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国——精选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倭国
"倭"在日语中同"大和"一样都发音为"yamato","大和"一样为日本的别名。

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睿曾御封当时日本的君主卑弥呼为亲魏倭王。

直到7世纪后半叶(唐时期),倭国对外国号修正为日本。

元明天皇治世时,规定以「和」字替代「倭」字,并以开头附以「大」而始称「大和」。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倭国
外文名称
やまとこく
别称
大和
记载
论衡
目录1历史史料
2出土文物
3史料记载
4倭国对外外交
5倭国与日本国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史料
倭国,戚家军抗倭图也就是现在的日本国。

其国家的人称为倭(やまと)人,又称日本人、和人、大和人。

东汉《说文解字》【卷八】【人部】对倭字的解释是:顺皃。

从人委声。

《诗》曰:"周道倭遟。

""倭"在日文中同"大和"一样都发音为"yamato"和"大和"一样都代表日本民族的意思。

不过,后来,许多古代中国百姓把一些流浪海盗称为"倭寇"。

此时,倭"字因寇字而带有一定的贬义。

戚继光是著名的抗倭英雄。

其带领的"戚家军"令倭寇闻风丧胆。

折叠编辑本段出土文物
1784年,在日本九州博多湾口的志贺岛上,发现了一枚赤金方印。

金印2.8厘米见方,0.8厘米厚,上刻"汉倭奴国王"五字。

开始时,无人知晓这金印来历,经专家考证,才知这是一枚很有价值的中国汉印。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国使者来汉朝拜,光武帝赐使者金印紫授。

倭国王视这金印为权力象征,十分珍重。

后来,日本列岛发生内乱,国王害怕金印丢失,将其埋入地下。

后来,这位国王死了,国也不复存在,金印在地下埋了1700多年。

金印的重现,实属偶然。

1784年春天,志贺岛上一位名叫甚兵卫的农民在田里挖水渠,碰到一块大石头,搬开石头,发现有一堆卵石,清理卵石时发现了这枚金印。

后被藩主黑田齐隆用50两白银买去。

黑田也不知其来历,后经专家考证才知它的显赫身世。

日本国国宝--汉倭奴国王金印金印非常精美,蛇形纽,鳞状鱼子纹,阴文篆书,笔划饱满,方中有圆,章法平而不板,虚实相间,印面古朴、浑厚,为汉印之上品。

经鉴定,金印含金量高达95.1%,说明当时冶金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折叠编辑本段史料记载
折叠论衡
恢国篇
武王伐纣,庸、蜀之夷佐战牧野。

