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简介
2020年中国血吸虫病发病数量、死亡人数、死亡率、治疗与防控措施「图」
2020年中国血吸虫病发病数量、死亡人数、死亡率、治疗与防控措施「图」一、血吸虫病概况血吸虫病是由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日本血吸虫患者的粪便中含有活卵,为本病主要传染源。
主要通过皮肤,黏膜与疫水接触受染。
根据患者病程、损伤程度、损害部位不同可将血吸虫病分为四类,即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异位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的类型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二、血吸虫病发病数量及死亡情况2020年1-8月中国血吸虫病发病数量为44例,死亡人数为1人;2019年中国血吸虫病发病数量为113例,死亡人数为0人。
2010-2020年8月中国血吸虫病发病数量统计图数据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2010-2020年8月中国血吸虫病死亡人数统计图数据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2019年中国血吸虫病发病率为0.0081/10万;2018年中国血吸虫病发病率为0.0104/10万。
2015-2019年中国血吸虫病发病率走势图数据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2015-2019年中国血吸虫病死亡率走势图数据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传染病行业发展潜力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三、血吸虫病防控措施血吸虫病是人兽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
为此,与其他的疾病防控工作相比,血防工作必须强调多部门合作、综合防治。
血吸虫病的防控措施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四、血吸虫病治疗措施1.支持与对症疗法急性期持续高热病人,可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解热剂缓解中毒症状和降温处理。
对慢性和晚期患者,应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饮食和多种维生素,并注意对贫血的治疗,肝硬变有门脉高压时,应加强肝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
患有其他肠道寄生虫病者应驱虫治疗。
2.病原治疗(1)吡喹酮本药目前为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具有高效、低毒、副作用轻、口服、疗程短等优点。
家畜血吸虫病基础知识
家畜血吸虫病基础知识家畜血吸虫病,又称为家畜血吸虫症,是一种由吸虫寄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它主要影响家畜,如牛、羊、猪等,也可以感染人类。
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很常见,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更加普遍。
本文将介绍家畜血吸虫病的基础知识,包括病原体、传播途径、症状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
病原体:家畜血吸虫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寄生虫,被称为血吸虫。
血吸虫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日本血吸虫和中国血吸虫。
这两种血吸虫的寄生过程和症状略有不同,但都可以对家畜和人类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
传播途径:家畜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感染了血吸虫卵的水体传播。
家畜在饮用被感染的水时,可能会摄入血吸虫卵,从而导致感染。
此外,家畜也可以通过吸入或经皮肤吸收血吸虫卵来感染该病。
对于人类来说,他们可以通过接触被感染的水体、进食被污染的蔬菜或食物,以及接触感染了血吸虫卵的土壤等途径感染该病。
症状:家畜血吸虫病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感染家畜的血吸虫会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如腹泻、消瘦、厌食等。
慢性感染时,家畜可能会出现贫血、水肿和肝脏疾病等症状。
对于人类来说,感染血吸虫后可能出现类似肠道炎症的症状,如腹泻、腹痛、消瘦等。
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人类可能会出现肝脏疾病、膀胱炎症以及神经系统症状等。
预防措施:为了预防和控制家畜血吸虫病的传播,一些措施可以采取。
首先,定期检查家畜的健康状况,并对感染了血吸虫的家畜进行治疗。
其次,保持家畜圈舍和水源的清洁卫生,避免家畜接触被感染的水体。
此外,可以通过改善饲养条件、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以及加强家畜的免疫力来预防该病。
对于人类来说,预防家畜血吸虫病的最有效措施是避免接触被感染的水体、土壤和食物。
同时,定期进行体检以及规范个人卫生习惯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总结:家畜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吸虫寄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影响家畜和人类。
该病通过感染了血吸虫卵的水体传播,导致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其他健康问题。
为了预防和控制该病的传播,定期检查家畜的健康状况、保持环境卫生、改善饲养条件以及加强个人卫生习惯都是重要的措施。
血吸虫病的千古之谜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的千古之谜] 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中国人特别熟识的一种疾病,也是危害人们健康的一种重要疾病。
然而,血吸虫病来自何方,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在世界范围如何分布等却始终有争辩。
今日,一项新的讨论发觉,血吸虫病这种现代病在非洲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而在中国则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世界血吸虫病的分布今日,讨论人员在200多个努比亚人(Nubians)的木乃伊中发觉了血吸虫。
这意味着,血吸虫病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
努比亚人是非洲东北部苏丹的民族,但是也有一部分分布在埃及南部。
其祖先和埃及王朝前期的居民属于同一民族,后来由于大量尼格罗人迁入而发生融合,体质具有尼格罗人的一般特点,尤以其主要支系巴拉布拉人为典型代表。
血吸虫病主要是与水利浇灌的兴起相关。
当人们进入水田或在水上作业时,假如水中含有血吸虫,这种寄生虫就会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在人体内借居并致人生病。
现在,血吸虫每年致使全球2亿人染病。
染病者先是出疹,然后发烧,寒冷,咳嗽和肌肉痛苦。
假如不能有效治疗疾病,则会导致肝、肠道、肺和膀胱的损害,并致人死亡。
