲学书籍,汲取大量的知识;当他觉得看书累了的时候又去各国游荡,找体力工作去让自己的精神重新振作,如此循环往复很多年。
最终,他在印度之行中找到了自己想要追寻的东西,救赎与自我救赎,这便是人生的意义。
同时,他渐渐明白:一个人能够追求的最高理想就是自我的完善。
如果说拉里是追寻精神世界的代表,那么女主人公伊莎贝尔则是追寻物质享乐世界的代表,她和母亲通过叔叔艾略特的帮助跻身上流社会。
她很美,执着地爱着拉里,但是她的价值观不允许她和拉里结合。
最终两个有情人没能终成眷属,但是圆满的一面是她和拉里都追寻到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她最后嫁给大家口中的最合适,且最门当户对的格雷,在爱情和面包的抉择中,她还是选择了面包。
嫁给了格雷果然是过上了她想要的生活,她很满足,可再次遇到拉里,并且得知他要娶别的女人时,她的内心便不再平静,嫉妒之心让她恶毒地拆散了拉里和未婚妻,未婚妻没有得到救赎,最后惨死在大海中。
虽然作者毛姆在文中反复提到很欣赏伊莎贝尔,可言语之中还是很透露出伊莎贝尔的世俗,甚至狠毒的一面。
从客观角度分析,不能说伊莎贝尔的价值观不正确,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力。
另一位主人公艾略特是一个靠自己的努力经营爬到上层社会的人,他有雄心壮志,苦心策划各种上流社会的奢华聚会,跻身于上流社会赚取钱财,最后还获得了国王的赏赐。
他有鲜明的个性,也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
他不遗余力地帮助自己的妹妹和外甥女,在伊莎贝尔和格雷破产的期间他也照样给予各种帮助,帮助伊莎贝尔夫妇度过难关。
当艾略特得知自己曾帮助过的一个年轻人忘恩负义时,他也嗤之以鼻,毕竟大多数人都不能接受农夫与蛇的故事。
艾略特在垂死之时还在关注是否被邀请参加新型贵族的聚会,可见他一生的追求一直没有变——对名利的渴望与追寻。
他的一生也圆
满画上了句号,一生追求名利且在名利中死去,也是一种完满。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刀锋》是一部有完美结局的小说,每个人都追寻到了自己想要的。
其实,无论选择怎样,请无悔于心。
毛姆《刀锋》读后感篇3
这本书的书名叫《刀锋》,作者是英国人,毛姆。
Razor是剃须刀的意思。
书的封面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我要走遍世上每一条路,度过深沉的悲伤,莫名的哀愁,无尽的喜悦,只求放手一博体验人生,追求灵魂中的星辰。
”如果你对刀锋这本书名不是太熟悉的话,那么你对《月亮和六个便士》这本书一定了解,对,是同一个作者——毛姆。
毛姆是英国著名作家,一生著作颇丰。
上网百度了毛姆的生平简介,从小父母双亡,寄养在童年不幸的经历对他后来的影响很大。
《刀锋》这部作品描写一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
在军队中,拉里结识了一个爱尔兰好友,一位飞行员。
这个好友非常勇敢,置生死于度外。
在一次遭遇战中,因为救拉里而中弹牺牲。
拉里复员后,被当作英雄,有漂亮的未婚妻伊沙贝尔,有亲友为他提供的远大前程的工作,美好生活正在敞开怀抱等待他,但拉里并不快乐,他选择逃避这“美好生活”,他的“游手好闲”令周围所有人不解。
朋友之死使他受到强烈的震撼,死亡使拉里对生命有了独特体验,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开始追问生命的意义,人存在的意义,对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最终在印度领悟人生的真谛,因此,这本书带有东方文化的背景。
这得益于作者——毛姆一生喜欢游历,足迹踏遍世界各地,深谙东西方文化。