成王之时,越常献雉,倭人贡畅。

幽、历衰微,戎狄攻周,平王东走,以避其难。

至汉,四夷朝贡。

孝平元始元年,越常重译,献白雉一、黑雉二。

夫以成王之贤,辅以周公,越常献一,平帝得三。

后至四年,金城塞外羌〔豪〕良愿等〔种〕献其
鱼盐之地,愿内属汉,遂得西王母石室,因为西海郡。

周时戎狄攻王,至汉内属,献其宝地。

西王母国在绝极之外,而汉属之。

德孰大?壤孰广?
方今哀牢、鄯善、诺降附归德,匈奴时扰,遣将攘讨,获虏生口千万数。

夏禹倮入吴国,太伯采药,断发文身。

唐、虞国界,吴为荒服,越在九夷,罽衣关头,今皆夏服、褒衣、履舄。

巴、蜀、越嶲、郁林、日南、辽东、乐浪,周时被发椎髻,今戴皮弁;周时重译,今吟《诗》、《书》。

儒增篇
夫金之性,物也,用远方贡之为美,铸以为鼎,用象百物之奇,安能入山泽不逢恶物,辟除神奸乎?周时天下太平,越裳献白雉,倭人贡鬯草。

食白雉,服鬯草,不能除凶;金鼎之器,安能辟奸?且九鼎之来,德盛之瑞也。

服瑞应之物,不能致福。

男子服玉,女子服珠。

珠玉於人,无能辟除。

宝奇之物,使为兰服,作牙身,或言有益者,九鼎之语也。

夫九鼎无能辟除,传言能辟神奸,是则书增其文也。

异虚篇
使畅草生于周之时,天下太平,倭人来献畅草。

畅草亦草野之物也,与彼桑谷何异?如以夷狄献之则为吉,使畅草生于周家,肯谓之善乎!夫畅草可以炽酿,芬香畅达者,将祭灌畅降神。

设自生于周朝,与嘉禾、朱草、蓂荚之类不殊矣。

然则桑亦食蚕,蚕为丝,丝为帛,帛为衣,衣以入宗庙为朝服,与畅无异,何以谓之凶?卫献公太子至灵台,蛇绕左轮。

御者曰:"太子下拜。

吾闻国君之子,蛇绕车轮左者速得国。

"太子遂不下,反乎舍。

御人见太子,太子曰:"吾闻为人子者,尽和顺于君,不行私欲,共严承令,不逆君安。

今吾得国,是君失安也。

见国之利而忘君安,非子道也。

得国而拜,其非君欲。

废子道者不孝。

逆君欲则不忠,而欲我之行,殆吾欲国之危明也。

"投殿将死,其御止之不能禁,遂伏剑而死。

夫蛇绕左轮,审为太子速得国,太子宜不死,献公宜疾薨。

今献公不死,太子伏剑,御者之占,俗之虚言也。

或时蛇为太子将死之妖,御者信俗之占,故失吉凶之实。

夫桑谷之生,与蛇绕左轮相似类也。

蛇至实凶,御者以为吉。

桑谷实吉,祖己以为凶。

折叠汉书
玄蚕,乐浪,武帝时置,皆朝鲜,濊貉,句骊蛮夷。

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

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 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

尽免为民,俗犹羞之,嫁取无所雠,是以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辟。

其田民饮食以笾豆,均邑及内郡贾人,往往以杯器食。

辽东,吏见民无闭臧,及贾人往者,夜则为盗,俗稍微薄。

异于三方之外,故孔子悼道不行,设浮于海,欲居九夷,有以也夫!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折叠后汉书
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