血吸虫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的76个国家和地区,估量有5~6亿人口受威逼。
血吸虫不仅寄生感染人,也感染其他生物,如牛、羊等,它们主要寄生在宿主的静脉中。
血吸虫也称裂体吸虫(schistosoma),寄生于人体的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曼氏血吸虫(S.mansoni),二是埃及血吸虫(S.haematobium),三是日本血吸虫(S.japonicum)。
此外,湄公血吸虫(S.mekongi)和马来血吸虫(S.malayensis)等也可寄生于人体。
曼氏血吸虫主要分布于非洲和南美洲北部,感染人时寄生在人的大、小肠静脉中,虫卵随粪便排出。
虫卵转化为幼虫后,后者进入螺体,再通过皮肤回到终宿仆人体内。
埃及血吸虫主要分布于非洲、南欧和中东,感染人后主要寄生在人的膀胱静脉内。
虫卵穿过静脉壁进入膀胱,随尿排出。
虫卵转化为幼虫后,后者在中间宿主螺类(主要为Bulinus属和Physopsis属)体内发育。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创新防控技术
积极引进和创新防控技术手段,提 高防控效果和降低成本。
加强健康教育
加强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
强化部门协作
加强卫生、农业、水利、教育等部 门的协作配合,共同推进血吸虫病 防控工作。
01
建立健全血吸虫病防控机制,完善防控体系,加强防控工作的 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
02
加强血吸虫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为制
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行为,从源头上
03
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
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01
加强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血吸虫病的认知和自我防护能 力。
02
指导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疫水、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 鱼虾等,以减少感染风险。
03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血吸虫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形成群防群控的局面,共同抵御 血吸虫病的危害。
THANKS
支持治疗
对于严重患者应给予支持治疗,如纠正水、电 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
病原治疗
3
使用抗血吸虫药物进行治疗,如吡喹酮等。
康复和预后
康复时间
急性血吸虫病患者一般需要23周的药物治疗时间,而慢性 患者则需要反复治疗直至痊愈
。
预防复发
患者治愈后仍需注意卫生习惯, 避免再次感染。
预后良好
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急性患者, 预后一般良好;慢性患者若反复治 疗也会逐渐康复。
流行特点
不同地区血吸虫病的流行特点各不相同,但总体上呈现周期 性、季节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血吸虫病
(4)直肠粘膜活体组织检查:慢性及晚期血吸虫病人
2.检疫方法
(1)皮内试验:一般皮内试验与粪检虫卵阳性的符合率
为90%左右,但可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与其他吸虫 病可产生较高的交叉反应;并且病人治愈后多年仍可为阳 性反应。 igm、igg、ige等,可采用环卵沉淀试验、间接红细胞凝 集试验等方法检测。 等。
1.急性吸血虫病症状: 大多见于初次感染者,以夏秋季为多起病较急,以发 热等全身症状为主。 (1)发热:患者均有发热,在38~40℃之间热型以 间歇热、弛张热为多见,其次为不规则热。热度下午或晚 上较高,可达40℃,伴畏寒,清晨汗出热退,发热可持续 数日至3 ~4个月不等。重者常有神志淡漠,听力减退, 甚至谵妄、昏迷。较久者常有消瘦、贫血及营养不良性水 肿等。 (2)过敏反应:以荨麻疹为常见,多见于发热期, 广泛分布或仅局限于四肢, 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2.流行病学 (1)人群易感性 以农民为多,种植水稻地区人群比种植 干旱性农作物人群易感,低纬度低海拔地区人群比高纬度 高海拔地区人群易感;男女无差别,妇女在河中洗衣,儿 童在水中游泳均易感染。 (2)传染源 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狒狒与猩猩虽有自 然感染,但对本病传染不起作用。 (3)传播途径 患者尿液与粪便中虫卵污染合流、池塘 等水源,螺蛳感染后释出尾蚴,后者大多由皮肤或(与) 粘膜侵入。
总的来说,全国的血吸虫疫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但部 分地区呈现出血吸虫病疫情蔓延扩散,表现为:
(1)老疫区血吸虫病患者增加 (2)钉螺扩散明显、新钉螺区出现、感染性钉 螺分布范围扩大 (3)部分已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的 地区出现疫情回升,各地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增 加
四、临床症状
根据初病期,感染度,虫卵沉积部位以及人体免疫应答 的不同,临床上分为: 1.急性(Acute) 2.慢性(Chronic) 3.晚期(Advanced Stage) 4.异位损害(Ectopic lesion)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
人类接触和感染风险
人类接触和感染风险
▪ 人类接触血吸虫的途径
1.接触含有血吸虫的水域,如湖泊、河流和池塘等,尤其在农 村地区,由于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农民更容易接触含有血吸虫 的水域。 2.接触被血吸虫污染的土壤,在农村地区,农民在进行耕作和 放牧时,可能会接触到被血吸虫卵污染的土壤。 3.食用含有血吸虫的水生植物,如菱角、茭白等,这些植物可 能生长在含有血吸虫的水域中,如果未经加工直接食用,有可 能感染血吸虫。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
水体中的血吸虫感染
水体中的血吸虫感染
▪ 水体中的血吸虫感染概述
水体环境为血吸虫提供了生存条件,是血吸虫感染的重要来源 。 水体中的血吸虫虫卵、幼虫及成虫均可感染人类和动物。
▪ 水体中的血吸虫感染的影响因素
水体类型与血吸虫感染风险密切相关,例如湖泊、河流和池塘 等水体类型均存在感染风险。 水温、水深、水质等水体环境因素对血吸虫的存活及感染力产 生影响。 水生植物和底质也是影响血吸虫感染的重要因素。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及影响 因素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1. 血吸虫病概述 2.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 3. 水体中的血吸虫感染 4. 钉螺在传播中的作用 5. 感染的动物宿主 6. 人类接触和感染风险 7. 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传播的影响 8. 控制和预防策略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
血吸虫病概述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
