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0高中语文 第05课 滕王阁序(第3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5课滕王阁序(第3课时)
1.阅读课文第6、7段,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1)等终军之弱冠()(2)慕宗悫之长风()(3)舍簪笏于百龄()(4)叨陪鲤对()(5)今兹捧袂()(6)盛筵难再()2.阅读课文第6、7段,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1)三尺微命(__________)
(2)慕宗悫之长风(__________)
(3)舍簪笏①于百龄②(①这里代指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4)接孟氏之芳邻(__________)
(5)叨陪鲤对(__________)
(6)今兹捧袂(__________)
(7)杨意不逢①,抚②凌云而自惜③(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8)钟期既遇(__________)
(9)胜①地不常,盛筵难再②(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10)梓泽丘墟(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
(11)敢①竭②鄙怀,恭疏③短引④(①谦辞,__________。

②使动用法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

(1)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判断句。

无标志判断句)
(2)奉晨昏于万里。

(状语后置句,“奉”的状语“于万里”后置。

“于”是状语后置的标志)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脱胎于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但前者更为出色,请赏析这一句。

这是全文的文眼句,历来被视为千古绝唱。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

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

两句一动一静,有声有色,意境深远。

四个简单的景物,通过“齐飞”“一色”点睛,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成为千古名句。

2.揣摩、赏析下列名句。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

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
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

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

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

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3.骈文讲究辞彩华章,多用典故,分析本文是如何用典的。

(1)言简意赅,含蓄有味——明用。

所谓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将其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大,变为泛指。

《滕王阁序》中的“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天柱高而北辰远”等句中的用典即属明用典故。

“龙光”之典见于《晋书•张华传》,张华因斗、牛二星间有紫气照射而在地下掘得龙泉、太阿两剑,两剑的夺目光芒即龙光。

“徐孺”之典见于《后汉书•徐穉传》,东汉名士陈蕃任豫章太守时不接来客,惟因家贫在家种地而不肯做官的徐穉来访,才设一睡榻留宿。

“紫电”之典见《古今注•舆服篇》,吴大皇帝有宝剑六把,其二名紫电。

“清霜”之典见《西京杂记》,汉高祖斩白蛇用的剑,12年磨一次,剑刃锋利如霜雪般白亮。

“天柱”之
典见《神异经》,昆仑山上有铜柱,其高入天,称为天柱。

“北辰”之典见《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里指北极星,喻指国君。

以上明用的典故,实现了表达上“意婉而尽,藻丽而富,气畅而凝”(刘勰《文心雕龙》语)的效果,可谓言简意丰,辞约蕴寓。

(2)隐括旨义,旨冥句中——暗用。

暗用指引典不直录原文,而化成自己的语言,使典故贴近语境,又不违原意,起到恰当而曲折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效果。

《滕王阁序》中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孟尝高洁,空余抱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等句的用典即属暗用典故。

“冯唐”“李广”两典见《史记》,“梁鸿”“孟尝”两典见《后汉书》。

这几个典故比较熟悉,不再详解。

“贪泉”之典见《晋书•吴隐之佳》,广州北20里的石门有水叫贪泉,据称人饮此水必起贪得无厌之心,吴隐之至此,取泉水饮,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涸辙”之典见《庄子•外物》,此为语典,车辙无水,故曰涸辙,此处喻穷困的境遇。

“阮籍”之典见《晋书•阮籍传》,身处魏晋间的阮籍,因不满于司马氏,便以饮酒来掩饰自己,以免被害,他常自己驾车外出,也不顺着路走,当前面有什么障碍不能前进时,就痛苦着回来。

以上这些典故,或事或语,均由王勃化用为自己的语言,而用典中所蕴涵的却是作者不为当世所用的自怨自叹的复杂情感。

但又由于王勃借用了“贪泉”“涸辙”之典,把自己强行振作、不甘颓废的信念表露无遗。

(3)说古喻今,比况自身——化用。

化用即点化后使用。

这是一种作者将叙事详备,文字较长的事典合理化简点睛,以简驭繁地表达情感的用典方法。

《滕王阁序》中“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句即属典故的化用。

“杨意不逢”之典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汉朝杨得意禀告汉武帝,说《子虚赋》为司马相如所作,武帝召见相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而杨得意却仍做个掌管猎犬的小官。