他以哲人的睿智洞察到西方社会中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可以在东方文明中找到治愈良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工具理性走向极端化,追求高效率使手段成为目的,而人则异化为达到目的手段;西方文明所崇尚的主流价值观成为窒息人生命和个性的枷锁;而东方文化和宗教中通过求诸内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追求自我完善等思想所关注的是人本身存在的价值,强调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艾略特是小说中的另一中心人物。
如果说拉里是经东方文化启迪
而开化的明白人,艾略特则是终身执迷不悟的可怜虫。
毛姆无时无刻不把这两人进行对比,其目的是将东西方文化的优劣短长进行观照,其叙述语调也有本质的区别:对拉里是由衷的褒奖,对艾略特则是辛辣、尖刻的讽刺。
艾略特极其聪明,他削尖脑袋钻入上流社会,靠权谋、手腕讨得上流社会体面人士欢心而站稳脚跟,他从不放过任何商业机会,他不动声色地向上流社会附庸风雅的达官显贵推销形迹可疑的古董名画,并因此而暴发起来。
艾略特是当今商业社会一个典型的功利主义者,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信奉交易原则,而这一切不过是过眼烟云。
艾略特的人生悲喜剧说明靠名利等身外之物来证明人生价值的想法是极其愚蠢的。
这本书还要细细品读,才能更深刻地体会书中的诸多哲学精神。
毛姆《刀锋》读后感篇4
很值得一读。
本书用对照的手法,写了两种人,入世者,出世者。
入世者以老谈伯顿作为代表,一生都献给了名利场。
垂死病中还要为了一纸请帖颠倒悲欢。
作者一边反讽,一边同情。
还尽力满足他最后的愿望,让他自以为志得意满的去见上帝。
伊莎贝尔深得舅舅真传,品味,价值观,生活方式,一样浸泡在名利场中。
浮华,无情,势利却圆融,优雅,修炼成精。
作者以大慈悲的情怀,同样给她求仁得仁的快乐生活。
出世者以拉里为代表。
换一句更像西方哲学的术语,叫做自我实现。
他徒步丈量过欧洲的大片田野,最后在印度的瑜伽行者那里找到了灵魂的归处。
但他不是弃绝世界的隐士,他是当求到了灵魂安宁之后,又回到原来的世界里,继续生活,越来越纯粹的生活下去。
从自我实现这个意义来说,苏菲是失败的实现,苏珊是成功的实现。
而苏菲更近于拉里,苏珊更近于伊莎贝尔。
格雷不过是个从来没有自己的空皮囊。
刀锋如果有主题,主题就是自我实现之路吧。
或许拉里纯粹高尚,有自觉,能自省。
而伊莎贝尔通透精明,自私,也自律。
他们都是世间难得的人尖儿。
如果感到迷茫,空虚,摇摆不定,无所适从,没有理想,或者说,正在失去理想,那就看看毛姆的小说。
月亮和六便士,刀锋,克兰德和拉里会告诉你怎么成为一名理想主义者,你要抛弃所有外在的束缚,踏上一条漫长、艰苦的道路,追寻一个永远得不到答案的问题,但是你得到的会更多,可能是整个世界,整个由你自己创造的世界。
这时,你壮志满筹,你雄心勃勃,你踏出了艰难却又欢愉的步伐,毛姆却突然给你一记警醒,你被人性的枷锁拷牢,历尽万难“发现了自己的平庸,但却为时已晚,这才是最残忍的事”。
王尔德曾写,美是天才的一种形式,或许坚定的意志也是一种天赋。
但是你不能回头,你瞥见了某种光芒,浩瀚无垠的精神世界在你面前沿展,你被吸引,你无法逃脱,“可能生活就是这样残酷和无情,你没办法不问自己,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生活到底有没有意义,你压根儿就控制不了自己的命运,到头来只会沦为稀里糊涂的悲剧。
” 还有一种可能,前面所有的假设都不成立,甚至求知都是欲望的一种体现,逆反的欲望,强烈的、不顾一切的逆反心理,从头到尾只是一颗朦朦胧胧的心向往着某种理想性,在这种憧憬中心怀满足,而这种满足感究竟是在对精神的追寻中获得的?还是仅仅只是不甘趋附的自我安慰?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非得谈论宗教?但凡涉及精神世界,哲学都是不能回避的存在。