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传播的影响
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传播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1.水体环境:水体中的血吸虫感染者可通过粪便、尿液、痰液等排泄物将血吸虫释放到环境中,造 成污染。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环境为血吸虫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增加了传播风险 。 2.土壤环境:土壤中的血吸虫卵可长期存活,成为感染源。在农村地区,因粪便、家畜排泄物处理 不当,造成土壤污染,增加了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 3.气候因素: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降雨量等对血吸虫病的传播有重要影响。温暖湿润的气候有 利于钉螺的繁殖和血吸虫的生活史,提高传播效率。
血吸虫病措施
血吸虫病措施简介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人类寄生虫病,也被称为裂体吸虫病。
寄生虫主要通过寄生在淡水中的螺蛳传播给人类。
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一些地区,是全球最为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
本文将介绍血吸虫病的措施,包括预防和治疗方法。
预防措施1. 消灭螺蛳栖息地螺蛳是血吸虫病传播的中间宿主,定期清除水体中的螺蛳栖息地是预防寄生虫传播的重要措施。
清除水体中的浮萍、碎石等植被,可以减少螺蛳的栖息地,从而降低感染风险。
2. 避免接触感染源避免接触可能感染血吸虫病的源头,如避免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尿液或粪便。
尤其是在进行户外活动、游泳等水上活动时,要避免与可能被螺蛳感染的水体接触。
3. 个人卫生习惯个人卫生习惯对于预防血吸虫病也非常重要。
经常洗手,并避免用未经过消毒的水洗菜、果蔬等食物,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4. 饮用安全水源血吸虫病主要通过水传播,饮用安全的水源可以有效减少感染风险。
建议使用经过过滤、煮沸或消毒处理的水源作为饮用水。
5. 预防性药物治疗在某些高密度感染地区,可以考虑采取预防性药物治疗策略。
这些药物可以减少感染螺蛳的机会,从而降低感染血吸虫病的风险。
治疗措施1. 解除病源治疗血吸虫病的首要措施是解除病源,即通过使用抗血吸虫药物杀灭寄生虫。
目前常用的抗血吸虫药物包括吡喹酮、吗啉胺和依托泊苷等。
治疗期间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用药,以确保寄生虫完全死亡。
2. 对症治疗除了解除病源外,根据病情也可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
对于血吸虫病患者可能出现的肝脾肿大、贫血等症状可进行相应的治疗,以缓解病情。
3. 定期随访和复查血吸虫病的治疗过程较长,需要定期随访和复查。
随访过程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疗效最大化。
4. 教育和宣传在预防和治疗血吸虫病过程中,教育和宣传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通过向公众普及血吸虫病的预防知识,增强公众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可以减少感染风险和提高治疗参与度。
血吸虫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血吸虫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血吸虫病是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虫病。
它的基本病理变化如下:
(一)尾蚴引起的损害:尾蚴性皮炎。
初期为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后期以单核细胞为主。
(二)童虫引起的损害:童虫在体内移行引起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
以肺组织受损最明显。
(三)成虫引起的病变:大量吞噬有黑褐色血吸虫色素的巨噬细胞出现。
死亡虫体周围可见组织坏死,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形成嗜酸性脓肿。
(四)虫卵引起的病变:是血吸虫病最主要的病变。
主要发生在大肠壁和肝脏,其病变表现为(急、慢性虫卵结节):
1.急性虫卵结节:急性坏死、渗出性病灶。
结节中央有一个或几个成熟虫卵,周围为医学教育网原创颗粒状坏死物质和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病变似脓肿,又称嗜酸性脓肿。
继而虫卵周围出现肉芽组织,并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后期,虫卵周围出现上皮样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逐渐减少,形成晚期急性虫卵结节。
2.慢性虫卵结节:肉芽肿性炎。
急性虫卵结节内的毛蚴死亡后,坏死组织逐渐被吸收,虫卵周围被类上皮样细胞、异物巨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包围,病变似结核,但无干酪样坏死,又称假结核结节。
最后结节纤维化。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水源传播。
为了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的防治知识。
了解血吸虫的生命周期是非常重要的。
血吸虫的生命周期分为两个主要阶段:人体内寄生阶段和水体中生活阶段。
在人体内寄生阶段,血吸虫寄生在人体的肠道或膀胱中,通过排出的粪便或尿液进入水体中。
在水体中,血吸虫的卵孵化出幼虫,幼虫通过水中的某种介体(甲螺)感染人体,重新进入人体内寄生。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是预防血吸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饭前便后要彻底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水源后要注意清洁双手。
同时,不要随地大小便,要使用卫生厕所,并及时清理。
这样可以减少血吸虫卵排出到水体中,从而减少感染的机会。
对于居住在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人群,定期进行血吸虫病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检查粪便或尿液中是否存在血吸虫卵,可以及早发现感染,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防止水体污染也是血吸虫病防治的关键。
对于水源地和饮用水源地,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防止血吸虫卵污染。
这包括保持水源的清洁、禁止随意排放粪便和污水,以及加强对甲螺的监测和清除。
在一些血吸虫病流行地区,采取药物治疗是防治血吸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经过医生诊断后,可以选择合适的抗血吸虫药物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杀灭体内寄生的血吸虫,减轻症状并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除了个人和药物治疗,疫苗研发也是血吸虫病防治的重要方向之一。
科学家们正在不断研究和开发血吸虫病疫苗,以提供更有效的防护手段。
