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静物电子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彩静物
主讲:陈清照
教学目标:
水彩画是环境艺术专业中技术性较强的课程之一。
通过对各种静物的深入观察与刻画,最终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师的积极领导,学生基本能静下心来制作“写实”水彩画,增强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同时也增添了学生对自己表现能力的自信。
2 通过对水果、花卉、蔬菜、器物等对象的深入观察与表现,引导学生去发现日常生活中平时不被人发现和察觉,隐藏于微观自然的美德形式和色彩,并总结其规律物品,特点,并加以运用,从而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目的。
同时,不同质感,不同纹理,不同色彩规律的不同物象,表现方法与技巧又不尽相同,然而通过对其一一深入研究刻画,从而既主动,又被动地锤炼了水彩表现技巧,进而掌握了多种水彩表现技法,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3 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作画态度,养成画前有充分准备、周密计划、精心构思的作画习惯。
直接为室内外建筑空间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
水彩静物表现技法
教学手段:
理论讲授、作品观摩、课堂示范、实训辅导
教学内容:
理论部分
●概述
1 水彩画的概念及特征
2 水彩画的沿革及历史
●水彩基础知识
1 色彩基本原理
2 色彩的心理作用
3 色彩的对比
●水彩画的材料特性
1 颜料的特性
2 水的特性
3 纸的特性
实训部分
●水彩画的着色技法
1 基础技法
2 特殊技法
●水彩画制作的关键技术与处理技巧
1 留白
2 调色与着色
3 肌理
导言 : 水彩课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技术性较强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室内外建筑空间设计表现的重要科目.掌握水彩画中色彩的冷暖作用,须熟练运用水彩画特性和水彩技术及表现方法.
本节课通过对理论和实践等相关水彩知识的系统学习和训练,达到了解水彩画及特点,熟练掌握水彩画表现技法的目的,为今后的环艺专业中工具材料表现方面打下良好技术基础.
理论部分
概述
一、水彩画的概念及特征
概念: 顾名思义,以水调色作画,为水彩画。
其特指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大陆,成熟于18、19世纪的英国,在承袭欧洲传统绘画理念、技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水调和胶质透明颜料作于纸上的绘画。
特征:水彩画是广为普及的一个画种,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水彩画的画纸、透明颜料(或半透明颜料)和水的组合,决定了水彩画表面的视觉特征。
以水为媒介,调合胶质水溶性透明颜料作画。
以水调色,充分利用水的浸润与流动、画纸的纹理、白色的反衬、以及特有的技法,表现出透明、轻快、滋润、流畅等画面效果和韵味,具有独特的视觉感染力。
二、水彩画的沿革与历史名家
沿革:水彩铪作为独特的绘画形式其形成与发展经过了一定的历史过程。
世界上第一幅水彩画是出自的国画家阿尔布莱希特·丢勒之手,但成为独立画种并兴盛在英国,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
水彩画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绘画手段,是人类绘画史上最古老的绘画方法。
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使用了这一绘画手段。
