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语文 专题四 慢慢走 欣赏啊 文本15 林黛玉进贾府学案 苏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15 林黛玉进贾府 学习目标 1.认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特点及作用。

2.通过揣摩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敕.造( ) ②阜.盛( ) ③绾.
着( ) ④盥.沐( ) ⑤錾.银( ) ⑥宫绦.
( ) ⑦瞋.视( ) ⑧厢庑.( ) ⑨懵.
懂( ) ⑩翠幄.( ) ⑪漱.盂( ) ⑫敛.
声( ) ⑬放诞.( ) ⑭罥.烟眉( ) ⑮纨绔..
( ) 答案 ①chì ②fù ③wǎn ④ɡuàn ⑤zàn ⑥tāo ⑦chēn ⑧wǔ ⑨měnɡ ⑩wò ⑪shù ⑫liǎn ⑬dàn ⑭juàn ⑮wán kù
(2)多音字
①肖⎩⎪⎨⎪⎧ 不肖.( )姓肖.
( ) ②症⎩⎪⎨⎪⎧ 症.结( )症.候( ) ③伺⎩⎪⎨⎪⎧ 伺.候( )伺.
机( ) ④屏⎩⎪⎨⎪⎧ 屏.气( )屏.风( ) ⑤攒⎩⎪⎨⎪⎧ 攒.至( )积攒.( ) ⑥度⎩⎪⎨⎪⎧ 忖度.( )长度.( )
答案 ①xiào/Xiāo ②zhēnɡ/zhènɡ ③cì/sì ④bǐnɡ/pínɡ ⑤cuán/zǎn ⑥duó/dù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殉( )徇( )
峋( ) (2)⎩⎪⎨⎪⎧ 嫡( )谪( )摘( )
答案 (1)殉情/徇私枉法/瘦骨嶙峋 (2)嫡亲/贬谪/指摘
二、词语积累
1.理解运用
(1)不经之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顾盼神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敛声屏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雕梁画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

(2)目光流动之间,神采飞扬。

形容目光炯炯有神,神态动人。

(3)抑制语声和呼吸,用来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4)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常用来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社会上有少数人爱传播小道消息,他们把不经之谈....
猎奇为新闻,甚至扩散谣言。

( ) (2)听几个日本市民回忆当时大地震发生时的情景,他们说当时真是吓坏了,站在那里顾盼神...飞.
,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

( ) (3)因为“楼霸”多和物业公司勾结,很多居民为了“日后安生”而选择敛声屏气....,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犯罪分子。

( )
(4)舅舅家有一幅书法家写的字,写得特别好,雕梁画栋....
、气势万千。

( ) 答案 (1)√ (2)× “顾盼神飞”形容目光炯炯有神,神态动人,与“吓坏了”的语境不合 (3)× “敛声屏气”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句中语境为“忍气吞声” (4)× “雕梁画栋”形容建筑,不能用来形容书法
2.辨词填空
(1)委屈·委曲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使人受到委屈。

委曲:(曲调、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的,曲折;事情的底细和原委;勉强服从。

①在物业纠纷中,业主总是处于弱势地位,面对“霸王物业”只能息事宁人、________求全。

②该公司有关领导称,员工都是很理智的,如果有什么诉求和想法,就会去找领导,不会把
自己受到的________发泄到工作中来。

答案①委曲②委屈
(2)荒诞不经·不经之谈
荒诞不经:形容虚妄离奇,不合情理。

强调不近情理。

不经之谈: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

侧重于言语没有根据。

①____________的故事发展到这一步,我们可以说已经达到它的极致了。

②现在有种看手相的书,里面大都是些____________。

答案①荒诞不经②不经之谈
三、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1)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2)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3)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4)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5)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2.课外名句——《红楼梦》中的诗词
(1)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等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好了歌》
(2)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吟》
(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自题一绝》
(4)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葬花吟》
(5)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枉凝眉》
一、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1763或1764),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

从曹雪芹的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

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侍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

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

由此可见曹家当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的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

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贵族生活。

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

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曹雪芹的父亲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后又遣回北京,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