疫苗的研发将在根源上减少感染源,从而对血吸虫病的防治有着长远的影响。
加强宣传和教育也是预防血吸虫病的关键。
通过宣传血吸虫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增加人们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政府、学校和社区可以组织宣传活动,向居民普及相关知识,提高防治血吸虫病的整体水平。
血吸虫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个人卫生、定期检查、水源管理、药物治疗、疫苗研发和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
血吸虫病基本知识
• 4、毛蚴感染钉螺 • 毛蚴在水中遇到钉螺,能主动钻入其体内,在水 温5~37℃条件下均可使钉螺感染,但温度低感染率 也低,温度高感染率也高。被毛蚴感染了的钉螺,称 为感染性钉螺,也称“阳性钉螺”。感染性钉螺多分 布在家畜放牧区和船只停靠的地方,以及居民点附近 的沟港等处。 • 5、感染性钉螺在水中逸放尾蚴 • 毛蚴感染钉螺后大约经过两个月时间便发育成尾 蚴,从钉螺体中逸出。被毛蚴感染的钉螺,可以终生 逸放尾蚴。在5~40℃的水温下,尾蚴都可以逸放出 来,钉螺还可爬上草叶,在露水中放出尾蚴。4~10 月期间,或水温20~30℃时逸放的尾蚴数量较多, 尤其是春季第一次涨水初次淹没钉螺区时,水中尾蚴 最多。
• 5、我省血吸虫病流行状况 • 我省是血吸虫病流行严重的“湖区五省” 之一。血吸虫病疫区主要分布于长江两岸和 皖南山区,涉及9个省辖市、49个县(市、区) 和4个省属农场的400个乡镇,共2681个行政 村,流行村人口640万。钉螺主要分布于长江 两岸和沿江水系、湖泊的江、洲、湖滩地区, 以及以河、沟、田、水系灌区为主的山丘内 陆型地区。
• 四、血吸虫病的感染
• 1、血吸虫病的感染方式 • 血吸虫病的感染方式及途径取决于生产生 活方式的不同。在易感环境从事插秧、田间管 理、割运湖草、抢收早熟作物、捕鱼捉虾等生 产活动均可引起感染;另外,抗洪抢险时由于 人体接触疫水的面积大、次数多、时间长,也 易引起感染,甚至成批急性感染。从事洗衣、 淘米洗菜、游泳、嬉水等生活活动同样可导致 血吸虫感染。
1、血吸虫与血吸虫病 血吸虫是一种寄生虫,因其成虫期寄生于哺 乳动物血管中而得名。可以感染人体的血吸虫有 18种之多,最主要的有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 和埃及血吸虫等。血吸虫病是指人和哺乳动物感 染了血吸虫后而引起的疾病。在我国只流行日本 血吸虫病,简称血吸虫病。血吸虫病到了晚期, 病人产生肝硬化腹水,腹大如鼓,所以人们又把 血吸虫病叫做“大肚子病”等。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1、什么是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由人类或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疾病。
人得了血吸虫病会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在急性期患者可有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消瘦乏力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出现肝脾肿大、腹水等症状,严重危及生命。
儿童得血吸虫病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影响生长发育,严重者可发展为侏儒症,患者将痛苦终身。
2、危害人类健康的“瘟神”20世纪40年代末,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猖獗,疫区居民成批死亡,无数病人身体受到摧残,致使田园荒芜、断垣残壁、满目凄凉,出现了许多“无人村” “寡妇村” “肚胞村”等悲惨景色。
如素有人间天堂、鱼米之乡之称的苏州昆山,血吸虫病感染者占当地人口总数的65%以上,有100多个“无人村”。
高邮县新民乡农民在有螺的洲滩下水劳动,其中4019人感染急性血吸虫病,死亡1335 人,死绝45户,遗下孤儿91个,真所谓“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3、血防形势依然严峻5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和血防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是一种生命力、繁殖力都很强的生物,加之有螺环境复杂,给灭螺工作增加了难度。
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人口大流动使血防形势更加严峻。
例如,我省某市一小学生暑假期间随父的船队去血吸虫病流行区,曾在江滩上戏水玩耍,回家以后生病入住市医院。
医院因病孩高热不退给予多种治疗措施,疑为伤寒、白血病等而作各种细菌培养、骨穿刺,还转诊上海某医院,未果。
后经血防部门工作的亲戚探病提出看法,即去血防站就医,确诊为血吸虫急性感染,给予吡喹酮治疗痊愈出院。
该患儿由于误诊使得病程延长,增加了痛苦,多耗费了近万元,劳民伤财。
由于缺乏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导致一些人得病后误诊而延误治疗,甚至导致死亡的这类病例并不少见,同时也反映了部分临床医生的血防意识淡薄。
4、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范围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以及长江流域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上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的400多个县、市、区。
农学血吸虫病
II、家畜血吸虫病 ① 犊牛、犬的症状较重,羊和猪较轻,马几乎没有
症状。 ② 一般而言,黄牛症状比水牛明显,小牛症状比大
牛严重。轻度感染时,症状不明显,常取慢性经过,特别 是成年水牛,很少有临床症状而成为带虫者。 ③ 犊牛大量感染时,症状明显,往往呈急性经过。 首先表现食欲不振,精神沉郁,体温升高达40~41℃,患 畜可粘膜苍白,水肿,行动迟缓,日渐消瘦,因衰竭而死 亡.慢性型的病畜表现消化不良,发育缓慢,往往成为侏儒 牛。病牛食欲不振,有里急后重现象,下痢,粪便含粘液 和血液,甚至块状粘膜。患病母牛发生不孕、流产等。
33
3、防止家畜感染:避免家畜接触疫水。饮水专塘 用水或用井水。实行安全放牧,建立安全放牧区, 在流行季节(夏、秋)防止家畜涉水,避免感染 尾蚴。
4、消灭沟鼠等啮齿类动物。 5、开发抗日本分体吸虫病虫苗。
34
血吸虫病为世界第二大寄生虫病。全 球有6亿人受血吸虫感染的威胁,有2亿人 被感染,每年有2万人死于血吸虫;中国有 84.3万日本血吸虫患者。
血吸虫患者丧失劳动力,晚期患者每 个月的医疗费用在2000元左右。
1
一、分类
血吸虫均属分体科,有3个属: 分体属(裂体属):如日本、曼氏、埃及、间扦、
18
七、致病作用与病理变化
1、幼虫移行引起机械性损伤(皮肤和肺)。 2、虫卵沉积于肝脏和肠壁,引起肉芽肿和组织纤
维化。 3、成熟虫卵内毛蚴分泌的可溶性虫卵抗原(SEA)
渗透到卵壳外,刺激机体产生变态反应,形成以 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虫卵肉芽肿,引起肝脏、肠 壁组织纤维化等。
19
肝 脏 中 的 日 本 血 吸 虫 虫 卵
或一天分2次口服。在流行地区每年进行2次普治, 一次在7~8月份,另一次在11~12月份。 牛:30mg/kg体重,一次口服,最大用药量黄 牛 以300kg、水牛350kg体重为限,超过部分不计 算药量。
学生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宣传-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精品
关爱生命 关注血防
精品
各位同学: 今天,我们来学习血吸虫病防治基础知识,
让同学们来了解什么是血吸虫病、血吸虫病的 传播与危害以及怎样预防血吸虫病的发生。
精品
1.什么是血吸虫病?
