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精推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第【1】篇〗
杨氏之子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读书贵在生疑,引疑为学,学而生疑,只有这样才会最大程度
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本教学设计,从题目引疑入手,引导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带着这些有价值的问题自主、合作探究课文,以发现的眼光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样,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了引导者,使教学做到了以学定教。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课文朗读动漫。
2.制作教学课件。
3.搜集《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
学生准备:阅读《世说新语》,搜集作者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题引疑
1.导入:同学们,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
那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吧!(板书课题)
2.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杨氏之子当时多大年龄?在他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个故事除了写杨氏之子,还写了谁?……)
3.过渡: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小故事中。
设计意图:开始就引导学生针对课题、主要内容或目标进行质疑,以疑带学,以疑引学,以疑问难,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读通课文,扫清障碍
1.学生尝试读课文,注意字音,尽量读通句子。
2.教师强调:“诣”读yì,不读zhǐ;“梁”下边是“木”,不是“米”。
3.教师播放朗读动漫,范读课文。
学生边欣赏边标出停顿。
4.课件出示课文断句,学生看着大屏幕上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自由练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5.多种形式朗读。
(同桌互读、分角色读、分组读、齐读等)
根据朗读情况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正确断句。
设计意图:“读”是解读文章的金钥匙,文言文更需要深入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文本,在欣赏课文朗读动漫中,感受意境,初步感受朗读文言文的技巧,把学生自然地领进文本的意境中。
三、熟读课文,读懂故事
1.自主读文,感知故事内容。
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读文,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做好笔记。
3.集体交流。
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1)重点词语。
惠:同“慧”。
诣:拜访。
乃:就,于是。
设:摆放,摆设。
示:给……看。
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
引导学生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对较难理解的语句加以点拨。
(2)重点语句。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访杨氏子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孩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
4.教师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访杨氏之子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
5.指名读、齐读、小组读、师生共同读课文。
6.作业。
(1)熟读课文。
(2)搜集幽默故事、小笑话等。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
”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阅读文本,借助书后注释作重点批注或读书笔记,让学生深入领悟文本,促进了个性化阅读感受的生成。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指名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课件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
3.杨氏之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机智、幽默……)
设计意图:从整体上回顾课文,把握内容,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重点研读,理解内容
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1)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2.小组汇报,重点研读。
(1)研读“对话”。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2)孔君平的话是什么意思?他的话外音是什么意思?(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杨氏之子的姓,就跟杨氏之子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幽默。
)
(3)杨氏之子的话外音是什么呢?(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你家的鸟啦!)
引导学生发现两人在姓氏上做文章的巧妙性,从而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
(4)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孔君平在“姓”上做
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
3.品读全文。
(1)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朗读。
指导学生读出不同语气,体会杨氏之子的回答应是有礼貌的、机智的,富有语言艺术的。
(2)同桌分角色读“对话”,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3)师生分角色读“对话”,再次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
(4)回归整体,有声有色地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自主读书,自主感悟,以及合作探疑,合作解疑为主,生成以学生为本的民主课堂,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教师的媒介作用,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三、课外延伸,课后积累
1.背诵课文。
2.分享学生课前搜集的幽默故事。
3.教师简介《世说新语》,并介绍其中的一两则小故事。
4.教师分享《世说新语》中其他的关于聪慧的故事。
5.启发谈话:从这些故事或笑话中,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设计意图:读书贵在积累,亦学亦得,丰富课堂外延,拓展课
内所学,以点带面,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达成《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引导他们主动交流,并在交流中相互启发。
同时,放手让学生学习,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以读解文、以读促思的教学策略。
通过引导学生读中解文,读中品文,读中思意,读中悟境,达到熟读成诵。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主题拓展阅读,进行方法迁移。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拓展《世说新语》中其他关于聪慧的故事,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本篇课文的经验学习新的文言文,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第【2】篇〗
一、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通过课题能不能说一说这篇课文说的是谁的故事?(这篇课文说的是姓杨的家的孩子的故事)
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课前预习我知道氏是姓氏的意思,之是的意思)
2、现在我们来以这种古代的说话方式来介绍一下自己(某氏之子女)
3、我们已经知道这篇课文是关于杨氏之子的故事,那么你还想知道什么?(1、文中说的是关于杨氏之子的什么故事?2、杨氏之子是个怎么的孩子?3、杨氏之子与谁之间发生了故事?……)好的,大家提出的都是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逐一解决。
4、通过看题目,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一篇古人用古代汉语写的文章,平时我们叫它古文,也叫文言文。
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接下来,我们自己把这篇文章出声读一读,看看课文中的字音能否能读准确,文章能否读通顺。
2、谁来挑战一下?指名读(2——3人)
3、一起看大屏幕,蓝色字部分为应注意的字音:为(we ì),因为他的解释为给;应(y ìng),他的解释为回应,回答。
红体字应注意的写法:梁、惠、乃(笔顺)、曰(字形,与日的区别)
三、交流表达,汇报收获
(一)、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我们要想把文言文研读透彻,单纯掌握这些字音是不够的,下面请大家结合书中的注释,以小组为单位将文章读通、读懂,遇到问题可在小组内讨论。
2、大家是通过什么办法把这篇文章弄明白的?(结合书中的注释)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常用的办法,还有其他的吗?(查词典,参考全解)
谁能告诉大家,工具书帮你解决了对哪个字或词的理解,说出来,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学习成果。
(1、为设果的设,我了解到它是摆设的意思2、老师我学到的是文中的“家禽”这个词与我们现在说的“家禽”意思是有所不同的,我们现在说的家禽是家里养的一些小动物,而文中的家禽应该分开来理解,家就是指家里,禽是指鸟,所以应该解释为您家的鸟。
)
大家明白“夫子”的意思吗?(指学识、地位和高的人,知识渊博)
3、除了这两种方法你还有其他方法吗?请看大屏幕“为设果,果有杨梅”,你能完成老师的填空题吗?(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果有杨梅。
填完后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上文知道的)
追问:上文说的是什么内容?(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就是说孔君平拜访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就叫儿子出来,所以应该是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杨梅。
)
提问:这位同学用的是什么方法?
