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蓬莱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蓬莱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与宇宙处于平等的地位,他是它的朋友。

也可以说李白心里装着整个宇宙,并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与人生。

他仿佛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觉得自己不是世间的凡人,这种感觉又因贺知章对他的称呼(谪仙人)而强化了,这种气魄和感觉,以及由此形成的境界是前人的诗里从未有过的,当屈原以其《九歌》对诸神顶礼膜拜的时候,他不过是匍匐于地上的一个微小的生灵。

当曹操“东临碣石”,歌咏那吞吐日月之大海时,他不过是宇宙的礼赞者。

至于南朝以山水诗著称的“二谢”,他们笔下就只有山容水态而已。

隋唐以来出现了王维、孟浩然这样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但他们的境界不过是清远静谧。

只有李白才开拓出一种全新的境界,即宇宙境界。

李白的宇宙境界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他往往是从大处把握对象,得其神气略其形色,李白似乎常常是站在高处鸟瞰世界,能看到大景观,得到大气象,其诗:“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就正好说明了他自己常取的视角。

又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些诗句都是因宏观的视角而形成宏伟的境界。

如果以杜甫、孟浩然与李白比较,李白的这个特点就更显然了。

杜甫以体贴入微笔触细腻而见长,他能刻画别人看不到的景物内层的涟漪,表现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细微波动。

孟浩然的特点是淡。

他的心情是淡的,他的笔墨也是淡的,“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他的诗如一杯清茶、一缕清烟、一片月光、一丝云影。

对他们我不想有所轩轾,只是想指出,孟浩然的境界是世外境界,杜甫的境界是人生境界,而李白的境界则是宇宙境界。

其次,李白处理人事的态度往往是极其洒脱的,对其所爱的人他有火一般热烈的感情,也许因为这火太旺了反而难以持久;更可能是因为他以宇宙之眼光看待人事,反而把常人看重的种种关系看得无关紧要了。

家庭、妻子、儿女、父母、兄弟,在他的诗里几乎没有地位。

李白看重友谊,他写过许多热情洋溢的赠友诗,其中有的诗句足以永远暖人心房,诸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但他的诗集里很少有两首以上同赠一人的。

杜甫有十一首诗赠他或怀念他,但他只有一首调侃诗给杜甫。

他比杜甫年长十一岁,杜甫近乎他的后辈,这也许有点关系,可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那洒脱的气质。

对于一个自视可与宇宙等量的人,这情形并不奇怪。

第三,最重要的是李白既然感到自己与宇宙等量,遂亦能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我就是我,既不必为某种现实的目的而取媚于人,也不必因某种外界的压力而改变自己。

李白既然可与宇宙等量,当然也就可
与帝王齐观,而视权贵如草芥了。

李白虽欲跻身于庙堂,但并不肯为此而折腰。

他虽曾因玄宗的幸遇而自鸣得意,也曾偶尔写过几首干谒之作,但总的看来他是坚持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态度。

李白目无权贵,但对苍生百姓却是亲切的。

且看《宿五松山下媪家》,“……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对五松山下这位荀老太太,李白是何等谦逊、何等体贴。

而这与笑傲王侯的那个人正是同一个李白!李白的伟大与可爱于此可见,这首诗的境界看似平凡,其实是极其宏伟的。

倘若没有一个宽广的胸襟,怎能写出这样的诗歌?这首诗从另一方面展现了李白的不凡境界。

(选自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贺知章称呼李白为“谪仙人”后,李白才感觉到自己不是世间的凡人。

B.与前代诗人相比,只有李白诗歌作品开拓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宇宙境界。

C.李白将常人看重的种种关系看得无关紧要,是因为他热烈的情感难以保持长久。

D.李白先是视自己与宇宙等量,接着又与帝王齐观,最后才蔑视权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论证了李白具有的宇宙境界及这种境界具有的三个特点。

B.文章在论证李白形成的宇宙境界时,将李白与屈原、曹操、“二谢”等人进行了对比。

C.文章作者认为李白的宇宙境界能从大处把握,比之于杜甫、孟浩然,他更加推崇李白。

D.文章举李白的《宿五松山下媪家》为例,为了论述目无权贵的李白对百姓却是亲切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具有宇宙境界与他拥有宏观视角、洒脱气质和独立人格密不可分。

B.李白的赠友诗中很少有两首以上同赠一人的,因为他以宇宙眼光看待人事。

C.李白的独立人格使他从来不曾为某种现实目的而取媚于人或者改变自己。

D.李白既笑傲王侯又体贴民众,这在他的诗歌中表现为既宏伟又平凡的境界。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左传》的叙事艺术
任何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面。