答:由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所引起的疾病,在我国特指日本血 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精品
2.什么是血吸虫的生活史?
答:血吸虫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尾蚴及童虫等六个 阶段。
精品精品Biblioteka 3.血吸虫病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答:影响生命、生活、生产、生长和生育,儿童青少年感染血吸虫, 可能导致生长发育减缓或停止。
精品
4.人是怎样得血吸虫病的?
答:是通过接触疫水而感染的。 那么,什么是疫水呢?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称为“疫水”。(尾蚴离 开钉螺游入水中,遇到人畜,最少10秒即可钻入人畜体内。)
血吸虫尾蚴
精品
5.钉螺长什么样?
答:钉螺是血吸虫病传播的唯一中间宿主,没有钉螺血吸虫病无法传 播。钉螺是两栖生物,长约0.8厘米,主要生长在潮湿草滩上和沟渠内。
精品
6. 什么环境最容易得血吸虫病?
答:在疫水中捕鱼捞虾、游泳戏水、洗衣物,在有钉螺的洲滩放牧, 打草等容易感染血吸虫病。
精品
7. 什么季节最容易得血吸虫病?
答: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感染血吸虫,但在气温较高的4-10月份最容易 感染。
精品
8. 接触疫水后怎么办?
答:接触疫水后一个月左右如有发热、腹泻等症状,应引起高度警觉,千万别当 成普通感冒耽误了治疗时间。接触疫水后不管有没有症状出现,应到当地血防部 门检查、治疗,常用药物是吡喹酮。
血吸虫病原理
血吸虫病原理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分为三种:尾蜥型血吸虫病、中间型血吸虫病和肝脏型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的病原体是血吸虫,寄生在人体肠道或肝脏。
这些寄生虫会发生性繁殖,产生大量的卵,这些卵会经过粪便排入水中,然后孵化成水生螺蜗,再通过水生螺蜗传播到人体中。
人体通过吃生水果蔬菜等感染卵,卵在小肠内孵化成毛蜥,变为尾蜥后穿过小肠壁进入血液循环,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肝脏,继续生长,最终在肝静脉处产下卵,卵排入肠道被排出体外。
中间型和肝脏型血吸虫病是由相应的血吸虫引起的,感染途径和病理生理过程类似,但病症会更加严重。
若未及时治疗和控制,血吸虫病可能导致肝硬化、肝癌、门静脉高压等严重的健康问题。
因此,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很重要。
笔记《病理生理学》血吸虫病
笔记《病理生理学》血吸虫病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由于血吸虫寄生于人体而引起的地方性传染病。
在我国主要由日本血吸虫引起。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血吸虫:埃及血吸虫(非洲北部);曼氏血吸虫(拉丁美洲、非洲中部),日本血吸虫(亚洲、包括我国)二、基本病理改变血吸虫发育阶段中的尾蚴、童虫及成虫、虫卵等均可引起病变,但以虫卵引起的病变最严重,危害也最大。
1、尾蚴性皮炎:急性,红色小丘疹,真皮充血、水肿、出血、嗜中、酸、单核细胞浸润。
2、成虫:(1)成虫代谢物: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增强,脾大贫血,嗜酸细胞增多;吞噬红血球—色素沉着(2)死亡虫体—静脉炎、静脉周围炎、嗜酸性脓肿3、虫卵:主要在大肠壁(乙状结肠、直肠等)和肝脏,基本病变是虫卵结节形成。
细胞和体液免疫均参加,细胞免疫过程起主导作用,III型变态反应也可能参与。
(1)急性虫卵结节:中央常有一个或几个成熟虫卵,周围为嗜酸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和颗粒状坏死物质和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病变似脓肿,又称为嗜酸性脓肿。
随后,肉芽组织增生,出现呈放射状排列的类上皮细胞层,构成晚期急性虫卵结节。
(2)慢性虫卵结节:类上皮细胞、异物巨细胞和淋巴细胞(假结核结节)结节发生纤维化、其中的卵壳碎片及钙化死卵可长期残留。
三、主要器官病变1、结肠:全部大肠,尤其以乙状结肠及直肠为最显著,黏膜及粘膜下层虫卵堆积;浅溃疡;多发性息肉,肠壁纤维化,易癌变—年龄轻,肠道血吸虫病严重2、肝脏:门静脉分支虫卵栓塞、静脉内膜炎、血栓形成;汇管区虫卵结节、纤维化----血吸虫性肝硬变。
3、脾脏:巨大(1000-4000g),脾功能亢进含铁结节、梗死4、肺:多个急性虫卵结节,其虫卵主要是通过门-腔静脉之间的吻合支而来结节周围肺泡出现炎性渗出物。
X线检查类似肺粟粒性结核病。
5、脑:大脑顶叶、额叶及枕叶—急性虫卵结节形成及胶质细胞增生。
临床上常出现类似脑炎的症状。
虫卵进入脑的途径,现多认为系从肺进入动脉血流而入脑内。
血吸虫预防主题班会
血吸虫预防主题班会一、导入大家好!在今天的主题班会上,我们将要讨论的是血吸虫预防。
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接触受感染的淡水域、泥土或植物,导致寄生虫侵入人体。
血吸虫病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还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预防血吸虫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我将给大家普及有关血吸虫预防的知识。
二、血吸虫病简介血吸虫病,又称“住血病”,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一些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血吸虫病主要通过寄生虫侵入人体,严重者可能导致肝脏、胆道、肺脏等器官受损。
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包括人体内、水体中、田地中三个阶段,因此,近水近田的人更容易受到感染。
三、血吸虫预防知识1. 避免接触感染源为了预防血吸虫病,我们要避免接触感染源。
