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马相伯观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生马相伯观后感
马相伯教育思想与办学实践,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并且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本片吸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向世人展现这位百岁老人的生平事迹和内心世界,并且将马相伯漫长而多面的人生归结为“爱国老青年”的历史塑像。

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编辑的先生马相伯的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
先生马相伯观后感偶从处借来《先生》十集系列纪录片片段的光盘,时长36分钟。

光盘中是幾集纪录片的节选。

这幾集纪录片,记载着十位从民国时期精挑细选出来的“先生”。

细看两遍,深受震撼,故拙劣地模仿马可·奥勒留的笔触,写下这篇胡言乱语。

时刻提醒自己。

从先生蔡元培身上,我领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对政治敏感。

面对上任后的赞誉,必须头脑清醒,考虑最坏的结果。

即使尽管失败,也要尽了心。

平等对待每个人。

重视真正有学问,有想法的人才,不管其政治立场、资历和年龄。

从先生胡适的行动中,我了解到把古文改良成现代文的重要性。

“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

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

话怎么说,就怎么说。

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

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

”有些时候,“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先生马相伯虽然到了九十六岁,还可以凭着对国家的使命感发表“一日一谈”。

他面对现实。

反对专制。

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有奉献精神。

先生张伯苓教会我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粪水也可浇鲜花”。

实体会被摧毁,但精神不朽。

人从事什么职业,就要知道自己的天职。

尽管面对巨大的悲恸,也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看问题。

先生梅贻琦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作为一名校长,他“一、无党派色彩。

二、学识渊博。

三、人格高尚。

四、确能发展清华。

五、声望素著”。

从先生的经历,我要学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

为人风格寡言温和,处理大事时果断。

不能退却,畏缩。

要有勇气,坚忍前进。

从竺可桢先生身上,我学习了求是精神。

三十八年每天写日记是个好习惯。

在压力下才能展现一个人的真性情。

对任何事的表现欢腾都可能是种假象。

社会与自然都一直发展。

把自己的学问与政治觉悟融会贯通起来。

先生晏阳初的著作促使人在农村做实事。

一种公共精神。

强调平民教育的重要性。

除了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先生提出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

教育者同时需被教育。

应知道什么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

追求梦想的途中不是什么都会一帆风顺。

长处应尽量延长,
短处要及时解决,直到可以忽略不计。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先生陶行知身上,我了解到从小就要开始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终身使命的重要性。

教育是为了更好地民主。

为了国民的教育,对现实要有批判精神。

写文章的标题要适当吸引人。

教育需人本位。

有能力的人才能狂傲,我从先生梁漱溟身上可以看到。

人不应属于哪个标签体系,只属于自己。

特立独行。

主动。

有主见。

归于佛教。

有怜悯之心。

东方宗教与西方科学的贯通。

先生陈寅恪博学,学贯中西。

人称教授的教授,读书人的老师。

他倡导并坚守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

先生甚至说道,没有自由的思想,不可能有优美的文学。

先生用一种理科思维,一种研究自然科学的思维来研究历史,精确推导,对学问追求精确性,彻底性。

在各位先生面前,深深地鞠个躬。

先生马相伯观后感暑假,我在家里看完了整整十集《先生》纪录片。

这十集纪录片,记载了十位民国时期的“先生”们。

看完后,我感到十分震惊,到现在空闲时脑海里还总是显现出纪录片里的画面。

蔡元培先生可谓称得上是“学界泰斗“,他也是北大最初的校长,是他建立了北大这个美好的校园。

他很反感政治,
认为就是失败,也算尽了心,爱人以德,十分重视人才。

虽然很多人都不认识胡适先生,但他是一位现代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他的一篇文章成为了中国第一篇从文言文转为白话文的正式宣言。

马相伯先生毕生讲起来,反对专制。

他非常爱国,曾表示过绝不会撤离中国。

他还把学生、亲友们送的寿金全数捐给抗战的伤兵和难民,乐于奉献。

张伯苓先生建立了南开大学,他认为“粪水也可以浇鲜花”,“鲜花”就是学生们,而自己则是挑粪水的挑水工,虽然南开大学短短三天就被炸毁,物质已经不在了,但是南开的精神永不泯灭。

梅贻琦先生无党派色彩,学识渊博,人格高尚,能发展清华,声望素著。

他总是对人寡言温和,但在处理重大事件却十分果断,坚忍前进。

竺可桢先生是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于72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敬佩着毛泽东主席。