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精神的二元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区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宗教本身就是哲学的一种形式,是对创世的一种解释。
书中有提到一个很巧妙的观点“世界并非是创造出来的,因为虚无生不出任何东西,世界是永恒自然的一种表现”,拉里在印度寻找的答案是一种神秘主义,类似于赫拉克利特提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黑格尔主张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体现,是决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源泉和主宰。
而有如基督教不过是把这种神秘具象化了,对神秘主义的探索是哲学家的爱好,而基督教会要做的事却是根植大众和传教,它是一神教,这决定了其本质的不宽容,有吸纳一切和摧毁一切的野心。
艾略特,苏姗,苏菲,拉里,伊莎贝尔……
拜服艾略特的执着,折服苏姗的豁达,佩服苏菲的彻底,羡慕拉里的追逐,也理解伊莎贝尔的世故。
尽管每个人的人生从彼此对立的角度看来都是疯魔的,不被理解的。
但那的的确确,真真实实是他们的人生啊,他们倾其一生追逐的人生不是么。
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是成功的。
艾略特对社交的执着,让他在生命的尽头,还惦记着一封邀请函的回信。
苏姗的豁达让她最终跻身于上流社会。
苏菲歇斯底里的堕落让她如愿以偿。
拉里按自己的意志,茕茕孑立,踽踽独行。
伊莎贝尔过上了幸福的贵族生活。
每个人都以自己独有的自传体写完自己的刀锋人生。
让人感叹又让人唏嘘。
芸芸众生,我们自己的人生传记又何尝不是刀锋人生呢。
皮囊只有一面,而人性一人多面,千人千面,所以艾略特在社交场所如鱼得水,所以苏姗在大染缸里活得游刃有余。
所以苏菲在苦难来临后堕落宣泄。
所以拉里重新寻找人生的意义。
所以伊莎贝尔嫁给现实和世故。
刀锋人生割伤了每个人,也重塑了每个人,最后成全了每个人。
人生的意义在哪儿?也许就是按自己的意志,心无旁骛地走完这如刀锋般的人生吧。
唯有心无旁骛才会做到忘我,才不被生活本身所伤害。
毛姆《刀锋》读后感篇7
毛姆真是讲故事的高手,他的每本书都让我拿起来就放不下,其实并不是故事有多特别,见解有多不凡,才那么吸引我,而是他讲故事的方式,他就那么平静地讲着一段段经历,在空间、时间中慢慢地自如地穿梭回合,时有意外惊哑,牵引着读者不停地思索,总想看看究竟。
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无论是天才、不凡者,普通人,无不在他
对人类的种种微妙情感的了解掌握中,在东方西方、不同国家、城市乡村的游历变动中充分地全方位地展露出来。
尤其对我这样一个旅行爱好者,有着致命吸引力,仿佛跟着作者的脚步也游历了很多地方,熟悉了解很多地方。
时间空间跨度很大,却能结构清晰连贯,故事发展新奇,却不感觉突兀,作者的掌控力真得很强啊。
刀锋是毛姆四部曲里最后一部,感觉也是他的巅峰之作,我幸运地也是最后读到。
对于毛姆在本书中想要表达的他对人生感悟,我的理解是,现实生活有如一把把锋利的刀锋,使每个人过得都不容易,要想越过刀锋,最终获得平静幸福的生活,人们都需要不断地在每个经历中修炼品行,淡泊名利,节制欲望,才是正道。
是吗,毛姆先生。
毛姆《刀锋》读后感篇8
下午无事,携一本旧书《刀锋》去看。
以前也买过《刀锋》,是周煦良翻译的,字太小,于是又买了这本旧书。
翻译者姊佩,听上去好像是个女性的名字,其实不是。
这名字听着很有味道,无端地觉得好像出自《楚辞》。
用牛皮纸细心包了,写了书名。
觉得还好,阿万的包书手艺学了个七八成。
泡好茶,却看不进去。
因为办公室实在太闹,快期末了,大家新课都快结束了,不免有些解脱的轻松。
没有闹中取静的本领,只好自己寻一个安静的角落。
五楼的楼梯转角很是僻静,寻常不见人来。
就坐在小窗下看书。
行云流水的翻译不逊于周的译文。
很快就看进去了。
毛姆真是了不起的作家,你明明知道结局,还是被他吸引。
两年前看这书觉得石破天惊,现在依然。
威廉。