4、以上这些方法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都有很大的帮助,大家要把这些小方法牢记在新。
结合这三个学习方法,在小组内试着说一
说这篇小古文的意思。
5、相信思维的碰撞必定会激起智慧的火花。
谁来尝试着翻译一下?
(二)、学习韵律之美
1、我们想要学好文言文,除了读通、读懂,能把它读好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将文章读出韵味会让人感觉到你对文章的了解更加深入与透彻。
在古时候,古人学文章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这些标点符号都是后人根据它的意思加上去的。
我们仅仅按照标点符号读,在有些地方还是不是很合适,应该多一些小停顿。
根据老师给出的停顿提示,结合这对短文的理解,自由读一读。
2、师示范读。
3、指名读。
4、如果老师将提示停顿的小斜线去掉,你们还能读准确吗?生齐读。
(三)、体会语言之妙
1、文章有一个评价杨氏之子的词语,请找出来(甚聪惠)
2、“甚”是什么意思?(很、非常)这位女生甚漂亮,这位男生甚帅!
3、提问:他的聪惠体现在哪?(体现在他的回答上)追问:他怎么回答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我想说他的一句回答完全展现一种语言的魅力。
提问:那么这种魅力体现在哪?我们共同来欣赏!听老师的问题:在孔君平说
“此是君家果”后,杨氏之子的回答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孩子能做出这样的回答,证明他(听懂了孔君平的话)。
杨氏之子听出了孔君平跟他开玩笑的言外之意,找出了(杨梅)与(杨氏之子)之间的联系,从而用了同样的联系,把(孔雀)与(孔君平)联系在了一起。
正式因为杨氏之子听懂了对方的话,所以才做出巧妙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杨氏之子听得(认真、透彻)【板书:透彻】这真是妙,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语言的魅力,他当之无愧的被评价为“甚聪惠”,我们继续研读课文。
提问:他的聪惠还表现在哪?(夫子是指有学问的人,一个小孩能与夫子对答,说明他很聪明)
5、在回答中杨氏之子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提问:“未闻”是什么意思?(没有听说)
分角色朗读对话,大屏幕出示对话内容。
师与生进行对话,其余同学来辩听。
提问: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孩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好听、客气、委婉、礼貌)这样的回答不仅反驳了孔君平的话,而且语言很委婉
若来者是其他姓氏的人,按照这个思维,谁来替他回答?
6、一个9岁的孩子能听出这么有学问的人的话中的意思,而且还能委婉对答,多么的聪明啊!你还能找出他的聪惠之处吗?提示:你们把作答前的提示语读一读。
(可以在“应声”这个词中看出这个孩子的聪惠)
解释这个词语,(想都没想就回答了),从而我们可以体会出这
个孩子思维(敏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想说:尔等表现妙哉,妙哉!
四、整体收获,收获整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这篇文言文是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本书主要记载了汉末到晋代士族阶层的言谈轶事。
分为上中下三卷,共36篇,课下可以选取其中的小故事来品读。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第【3】篇〗
《杨氏之子》教案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它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
故事语言幽默,且浅显易懂,是学习文言文一块很好的敲门砖。
但对于文言文,我们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如何读通、读懂文言句子,感悟言外之意,体会杨氏之子的对答之巧,进一步说,让我们的孩子喜欢上文言文,那是更加困难。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去理解文章,去感悟文中人物的语言。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字词,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意思。
2、品味词句,感受杨氏子的聪慧过人。
3、感悟古文韵味,初步培养学生喜爱古文的情感。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并读懂故事,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
味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教师准备:了解背景知识,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给你们讲一个周总理的故事。
有一天,周总理在接见来访的美国外交家基辛格时,基辛格故意发难说:“为什么你们中国人都是那么低头弯腰的,不像我们美国人走路抬头挺胸的。
周恩来总理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美国走的是下坡路,我们中国走的是上坡路。
”这位以语言尖刻而著称的美国外交家当时哑口无言,一时说不出话来。
同学们,周总理的回答巧妙吗?从这巧妙、机智的回答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什么?(智慧)是啊,周总理的智慧体现在语言的交流上,这就是语言的艺术。
同学们,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第三单元的学习将引领我们领
会语言的魅力,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九课《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
二、揭题入学,解读文言
1、解释课题意思(生齐说并写下来)
2、这样说,我该是“刘氏之女”,你该是什么呢?