“钟期既遇”之典见《列子•汤问》,上古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只有钟子期知其音。

以上两个化用典故,涵蕴深刻。

只有26岁的王勃受邀作序,但面对自己“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不禁兴尽悲来,又不便直说,乃妙笔生花,化用典故,虽说的是古,而喻的却是今,可谓比况自如,毫无斧凿之痕。

(4)多典浓缩,加强效果——连用。

连用是指作者为了加强表达效果而在一句之中驱遣几个典故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用典方式。

《滕王阁序》中典故连用的句子较多,下面仅举一例:“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句中连用四个典故,表明作者幸蒙阎公垂青,得以即席命笔,施展才华的感激之情。

“谢家宝树”之典见《世说新语•言语》,谢安问子侄们,人们为什么总希望子弟好?侄子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玉树即宝树,比喻不辱门庭的好子弟。

“孟氏芳邻”之典见《烈女传•母仪篇》,据说孟母为教育儿子而三迁择邻。

“鲤对”之典见《论语•季氏》,孔子曾立于庭中,其子孔鲤“趋而过庭”,孔子教诲他应学习《诗》《礼》。

“龙门”之典见《后汉书•李膺传》:“膺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以上四个典故在句中连用,极恰当地表达出了年轻的王勃受宠若惊而又自怨自叹的复杂心理,而且这几个用典或正或反,给人以一气贯之的畅快淋漓之感。

以上明用的典故,实现了表达上“意婉而尽,藻丽而富,气畅而凝”(刘勰《文心雕龙》语)的效果,可谓言简意丰,辞约蕴寓。

4.为什么说《滕王阁序》是千古名篇?
诗与画的统一;景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环境与气氛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

这是本文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

1.下列画线词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徐孺(rǔ)棨戟(qǐ)襜帷(wéi)星分翼轸(zhēn)
B.萦回(yíng)胜饯(jiān)涸辙(hé)钟鸣鼎食(dǐng)C.东隅(yú)请缨(yīng)猖狂(chāng)衡阳之浦(fǔ)D.暇日(xiá)雨霁(jì)邺(yè)水遥襟甫畅(fǔ)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舛:乖违、不顺
B.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等:等到
C.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狂:狂放、不拘礼法
D.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彩:日光
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雄州雾列B.宾主尽东南之美
C.他日趋庭,叨陪鲤对D.俊采星驰
4.比较下列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奉宣室以何年③老当益壮
②处涸辙以犹欢④穷且益坚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5.“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句话依次涉及的历史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谢灵运李白陈子昂B.梁孝王陶渊明曹植谢灵运
C.屈原贾谊陶渊明曹丕D.贾谊冯唐谢灵运陶渊明6.对下列语句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写自己闯入聚会,委婉含蓄、谦逊而又不卑不亢,恰到好处。

B.“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两句是虚写,表面上是“看”“望”,实际上是在想,此处用的是双关手法,十分巧妙。

C.“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两句含蓄地写出了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情意绵绵。

D.“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典故随手拈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7.下列说法,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列星)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②三秋,秋季。

这里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③“紫电清霜”中的“紫电”是宝剑名,“清霜”指剑。

④“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中的“潘”指潘岳,“陆”指陆机,他们都是南朝人。

钟嵘的《诗品》中说:“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⑤“台隍枕夷夏之交”中的“夷”指北方少数民族,“夏”即华夏,指古扬州地区(现在江苏江西安徽一带)。

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③⑤D.①②⑤
8.如果你是一位导游,请为滕王阁风景区写一段介绍性文字。

要求:注意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相结合;运用修辞手法;不超过100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游石门诗序
【东晋】慧远
石门在精舍南十余里,一名障山。