相传在古埃及时期就有以水调色作于茎草上的绘画,有据可查的如法国拉斯科山洞岩画、西班牙北部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野牛》,中世纪欧洲人祭祀用的手抄经本中的插图以及我国仰韶文化晚期秦安县大地湾的原始地画,以及南部非洲布兰德山的史前岩画等,可以看成上人类最早采用的用水(或胶)调和颜料的彩色绘画。
据美术史记载,真正具有现代水彩画意义的画作是由16世纪德国画家丢勒(1471-1528)所作。
他最早吸收了欧洲传统水墨技巧而发展为较完整的水彩表
现技法的第一人,也是最早用水彩画方式描绘自然风景。
在他学习绘画初期就是利用水彩描绘动物、植物、风景,强调用色彩来塑造形体,风格严谨精细、工整,带有标本图解的意味。
作品如《兔子》、《草地一角》
丢勒之后,使用水彩颜料的画家还有德国画家霍尔拜因(1497-1543)、克拉纳赫(1515-1586),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1577-1640)、凡·戴克(1599-1641)等人,为欧洲水彩画奠定了基础,对18世纪的英国水彩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虽然德国的丢勒画出了最早的水彩画,但真正使水彩画发展成为独立画种的是18、19世纪的英国水彩画家们。
被英国誉为“水彩之父”的保罗·桑德比(1730-1809),英国地形画绘图员,他在水彩技法上做了许多尝试,是最草把地形图转入风景画并创作了许多优秀风景水彩画作品的人物。
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前半期是英国水彩画最辉煌的时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水彩画家,其代表人物:
理查德·威尔逊(Richard Wilson 1714—1782)英国画家美术学院创始人之一,古典主义风景画家。
其水彩画的特点是:色彩丰富而素静,注重空间和空气的表现。
亚历山大·科仁斯(1717-1786),创造了“泼色法”,该方法与中国画的“泼墨法”有相通之处。
他的作品常表现透射的阳光,极富浪漫诗情。
托马斯·格尔丁(1775-1802),从传统的先打灰底再上色转变为暖色或关系色打底。
其注重景物氛围效果,巧妙用光来表现、突出对比关系。
打破了英国早期水彩画单调的色彩画面,给人以明快、亲切的自然感受。
威廉·透纳(1775-1851)英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是这一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水彩画家,一生勤奋,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水彩画、油画(去逝时,画室中有1900幅水彩、300幅油画)。
他迷恋自然,热钟于表现光、色、大气的神密氛围,作品中,光色绚丽、奇妙诱人。
他对颜料、水、纸的相互配合研究深入,应用技法纯熟。
同时代的人记载道:“透纳的手法是在纸潮湿的时候泼入色彩,有时是几种色彩同时泼入……把纸舒展在板上,然后很快地在水中浸一下,趁画纸浸透时候把色彩滴入,不停地造出纹理和层次。
作品收尾非常迅速,他标明画中景物和情节,去掉散光,擦出亮光,拖笔,连涂,点色,直到作品完成。
”其利用水、色在纸上自然渗化的技术,取得了用笔调色达不到的色彩效果和氛围,对水彩画技法的发展与完善作出了很大贡献。
约翰·康斯泰布尔(1776-1837),他对故乡的自然风光十分关注并将其作为绘画创作题材。
他曾说:“绘画对我来说,意味着感情,我那无忧无虑的童年和斯托尔河畔的一草一木息息相连。
”他用朴实的手法,创作了许多水色淋漓,自然、
生动而感人至深的水彩画作品。
生前没有以水彩画家的身份受到关注,直到20世纪才为人所公认。
约翰·赛尔·科特曼(1782-1849),他将自然景观概括简化,舍去许多细节,以平涂构成的方式追寻画面总体上的图案式抽象意味,极具创造性费雷德里·刘易斯(1805-1876),作品大量描绘中东人物,用笔精巧细致,细节刻画工整细腻。
总体效果浑厚,光影明暗巧妙,色彩明丽和谐。
波宁顿(1802-1828),仅活了26岁,但成就甚高。