最重要的是不要随便接触潭水、河水、湖水等淡水域。
尤其是不要光脚踩水,因为血吸虫会从水中的泥沙中钻进人体。
此外,也要尽量避免接触感染源,比如不要用裸露的手捏土、刨土、整理花坛等。
2. 注意个人卫生个人卫生对于预防血吸虫病也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常洗脚,尤其是在接触过泥土、水源之后要及时清洗。
此外,衣服也要定期洗晒,不要将脏衣服乱堆,以免成为寄生虫的藏身之处。
3. 饮食卫生血吸虫病也可以通过食物传播,特别是生食或未煮熟的水产品容易携带寄生虫。
为了预防,我们要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
确保食品煮熟烧煮煮透,避免食用生鱼、生蚝等易携带血吸虫的食物。
4. 加强防治意识除了以上的预防措施,我们还要加强防治意识。
如果身体出现血尿、腹痛、腹泻、黄疸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和群众参与的方式,传播血吸虫预防知识,提高人们的预防意识,促进社区的环境整治。
四、血吸虫预防活动为了更好地普及血吸虫预防知识,我们将组织一些预防活动。
活动包括宣传海报的设计与制作、书写倡议书、开展主题演讲等。
1. 宣传海报设计与制作我们可以邀请同学参加海报设计比赛,通过画海报的方式来宣传血吸虫预防知识。
日本血吸虫病的科普知识
预防血吸虫病的措施
定期检查身体,及时发现病情。
诊断和治疗
诊断和治疗
通过粪便检查和血液检测可以诊断血吸 虫病。
医生会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如服 用抗寄生虫药物。
血吸虫病的流行地区
血吸虫病的流行地区
血吸虫病主要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的一些地区流行。 日本是血吸虫病的高发地区之一。
血吸虫病的影响
日本血吸虫病的科普知 识
目录 简介 血吸虫的传播途径 血吸虫病的症状 预防血吸虫病的措施 诊断和治疗 血吸虫病的流行地区 血吸虫病的影响 总结
简介
简介
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 ,主要在日本等地区流行。 了解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 措施可以帮助我们预防该病。
血吸虫的传播途径
Hale Waihona Puke 血吸虫的传播途径血吸虫病的影响
血吸虫病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 ,特别是在流行地区。 通过加强宣传、预防和治疗,可以减少 血吸虫病的传播和影响。
总结
总结
了解血吸虫病的科普知识可以帮助我们 预防感染。 避免接触被污染的水源,使用防护措施 ,及时检查和治疗是预防血吸虫病的关 键。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血吸虫通过淡水螺蝸寄生孵化,并通过 被污染的水源传播。 接触被感染虫蝗的水源或经常接触污染 的水,容易感染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的症状
血吸虫病的症状
初期感染症状轻微,可能呈现皮肤瘙痒 、发热、腹痛等。 长期感染会导致严重并发症,如肝脏和 肠道受损。
预防血吸虫病的措施
预防血吸虫病的措施
避免接触可能被血吸虫感染的水源,如 河流、湖泊等。 在户外活动时使用防护措施,如穿长袖 衣物和长裤,使用虫媒防护剂。
血吸虫疾病患者健康教育
血吸虫疾病患者健康教育
(一)疾病简介
血吸虫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寄生虫病。
人体因接触疫水而感染,成虫主要寄生于门静脉系统,其虫卵沉积所导致的复杂的免疫病理反应可引起全身多组织器官损害。
血吸虫病主要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肠血吸虫病,主要为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引起;另一种是尿路血吸虫病,由埃及血吸虫引起。
我国主要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
(二)健康指导
1.急性期持续高热病人,可先给予降温处理。
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
富含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出汗应及时用干毛巾或温湿毛巾擦干,并随时更换汗湿的衣被,以免受凉,鼓励病人多饮水。
2.对慢性和晚期病人,应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饮食和多种维生素,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3.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病人给予低盐(<2g/d)、高糖、高蛋白饮食,如新鲜水果、蔬菜、豆制品、瘦肉等,限制脂肪,尤其是动物性脂肪的摄入,限制水分的摄入,进餐前注意口腔卫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4.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应准确记录腹围、尿量和体重,用卷尺定期测量腹围,每周测体重,记录24小时尿量,每周体重减少不超过2千克为宜。
5.控制传染源:在流行区每年对病人、病畜进行普查普治。
6.切断传播途径;消灭钉螺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粪便须经无害处理后方可对外排出,保护水源,改善用水。
7.保护易感人群;严禁在疫水中游泳,戏水。
接触疫水时应穿着防护衣裤和使用防尾蚴剂等。
接触疫水后,要及时到当地血防部门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早期治疗。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
血吸虫病是由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具有传染性,如不做好防疫措施极易造成大面积感染,那么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呢?