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竟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主要作品:《红楼梦》。

现在流传的《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其中前八十回绝大部分出于曹雪芹的手笔,后四十回相传为高鹗所作。

二、背景展示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的一部古典小说,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

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

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

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

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性质的一部小说,不仅写尽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众生相,展示了贾府由盛到衰的发展过程,也细致
刻画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小说人物画廊。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进贾府”的故事,跟随林黛玉去领略贾府的繁华,了解贾府的主要人物。

下面是本文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回答图后问题。

(1)文章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来串联全文,请根据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发展模式来概括情节,在图中①②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2)初见宝玉是故事的高潮,从肖像、服饰、神情、性格、言语、动作等方面对宝玉进行了详尽的描绘,请结合文章内容,在图中③④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答案①拜见贾母及众人②初见王熙凤③多情、常笑④不通世务、偏僻、无能、不肖
(一)环境描写赏析
1.阅读课文第1、8、9段,思考:贾府的环境有什么特点?作者描写贾府的典型环境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特点:与别家不同。

①气势煊赫,更气派。

大石狮子、兽头大门、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②门禁更森严。

守门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十来个;不是随随便便坐
在那里,而是“列坐”,排列整齐;穿着不是随随便便,而是华冠丽服。

③内外有别,等级分明,礼规繁琐。

轿子进入荣府,“一射之地”就要换成小厮来抬,到了垂花门,小厮也要退出,由众婆子搀扶进去,到了正房大院才由丫头迎进屋内。

④地位更特殊高贵。

“荣禧堂”是皇帝亲笔所书,对联是权贵所写。

耳房的陈设布置一派富贵、奢华之气。

(2)作用:①显示了贾府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②揭示出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③为书中的主要人物提供一个活动的环境,也间接地暗示了宝黛爱情悲剧性结局的社会必然性。

(二)人物形象赏析
2.文中对王熙凤的形象刻画得很成功,请结合文章概述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并说说文章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性格特征:泼辣热情、年轻貌美、刁钻奸诈、世故圆滑、精明能干、巧于逢迎。

(2)刻画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①肖像描写。

穿着:与众姑娘不同——华丽。

头饰:头上、项上——珠光宝气。

裙饰:全身上下衣裙华贵而绚丽。

容貌: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姿容俏丽。

②语言描写。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体现出她着意恭维、察言观色、机变逢迎、能说会道、投合贾母心意的特点,显示出她邀宠取幸的本领。

回王夫人和嘱咐黛玉,表明她在荣国府的地位以及管家的才干,不仅深得贾母欢心也受到王夫人的赞许。

③动作描写。

先是笑道;继而拭泪——因为提到黛玉的母亲,王熙凤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悲伤,所以便抢先“用帕拭泪”;最后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了这个感情的转变。

入木三分地描绘了她的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本领,也揭示了她有在贾府中得宠的条件。

侧面描写:①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然后才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难怪黛玉纳罕,觉得与那些“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人们相比,实在是“放诞无礼”。

这正说明王熙凤在贾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②贾母:“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老祖宗”能够用这样戏谑的语言对待的人实在不多,除了说明王熙凤性格泼辣之外,更说明她是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

3.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贾宝玉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叛逆性、追求平等自由、尊重欣赏女子、追求爱情自由的封
建社会的富家公子。

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刻画:(1)出场前的侧面描写。

一是王夫人在嘱咐林黛玉时说贾宝玉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二是林黛玉原先在自己家时曾听母亲说,贾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贾府内外这些贬斥贾宝玉的话,充分表现了他反封建的叛逆性格。

(2)出场后的肖像描写。

作者首先从黛玉眼中所见来着力描写宝玉的外貌,先写衣着打扮,后写神态表情。

在黛玉看来,宝玉并不是什么“惫懒人物”,而是一个眉目清秀、英俊多情、温柔敦厚的年轻公子,并一见如故,产生亲切感。

(3)《西江月》二词的总结。

这两首词模拟封建正统人物的口吻,似贬实褒,对宝玉进行赞颂。

表面上是用世俗的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

他不愿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因此被人们看作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他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因此被人们看作是“行为偏僻性乖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因此被人们看作是“富贵不知乐业”“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