这是普通常识。

但在文学叙事中,就出现了两个时间:一个是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是讲故事人讲的时间。

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就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可以称为“故事时间”;讲故事人可以根据讲故事人的需要,把时间打乱,把后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前面讲,把前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后面讲,这就是所谓的“文本时间”。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顺时序的演进多,而逆时序的演进少。

《左传》中倒叙、插叙也有,但不
是很多,“几大战役”的描写莫不按自然时间演进。

可能受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左传》的影响,后来的《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莫不如此。

为何《左传》和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多按自然时间顺叙呢?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尚农”,崇尚的是一种农业文明。

农业文明看重耕田种地,而耕田种地当然要对四时的更替特别敏感。

因为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

守时、顺时,是中国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

就是对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来说,也明白“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道理。

这种从农业文明滋长出来的文化观念,都不能不影响叙事文学对于事件演进时间的把握与运用。

即从守时到顺时,折射到文学叙事上则是更重视顺叙,认为顺叙最为自然,也最能为大家所接受。

《左传》和其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即使有倒叙的逆时间演进,也与西方神话、小说的那种倒叙的功能有所不同。

西方叙事作品擅长逆时的倒叙演进,把人带到一种震惊的、出乎意料的状态中,由此造成强烈的悬念,产生惊心动魄的效果。

这就让人联想到西方人在大海上坐船来往做生意,此时还是风平浪静,突然风暴兴起,船只摇荡,甚至不幸沉没。

因此西方小说的倒叙往往留下了海洋文明的印痕。

中国古代叙事作品也有逆时的倒叙演进,但往往是激烈冲突过后的一种绵长的回忆,一般很少产生那种惊心动魄的效果。

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以“初”开始叙述,所有的矛盾都已经结束,郑庄公己经打败了向他挑战的亲弟弟,他在颍考叔的帮助下,得以在“黄泉”下与母亲姜氏相见,挽回些许与母亲的感情。

这种逆时倒叙演进,绝无惊心动魄的效果,也没有让读者有猝不及防的感受。

《左传》对中国文学叙事发展的影响很大,从叙事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左传》是有意义的。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叙事文学的起点与开篇》)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叙事中有两个时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中二者往往是一致的。

B.“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说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也懂得守时、顺时的道理。

C.如果采用西方倒叙方法来讲述,“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也可出现惊心动魄的效果。

D.同样是倒叙手法,西方的叙事作品更追求惊心动魄的效果,中国的叙事作品则不然。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左传》的叙事艺术为例,具体阐释了其对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影响。

B.文章突破了故事本身的限制,主要从“文本时间”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叙事艺术。

C.文章通过对中西方叙事文学的对比,折射出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特点。

D.文章先界定基本概念,接着逐层分析,既有事例评述,又有道理推演,深入浅出。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人可以改变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使故事按照“文本时间”向前发展。

B.由于共同的深层文化原因,《史记》《三国演义》等作品都是按照自然时间来讲述故事的。

C.在农业文明中,四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人形成了守时、顺时的观念。

D.中国叙事作品更重视顺叙,排斥倒叙,这是因为顺叙更能为大家所接受。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翻越大雪山
韦延丽
雪,满世界明亮,新警小冯心里却一片灰暗。