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

其大倭王居邪马台国。

乐浪郡徼,去其国万二千里,去其西北界拘邪韩国七千余里。

其地大较在会稽东冶之东,与朱崖、儋耳相近,故其法俗多同。

土宜禾稻、麻布、蚕桑,知织绩为缣布。

出白珠、青玉。

其山有丹土。

气温暖,冬夏生菜茹。

无牛、马、虎、豹、羊、鹊。

其兵有矛、盾、木弓、竹矢,或以骨为镞。

男子皆黥面文身,以其文左右大小别尊卑之差。

其男衣皆横幅,结束相连。

女人被发屈纟介,衣如单被,贯头而着之;并以丹朱坌身,如中国之用粉也。

有城栅屋室。

父母兄弟异处,唯会同男女无别。

饮食以手,而用笾豆。

俗皆徒跣,以蹲踞为恭敬。

人性嗜酒。

多寿考,至百余岁者甚众。

国多女子,大人皆有四五妻,其余或两或三。

女人不淫不妒。

又俗不盗窃,少争讼。

犯法者没其妻子,重者灭其门族。

其死停丧十余日,家人哭泣,不进酒食,而等类就歌舞为乐。

灼骨以卜,用决吉凶。

行来度海,令一人不栉沐,不食肉,不近妇人,名曰"持衰"。

若在涂吉利,则雇以财物;如病疾遭害,以为持衰不谨,便共杀之。

建武中元二年,倭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

光武赐以印绶。

安帝永初元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

倭国桓、灵间,倭国大乱,更相攻伐,历年无主。

有一女子各曰卑弥呼,年长不嫁,事鬼神道,能以妖惑众,于是共立为王。

侍婢千人,少有见者,唯有男子一人给饮食,传辞语。

居处宫室、楼观城栅,皆持兵守卫。

法俗严峻。

折叠三国志
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

旧百馀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

从郡至倭,循海岸水行,历韩国,乍南乍东,到其北岸狗邪韩国,七千馀里,始度一海,千馀里至对马国。

其大官曰卑狗,副曰卑奴母离。

所居绝岛,方可四百馀里,土地山险,多深林,道路如禽鹿径。

有千馀户,无良田,食海物自活,乖船南北巿籴。

又南渡一海千馀里,名曰瀚海,至一大国,官亦曰卑狗,副曰卑奴母离。

方可三百里,多竹木丛林,有三千许家,差有田地,耕田犹不足食,亦南北巿籴。

又渡一海,千馀里至末卢国,有四千馀户,滨山海居,草木
茂盛,行不见前人。

好捕鱼鳆,水无深浅,皆沈没取之。

东南陆行五百里,到伊都国,官曰尔支,副曰泄谟觚、柄渠觚。

有千馀户,世有王,皆统属女王国,郡使往来常所驻。

东南至奴国百里,官曰兕马觚,副曰卑奴母离,有二万馀户。

东行至不弥国百里,官曰多模,副曰卑奴母离,有千馀家。

南至投马国,水行二十日,官曰弥弥,副曰弥弥那利,可五万馀户。

南至邪马壹国,女王之所都,水行十日,陆行一月。

官有伊支马,次曰弥马升,次曰弥马获支,次曰奴佳鞮,可七万馀户。

自女王国以北,其户数道里可得略载,其馀旁国远绝,不可得详。

次有斯马国,次有已百支国,次有伊邪国,次有都支国,次有弥奴国,次有好古都国,次有不呼国,次有姐奴国,次有对苏国,次有苏奴国,次有呼邑国,次有华奴苏奴国,次有鬼国,次有为吾国,次有鬼奴国,次有邪马国,次有躬臣国,次有巴利国,次有支惟国,次有乌奴国,次有奴国,此女王境界所尽。