他相信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是不断发展的。

在自然气候和政治气候里,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晏阳初先生被称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在继美国罗斯福总统的“四大自由”理念后提出了第五个人人都应享有的自由,强调人人平等。

陶行知先生坚决反对教育部的会考,他认为这是在毁灭
学生的人生,对国家民族有百害而无一利。

为了我们能受到更好的教育,他批评现实,成为了著名的教育家。

梁漱溟先生是一位特立独行者,他有自己的主见,看到老人拉人力车摔倒后,便下决心以后再也不坐这种车了,很善良。

陈寅恪先生倡导并坚守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他的研究,往往都非常精确。

这十位“先生”每一个都让我非常钦佩,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向上。

先生马相伯观后感马相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家。

他生于1840年,死于1939年。

在马相伯100年的生命历程中,历经这百年中所有的外侮。

他为中华民族的自强和觉醒而不懈努力。

尤其是在60岁以后,他绝望于满清政治,毁家兴学,先后创办震旦学院,复旦大学,用他深刻的思想和渊博的学问为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奠定了基石。

他提出“提倡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的办学宗旨,是后来著名的“北大精神”的发轫,对蔡元培、黄炎培等人的教育事业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马相伯教育思想与办学实践,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并且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本片吸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向世人展现这位百岁老人的生平事迹和内心世界,并且将马相伯漫长而多面的人生归结为
“爱国老青年”的历史塑像。

马相伯出生于江苏镇江的一个天主教世家。

他自少聪颖,富有胆识,12岁时独自乘船到上海,进入徐汇公学读书。

在十年苦读期间,他古今中外无所不窥,除了对中国传统经典有系统的阅读之外,对西方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天文等)以及哲学、神学等用力极深,并掌握了希腊文、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等多种语言。

后来,他担任过徐汇公学的教师和校长,并在31岁时获得神学博士学位,成为一名神父。

但他因不满法国教士对中国人的歧视,于38岁时愤然脱离教会,投身晚清的洋务运动,成为李鸿章的重要幕僚。

甲午海战中国海陆军惨败和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使马相伯彻底绝望于清朝的腐败政治,他深刻反思后决定改弦易辙,认为“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之先”,于是毁家兴学,将他名下所有遗产——良田3000亩、现金四万、上海租界内八处地产等全数捐出,创立中国最早的私立大学震旦学院,后又创立复旦公学和参与创立北京辅仁大学。

马相伯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但他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办学是他百年人生的归宿,也是他一生最精彩的篇章。

他是为了国人的觉醒与国家的富强。

他在震旦学院的章程中确立的办学宗旨是:“崇尚科学,提倡文艺,不谈教理”,特别强调西方近代科学的重要性,同时也特别强调学校的独立
性和学术的自由精神,他宣称:“欲革命救国,必自研究近代科学始;欲研究近代科学,必自通其语言文学始;有欲通其外国语言文字以研究近代科学而为革命救国之准备者,请归我!”从这些话语可以看出,早在1903年,马相伯就已经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而且将读书与救国有机地结合起来了,那时的他就已是学贯中西的通才和忧国忧民的“国士”。

因为教会的无理干涉,马相伯在1905年与全体学生脱离震旦学院,白手起家,创立复旦公学(即今复旦大学之前身),自任校长,亲自担任法文班的全部课程,表现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坚毅卓绝的气概,也表现了他教育救国的信念和责任感。

历史的巧合在于,马相伯办震旦学院的第一批学生,是蔡元培带过来的24名南洋公学退学生,作为马相伯的弟子,蔡元培、黄炎培、胡敦复、邵力子、李叔同、于右任等人日后在中国的政治界、教育界、学术界都有骄人的成绩。

10多年后,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大倡“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方针,酿成“五四”新文化运动,马相伯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隐修十二年的马相伯以92岁高龄“破门而出”,严厉谴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坚定不移地宣传全民抗日,积极组织救援难民和伤员,发表救国宣言和广播演说,同时抨击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呼吁实行民主政治以唤醒国人培养国力,成为中国抗战
的精神领袖,被誉为“呼号抗日老青年”。

百岁老人马相伯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

他经历了从晚清到民国的种种巨变,经历了中国的五朝皇帝,见过民国的六任总统。

他目睹身受了中华民族那段屈辱的历史,也看透了官场的腐败与无知,但他出淤泥而不染,以高尚的人格和献身的精神,成为备受尊崇的“民国大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