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新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7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
模式”
知识点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3.措施
(1)积极作用: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作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制定: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3.内容
治形势。

1.背景
(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1924年,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措施
(1)优先发展重工业,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

(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特点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3)开辟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4.评价
(1)功绩
①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滞后。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席卷了全国①……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直接下命令……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②。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解读]①处说明1921年苏俄遭遇了困境。

②说明当时的政策出现了问题。

[思考]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根据史料一说明这一“口号”反映了什么。

【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史料二这种税的税额应当比以前用余粮收集制的方法所征收的少③……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④。

——《世界通史》
[解读]③
处说明“这种税”应指粮食税。

④处表明该政策意在激发农民的
积极性。

[思考]根据史料二说明苏俄面对危机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提示】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1.不同点
(1)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2)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3)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

(4)作用:巩固了政权。

史料一
到工业方面了……就是发展重工业①……我们必须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而且愈快愈好②。

——《斯大林全集》[解读]①处说明了“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②处说明苏联经济建设的目的和特征。

[思考]史料一体现了“斯大林模式”的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模式对苏联兴衰的影响。

【提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高速度;农业服务于工业。

积极影响: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

消极影响:造成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压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史料二1928年……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在于迅速实现工业化
和农业集体化。

“计划”,或者说政府机关掌握国家全部经济生活的中央计划③,成为苏联经济的显著特点。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解读]③处说明了苏联经济建设的特征。

[思考]根据史料二,指出1928年以后苏联经济的显著特点。

【提示】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特征及教训
1.原因
(1)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2)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3)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4)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

2.特征
(1)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

(2)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

(3)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4)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5)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

(6)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

3.教训
(1)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3)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4)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

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
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

[课堂小结]
1.苏俄国内战争期间(1918—1920年),严重缺粮。

为解决前线粮荒,苏俄政府()
A.实行余粮收集制B.要求农民交粮食税
C.广泛建立集体农庄D.全面开展开荒运动
A[苏俄国内战争期间,为保证前线粮食供应,政府实行了余粮收集制,故选A项。

]
2.假如你生活在1919年的苏俄境内,全国上下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指导下,你不可能做的事情是()
A.从事经商活动B.把粮食捐给前线
C.参加义务劳动D.参加红军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8年苏俄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为了最大限度地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渡过难关的一种临时性政策,它取消了一
切商品贸易活动,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采取余粮收集制,把粮食无偿交给前线,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号召所有人参加红军,保卫苏维埃政权,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 3.1925年苏联“私人资本在其作用相对降低的情况下有了绝对增长……农村富农经济随着农村分化的加剧而日益增长;城市新资产阶级也在日益增长”。

这一系列增长的政策因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D.农业集体化
B[由“城市新资产阶级也在日益增长”可知,题干涉及政策为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

]
4.美国史学家指出:“1921年,列宁发起的政策允许农民经营自己的土地和出售自己的粮食。

私人企业主可以经营小型工业,恢复了货币和信贷……将俄国经济拖出混乱不堪的状况。

”这一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D.工业化政策
B[由“允许农民经营自己的土地和出售自己的粮食”等信息可知“这一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

]
5.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之初,大都照搬苏联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之一是()
A.偏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B.片面发展重工业
C.企业自主权过大
D.地方工业管理权过大
B[苏联经济模式就是“斯大林模式”,其最大特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B项。

]
6.20世纪30年代,十万美国人申请向苏联移民,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美苏形成了战时的同盟
B.美国人口多导致生存艰难
C.苏联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D.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C[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完成工业化,与当时处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形成鲜明对比,吸引美国人向苏联移民,故选C项。

]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材料二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材料三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

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全集》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还有什么。

(3)材料三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解析]第(1)问,根据时间及材料一涉及该政策的具体内容判断。

第(2)问,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概括回答。

第(3)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向社会主义过渡,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3)地步:由商品交换(以物易物)退到私人买卖、自由贸易,发展商品经济。

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