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0年3月高三全省第2次在线大联考纯word版(含答案+全解全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2020年3月高三全省第2次在线大联考
历史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代的分封,就其对象而言有两种:一是对周以前各地原有方国进行的分封,另一种是对周王子弟、同族和功臣等的分封。

这种做法
A.使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承认了原有地方势力的政治地位C.实现了周朝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消除了原有地方势力构成的威胁2.汉孝惠帝时规定,“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吏”。

汉武帝时商人则身居要职,如任用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任用桑弘羊主持计算。

汉武帝此举
A.废除了重农抑商政策B.规范了商人的行为
C.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D.体现重武轻文政策
3.在我国古代,婚嫁双方一般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一而终”的传统婚嫁习俗。

《唐律·户婚》规定,子女未征得家长同意,已经建立了婚姻关系的,法律予以认可。

同时还规定,夫妻“义绝则离”。

据此可知,唐朝
A.婚姻观念比较开放B.冲破理学观念束缚
C.主张婚姻自由平等D.婚嫁讲究门第观念
4.万历新政十年间,张居正主持国政,推行一系列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整顿和改革措施。

《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张居正的这些举措
A.对专制皇权构成了威胁B.削弱中央和地方的守旧势力
C.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D.对制约相权起到一定的作用5.《南京条约》签订后,为了对中国市场进行产品倾销,外国商人开始在中国本土雇用一批中间人,继续沿用商馆中“买办”的名称。

中美《望厦条约》中规定,雇觅及延请
买办等事宜,由外商和中国人直接商议,中国的地方官员不得干涉。

由此可知,“买办”的产生
A.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妨碍了外国和清政府的联系
C.结束了十三行独揽外贸局面D.对中国半殖民地化影响深远
6.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指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则且必可共废之”。

这一主张在19世纪末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制度B.借鉴了西方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说C.否定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D.提出了变革政治制度的理论根据7.《清室优待条例》规定:清帝称号不变;每年由民国政府给予400万元;清帝仍居皇宫,以后移居颐和园;原有私产由民国政府保护等。

革命派认为这一做法难以接受,汪精卫等人则认为这一做法保留的不过是“虚名”,“共和目的已达,其他枝节似可从宽”。

1912年2月6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该条例。

《清室优待条例》的通过A.导致辛亥革命半途而废B.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
C.客观上促成了清帝退位D.顺应了当时君主立宪的要求
8.据史料记载,北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中包括对某些工业企业提供资金、技术的支持和帮助,组织参加并举办国际展览会等。

上述举措
A.促使民族工业产品质量得到极大提高
B.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C.有利于加强民族工商业的对外竞争力
D.推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全面接轨
9.1938年5月,全面抗战已进行了10个月,为总结抗战经验和教训,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一文。

文中写道:抗战的胜败“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得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毛泽东上述结论是基于中日双方的
A.基本特点B.人口数量C.外部力量D.军事实力
10.
表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及比重(%)
上表说明当时我国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方针时,着眼于处理
A.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关系B.农民利益与工人利益的关系
C.沿海建设与内地建设的关系D.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11.“自然法之父”西塞罗认为:“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过像神一样的生活。

”能印证此观点的是古罗马
A.推行罗马法B.实行人人平等
C.提倡理性主义思想D.宣扬人文主义思想
12.有历史学家认为,大不列颠工业革命是“自发的,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但历史学家苏普莱则说:“在工业革命初始阶段,政府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尽管这种作用是间接性的”。

这种“间接性作用”主要应指政府
A.制定了一系列工厂法B.打击垄断行业
C.提供广阔的商品市场D.建立专利制度
13.下图所示为1870—1910年的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吨)。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
A.世界贸易额获得巨大增长B.航运费用大幅度下降
C.水上交通工具逐步实现变革D.世界呈现多中心格局
14.1933年,美国成立公共工程管理局,主要从事大学、医院、公路和城市供水工程等公共工程的建设。