基连大岭,体绝众阜。

辟三泉之会,并立而开流,倾岩玄映其上,蒙形表于自然,故因以为名。

此虽庐山之一隅,实斯地之奇观。

皆传之于旧俗,而未睹者众。

将由悬濑险峻,人兽迹绝,径回曲阜,路阻行难,故罕经焉。

释法师以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因咏山水,遂振锡而游。

于时交徒同趣,三十余人,成拂衣晨征,怅然增兴。

虽林壑幽邃,而开涂况进;虽乘铖履石,并以所悦为安。

即至,则援木寻葛,历险穷崖,猿臂相引,仅乃造极。

于是拥胜倚岩,详观其下,始知七岭之美,蕴奇于此: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峦阜周围以为障,崇岩四营而开宇。

其中则有石台、石池、宫馆之象,触类之形,致可乐也。

清泉分流而合注,渌渊镜净于天池,文石发彩,焕若披面,柽松芳草,蔚然光目。

其为神丽,亦已备矣。

斯日也,众情奔悦,瞩览无厌。

游观未久,而天气屡变:霄雾尘集,则万象隐形;流光回照,则众山倒影。

开阖之际,状有灵焉,而不可测也。

及其将登,则翔禽拂翮,鸣猿厉响,归云回驾,想羽人之来仪;哀声相和,若玄音之有寄。

虽仿佛犹闻,而神以之畅;虽乐不期灌,而欣以永日。

当其冲豫自得,信有味焉,而未易言也。

退而寻之,夫崖谷之间,会物无主。

应不以情而开兴,引人致深若此,岂不以虚明朗其照,闲邃笃其情耶?并三复斯谈,犹昧然未尽。

俄而太阳告夕,所存已往,乃悟幽人之玄览,达恒物之大情,其为神趣,岂山水而已哉!于是徘徊崇岭,流目四瞩;九江如带,丘阜成垤。

因此而推,形有巨细,智亦宜然。

乃喟然叹:宇宙虽遐,古今一契;灵鹫邈矣,荒途日隔。

不有哲人风迹谁存应深悟远慨焉长怀各欣一遇之同欢感良辰之难再情发于中遂共咏之云尔!
(《中国古籍全录•历代游记选》)1.对下列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虽庐山之一隅隅:角落B.而开涂况进涂:道路C.闲邃笃其情耶笃:沉重D.宇宙虽遐,古今一契遐:久远2.对文中加粗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有哲人/风迹谁存/应深悟远/慨焉/长怀/各欣/ 一遇之同欢/感良辰之难再/情发于中/遂共咏之云尔
B.不有哲人/风迹谁存/应深悟远/慨焉长怀/各欣一遇之同欢/感良辰之难再/情发于中/遂共咏之云尔
C.不有哲人风迹/谁存应深悟远/慨焉/长怀各欣一遇/之同欢感良辰之/难再情发于中/
遂共咏之云尔
D.不有哲人/风迹谁存/应深悟远/慨焉长怀各欣一遇之/同欢感良辰之/难再情发于中/
遂共咏之云尔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介绍了石门的地理位置、命名由来,说明其不为人知的原因。

接着记述了游历的过程,描绘了石门景色的奇丽多变,写出了眺览的乐趣。

B.文中有“交徒同趣,三十余人”及“情发于中,遂共咏之云尔”的字样,由此可以得知,这次庐山之行人数众多,而且大家游山玩水,吟诗唱和。

C.文章后面两段由写景转为思考自然给人的启示。

在慧远看来,自然山水会因为游者的感情而增添情致,那些幽隐之人神秘的感悟,通达永恒事物的至深之情,都是眼前美丽的山水赐给的禅趣。

D.本文文辞优美,句子骈偶,末段阐发佛教思想,带有晋代特有的玄学风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日也,众情奔悦,瞩览无厌。

(2)当其冲豫自得,信有味焉,而未易言也。

【201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

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

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
转不甚晓。

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

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

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

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

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


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

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

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

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

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

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

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

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

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余宰.沭阳二年宰:治理
B.说当时决.某狱决:打开
C.代为治.筐箧治:备办
D.奉.母闲居奉:侍奉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4.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