走在高低起伏的怒龙雪山上,小冯的胃里翻江倒海,呕吐逐渐吞噬着他的意志。

他索性把肩上的步枪往下一扔,仰面倒在雪上,心里骂道:“去他的盗枪犯,去他的抓捕!”
马背上的盗枪嫌疑人阿都回头悄悄地看了看,嘴角划过一抹冷笑。

在他看来,身后倒地的小冯,犹如雪山顶上挤出的点点亮光。

“哼,很快会见矿的。

”阿都心想。

“见矿”即为转机。

原本之前有一次转机的,那时他刚被押到山垭口。

夜幕中,阿都父亲组织的“火龙”眼看就要追上,押解阿都的云丹贡布所长却冲着怒龙雪山一挥手说:“走,上怒龙。

”追赶他们的人做梦也想不到,冬天鸟都不敢飞近的怒龙雪山,警察居然敢上。

想到这儿,阿都狠狠地瞪了瞪前边拉马的贡布,恨不能一眼将贡布瞪落深渊。

贡布听到响动,急忙牵马回身,一把拽起雪地上的小冯说:“睡不得,睡不得。

”边说边解下腰间的保温壶,拧开盖子递到小冯面前。

小冯推开所长递来的壶说:“拿开拿开,喝不惯。

”“喝不惯也得喝,这酥油茶是药,镇得住你的高原反应。

”此时,贡布也管不了那么多,只管举壶往小冯嘴里灌,咕咚咕咚……“茶是圣物,装进你这佛肚,加持开光,雪山多险都不怕。

”贡布说。

阿都撇了下嘴,心想还加持开光呢,等下怒龙发怒,活佛也救不了你们。

小冯并没因为喝酥油茶而立即好转,高原反应像连绵不绝的雪山,重重地压在他身上,他痛苦扭曲的脸比雪还白。

贡布很担忧,心想,要是小冯能骑上马恢复体力多好。

但不可能,阿都这家伙下马便装死。

之前两人好不容易将阿都弄上马背束紧手脚,如今将他放下来,他一定会故伎重演。

“深呼吸,拽着马尾巴走。

对了,把枪上膛。

”贡布加重后边四个字,这话他是故意说给阿都听的。

阿都当过兵,不得不防。

天大亮了,太阳拖着一抹红霞冲开雾气,跳上山顶,整个雪山一片圣洁。

这世界终是明亮的。

贡布心想,一个阿都,甚至一条怒龙算什么!贡布后来总结时才发现他当时太自信,因为明亮和黑暗本是一对双胞胎。

小冯是第一个发现眼睛不对劲儿的。

酥油茶下肚后,力气一点点爬上脚背,小冯感觉似乎复活了,但眼睛的刺痛也愈发明显。

贡布也觉得眼睛不舒服,却没在意,他的精力全部用在探路和防备阿都上。

不过
听小冯一提醒,贡布突然想到了兜里为防雪盲症而准备的东西——两条用墨汁染黑的医用纱布。

20世纪80年代,因辖区雪山多,云南羊拉派出所的老民警常备这样的纱布。

将一条黑纱布递给小冯,贡布正犹豫要不要给自己蒙上一条,却见马背上的阿都在拭泪,便索性将纱布递给了阿都。

小冯当即不干了,说:“你自己都这样了,还顾坏人,坏人就该让雪挖他的眼睛。

”“怎么能这样说呢?人都有犯错的时侯,阿都爱枪,一时糊涂偷枪,是有些可恨,但改了就好嘛!”贡布说完眯缝着眼睛问阿都:“是不是?”阿都点头,心里却是说不出的滋味。

他很想将纱布还给老警察,不欠老警察的情,可又担心眼睛坏了没法儿逃。

一行人往前爬了一段,泪流满面的贡布突然想起一个土办法。

他吩咐小冯看好阿都,自己四周看看后跳进路旁山坳,解裤带、放闸门、接尿液、抹眼仁,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

只听“嚓”的一声,贡布感觉像有白烟从双眼蹿出,仿佛开水浇上冰块,两只眼睛火辣辣的。

贡布索性双手捧住尿液,将双眼浸泡在尿中,嘴里嘀咕:“让火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一切,贡布做得偷偷摸摸,毕竟撒尿做药可不是什么光荣的事。

第二次用药时,他干脆将尿液灌进随身携带的保温壶,方便使用。

贡布说,他的行为想必玷污了雪山的圣洁,以致招来后祸。

贡布记得第二次撒尿后没多久,太阳忽地不见了,黑云卷着雪轰隆隆从山顶滚来,他大喝一声:“快跑!”跑出几步才发现马背上的阿都一动不动。

贡布说:“阿都快跑。

”阿都说:“我绑着呢。

”他抽出短刀跳过去。

小冯说:“所长别管,再不跑来不及了。

”贡布说:“不行。

”他不知道有没有割开阿都脚上的绳子,后来的一声巨响,将他推入死一样的白中。

贡布醒来时在阿都背上,他下意识地掏腰间的枪,腰间空空的,让他一惊。

阿都却冷冷地说:“别找了,枪丢了。

”贡布说:“那你……”阿都说:“要跑我早跑了。


阿都说,马背上位置高,他看见了贡布撒尿抹眼的情景。

雪崩时,阿都原是要丢下他们逃跑的,但没跑几步便滑倒在地。

他定睛一看,原来他将贡布装尿液的保温壶绊倒了,泼到雪上的尿液金晃晃的,宛如细碎的金沙。

阿都说,那一刻,他再也无法迈开逃跑的步伐。

(选自《小小说月刊·上半月》2020年9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阿都看到新警小冯高原反应的痛苦模样,“嘴角划过一抹冷笑”表现了他对小冯的嘲讽以及内心喜悦、激动难以抑制的心理活动。