其南有狗奴国,男子为王,其官有狗古智卑狗,不属女王。

自郡至女王国万二千馀里。

男子无大小皆黥面文身。

自古以来,其使诣中国,皆自称大夫。

夏后少康之子封於会稽,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

今倭水人好沈没捕鱼蛤,文身亦以厌大鱼水禽,后稍以为饰。

诸国文身各异,或左或右,或大或小,尊卑有差。

计其道里,当在会稽、东冶之东。

其风俗不淫,男子皆露紒,以木绵招头。

其衣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

妇人被发屈紒,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之。

种禾稻、纻麻,蚕桑、缉绩,出细纻、缣绵。

其地无牛马虎豹羊鹊。

兵用矛、楯、木弓。

木弓短下长上,竹箭或铁镞或骨镞,所有无与儋耳、朱崖同。

倭地温暖,冬夏食生菜,皆徒跣。

有屋室,父母兄弟卧息异处,以朱丹涂其身体,如中国用粉也。

食饮用笾豆,手食。

其死,有棺无椁,封土作冢。

始死停丧十馀日,当时不食肉,丧主哭泣,他人就歌舞饮酒。

已葬,举家诣水中澡浴,以如练沐。

其行来渡海诣中国,恒使一人,不梳头,不去虮虱,衣服垢污,不食肉,不近妇人,如丧人,名之为持衰。

若行者吉善,共顾其生口财物;若有疾病,遭暴害,便欲杀之,谓其持衰不谨。

出真珠、青玉。

其山有丹,其木有柟、杼、豫樟、楺枥、投橿、乌号、枫香,其竹筱簳、桃支。

有姜、橘、椒、蘘荷,不知以为滋味。

有狝猴、黑雉。

其俗举事行来,有所云为,辄灼骨而卜,以占吉凶,先告所卜,其辞如令龟法,视火坼占兆。

其会同坐起,父子男女无别,人性嗜酒。

魏略曰:其俗不知正岁四节,但计春耕秋收为年纪。

见大人所敬,但搏手以当跪拜。

其人寿考,或百年,或八九十年。

其俗,国大人皆四五妇,下户或二三妇。

妇人不淫,不妒忌。

不盗窃,少诤讼。

其犯法,轻者没其妻子,重者灭其门户。

及宗族尊卑,各有差序,足相臣服。

收租赋。

有邸阁国,国有市,交易有无,使大倭监之。

自女王国以北,特置一大率,检察诸国,诸国畏惮之。

常治伊都国,於国中有如刺史。

王遣使诣京都、带方郡、诸韩国,及郡使倭国,皆临津搜露,传送文书赐遗之物诣女王,不得差错。

下户与大人相逢道路,逡巡入草。

传辞说事,或蹲或跪,两手据地,为之恭敬。

对应声曰噫,比如然诺。

其国本亦以男子为王,住七八十年,倭国乱,相攻伐历年,乃共立一女子为王,名曰卑弥呼,事鬼道,能惑众,年已长大,无夫婿,有男弟佐治国。

自为王以来,少有见者。

以婢千人自侍,唯有男子一人给饮食,传辞出入。

居处宫室楼观,城栅严设,常有人持兵守卫。

女王国东渡海千馀里,复有国,皆倭种。

又有侏儒国在其南,人长三四尺,去女王四千馀里。

又有裸国、黑齿国复在其东南,船行一年可至。

参问倭地,绝在海中洲岛之上,或绝或连,周旋可五千馀里。

景初二年六月,倭女王遣大夫难升米等诣郡,求诣天子朝献,太守刘夏遣吏将送诣京都。

其年十二月,诏书报倭女王曰:"制诏亲魏倭王卑弥呼:带方太守刘夏遣使送汝大夫难升米、次使都巿牛利奉汝所献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以到。