他对水彩技巧大胆革新并取得了卓越成效。
其风景画手法写意,格调清新,极富韵味
英国的水彩画在19世纪初已达到鼎盛时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
在水彩技法体系确立后,水彩画艺术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完善其表现力;另一方面又从多角度、多层次丰富其形式语言。
现代英国水彩画、既有传统的表现,又有各流派风格体现,形式多样,格局多元。
英国水彩画发展的同时也对欧洲其它国家和美洲画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世界其它国家也不乏杰出画家从事着水彩画的创作与研究。
我们熟悉的如:瑞典的佐恩(1860-1920);俄国的苏里柯夫(1848-1916)、列宾、谢罗夫(1865-1911);美国的萨金特(1856-1925)、惠司勒(1834-1903)、埃金斯、霍帕以及后来的怀斯等都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水彩作品留传于世。
正是由于这些欧美油画家、雕塑家积极投入水彩画研究、创作,使得水彩画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起来并确立了水彩画在国际画坛的重要地位。
他们为水彩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思考题
水彩画的沿革与历史名家
水彩画的沿革与历史名家
色彩基础知识
一、色彩的基本原理
1、色彩的由来
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用“三棱镜实验”揭开了色彩之迷
2、光线色彩
光色三原色:绿色光+蓝紫色光+橙红色光=白色光
3、颜料色彩
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4、颜色三要素
色相:指色彩的相貌或种类
明度:指不同色相颜料的明暗差别,同一类色也会出现明暗上的差别
纯度:指色彩的饱和度,或纯净与浑浊的程度,也有称之为鲜艳度
二、色彩的心理作用
1、色彩的冷暖感
当我们受到外界气温冷暖影响时,身体就会产生或冷或暖的感受。
在寒冷时,人们生火取暖;炎热时,人们以水冲凉。
人们知道:火很温暖,水较凉爽。
这种生活经验影响了我们,使我们对视觉色彩也产生了温度感。
当我们看到红、橙、黄等类似火光与太阳的色彩时,能产生温暖感,这类色彩被称为暖色。
而青、蓝等类似海洋、冰雪的色彩,能使我们产生冷或清凉感,这类色彩被称为冷色。
在色相环上,橙色是极度暖色,蓝色是极度冷色。
除此两色,其它颜色的冷暖,则要用色彩对比来确定。
如:绿色,与红色比较是冷色,与蓝色相比较则可认定为暖色。
这正如我们在冬天看到绿色植物时会产生暖洋洋的感觉,在烈日高照的夏天看到绿色,则有凉爽感。
2、色彩的生理作用
色彩对人类来说,不仅是引起人的联想,更会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
鲜亮的红色、橙色、黄色能够刺激人的神经系统,让人产生兴奋,蓝色、绿色则能平和人的情绪。
根据生理学对有色光线的研究证实:在红色光线下,我们的身体会不自觉地分泌出更多肾上腺素,同时血压升高、呼吸更急促,体温也会在短时间内上升;蓝色光、绿色光却能够缓和心跳、降低体温、放松我们的肌肉;橙色光则刺激腹腔神经丛、免疫系统、肺部和胰腺,对消化系统起到促进作用;黄色光线对大脑、神经系统形成刺激,提高心理警觉性;紫罗兰色则有镇静作用并抑制饥饿感觉等。
根据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甚至出现了所谓“光谱疗法”的医疗手段,用色光对人的某些疾病进行治疗。
色彩对人的生理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这也正是人们选择黄色作为警示标志色彩,红、绿灯表示停止与通行,餐厅设计时制造橙色氛围的根据。
3、色彩的象征和情感作用
人对色彩的反应不仅在生理上,同样也受到自身环境文化的影响。
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群,约定俗成,使特定的色彩具备了某种象征性。