B. “这世界终是明亮的”,这句话是贡布所长看到太阳冲破雾气,将光明带临人间时的感悟,表达了正义终究战胜邪恶的不变真理。

C. 文中的阿都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他从开始的极力想逃转变为放弃逃跑机会救贡布,这是贡布用尿液洗眼睛的行为起的直接作用。

D. 贡布用尿液来治疗眼睛,因为尿液的刺激非常痛苦,他就用心理暗示来为自己鼓劲,“让火来得更猛烈些
吧”表现了他的坚毅和决心。

8.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用简洁的语言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突出了大雪满山的艰难情景,烘托了新警小冯因高原反应而产生的怒火和不耐烦。

B. 小冯是一个新警察,意志力较为薄弱,作战经验不足,“坏人就该让雪挖他的眼睛”表现了他思想不成熟的一面,在文中衬托了贡布的形象。

C. “贡布感觉像有白烟从双眼蹿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细致描绘了贡布洗眼的感受;“仿佛开水浇上冰块”,冷热碰撞,生动地展现了贡布的痛苦。

D. 贡布让阿都骑马的情节在文中很关键,一方面是怕阿都下马后装死不走,另一方面也为阿都能看到贡布用尿液洗眼的情景埋下了伏笔。

9. 雪山的天气变化无常,请结合全文分析天气变化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10. 小说塑造了贡布所长感人的形象,请结合全文分析贡布所长的形象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暗疏之,亦不甚失。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自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贏卒数万。

”心善其
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

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1. 秦观《劝学》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 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农历每月三十叫“晦”。

C. 《齐史》:“二十四史”之一。

“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D.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对《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13.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

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 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 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

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 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2)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

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筹笔驿①
罗隐②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③,两朝冠剑恨谯周④。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注]①筹笔驿: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师伐魏,曾驻此地筹划军事,书写公文,因而得名。

②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

③孺子,指蜀国后主刘禅。

④谯周:蜀国大臣,力主投降魏国,蜀亡后受到魏国封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称颂诸葛亮鞠躬尽瘁,离开南阳一心辅佐刘备,为蜀国大业用尽良谋。

B.颔联总结了诸葛亮壮志未酬的原因,并提出一个普遍真理,即时势造英雄。

C.颈联运用对比手法,千里山河葬送之“轻”与两朝文武之“恨”形成反差。

D.本诗咏史怀古,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流畅,不着痕迹。

16.简要分析诗歌末尾两句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晏殊在《浣溪沙》中感慨生命的流逝不回,他用“________”把美好事物的凋零消逝写得很美,又用“________”书写美好事物的重现给人慰藉。

(2)在《阿房宫赋》中,文末总结泰国灭亡的教训,并借以讽今,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今人如果不从秦的灭亡中引以为戒,仍要重蹈历史覆辙。

(3)北宋词人范仲淹和周邦彦都填过“苏幕遮”。

范词以“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_______”直抒胸臆,周词以“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________”间接抒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一分钟试卷”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测试形式。

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为“一分钟试卷”下定义,要求:要点完备,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不超过90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请根据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为你们学校即将开展的“我的光盘行动”拟写一则宣传语。

要求:围绕活动主题,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具有号召性,不少于12字。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中,清华大学的学生梁某表达了他的人生迷茫: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

针对梁某的困惑,三位嘉宾做出了这样的人生提示:甲: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乙: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丙:我觉得,你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

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和抄袭。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李白才感觉到自己不是世间的凡人”错,原文第一段是说“他仿佛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觉得自己不是世间的凡人,这种感觉又因贺知章对他的称呼(谪仙人)而强化了”,可见再贺知章称呼之前就已有这种感觉,而不是等贺知章称呼后“才感觉到自己不是世间的凡人”;
C项,“是因为他热烈的情感难以保持长久”错,原文第四段说“也许因为这火太旺了反而难以持久;更可能是因为他以宇宙之眼光看待人事,反而把常人看重的种种关系看得无关紧要了”,选项以偏概全;
D项,“先是……,接着……,最后……”错,三者不是顺承关系,而是同时存在的。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比之于杜甫、孟浩然,他更加推崇李白”错,原文第三段说“对他们我不想有所轩轾”,可见作者并未打算将他们分出高低上下,文章也只谈李白诗歌境界与他们的不同,也就无从谈起作者更推崇李白。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