一、血吸虫病的传染源
血吸虫病病人
血吸虫病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包括急性、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以及无症状的感染者。
而血吸虫携带者将含有活卵的粪便排入水中,是血吸虫病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家畜和野生动物
感染血吸虫病的家畜和动物也是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之一,也称为保虫宿主。
家畜包括:黄牛、水牛、奶牛、山羊、绵羊、马、骡、驴、猪、犬、,猫、兔等。
野生动物包括:家鼠、白鼠、沟鼠、野鼠、猴、獐、麝鼩、鹿、獾、貉、豹、野猪、野兔、野猫等。
二、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
血吸虫病传播途径的环节众多,首先由病人或者保虫宿主随粪便排出虫卵,在水中孵化成毛蚴,毛蚴感染中间宿主钉螺,并在其体内发育繁殖,最后形成尾蚴,自钉螺体内逸出。
而当尾蚴遇到人体或者保虫宿主,就会从皮肤侵入体内。
因此血
吸虫病主要通过皮肤、粘膜与疫水接触受染。
三、血吸虫病的易感染群
基本上所有人都对血吸虫病易感,只要人体与疫水接触,就会被感染。
并且病人可重复感染,也就是说疾病经过治疗和康复后,还可再次被感染,无免疫性。
其他脊椎动物,如猫、狗、羊、兔等,也易感血吸虫病。
因此无论是青壮年还是老人、小孩,都需要注意预防血吸虫病。
四、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1.不在有钉螺分布的湖水、河塘、水渠里游泳、戏水。
2.因生产生活不可避免接触疫水者,可在接触疫水前涂抹防护油膏,预防血吸虫感染。
3.接触疫水后,要及时到当地血防部门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早期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血吸虫形态
1.成虫 Adult worm
雌雄异体
雌雄合抱
日本血吸虫形态
2.虫卵 Egg
•大小 67×89μ m 浅黄色 卵圆形
•颜色
•形状
•结构
日本血吸虫形态
2.虫卵 Egg
•结构 侧刺
Life cycle
人 体 内 阶 段
童虫
成虫
尾蚴
虫卵
疫水
胞蚴
钉螺
毛蚴
人 体 外 阶 段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宿主
尾蚴感染 童虫移行 成虫寄生 虫卵去向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1.宿主 Host
中间宿主——湖北钉
螺(Oncomelania
hupensis Gredler)
1881年,法籍神父傅 ·荷斯在武昌金口采 集钉螺标本,经贝类 学家格莱德鉴定,定 名为"湖北钉螺"。
2)虫卵肉芽肿形成的利弊
血吸虫病兔肝
日本血吸虫致病性
1.致病机理*
3)虫卵肉芽肿形成的结局 ① 肝.肠纤维化
肠梗阻 肝硬化
日本血吸虫致病性
1.致病机理*
3)虫卵肉芽肿形成的结局 ① 肝.肠纤维化
② 门脉高压
腹水
日本血吸虫致病性
1.致病机理*
2.临床类型
急性血吸虫病
慢性血吸虫病
晚期血吸虫病 异位血吸虫病
血像:WBC 5000, E 34%;
经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诊断为“白血病”...
╬
病历
问病史: 患者1个月前曾到君山 (血吸虫疫区) 旅游...
山 竹 诸 斑 泪 一 人
君 妃 二 魄 芳 千 古
╬
病历
ELISA: SEA抗体(++++) 粪检: 血吸虫虫卵(+) 治疗: 口服吡喹酮,1W后痊愈。
日本血吸虫诊断
1.病原学诊断
2.免疫学诊断
1998年某抗洪部队6300名官兵血吸虫病检测结果 检测方法 皮试 IHA ELISA Dipstick 阳性数 1619 15 8 7 阳性率(%) 25.70 0.24 0.13 0.11
╬
病历
杨 ,女, 22 岁,广州某厂工人因 发热伴腹泻 (脓血便)入院
腹水型
巨脾型 结肠增殖型
侏儒型
异位血吸虫病
凡血吸虫卵在门静脉及其分支以外血管
所属脏器内沉积所引起的病变,称之为 异位血吸虫病。 ——肺血吸虫病 —— 脑血吸虫病 ——其他部位 胃及阑尾型血吸虫病,不属于异位血吸 虫病,但有其特殊性。
日本血吸虫诊断
1.病原学诊断
粪检
•直接涂片法
•尼龙绢筛集卵法 •毛蚴孵化法等
(二)日本血吸虫-尾蚴 Cercaria
4.尾蚴的生物学特性
尾蚴具有向光性 钻腺分泌溶组织蛋白酶 最快10秒钟可钻入皮肤 离开水后 6秒钟可死亡 10s – 6s = 4s
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称为 血吸虫病“疫水”
日本血吸虫形态
5.其他
子 胞 蚴
母胞蚴
童虫
(二)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日本血吸虫
Schistosoma japonicum , S.j
日本血吸虫病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日本血吸虫形态
成 虫
虫 卵
毛 蚴
母 胞 蚴
子 胞 蚴
尾 蚴
童 虫
日本血吸虫形态
1.成虫 Adult worm
雌雄异体
♂雄虫:乳白色,长 12-20mm,虫体扁平 ,前端有发达的口吸 盘和腹吸盘,腹吸盘 后形成抱雌沟。
3)防护措施
避免接触疫水
局部保护措施
桐油布袜 穿:长统胶鞋 尼龙防护裤 涂:皮避敌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2.尾蚴感染
1)感染条件及途径 2)感染途径及方式
3)防护措施
避免接触疫水
吡喹酮
局部保护措施
口服预防药
青蒿 琥酯
蒿甲醚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2.童虫移行
皮下
(3h)
7d
肺
变态反应, 机械性损伤
日本血吸虫形态
3.毛蚴
Myracidium
1)毛蚴的生物学特性
向上性
向光性
直线运动
日本血吸虫形态
3.毛蚴
Myracidium
1)毛蚴的生物学特性 2)毛蚴孵化法 虫卵
25-30℃ 30 min
毛蚴
(二)日本血吸虫-尾蚴 Cercaria
4.尾蚴的生物学特性 由体部和尾部构成。 体部:100-150×4066μm。 尾部:尾干140160×20-30μm 尾叉:不及尾干一半, 伸长可达50-70μm
自感染后24天开始产卵 300~3 000个/♀/d
(二)日本血吸虫生活史-虫卵
1.虫卵的发育
血吸虫尾蚴进入人体后 初产卵
24 d 开始产卵
11 d
成熟卵
11 d
死亡卵
已知只有成熟虫卵才能随粪便排出体外,请问: 接触疫水后至少
35 天才可能从粪便中查到虫卵?