在西方工业文化中,黑色象征着死亡。
哀掉者穿黑衣,负责运送灵柩的汽车也为黑色。
在古埃及人眼里黑色与准备迎接新生联系在一起,表示种子处在土里萌芽的孕育阶段。
在中国、印度,死亡的颜色是白色,哀掉者着白衣(中国俗称孝衣,在日常生活里中国人忌着全身素装——衣、帽、鞋全白)。
在美洲的某些土著部落里,黑色和反省联系在一起,白色则代表纯洁和新生。
红色是一个较特殊的例子。
尽管色彩的象征性存在地域的差异,可在很多文化中,鲜艳的红色都和旺盛的生命力联系在一起,这可能是因为红色是鲜血的颜色。
三、色彩的构图作用
色彩对人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绘画艺术中,除去色彩的心理作用外,色彩对作品的整体布局还会产生空间作用、协调作用。
这一系列因素共同来传达创作者的思想,为观赏者提供心理暗示。
1、色彩的空间作用
色彩以多种因素影响人的空间感,如色相、明暗、冷暖、纯灰等。
将这些因素转化成画面的色彩组合关系,就能在二维平面中制造纵深空间感,创造画面的空间深度。
纯色对人的视觉产生的刺激力度大,空间距离感近,而灰色较柔和,与纯色相比空间距离更远。
暖色相对于冷色,刺激更强,有扩张感,能产生拉近距离的感觉。
通常情况下,暖色有前进感,冷色有后退感。
色乡差别大,对比鲜明,空间距离感近,色乡差别小,对比度弱,空间距离远。
2、色彩的平衡作用
高纯度色彩能吸引人的注意,并产生视觉上的“重”感;低纯度色彩则有“轻”的视觉感。
明度低的色彩,人们感觉“重”;
明度高的色彩,人们感觉“轻”。
通过利用色彩的明暗、纯、灰变化来调节画面的平衡感
四、色彩对比
1、色相对比
在12色相环中色彩两两间隔夹角越大,对比越强烈;夹角越小,对比越强。
2、明度对比
纯度对比
冷暖对比
面积对比
五、写生色彩
写生色彩学研究在十九世纪印象派时期达到顶峰。
印象主义画家以科学的观念认识光与色的变化,改变了“固有色”观念,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认识、观察、表现色彩的方法。
写生色彩的艺术魅力,也由印象派画家将其发挥到极致。
写生色彩研究的重点是自然光、色的现象与规律,其目的是使之成为指导写
生的依据。
写生色彩是在光源、环境、物体(对象)、观察者都相对固定的场境中,视觉感受到的色彩关系、氛围、效果。
在不同的光源条件下或是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体会有不同的色彩效果。
1、光源色
光源色指光源自身的色彩倾向。
在自然环境中,太阳光的色彩倾向有明显的冷暖变化。
太阳光早、中、晚的冷暖不同,直射的太阳光和大气散射出的天光在冷暖上也不同。
人造光源中,白炽灯、日光灯发出的光亦有不同的冷暖。
光源色对被照射的物体与环境影响巨大,对整体色彩氛围的形成起关键性的作用。
观察同一环境对象在早、中、晚不同光色条件下的色调变化,即可证实光源色的影响力。
2、环境色
环境色指物体所在的整个环境弥漫散发的色彩。
环境色本色受光源色影响,同时也影响色调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对物体暗部色彩影响巨大,物体反光部分的色彩主要来源于环境色彩。
3、固有色
固有色指忽略光色、环境因素影响下,物体反映出的较恒定的色彩面貌。
以物理光学的观点看待自然色彩,那就没有所谓“固有色”存在。
但人类面对事物时总会以一种相对恒定的眼光来认识、理解、判断事物,因而就形成了概念化的认识方法。
在生活中抛开概念化,会导致对事物认识、理解上的混乱,但在绘画中应以当前现状来观察、了解对象的色彩,打破固有、恒常和概念的认识方法。
自然环境中的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三者不是孤立存在的。
三者间,除了光源色单向影响固有色、环境色外,其余二者相互影响。
4、色调
色调,指不同颜色的物象在定光照条件与环境条件下所构成的色彩在明度、冷暖、色相、纯度等方面的总体倾向。
亦称“主调”、“基调”。
*画面的色调分类:
*按明度可分为:亮调、灰调、暗调;
*按色性可分为:冷调、暖调;
*按纯度可分为:纯调、灰调;
*按色相可分为:红调、黄调、蓝调等;
*按情感可分为:轻快调、凝重调、忧郁调等。
