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章 第1课 地球与地图课时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地球与地图
测控导航
考点题号
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1、2、10
地图的三要素5、8、9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3、4、11、12
地形剖面图6、7
一、单项选择题(对应学生用书第255~256页)
1.下面四幅图中,经纬度位置相同的两点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C 首先根据图某某息判断出①②③④各点的纬度位置,①地根据地球自转方向知位于23°26'N,45°W,②地同理知位于23°26'S,45°E,③地位于23°26'S,90°W,④地位于23°26'N,45°W。
2.从甲、乙、丙、丁四处上空俯视,所见的经纬网与①、②、③、④图中对应正确的是( )
A.甲—④
B.乙—①
C.丙—③
D.丁—②
解析:B 图中甲处为北极俯视图,对应③;乙处为斜视图,对应①;丙处为侧视图,对应②;丁处为南极俯视图,对应④。
(2011年某某)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到野外考察。
如图为考察区域地形图,虚线所示为考察线路。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描述可能与实地情况相符的是( )
A.①地附近的河流从西南流向东北
B.②地坡度最陡
C.③地分布有茶园
D.④地是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
4.该考察线路的高差可能是( )
A.450米
B.500米
C.550米
D.600米
解析:3.C 4.A 第3题,由图某某息(30°N)可知,该区域为北半球亚热带低山、丘陵,有可能会有茶园分布,故C项正确。
①地附近河流流向为东北流向西南;④处等高线最密集,坡度最陡;④地在瀑布上游,不是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
故A、B、D三项错误。
第4题,根据图中等高线可以判定该考察路线最低点为右下角居民点(100~200米),最高点为④处附近
(500~600米),计算可知高差为300~500米。
故A项正确。
如图显示了2001年至2005年格陵兰岛某冰川末端不断消融后退的“足迹”。
读图,回答第5题:
5.据图中M、N两点量算,此期间该冰川末端年平均后退的距离约为( )
A.0.4 km
B.0.5 km
C.1.2 km
D.1.5 km
解析:D 用直尺量出M、N两点的直线距离,依据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可求出M、N两点的实地距离约为6 km,最后计算出该冰川末端年平均后退的距离约为1.5 km。
(2012某某模拟)如图为过M点(128°E,48°N)沿经线和纬线作的相同长度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6.若①、②为同一山脉,则该山脉的走向大体为( )
A.南北走向
B.东西走向
C.西北—东南走向
D.东北—西南走向
7.关于图中M地附近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量小,含沙量大
B.结冰期长
C.汛期只出现在夏季
D.流量大,季节变化小
解析:6.C 7.B 第6题,①地在M地以东,②地在M地以北,则①②连线走向为山脉走向。
第7题,从经纬度判断M地位于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气温低,河流结冰期长,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一年有两个汛期,春季有春汛,夏季有夏汛,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
读图,回答8~9题:
8.甲、乙两图( )
A.比例尺甲大于乙
B.甲为地图,乙为景观图
C.比例尺均为数字式
D.乙图中的动物形象属于注记
9.关于甲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公路从火车站到农业实验区,其方向是先正北后正东
B.火车站与学校相距约375千米,与农业实验区相距约580千米
C.火车站位于科技园区的西南方向
D.若比例尺放大1倍,则图幅面积将增大2倍
解析:8.A 9.C 第8题,甲图比例尺为1∶15 000,乙图为1∶18 000,比例尺甲大于乙;甲、乙两图均为地图;甲图比例尺为线段式,乙图为数字式;乙图中动物形象属于图例。
第9题,沿公路从火车站到农业实验区,其方向是先东北,再东南;火车站到学校,与到农业实验区距离相当;火车站位于科技园区的西南方向;比例尺放大1倍,则图幅面积应增大3倍。
10.从甲地(70°N,80°E)到乙地(70°N,150°E),若不考虑地形因素,最近的走法是( )
A.一直向正东走
B.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C.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D.一直向东北走
解析:C 这是一道典型的无图考图题,解题时可以先画出示意图(如图)。
由图可知,乙位于甲的正东方向,在该纬线上甲、乙两点之间的距离为70×111千米×cos70°,即图中劣弧段的长度;而甲、乙之间的最短路线则为图中粗线部分所示,该线从甲地出发,先指向东北方向,后指向东南方向。
故选C。
二、综合题(对应学生用书第256页)
11.(2011某某六校模拟)下图为我国南方局部区域地形图,图中河谷低地是当地耕地的主要分布区。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简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2)图中河流的流向为,该河流的主要水文特征是。
(3)为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该地区近期拟设立一个小镇。
你认为小镇驻地应设在图中甲、乙、丙、丁的哪个村落,,理由是。
(4)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优势,本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请你分别为甲、乙、丙、丁四村落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问题。
第(1)题,描述区域地形特征既要说出区域地形的主要类型,还要指出区域地势特征。
第(2)题,图中河流流向有变化,应分段描述;河流水文特征应结合区域气候、植被等特征从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分析。
第(3)题,甲、乙、丙、丁四村建镇的选择,应结合四村位置、地形、交通等方面综合比较分析。
第(4)题,根据题目要求和“当地的自然条件优势,本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图某某息,回答本题。
答案:(1)该区域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2)先由西南流向东北,再由西流向东河流水量丰富,流速较缓,河水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3)乙村地处河谷低地,地势平坦开阔;靠近河流,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位置适中,有利于与周边居民点的联系
(4)甲村发展水果种植业,乙村发展水稻种植业,丙、丁两村可分别利用石灰岩、砂岩和断崖地貌发展旅游业等(答案只要合理即可)。
12.(2011某某调研)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暑假对我国西南某地区进行了野外综合考察。
如图是他们考察地区的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C处有一石碑“×某某”。
请在图中画出发源于该处的小河。
小组同学发现,图示区域内该河的上游和下游段水流较急,而中游段水流缓慢,请解释其中原因。
(2)该小组的几位同学在山上玩起了“躲猫猫”游戏,其中一位同学站在C处,另一位同学站在E处,如果不考虑树木等物体的影响,请问站在D处的同学能否看到上述两位同学?为什么?
(3)该小组的两位同学分别画了DE、GH一线的剖面图,出现了图右侧①②两种情况,你认为正确反映GH剖面的是,请在①②两图中标出GH和DE的交点I。
(4)两位同学分别在A、B两地测量当地的温度,你认为两地之间的温差约为多少?为什么? 解析:第(1)题,河流发育于等高线由数值小的弯向数值大的山谷处,沿着过C点等高线弯曲最厉害的点就可以画出小河;由于该小河上游、下游段等高线密集,故坡度大、水流急;而中游段等高线稀疏,水流慢。
第(2)题,根据等高线可知,C、D之间有山脊,会影响通视;而D、E
之间是鞍部,不影响通视。
第(3)题,I位于鞍部,该点是GH方向的最高点,是DE方向的最低点。
第(4)题,A、B两地的高度相差500米,故两地的气温相差3 ℃。
答案:(1)图略。
该小河上游、下游段流经的地区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故水流较急;而中游段流经的地区等高线稀疏,坡度小,故水流相对缓慢。
(2)看不到C处的同学,因为C、D之间有山脊阻挡了视线;能看到E处的同学,因为D、E之间是鞍部,不会阻挡视线。
(3)②图略(分别在最低、最高处)。
(4)3 ℃。
根据等高线可知,两地高度相差500米,而在近地面,高度每增加1 000米,气温下降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