3、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用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我们把它叫做古文或者文言文。
【板书:文言文】
三、初步感知,读出韵味
1、请大家自由朗读全文,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往学习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出示“学习提示1”,学生自由读,指名回答)
2、同学们,好多人认为古文难学,其实,学好古文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
下面,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屏幕出示课文,师范读)
3、怎么样,读古文也蛮有味道的吧?你们觉得朗读古文特别要注意什么?(停顿)对,古文节奏明快,舒缓有度,读的时候要注意词语和词语,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
那你们听老师读一句(读第一句)好听吗?对,只注意停顿还不行,还要注意读出古文的韵味,再听我读。
这一遍怎么样了?我们读的时候尽量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意连。
4、指名读第一句,进行朗读指导。
5、学生看着大屏幕上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自由练读。
6、指名读,相机指导多音字“为”和“应”的正确读法,“家禽”古意与今意的区别。
7女生读,男生读,全班齐读。
四.理解字词,读懂故事
同学们,多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古文的方法,但是要想深入、准确地理解字词、句子的意思还得借助于课后的注释。
现在请你默读课文,利用课后的注释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遇到不明白的字词可以和身边的同学讨论一下,还不能解决的,做上记号,待会儿我们共同解决。
(出示学习提示2)
1、谁能说说课文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
2、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篇古文用现代的话说一说,谁先来说?
第一句:梁国有户姓杨的人家,孩子才九岁,很聪明。
(解释“梁国”:一个地方,在现代的河南商丘一带。
板书“惠”字,指导书写。
)
第二句: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
这里省略了很多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可能是谁呼儿出,为什么要呼儿出,会怎么呼?
我们知道文言文语言精炼,省略了很多内容,也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需要我们去想象补白。
(第三句):杨氏子为他摆设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
(第四句):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氏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
孔君平为什么要指着杨梅和杨氏之子说“此是君家果”?孔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第五句):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
”
什么是“应声”?(如学生说不知道,可以追问:到底知不知道?像刚才同学们这样的就叫应声答。
现在懂了吗?)
“未闻”是什么意思?(“耳闻目睹”、“百闻不如一见”中的“闻”都是“听到”的意思。
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整篇课文的意思,先在四人小组里说,再指名说一说。
4、现在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有滋味。
五、读中积累,感受机智
同学们,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句子很精妙,你知道是哪两句吗?
(生说)
1看来大家都同意他的说法,(出示“品一品”)这两句话精妙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还得仔细想一想。
(出示“想一想”)你能品味出妙在何处吗?
(1)两人都在姓上做文章
总结:是啊,孔君平拿杨梅开孩子的玩笑,孩子也由孔姓想到
了孔雀,这在兵法上就叫做——[板书:杨氏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2) 未闻
师生角色练读,师扮杨氏子,学生扮孔君平。
生:此是君家果。
师:孔雀是夫子家禽。
(生愕然)
生:此是君家果。
师: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一部分学生开始思考)
师趁机出示“比一比”,从这两个句子中,你品味出了什么?
(生说,大部分学生从老师的语气中体会到加上“未闻”的句子,语气更委婉。
)
总结:是啊,杨氏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又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多巧妙的回答!
(3)应声答曰
理解“应声答曰”,(脱口而出、飞快地、接着声音,不假思索)体会杨氏子反应敏捷。
六、想象拓展感悟人物
(1)听到孩子的回答,孔君平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出示“写一写”)
(要求学生写下来,然后交流)
(2)引读中心句
面对如此机智的回答,孔君平不得不承认:梁国杨氏子,——。
面对如此巧妙的回答,我们也不得不赞叹:梁国杨氏子,——。
【板书:甚聪惠】
(3)注释中解释:惠同慧,那么在古代,惠还有其他的意思,比如温顺、仁爱、善良、好处等,看看杨氏子的表现,你觉得他还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
(4)这么聪惠的孩子,你喜欢吗?捧起书来,让我感受到你的喜欢。
(齐读)
七、总结学法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古文,你能回忆一下我们都采用了哪些方法吗?
师总结: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多读
八、作业园地
1.背诵课文。
2、拓展延伸,开展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总结: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战”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
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
也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恰当的把握语言,远离粗俗的字眼,唇齿间流露魅力语言,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美丽与精彩!
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杨氏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甚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