*形成画面色调,不单是起到协调色彩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色调有强大的感染力、表现力。
3、写生色彩的观察方法
观察色彩的基本方法是:整体观察,分析比较。
*整体观察即是不能孤立的注意某一物体、某一区域、某一色彩,要将视线注意点不停地在对象整体范围内移动、打量,找到对象的特别处,发现对象间相互关联的各种因素。
*分析比较是将直觉转化为理性思考,将观察的结果条理化、秩序化,并通过反复对比加以确认。
*观察与分析的中心内容是色相、纯度、明度、冷暖等。
画面的效果是由绘画的所有因素共同营造出来的,因而不能放弃所触及的任何绘画因素,应将其完全置于掌控之中,为营造画面效果与表达服务。
三、水彩材料的特性
(一)、颜料的特性
就水彩画材料特性而言,颜料的特性,无疑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水彩颜料各项性能指标,直接关系到水彩技法的效果与作品的寿命,把握水彩颜料主要特性、特点,并应用于具体绘画制作中,有利于取得更好的艺术表现效果。
1、着色力
颜料的着色力(色料的扩散能力),是绘画颜料的主要性能之一。
颜料着色力的强弱主要由色料本身对光的吸收与反射程度所决定,吸收能力越大,着色力越强。
色料颗粒大小也与颜料的着色力有关。
着色力强的颜料如普蓝、玫瑰红等只需很少一点就可以改变其它的色彩。
通常着色力强的颜料渗透力也强,能渗入纸张内部,难以去除着色力强的颜料如普蓝、玫瑰红等只需很少一点就可以改变其它的色彩。
通常着色力强的颜料渗透力也强,能渗入纸张内部,难以去除
2、耐光力
也叫耐光性、耐晒度,指颜料在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下保持原来色彩的耐受能力。
其直接影响到绘画色彩的寿命。
是评判颜料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3、透明度
影响透明度的因素有:折射率、反射率、色料颗粒粗细、分散性和晶体形状。
水彩画对透明度要求较高,但颜料的透明度都是相对的,多数情况下,颜料都处于半透明状态。
因而,了解各种颜料的透明度,并在使用中注意改善,有助于满足“透明度”的要求。
通常情况下,由天然矿物质研磨成的颜料透明度低,如土黄、赫石、土绿等;而由植物根茎提取的可制作成织物染料的色定颜料透明度高,如茜素红、菁蓝、玫瑰红等。
水彩画家不是化学家,也不颜料工艺师,也许不知道哪是天然的,哪是化学合成的,但一定要弄清楚调色盘上的颜料哪些透明,哪些不太透明。
最简
单、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自己动手作测试。
4、着色次序
绘画操作过程中往往需要反复多次重叠各种颜色。
每一画种,都在视觉审美,材料特性、技术方法等多方因素要求、制约下,形成了适合这一画种的较为合理的着色次序规范。
对水彩画这种以透明色层表现技法为主的画种而言,这方面要求更严限制更大。
由于着色次序不当,会致使作品不够精良,甚至带有严惩缺陷(如污蚀、“粉气”等)。
通常水彩画的着色次序是:先淡后浓,先浅后深。
这样可使绘制更方便。
浅淡的颜色,可以为后面的上色作辅垫,作参照,使后面上色更有把握。
如果浅淡色层把握不够准,修改清洗也容易些,并且较浓较深的颜色可以很好地遮盖浅淡的颜色。
先画较纯的颜色,后画较灰的颜色。
纯净、艳丽的颜色,一是易于调配把握;二是对画面潜在的污损更小些。
灰色的色味不便把握,在无纯净色作参照的情况下着色,很可能在上了纯色以后失去原有的效果,变得难以接受。
在透明水彩中,灰色一但失控,被污损的亮丽画面往往不可逆转。
上面提及的浓淡、深浅、纯灰等概念,一是指颜本身的纯灰与固有色深浅,二是指经调配后的纯灰与浓淡。
纯灰相当时,先淡色,后画浓色;浓淡相当时,先画纯色,后画灰色;有特殊情况:浓淡、纯灰皆相当时,如纯度接近原色的黄与蓝,经调水冲淡明暗接近时,先画颜料本身固有色浅的黄色,后画固有色深的蓝色。
水彩颜料中,透明度极高的颜色如:茜红、玫瑰色淀、菁蓝、普蓝等不受限制,可放在任何颜料的前、后着色。
但这类透明度极高的颜料很少,绝大部分都为不同程度的半透明色。
因而,更多时候,要严格遵循着色次序规则。
(二)、水的特性
1、水,无形、无色、透明、具有溶解力,因而被用作水彩画调色剂;