(二)日本血吸虫生活史-虫卵
血吸虫( Schistosome )
寄生在哺乳类或鸟类的血吸虫种类繁 多,有19种与人类致病有关。其中日 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 间插血吸虫、马来血吸虫、湄公血吸 虫致使人畜(兽)血吸虫病。
WHO重点防治的热带病之一; 位居我国寄生虫病之首。
(一)概述-血吸虫的危害
1.分布广泛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2.尾蚴感染
1)感染条件及途径 2)感染途径及方式
尾 蚴 性 皮 炎
数小时后出现粟粒至黄 豆大小的丘疹,痒、无 痛,数小时到二三天消 失。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2.尾蚴感染
1)感染条件及途径 2)感染途径及方式
3)防护措施
避免接触疫水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2.尾蚴感染
1)感染条件及途径 2)感染途径及方式
卵壳厚薄均匀,无
卵盖,卵壳一侧有一小
刺,表面常附有宿主组
织残留物,卵壳下面有 薄的胚膜,成熟虫卵内 含有一毛蚴。 侧刺
日本血吸虫形态
2.虫卵 Egg
•大小
毛蚴
•颜色
•形状
SEA
Soluble Egg Antigen
可溶性虫卵抗原
•结构
日本血吸虫形态
3.毛蚴
Myracidium
呈梨形或椭圆形 ,左右对称,平 均大小为 99×35μ m,周 身被有纤毛,是 其活动器官。
(ESP,FSF,MIF)
日本血吸虫致病性
1.致病机理*
1)虫卵肉芽肿的形成过程
嗜酸性脓肿
日本血吸虫致病性
1.致病机理*
1)虫卵肉芽肿的形成过程
虫卵结节
(虫卵肉芽肿)
日本血吸虫致病性
1.致病机理*
1)虫卵肉芽肿的形成过程 “ 何 博 礼 ” 现 象
虫卵结节
日本血吸虫致病性
1.致病机理*
日本血吸虫免疫
1.先天性免疫 2.获得性免疫 3.血吸虫的免疫逃避机制
抗原伪装
抗体封闭
分泌CAg
免疫耐受
日本血吸虫流行
1.流行因素
传染源 钉螺 接触疫水
日本血吸虫流行
1.流行因素 2.疫区分型
水网型 山丘型 湖沼型
日本血吸虫防治
查
综 合 防 治 原 则
治 灭 管
16%
日本血吸虫诊断
1.病原学诊断
粪检 组织活检(直肠镜检)
茚三酮染色
日本血吸虫诊断
1.病原学诊断
2.免疫学诊断
尾蚴膜反应(CHR) 环卵沉淀试验(COPT
)
日本血吸虫诊断
1.病原学诊断
2.免疫学诊断
尾蚴膜反应(CHR) 环卵沉淀试验(COPT
)
皮试 IHA ELISA Dipstick
血吸虫病
仁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年4月
万 户 萧 疏 鬼 唱 歌
千 村 薜 荔 人 遗 矢
华 佗 无 奈 小 虫 何
绿 水 青 山 枉 自 多
送 瘟 神
血吸虫( Schistosome )
凡寄生在脊椎动物血管内的吸虫称为血吸虫。 一般吸虫为生物源性蠕虫,雌、雄同体(如肝 吸虫、肺吸虫)。 寄生在恒温脊椎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的血 吸虫是雌、雄异体,为突出其特征,常称为裂 体吸虫。 人们习惯所谓血吸虫即指这一类裂体血吸虫。
1.虫卵的发育
血吸虫尾蚴进入人体后 初产卵
24 d 开始产卵
11 d
成熟卵
11 d
死亡卵
已知吡喹酮只能杀死血吸虫童虫和成虫,不能杀虫卵 血吸虫病人治疗后 22d 还可能查到活虫卵?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4.虫卵去向
1)虫卵发育
2)虫卵分布
粪便 (16%) 肝脏 (22%) 肠壁 (60%)
其他(2%)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4.虫卵去向
1)虫卵发育
2)虫卵分布
3)虫卵离体机制
IV型 成熟虫卵 分泌SEA 变态反应
肠组织炎 症、坏死
肠蠕动 腹内压
虫卵脱 落肠腔
日本血吸虫致病性
1.致病机理* 尾蚴 溶组织蛋白酶 童虫 成虫
机械性损伤 夺取营养 机械性刺激
虫卵肉芽肿 形成IC 尾蚴性皮炎
肺炎
营养不良 血管内膜炎 肝、肠纤维化 血吸虫病肾病、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