詹姆斯曾经说过:人的难题不在于他想采取何种行动,而在于他想成为何种人。
第一次读时就觉得很是惭愧,有生以来却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考过这个问题。
我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在这个问题面前我很茫然。
一直以来,我们都循着家人和社会的要求,做一个有用的人,一个有出息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无形之中受着儒家思想的要求。
就像伊莎贝尔及其家人要求莱雷(周译为拉里)一样。
但是回顾几年来的经历,却不得不有莱雷一样的困惑,突然发现自己多么的无知,有那么多的书没有看过,有那么多的
东西不懂,而年华渐去,记忆力也慢慢衰退,一天就陷于无穷无尽的琐事之中,想要拥有一个宁静的天地来学习而不可得,你说是不是人生的悲哀。
也许许多人无法理解莱雷的人生选择,远离名与利,寻求心灵的宁静。
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越来越觉得他的睿智。
人生白驹过隙耳,富贵于我如浮云,何不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现实和理想永远不能完全合拍,但理想就像远在天边的星辰一样吸引着我,虽然无法像《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那样决绝,为了自己的理想抛家弃子,但我想现实和理想之间还是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落吧。
毛姆《刀锋》读后感篇9
毛姆写这本书带给他极大的乐趣,原因为终于可以一吐为快,才不管其他人觉得这本书是好是坏。
读罢一月有余,拉里的身影一直在脑海萦绕,我唯有一吐为快,才下的眉头,安心,舒心。
《刀锋》背景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局势不安,一派乱世,美国逐渐壮大,一派繁荣。
拉里在乱世寻求生命的意义,追求某种哲学,某种宗教,可以满足身心的人生法则。
他一点不爱钱,没有物质上的抱负且淡泊名利,相信人生最大的满足是精神生活。
他的形象与伊莎贝尔、格雷、艾略特等形成强烈的反差。
艾略特显得可悲至极,活着以社交为目的,宴会即是他的氧气,未受邀是奇耻大辱,独处是丢脸难堪。
艾略特、伊莎贝尔代表的是实用主义,物质主义。
爱情与理想,物质与精神,两种价值观的撕扯,碰撞。
让我们深度思考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还是只能可悲地任凭命运摆布。
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渡人稀。
爱情与理想,物质与精神。
人自出生不同阶段亦有不同的需求,拉里年少参与作战,直面伙伴的战亡,诚然拥有一付二十多岁的皮囊,但他的心饱经沧桑,满是皱纹,已不能与同龄人相提并论,他与伊莎贝尔有隔阂,与艾略特有鸿沟是必然。
他的经历让他不再是一般人,他想体验,想探究,
想找答案。
然而他只要觉得精神上的吸收达到了饱和,能学的都学了,此时做做杂役也显得特别快活,又回归了自然。
拉里的一生要么读书修行冥想,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自我觉醒,自我完善,自我探究,再觉醒,再完善,再探究……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度过一生。
但我们也不得不思考,若每个人都象拉里如此站在角落看世界,冥想,静思,内心平静,那世界谁去创造价值,经济如何循环,社会如何发展……
世界是个多元结合体,各自独立又各自影响,物质基础推进精神生活,精神要求限制物欲泛滥。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追求,无所谓成功与失败,无所谓对与错,适合自己的就好。
比如:阅读非常适合我!