1933年11月,又增设国民工程管理局,解决了426.4万失业者及家属的生活,兴建扩建学校4万所,铺设污水管道1200英里,建造机场469个,修建公路
25.5万英里。

美国政府的上述举措
A.遵循了美国传统的经济理念
B.实现了美国社会的充分就业
C.较好改善了美国民众的生活
D.赢得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支持
15.1953年,苏联诗人别尔戈丽茨在本国某刊物上发表《关于抒情诗的对话》,指出“我们很多诗篇缺乏主要的东西,没有人情味,没有抒情主人公”。

不久该刊物一改往日遵循官方节日传统的做法,在当年的5月1日第一版上刊登了整整一栏爱情诗。

这一反传统的文学流派当属
A.“愤怒青年”B.“黑色幽默”
C.“垮掉的一代”D.“解冻文学”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题,共55分。

16.(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文运动领袖柳宗元(773—819),大力宣扬“道”在文章中的作用,提出了“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

然而这个被反复强调的“道”,已大不同于汉儒建立的儒学体系,在他的友人韩愈看来,“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而是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

柳宗元却明确提出“文者以明道”的原则,强调文章要有“辅时及物”的作用,即能够针对现实,经世致用。

随着对佛学的深刻认识,柳宗元进一步援佛入儒、统合儒释,置韩愈的指责于不顾。

魏晋产生的骈文,至唐代更加重视形式主义和辞采的华美,成了“明道”的障
碍,要完成“明道”使命,必须选择适宜的形式。

许多人崇古倾向严重,主张学用古体散文体,包括韩愈也持这种观点。

而柳宗元主张改变“道”的载体,站在文学发展史的高度坚决反对“荣古陋今”的错误观点,用大量的事实为新体古文正名。

——摘编自夏卫平《柳宗元的创新意识》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及主要目的。

(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柳宗元与韩愈主张的异同。

(6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 1985—1989年部分国家按人口平均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单位:美元
——摘编自《世界经济年鉴1993》材料二“十二五”时期,2014年与2010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从40.2万亿元增至63.6万亿元;按美元折算,从6万亿美元增至10.4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占全球经济比重由9.2%上升到13.3%。

2011—2014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

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2010年的4300美元提高至2014年的7380美元。

扣除价格因素,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7.9%和10.1%。

物价保持基本稳定,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水平逐年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摘编自《“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2015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三国人口平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总体特征及基本原因。

(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十二五”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5分)
18.(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戴高乐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到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年建立)初期这段时间逐步形成的,这既是法兰西民族在战败之后民族复兴呼声的体现,也是法国在处理战后国际关系时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

戴高乐主义具体体现为:第一,坚持发展法国独立的核力量,努力摆脱美国的核保护伞。

第二,果断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积极发展独立的军事防卫体系,争取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独立的发言权。

第三,积极发展“法德联盟”,以此为基础巩固和加强欧洲经济共同体,坚决抵制英国加入欧共体,从而防止美国利用英国控制欧洲。

第四,发展独立的对苏关系,用“缓和、谅解、合作”的外交政策替代冷战与对抗,增强在美苏对抗夹缝中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戴高乐主义在第五共和国时期一直被延续发展着,这说明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戴高乐主义的内涵及其产生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戴高乐主义。

(4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晚清之季,谈者率自称我民族曰“睡狮”,曰“病夫”,此又不知别白之说也。

夫“睡”与“病”不同。

睡者精力未亏,蹶然兴起,犹可及人;病者不然。

晚清之季则病也,非睡也。

且其病又入膏肓,非轻易所能拔除。

异族统治垂三百年,其对我国家、社会、文化生机之束缚与损害,固已甚矣。

然中国以二千年广土众民大一统之局,“王室”为其客观之最高机关,历史沿袭既久,则骤变为难。

又况自明以来六百年,政府无宰相,“王室”久握独裁之权,则激变又难。

……此为晚清革命之难局。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为历史上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大事表。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答案+全解全析
1.B【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巩固国家政权,进行有效统治,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周王的子弟与功臣,而对于周王朝控制下的方国势力,由于周王朝本身实力有限,不得不通过分封的方式承认方国势力在新兴王朝中的政治地位,故选B。