2、水,在自然重力作用下,自然流动并且有裹挟能力,在作调剂时,能夹带颜料色料自然流动,使颜色产生出自然变化的纹理;
3、水,具有渗透力,自身能相互渗透和渗入它物,在作调色剂时,不同水色间能产生自然融合,亦能渗入水彩纸中,使纸着色;
4、水,具有蒸发性,用在水彩画中能使颜料、纸张、画笔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湿及变化。
水分多少不同,受自然重力影响的程度不同其流动与裹挟能力亦不同。
因而带来水色运动、渗透状况不同,产生无穷多变的自然韵味;
5、水,具有冲涮力,能排挤湿润条件下已附着在纸面的颜色色料,因而被用作清洗济或制造特殊肌理效果。
熟练把握与巧妙利用水的特性,是贯穿水彩画制作过程始终的重要技巧与能力,是评价有水彩画技术水平与水彩画艺术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需要水彩画家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和提高。
(三)、纸的特性
1、吸水性
纸的吸水性与生产工艺中“上浆”有关。
因浆料的浓稠度不同,而使水彩纸的吸水强弱不同。
通常要求纸的吸水适中,但因技法要求不同,亦可选用吸水较强或较弱的纸。
吸水性适中的纸,渗透性、吸色力等都居中,适宜于多数技法应用,是常用纸。
2、反射性
通常要求纸面的反射性好,利于呈现颜色的亮度与画面的层次。
纸面平滑反射强,纸面粗造反射力相对较弱。
而纸质的洁白程度是反射能力的最重要因素(要求洁白纯正,无明显偏蓝、偏黄)。
3、抗皱性
纸在吸水后会扩张起皱,特别是吸水不均匀的情况下,会产生较多、较大的起伏变化,使纸面不平(有时亦可利用作特殊技法)有碍绘画操作。
通常纸张越厚,抗皱力越强。
纸托裱在画板上后,可增强抗皱力,便于作画。
4、柔韧性
水彩纸均有一定韧性。
通常纸的纤维越长,韧性越强不易被损坏,保存时间也更长(也与厚度有关)。
纸在被折压产生皱褶后柔韧性会受损,在使用折揉纸张的某些特殊技法时,一定要选择柔韧度好的纸。
否则,遇水易开裂。
另外,在托裱后,纸被拉伸形成张力,如遇干燥天气,水分蒸发张力加大,柔韧度小的纸易被拉裂(特别是部分纸面遇水时)。
柔韧度高的纸才可能实施更多技术手法,如:刮擦等有损纸面的技法。
思考题
颜色三要素
色彩的冷暖感
色彩的空间作用
色彩的面积对比
观察色彩的基本方法
实验与实训部分
一、水彩画着色技法
(一)、基础技法
1、干画法
干画法又称干笔水彩画,是相对于湿画法而言的。
干画法是在第一遍色干后再上第二遍色,其特点是水分容易控制,步骤稳当。
如果不干透,效果就不大相同了。
干画法笔触明显,色彩透明、丰富,层次分明。
这种画法的风格趋势细腻,能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和量感。
由于是在干的底子上着色,常用分层着色方法,所以又称为分层着色法。
干画发包括平涂法、重叠法、并置法、罩染法等。
2、湿画法
湿画法又称连续着色法,是水彩画技法中最基本的技法之一。
它既发映了水彩的艺术特征,又最具水彩画“水”之韵味。
其方法是把水彩纸打湿或在清水里侵湿后,拿起托平,趁画纸未干透时作画,使第一遍色与后面的色之间互相自然渗透,以形成水色交融的效果,具有滋润、流畅的特点,特别适宜表现雨天,雾天等潮湿气候的景象。
此华发难度较大,只要凭借经验和感觉,如果想要保持湿度,可用喷水壶或一块湿毛巾不断湿润纸面,使之保持一定湿度。
湿叠法、湿纸法、湿接法等都属于这一类画法。
特别提示:
干画法和湿画法是水彩画最传统最成熟的着色技法。
早期的水彩画家仅用平涂与晕涂便创作了许多非常精美,有艺术价值的经典作品。
现今的水彩技法,也都源发于平涂法与晕涂法不断的革新变化、延伸发展而来。
这看似简单的干画法和湿画法,蕴涵着水彩画的关键技术特点与奥秘实则是最重要的水彩技术。
作业
绘制两幅水彩画,分别体会干,湿画法
(二)、个性及特殊技法
通常工具材料的非常规使用技法
1、纸的妙用
表面及粗糙的纸:吸色力强,不利于平涂,其极易造成飞白和斑驳感的特性常被用于表现具象物体的质地、肌理或抽象化意味。
运用恰当效果极佳。
表面极光滑的纸:吸色力、吸水性、附着力等通常都很弱,水、色长时间浮于纸表,干燥过程长,易产生硬边的水渍。
利用吸色力、附着力极弱易被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