毛姆《刀锋》读后感篇10
我先说一句,我是真的没看懂…看得不深,看得不细,所以感悟会比较浅显,但还是试着表达一下。
先说下此书简介吧,说的是一位年轻空军退役,之前他的好友为保护他而牺牲,因此让他的对生命意义的态度有了重大改观,他想摆脱困惑,追寻真相,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在看书之前我以为此书重点会放在在他与被牺牲的好友之间的故事上,可没曾想只是三言两语带过,真正表述的是主角拉里经历那件事之后的心境改变和怎样过他独特的生活方式。
而且书里的重要人物形象也是最大的看点之一,如不是最后用了大量笔墨述说主角拉里,我倒以为每个人都是主角才好。
此书使用时间顺序来书写故事的,所以较容易理清思路。
拉里是一个阳光的帅气大男孩,性格温柔,体贴还谦和,而且他很聪慧。
当时与他谈恋爱的青梅竹马伊莎贝尔家室优渥,是处于社会中上层,伊莎贝尔对他非常喜欢,他俩也成为了恋人关系,他还和伊莎贝尔订了婚。
可拉里空军退役后虽受到极多荣耀与尊重,但奇怪的是一直不愿找工作,在美国,男人无论如何都必须有工作,所以伊莎贝尔家人为
此还折腾了一番。
伊莎贝尔年轻时热情四射,青春靓丽。
从小生活在富裕的上中阶层里,因此她知道金钱和地位有着必要的意义,她也乐于生活得尊贵优雅,她对人生的要求很精致,习惯在舞会上,宴席上充当靓丽角色。
她对人生的看法与拉里不同。
之后拉里与她解除了订婚,但她还是深爱着拉里,可他们的追求不同,必然不能共同生存。
伊莎贝尔的舅舅也是书中重要的角色,作者浓墨重彩的描写了他,虽文字里不免带有些许讥讽,可不得不承认艾略特(伊莎贝尔舅舅)是富有人格魅力的。
艾略特外表优越,精力旺盛,衣着精致,地位尊贵。
他的人生精力都投入在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子里。
认识的皇亲国戚数不胜数,自身的财富极其巨大,可他对伊莎贝尔和家人毫不吝啬,几乎以最周到的礼仪与最真挚的感情对待。
艾略特对人生的追求就是每天在宴会里夸夸其谈呼云唤雨,充当着领头人。
为此他也沉迷其中,流连忘返。
不可否认在书里他虽有思想粗俗,肤浅一面,可依然不阻碍他散发着人格魅力。
而拉里在书中提及的并不多,他解除订婚之后便云流四海,饱览群书,过起了苦行僧的生活,只为思想精神上的安逸与解脱。
他的行踪不定,偶尔碰见一次,又很快消失无踪。
但是拉里的经历是丰富多彩的,他追求的不是金钱物质而是精神灵魂的安放。
他跨过山河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他去过印度也到过中国,他在世界各地留下足迹,遵循内心的选择,找寻轮回的目的。
拉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内心的柔软与安宁,他待人随和,为人善良,执着。
可惜他与作者谈论印度的“梵”的思想或自身的感悟我看得并不是很明白,我自身理解有限无法表述,惭愧惭愧。
大体来说他在走自己的路。
好吧,写的真浅显,去翻下书先。
毛姆自己在书的结尾说了,这本书在不经意间做到了最好的结局,习惯舒适高贵生活的伊莎贝尔走进了上流社会也拥有了源自舅舅的大量财富。
艾略特终其一生都在为社交而奔波,就连生命最后的关头还在恼火谁竟没有邀请他参加宴会,可谓是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所热爱的事物。
而拉里也如他所愿消失于噪杂世俗的人海当中,追寻着自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