这些他都与传统道德背道而驰。

可见“顽劣”“乖张”的叛逆是其主要性格特征。

(4)摔玉的情节。

在别人看来是他的“命根子”的通灵宝玉,贾宝玉自己却完全不放在心上,这是贾宝玉对封建思想不满和反抗的一种形式,摔玉的情节也表现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举止有礼、应对有度、虑事周全、谨慎自尊、细心机敏的封建时代少女形象。

(1)众人眼里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体现出林黛玉体质的病弱和不足。

(2)王熙凤眼里的黛玉:文中王熙凤的语言突出了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

(3)宝玉眼里的黛玉: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又工笔细描,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

(4)大舅母苦留她吃晚饭,黛玉笑着推辞:“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

望舅母容谅。

”作者给黛玉安排的辞令,丝丝入扣,不正面否定长辈的话,而是先表感激之情,再说原因,让长辈自行取消前议。

(5)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

’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

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可见黛玉已经意识到先前实话实说有不谦之嫌,马上留意改口。

(6)黛玉的言谈举止,表明其教养非同一般。

对黛玉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处处表现她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了她“寄人篱下”的心境。

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

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
有很强的自卑感。

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5.在人物的描写手法上,本文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介绍人物有详有略。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有实有虚。

个性鲜明的外貌描写(肖像、衣着),个性化的语言、情态、行为动作描写,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

(3)有的单独介绍,有的集体介绍。

(4)不同人物,出场不同。

有的是在人物出场之后再通过语言、行动等描写来表现其性格特点,如贾母;有的则是在人物出场之前就作了侧面描写,充分铺垫,在人物出场之后再作正面直接描写,刻画其性格特点,如贾宝玉;有的人物是只见其形不闻其声,如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有的则是未见其形而先闻其声,如王熙凤。

(5)充分运用对比手法。

人物描写上有主要人物出场的对比,显示了人物的地位和身份的不同;肖像描写上有王熙凤与贾氏三姐妹的比较(“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也有宝玉、黛玉肖像的对比;人物服饰上有贾氏三姐妹、王熙凤、贾宝玉之间的对比;人物语言上有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体现各自身份的对比;等等。

当宝玉见到黛玉后,宝玉问对方有没有玉,黛玉说:“我没有那个。

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宝玉听了,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

对于宝玉的摔玉行为,有人认为反映了宝玉的平等意识,有人认为它暗示了小说中黛玉和宝玉的悲剧性结局,有人认为表现了宝玉的叛逆精神,你怎样理解宝玉的摔玉行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这反映了宝玉的平等意识。

在一个有着崇拜玉石文化的国度,玉是一种形象装饰,也是一种健康图腾,承载着如意、长寿、平安、吉祥之类的复杂寓意。

玉在人们的心目中总是晶莹、明洁、美丽的,许多美好的东西都用“玉”字来形容。

而对于这位衔玉而生的“混世魔王”,玉该如何定义?那是生命与身份的象征啊!然而,宝玉恰恰是一个不重身份与出身的人,他希望与所有的人平等相处,而最不愿意别人对他高看一眼。

(观点二)暗示了小说的悲剧性结局。

在“金玉”配与“木石”配之间,玉作为一种道具、一种符号,诠释着一种玉石俱焚的命运——为守护一份爱情,黛玉死了,宝玉出家了。

宝玉的摔玉行为,暗示着他和黛玉之间的差异,暗示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不般配的,注定要以悲剧收场。

(观点三)表现了宝玉的叛逆精神。

玉在小说中具有象征意义,贾政等人希望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承载补救封建社会之天的希望,成为一个对国家社稷有用的“宝玉”。

但是宝玉对功名利禄的厌恶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他的所为与父亲的希望背道而驰。

摔玉表现了他对封建政治观念、正统观念的叛逆。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

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是指按下、贬低。

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林黛玉进贾府》中对贾宝玉的描写就采用了这种手法。

出场前的侧面勾勒——王夫人的一番嘱咐;出场后的肖像描写;《西江月》二词的总结,正文反作、似贬实褒就是这种手法的具体运用。

技巧点拨
1.“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

古人作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

《战国策》中有一段“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文章开头写冯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闹待遇、发牢骚,简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作者把他贬抑到最低处。