汝所在逾远,乃遣使贡献,是汝之忠孝,我甚哀汝。

今以汝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装封付带方太守假授汝。

其绥抚种人,勉为孝顺。

汝来使难升米、牛利涉远,道路勤劳,今以难升米为率善中郎将,牛利为率善校尉,假银印青绶,引见劳赐遣还。

今以绛地交龙锦五匹、臣松之以为地应为绨,汉文帝著皂衣谓之弋绨是也。

此字不体,非魏朝之失,则传写者误也。

绛地绉粟罽十张、蒨绛五十匹、绀青五十匹,答汝所献贡直。

又特赐汝绀地句文锦三匹、细班华罽五张、白绢五十匹、金八两、五尺刀二口、铜镜百枚、真珠、铅丹各五十斤,皆装封付难升米、牛利还到录受。

悉可以示汝国中人,使知国家哀汝,故郑重赐汝好物也。

"
正治元年,太守弓遵遣建中校尉梯俊等奉诏书印绶诣倭国,拜假倭王,并赍诏赐金、帛、锦罽、刀、镜、采物,倭王因使上表答谢恩诏。

其四年,倭王复遣使大夫伊声耆、掖邪狗等八人,上献生口、倭锦、绛青缣、绵衣、帛布、丹木、犭付、短弓矢。

掖邪狗等壹拜率善中郎将印绶。

其六年,诏赐倭难升米黄幢,付郡假授。

其八年,太守王颀到官。

倭女王卑弥呼与狗奴国男王卑弥弓呼素不和,遣倭载斯、乌越等诣郡说相攻击状。

遣塞曹掾史张政等因赍诏书、黄幢,拜假难升米为檄告喻之。

卑弥呼以死,大作冢,径百馀步,徇葬者奴婢百馀人。

更立男王,国中不服,更相诛杀,当时杀千馀人。

复立卑弥呼宗女壹与,年十三为王,国中遂定。

政等以檄告喻壹与,壹与遣倭大夫率善中郎将掖邪狗等二十人送政等还,因诣台,献上男女生口三十人,贡白珠五千,孔青大句珠二枚,异文杂锦二十匹。

折叠宋书
倭国,在高骊东南大海中,世修贡职。

高祖永初二年,诏曰:"倭赞万里修贡,远诚宜甄,可赐除授。

"太祖元嘉二年,赞又遣司马曹达奉表献方物。

赞死,弟珍立,遣使贡献。

自称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

表求除正,诏除安东将军、倭国王。

珍又求除正倭隋等十三人平西、征虏、冠军、辅国将军号,诏并听。

二十年,倭国王济
遣使奉献,复以为安东将军、倭国王。

二十八年,加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将军如故。

并除所上二十三人军、郡。

济死,世子兴遣使贡献。

世祖大明六年,诏曰:"倭王世子兴,奕世载忠,作籓外海,禀化宁境,恭修贡职。

新嗣边业,宜授爵号,可安东将军、倭国王。

"兴死,弟武立,自称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七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

顺帝升明二年,遣使上表曰:"封国偏远,作籓于外,自昔祖祢,躬擐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宁处。

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平海北九十五国,王道融泰,廓土遐畿,累叶朝宗,不愆于岁。

臣虽下愚,忝胤先绪,驱率所统,归崇天极,道遥百济,装治船舫,而句骊无道,图欲见吞,掠抄边隶,虔刘不已,每致稽滞,以失良风。

虽曰进路,或通或不。

臣亡考济实忿寇仇,壅塞天路,控弦百万,义声感激,方欲大举,奄丧父兄,使垂成之功,不获一篑。

居在谅暗,不动兵甲,是以偃息未捷。

至今欲练甲治兵,申父兄之志,义士虎贲,文武效功,白刃交前,亦所不顾。

若以帝德覆载,摧此强敌,克靖方难,无替前功。

窃自假开府仪同三司,其余咸各假授,以劝忠节。

"诏除武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王。

折叠南齐书
倭国,在带方东南大海岛中,汉末以来,立女王。

土俗已见前史。

建元元年,进新除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王武号为镇东大将军。

折叠梁书
倭者,自云太伯之后,俗皆文身。

去带方万二千余里,大抵在会稽之东,相去绝远。

从带方至倭,循海水行,历韩国,乍东乍南,七千余里始度一海;海阔千余里,名瀚海,至一支国;又度一海千余里,名未卢国;又东南陆行五百里,至伊都国;又东南行百里,至奴国;又东行百里,至不弥国;又南水行二十日,至投马国;又南水行十日,陆行一月日,至祁马台国,即倭王所居。

其官有伊支马,次曰弥马获支,次曰奴往鞮。

民种禾稻籥麻,蚕桑织绩。

有姜、桂、橘、椒、苏,出黑雉、真珠、青玉。

有兽如牛,名山鼠;又有大蛇吞此兽。

蛇皮坚不可斫,其上有孔,乍开乍闭,时或有光,射之中,蛇则死矣。

物产略与儋耳、朱崖同。

地温暖,风俗不淫。

男女皆露紒。

富贵者以锦绣杂采为帽,似中国胡公头。

食饮用笾豆。

其死,有棺无椁,封土作冢。

人性皆嗜酒。

俗不知正岁,多寿考,多至八九十,或至百岁。

其俗女多男少,贵者至四五妻,贱者犹两三妻。

妇人无淫妒。

无盗窃,少诤讼。

若犯法,轻者没其妻子,重则灭其宗族。

汉灵帝光和中,倭国乱,相攻伐历年,乃共立一女子卑弥呼为王。

弥呼无夫婿,挟鬼道,能惑众,故国人立之。

有男弟佐治国。

自为王,少有见者,以婢千人自侍,唯使一男子出入传教令。

所处宫室,常有兵守卫。

至魏景初三年,公孙渊诛后,卑弥呼始遣使朝贡,魏以为亲魏王,假金印紫绶。

正始中,卑弥呼死,更立男王,国中不服,更相诛杀,复立卑弥呼宗女台与为王。

其后复立男王,并受中国爵命。

晋安帝时,有倭王赞。

赞死,立弟弥;弥死,立子济;济死,立子兴;兴死,立弟武。

齐建元中,除武持节、督倭、新罗、任那、伽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镇东大将军。

高祖即位,进武号征东将军。

折叠编辑本段倭国对外外交
隋朝
大业三年,其王多利思北孤遣使朝贡。

使者曰:"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

"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至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