A项“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项“直接控制”、D项“消除”表述均不符合史实。

2.C【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出兵匈奴,连年战争消耗,引发了经济困难,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汉武帝任用商人为官,进行经济改革,故选C。

A说法与史实不符;B与材料无关;D不符合史实。

3.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与传统婚嫁习俗相比,唐代的婚姻观念较为开放,故选A。

B选项错误,宋代出现理学;C选项中“平等”表述不妥;D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洪武十三年废除丞相之后,明朝缺乏一个管理庞大官僚系统的行政中枢,导致国家机关办事效率低下,极度依赖于君主本人的勤政和明断,同时,官僚系统内部的相互制约和监督逐渐演变成相互推诿和相互倾轧。

据材料中的“一号令为主。

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可知,张居正改革利于行政办事效率的提高,故选C。

5.D【解析】从材料信息看,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买办。

买办成为洋商在华的代理人,成为西方国家侵略和控制中国的有力工具,对中国半殖民地化影响深远,故选D项。

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买办受雇于外商并协助其在中国进行贸易活动,并不妨碍外国和清政府的联系,B项错误;十三行独揽外贸局面结束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不是因为“买办”的出现,排除C项。

6.D【解析】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这促使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迅猛发展,维新思想家要求变革政治制度,这也引起了保守势力的仇视和反对。

材料从根本上否定了
君主专制制度的合法性,为政治制度的变革提出了理论依据,故选D项。

7.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室优待条例》的规定为清政府所接受,在此基础上,清帝下诏退位,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故选C项。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并没有半途而废,排除A项;《清室优待条例》和帝国主义在华利益没有关系,排除B项;当时革命成为时代潮流,排除D项。

8.C【解析】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风气大有改观,人们的爱国热情高涨,振兴实业成为一种潮流,所以当时的北洋政府也不得不顺应这一潮流,采取了一些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

但是,由于封建军阀掌握实权,加之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和内部军阀混战,使这些积极的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实际效果很有限。

A、B、D三项中的“极大提
高”、“根本变化”、“全面接轨”表述不妥,正确选项是C。

9.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第二阶段指的是1938年10月中国抗战进入的相持阶段。

考生应全面归纳促成这一结论的各种因素,不应以偏概全。

正如毛泽东所说“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基本特点的总较量。

故选A。

10.D【解析】根据新中国成立后的基本国情,我国制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以改变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现状,从而带动和支持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也就是保证国家建设的同时,又注意逐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故选D。

11.A【解析】材料体现了西塞罗主张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罗马为了调节复杂的社会矛盾,创制了一系列法律,故选A。

B与史实不符。

C、D与题意不符。

12.C【解析】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爆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A、D均是直接作用,B与史实不符。

工业革命前,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原始积累,客观上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故选C。

13.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动力系统较为先进的汽船逐渐成为重要的航运工具,说明这一时期水上交通工具逐步实现变革,故选C项。

A、B、D不能从图中得出。

14.C【解析】根据材料“从事大学、医院、公路和城市供水工程等公共工程的建设”
“兴建扩建学校”“铺设污水管道”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和实行以工代赈,提供就业机会,对改善民众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是遵循传统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故A项错误;
材料中的措施虽然可以缓解失业问题,但不可能实现充分就业,故B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

15.D【解析】依据材料“1953年”“一改往日遵循官方节日传统的做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的逝世给长期处于政治高压下的苏联文学带来了一次“喘息”的机会,文学创作上也恢复了一定的自由,突破了只描写工业成就、歌颂英雄人物的固定模式,将爱情和追求个人幸福作为文学创作的主旋律,这股新的文学潮流称作“解冻文学”,故选D。

A、B、C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16.【参考答案】(1)安史之乱后,社会危机加重;三教呈现合一趋势;骈文的流行;唐朝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