然后却笔锋一转,写他如何为孟尝君经营“三窟”,写出了他非凡的才能。

开头的“抑”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

2.运用这种方法,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

3.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应重在后扬。

抑,起的是衬垫作用。

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摩。

迁移运用
从你身边选一样植物,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近了,我不禁哑然——那不是什么玫瑰花,只是刺梨花,只是刺梨花而已。


瓣稀稀的,薄薄的,连色彩都是那么浅淡!
让我惊奇的是,它被遗弃在沟旁、路边,饱经风霜却能昂首挺胸。

刺梨花比不上玫瑰花的清香与娇艳,不会被人拥入怀中、置于案头,但它能结出刺梨儿,做药,做茶,在默默中奉献自己的所有。

它不像玫瑰那样活得轰轰烈烈,虽然平平淡淡,却也堂堂正正地生活;从未有过惊天动地的举动,只是在默默中奋进。

这样的人生不也一样有意义吗?
我蹲下身去,摘了两朵刺梨花捧在手心里,感觉它同玫瑰花一般美丽。

不,它比玫瑰花还美丽。

一、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黛玉美丽、聪慧又品质高洁、孤高自许。

在礼教森严,人际关系势利而冷酷的贾府中,她深感自己寄人篱下的地位,时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黑暗的环境、个性的压抑,她的内心蕴积着反抗的情绪。

在蔑视权势、渴望自由的思想基础上,她被贾宝玉视为从来不讲“混帐话”的知己。

她与宝玉的爱情带给她更多的痛苦与眼泪。

“金玉良缘”的传说,使她疑虑、忧郁。

种种现实,她人前以自矜维护着自尊,把自尊作为弱者的武器;人后“不是愁眉,便是长叹”,落花和眼泪成为她悲苦命运的象征。

运用示例“当不能改变环境时,就改变自己”,此中蕴涵着人生哲理;“当不能改变他人时,就改变自己”,内里分明显出些奴才气息。

而林黛玉,一个美丽、聪慧、体弱多病的女子,寄居在礼教森严、人情势利的贾府。

生活不自由,爱情被打破,她用自己的坚强、自己的矜持维护着自己的尊严,把自尊作为弱者的武器,她不能改变他人,她也不去恭顺地改变自己。

人活着就要活出尊严,人活着就要活出志气,多些骨气,少点儿奴气。

二、课外素材
张爱玲:写就一生的美丽与苍凉
张爱玲创造了一个奇异的末世世界,里面有关于家族与民族太多的回忆,像重重叠叠复印的照片,是错综复杂不讲理的过去。

家传的首饰,出嫁时的花袄,言说着沧海桑田、浮生若梦的历史谶语;在阴阳交界的边缘上,感受着历史隧道里古墓式的清凉,虚眯着眼睛看着阳光,却走不进这光芒里去。

华丽而苍凉的感觉,华丽而衰败的布景,这是挽歌里的末世。

赖雅去世时,张爱玲四十七岁,但她更像个沧桑的老人,越发孤僻离群,对琐碎的世事置之不顾,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建筑师林式同,几乎成了唯一与张爱玲有直接联系的人。

1995年9月初,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附近的一栋小型公寓里,张爱玲去世六七天后才被人发
现,她躺在一张行军床上,身穿一件赭红色的旗袍。