帝览之不悦,谓鸿胪卿曰:"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明年,上遣文林郎裴清使于倭国。

度百济,行至竹岛,南望<身冉>罗国,经都斯麻国,乃在大海中。

又东至一支国,又至竹斯国,又东至秦王国,其人同于华夏,以为夷洲,疑不能明也。

又经十余国,达于海岸。

自竹斯国以东,皆附庸于倭。

倭王遣小德阿辈台,从数百人,设仪仗,鸣鼓角来迎。

后十日,又遣大礼,哥多毗,从二百余骑郊劳。

既至彼都,其王与清相见,大悦,曰:"我闻海西有大隋,礼义之国,故遣朝贡。

我夷人僻在海隅,不闻礼义,是以稽留境内,不即相见。

今故清道饰馆,以待大使,冀闻大国惟新之化。

"清答曰:"皇帝德并二仪,泽流四海,以王慕化,故遣行人来此宣谕。

"既而引清就馆。

其后清遣人谓其王曰:"朝命既达,请即戒途。

"于是设宴享以遣清,复令使者随清来贡方物。

此后遂绝。

折叠编辑本段倭国与日本国
从东汉到隋以前,朝廷和倭国总体上讲是册封与被册封关系。

《宋书》上记载,倭王赞死后,珍、济、兴、武四个继任者都曾经遣使贡奉,并求朝廷授予倭国自己提出的封号。

7世纪初,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

国力的增长也使得当时倭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体现在了当时隋倭两国的交往当中。

《隋书·东夷传》"倭国条"记有倭国的国书:"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

唐高宗时,倭国还与唐发生战事。

倭国从决定修改对外使用的国号,主要原因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国名不雅,原因是因为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对周边少数民族有"夏民居中,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概念,倭国人认为自己的国家的地理位置"近日所出"。

所以,更改国名为"日出之国",即日本。

倭国从决定修改对外使用的国号到向唐朝通告更号事宜再到最终获得唐朝的承认,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白江战役倭国惨败后,最迟在天智八年(公元669年),倭国已经决定把对外的国号改为日本。

至于改号的原因,往远说,可能是与隋唐以来倭国争取对等外交的愿望有关;往近的说,也不排除通过改变对外的国号来消除白江战役后其在东亚国际格局中的消极影响这种可能。

所以,在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所灭之后,日本在公元669年遣使入唐朝贺,这次遣唐使在朝见唐朝官方时,很可能就已经向唐朝提出倭国对外改称"日本"的事。

此事在《古今图书集成》上有记载:"咸亨元年,倭人始更号日本,遣使贺平高丽。

"但是,倭使的提议可能最初并没有被唐朝所承认,例证便是《善邻国宝记》中郭务悰出使倭国时所携带的国书中有"大唐皇帝敬问倭王云云"。

(关于《善邻国宝记》中所引"天智天皇十年唐客郭务悰等来聘,书曰:大唐皇帝敬问日本国天皇云云。

"有日本学者认为是日本国内有意篡改了公元671年唐朝国书中"倭王"的称谓。

笔者认同这种观点,郭务悰出使倭国时所携带的唐朝国书很可能就是"大唐皇帝敬问倭王书"。

此处既称"倭王",可见唐朝并没有很快就承认倭国更号)至于唐朝之所以没有很快就承认倭国更号这一事件,可能与白江战役后唐朝对倭国所形成的不良印象有关。

郭务悰回国后不久,倭国爆发"壬申之乱"。

天武天皇上台后,中断了与唐的外交关系。

只是到了文武天皇大宝元年(公元701年),日本才决定与唐朝恢复外交关系,派出了以粟田朝臣真人为首的代表团使唐。

可能正是从此次往来开始,中国朝廷才正式承认了日本这个国号。

由于当时是武则天主政,所以才有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上"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的记载。

词条标签
外国历史地点历史事件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