(2分)目的:复兴儒学;为政治改革服务。

(2分)(2)同:将明道放在首位;提倡古文。

(2分)异:①对道的理解不同:柳宗元强调解决现实问题;韩愈强调正统的孔孟思想;②对宗教态度不同:柳宗元主张借助佛教和道教;韩愈主张摆脱佛教和道教的影响;③文体不同:柳宗元强调运用新体古文;
韩愈主张用古体散文体。

(4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题思路】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柳宗元生活的时代背景,从政治、思想、经济等角度分析说明。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2)问,从“期以明道”“吾所谓道”“主张学用古体散文体,包括韩愈也持这种观点”概括相同点;从对“道”的理解、对宗教的态度、文体等角度分析不同点。

17.【参考答案】(1)特征中国:呈增长趋势;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

(1分)日本、英国:80年代末稍有下降,但总体上稳步提高。

(2分)
原因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基础薄弱,人口基数巨大。

(2分)
日本:经济基础雄厚,总量大,政策调整,外部有利环境,人口增长速度慢。

(1分)英国:80年代放弃凯恩斯主义,实行货币主义政策。

(1分)
(2)科技创新;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关注民生,实行共同富裕政策;优化经济结构;实行控制人口的政策。

(5分)
【解题思路】(1)本问考查考生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整体把握和归纳能力。

由于过度强调行政手段对经济的调整作用,各种弊端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显现,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失灵,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入衰退和“滞胀”时期,随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本题还考查了考生对20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整体把握,分析原因时要结合基本国情阐述。

(2)本问主要考查考生对“改革开放”的理解。

到了21世纪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面临新问题,党和政府在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的同时,也不断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加以调整。

18.【参考答案】(1)反对美国霸权,维护自身独立地位;致力于欧洲一体化进程;主张东西方和解。

(3分)背景:二战中法国战败,致力民族复兴;战后美苏“冷战;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建立,法国经济发展。

(3分,答出3点即可)(2)戴高乐主义的实质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战后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掌握自己的命运,争取和维护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并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戴高乐主义是战后欧美矛盾的体现之一,是帝国主义阵营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4分)
【解题思路】第(1)问,“内涵”可依据材料中戴高乐主义的内容回答;“背景”可以结合二战中法国战败和战后国际形势等分析。

第(2)问,从戴高乐主义的实质以及对法国自身、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等角度进行评价。

19.【参考答案】论题:晚清社会不是“睡”而极易觉醒的社会状态,而是“病入膏肓”
的“病态”。

论述:政治方面,晚清专制统治体制落后而完备,不具备改造和更替的内部新兴力量;经济方面,晚清小农经济模式始终占主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处从属地位;阶级关系方面,晚清地主阶级守旧势力强大,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双重性”;思想文化方面,晚清正统思想为主流,主张变革和革命的思想无法成为民众的理论武器。

(12
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解题思路】考生首先应准确理解材料中钱穆先生的主要观点:封建社会晚期的清朝,实现社会进步和社会转型将会面临内外两种“积重难返”的困局,远远不是
“睡”而极易觉醒的社会状态,而是“病入膏肓”的“病态”。

关于晚清非“睡”而“病”的表现,考生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

20.【参考答案】示例
一、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期)
特点:赤裸裸的抢劫和掠夺。

如垄断性贸易、殖民屠杀、贩卖黑奴、争霸战争等。

影响:殖民国家获得了大量财富,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的发展和兴旺;
加剧了殖民地的落后,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
特点:进行商品输出,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影响: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攫取了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廉价原料,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亚非拉的殖民掠夺,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客观上冲击了这些地区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
特点:进行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影响: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资本主义国家控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命脉,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掠夺。

(11分)
【解题思路】首先,依据材料信息分析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阶段特征,以此作为新的时间尺度的划分标准,如工场手工业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每个阶段殖民扩张的特点不同,造成的影响也不同,这就是新的时间尺度的划分标准。

然后,依据所学概括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