9月30日,在她“七十六岁冥诞”这天,她的骨灰被撒向太平洋,同时还撒祭了红白玫瑰花瓣,从此张爱玲永眠于深海。

选材感言林黛玉和张爱玲,两个风华绝代的女子,却也是写就一生美丽与苍凉的女性!
林黛玉赞
蒋和森
你是眼泪的化身,你是多愁的别名。

潇湘馆的竹影,用幽暗的绿色深染着你的眉尖,时代的大气,把浓重的忧郁渗入了你的灵魂。

幼丧父母、寄人篱下的命运,在你的内心结成解不开的隐痛。

大观园里的繁华热闹,只是愈益衬托出你心里的孤寂;别人家中的笑语温情,却又加重了你心里的悲酸;而靠着别人的怜悯和施舍来过日子,更是严重地挫伤了你的自尊。

于是,你叹身世如风吹落花,题素怨问谁解秋心?
依人为活的处境,只是使你的眼泪添多,并没有使你的骨骼变弯。

你依然“孤高自许”,爱说就说、爱恼就恼,从不知道“装愚守拙、随分从时”。

你“心较比干多一窍”,却无一点处世的“聪明”;你身为小姐胜千金,偏多忘闺门的守戒。

一切都随着你感情的流转任意而行。

你是那样的任情任性,然而又是那样的率直率真。

在你欺我诈、机心四伏的荣国府里,你紧张地注视着周围,唯恐有人对你怀有歧视和轻蔑。

于是,你多疑多感,多愁多病。

在你的胸中哀痛繁殖着哀痛,以致挤满得更加显得气量狭小。

没落的时代、没落的阶级,又造成了你浓重的哀伤。

“锦囊收艳骨”“冷月葬诗魂”,在你那如花正开的年岁,竟发出如此苍凉的人生咏叹!
然而,你并不向往空寂,而是一个对生活怀着强烈追求的人。

你把全部智慧都用于非“女儿本分”的吟诗,你更把整个生命投向违反礼教的爱情。

一个“混世魔王”闯进了你的生活。

他欣赏你的“孤标傲世”,他了解你的“风露清愁”;而你“从不劝他去立身扬名”,更使他对你怀着“深敬”。

于是,你成了真正挂在他身上的一块“通灵宝玉”。

如果失去你,他就要神魂颠倒、人事不知。

而你,也向这个封建家庭的“祸胎”,献上了一颗少女的心。

爱情,成了你生活中的太阳。

它给你幽暗的内心带来了光和热。

——可是,又有什么比
爱情给你带来更多的不幸和痛苦!
当你突破种种有形无形的障碍,使爱情发展得愈是深沉坚定,同时也就愈是加重地感到那压在爱情上的封建势力。

你虽然三番五次地取得了那个“逆子”的心,可是却一点也听不到封建家长的“意思”。

在爱情的道路上,你终于走完了你所能走到的最后一步,而停留在包办婚姻的门前。

你终于接触到痛苦的事实:你虽然可以把生命交给爱情,却不能把婚姻交给自己。

爱情,连结着你的生与死。

可是,你只能静待封建家长的决定。

你似乎没有看出:上面对你的“脾性儿”早已不满,甚至对你的外表也露出嫌意,更何况又知道了你还害着不可告人的“心病”。

于是,瞒消息,设计谋,封建势力在暗中对你发出狠毒的一击!
封建势力终于把你驱回到这个铁律的面前:不准有爱情!只准服从那一社会给妇女所规定的一切!
这是横在你脚下的唯一出路。

但是,难道可以在这条出路的面前低下头来?
你立刻做出了回答:焚旧稿,断痴情;求速死,抗浊世。

你有太多的怨恨,可是不知朝哪里倾吐;你有太多的话语,可是不知向谁去诉说。

当你逝去时,只是这样喊道:“宝玉,宝玉,你好……”
你,用充满眼泪的一生,唱出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歌。

读后启悟作者从多角度饱含感情地解读了林黛玉的“悲”:幼丧父母,寄人篱下是悲;多疑多感,多愁多病是悲;追求爱情,无法违反封建礼教是悲。

林黛玉的这些悲被作者解读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让人不得不顿生同情,倍感其哀。

再加上第二人称的巧妙运用,拉近了读者与林黛玉的距离,更亲切,更感人。

《论语》经典名句赏读
1.[原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赏析]孔子对《关雎》一诗的这个评价,体现了他的“思无邪”的艺术观。

《关雎》是写男女爱情、祝贺婚礼的诗,与“思无邪”本不相干,但孔子却从中认识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认为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有其可贵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