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4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素养检测部编版必修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素养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运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
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显明特性特点。
其次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
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
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
“一碗茶也争,我莫非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
“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
”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
“‘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睬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
《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
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慧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
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细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
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很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养,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
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闻、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
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
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
《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
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
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其次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
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
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
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
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示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
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难过……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爱护,探究人与人应当如何相处。
爱护,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
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
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
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抗拒,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悟到了仁道精髓,即爱护,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溢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
“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
宝玉对一切美妙、纯净的事物都充溢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望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望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酷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溢想象。
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
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务、人物、对话才是正文,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
然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体现特性的,经常是“有诗为证”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
写景的成语化表现了对情节迫切和着急的渴求心态,表现了对情节的重视之下对心情的忽视。
《红楼梦》也很少写景,在很多现代作家确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小说中虽然也有写景的地方,但都是笼统的成语:“当时邻居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
(第一回)”到了太虚幻境这样的仙境,本该有所渲染,但曹雪芹也同样用成语交待过去了:“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
(第五回)”可见这位宏大的作家对于写景是多么的不习惯。
《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示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心情结构。
(摘编自李书磊《〈红楼梦〉景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调。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材料三可看出传统小说的景语缺少特性,因而可以置换到任何其他一部小说中。
【解析】“从始至终……具有梦幻色调”错误。
作者只是说在前八十回的叙述中“也都有诗的素养,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而不是说从始至终。
另外,“梦幻色调”说法也不对,原文说的是“《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活灵活现。
B.《红楼梦》细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特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像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酷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溢想象。
【解析】“有相像之处”“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错误,原文是说“《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另外,材料二中明确说明是“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D )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示意她将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自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养的一个重要缘由,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胡适用“大胆假设,当心求证”的探讨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爱护其悲音,感谅其情愫。
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
【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是:《红楼梦》主题是“大旨谈情”。
A.说的是小说中“戏文”与人物命运的关联。
B.说的是《红楼梦》富有诗意,具有言外之意。
C.说的是作为考据派的胡适的成果。
D.说的是从“情”的角度来谈宝玉的,所以可以论证《红楼梦》的主题。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举例分析。
(4分)
答:(1)引证法,作者引用了鲁迅、刘鹗的语句;
(2)例证法,选取了宝玉与玉钏儿、龄官、黛玉的交往事例;
(3)喻证法,运用了饺子、西瓜子等比方;
(4)对比论证,将宝玉与贾珍、贾蓉进行对比。
5.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与传统小说在景物描写上的共同点,并分析其缘由。
(4分)
答:两者都很少写景,景语成语化,缺少特性;因为曹雪芹和传统小说作家都是情节中心论者,把景语看作可有可无的闲文,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心情结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话说,宝玉因说:“咱们也该行个令才好。
”袭人道:“斯文些的才好,别大呼小叫,惹人听见。
二则我们不识字,可不要那些文的。
”麝月笑道:“拿骰子咱们抢红罢。
”宝玉道:“没趣,不好。
咱们占花名儿好。
”
晴雯拿了一个竹雕的签筒来,里面装着象牙花名签子,摇了一摇,放在当中。
又取过骰子来,盛在盒内,摇了一摇,揭开一看,里面是五点,数至宝钗。
宝钗便笑道:“我先抓,不知抓出个什么来。
”说着,将筒摇了一摇,伸手掣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
”众人看了,都笑说:“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
”说着,大家共贺了一杯。
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听了这曲子,眼看着芳官不语。
湘云忙一手夺了,掷与宝钗。
宝钗又掷了一个十六点,数到探春,探春笑道:“我还不知得个什么呢。
”伸手掣了一根出来,自己一瞧,便掷在地下,红了脸,笑道:“这东西不好,不该行这令。
这原是外头男人们行的令,很多混话在上头。
”众人不解,袭人等忙拾了起来,众人看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
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
”众人笑道:“我说是什么呢。
这签原是闺阁中取戏的,除了这两三根有这话的,并无杂话,这有何妨。
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莫非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
”
说着,大家来敬。
探春那里肯饮,却被史湘云、香菱、李纨等三四个人强死强活灌了下去。
探春只命蠲了这个,再行别的,众人断不愿依。
湘云拿着他的手强掷了个十九点出来,便该李氏掣。
李氏摇了一摇,掣出一根来一看,笑道:“好极。
你们瞧瞧,这劳什子竟有些意思。
”众人瞧那签上,画着一枝老梅,是写着“霜晓寒姿”四字,那一面旧诗是:竹篱茅舍自甘心。
注云:“自饮一杯,下家掷骰。
”李纨笑道:“真好玩,你们掷去罢。
我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
”说着,便吃酒,将骰过与黛玉。
黛玉一掷,是个十八点,便该湘云掣。
湘云笑着,揎拳掳袖的伸手掣了一根出来。
大家看时,一面画着一枝海棠,题着“香梦沉酣”四字,那面诗道是:只恐夜深花睡去。
黛玉笑道:“‘夜深’两个字,改‘石凉’两个字。
”众人便知他趣白日间湘云醉卧的事,都笑了。
湘云笑指那自行船与黛玉看,又说:“快坐上那船家去罢,别多话了。
”众人都笑了。
因看注云:“既云‘香梦沉酣’,掣此签者不便饮酒,只令上下二家各饮一杯。
”湘云拍手笑道:“阿弥陀佛,真真好签!”
恰好黛玉是上家,宝玉是下家。
二人斟了两杯只得要饮。
宝玉先饮了半杯,瞅人不见,递与芳官,芳官即便端起来,一仰脖喝了。
黛玉只管和人说话,将酒全折在漱盂内了。
湘云便抓起骰子来一掷个九点,数去该麝月。
麝月便掣了一根出来。
大家看时,这面上一枝荼蘼花,题着“韶华胜极”四字,那边写着一句旧诗,道是:开到茶蘼花事了。
注云:“在席各饮三杯送春。
”麝月问:“怎么讲?”宝玉愁眉忙将签藏了说:“咱们且喝酒。
”说着大家吃了三口,以充三杯之数。
黛玉静默的想道:“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掣着方好。
”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
”众人笑说:“这个好极。
除了他,别人不配作芙蓉。
”黛玉也自笑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有删节) 文本二:首先,《红楼梦》把女人当作与男人对应的一特性别群体来看待了,《红楼梦》中的女人,尤其年轻女人,不再是男人生命中的某种工具,不再是让男人受挫受难的祸水,也不再是失意男人镜花水月般的自我补偿。
其次,《红楼梦》作者认为,女人,尤其是年轻女人,是较诸男人精彩一点的人,是呈现着较多的人性美、人情美的人,不着意打造“三从四德”的楷模。
第三,尤为珍贵的是,红楼女性世界是一个鲜活女人的世界,原汁原味的女人世界。
鲜活的女性世界,首先是美的。
红楼女性的形貌美、才智美、性情美以及不同年龄特有的风神美,都在绽放异彩。
鲜活的女性世界,必定是不完善的。
“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
这些陋处,在形貌、才智、性情诸方面,都被自然、本真、原汁原味地透露出来。
鲜活的女人,又往往有着某种模糊性,红楼女子更多有模糊朦胧色调。
鲜活的女人,还各有各的不幸。
(摘编自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众姐妹会在深夜聚在怡红院行花令的缘由是,正值宝玉生日,且宝玉的丫鬟们盛情邀约。
B.湘云会以自行船打趣林黛玉,是因为林黛玉曾病中说梦话,说要坐自行船回苏州。
C.众人道宝钗原也配牡丹花,是因为牡丹端庄高雅,而薛宝钗正似牡丹,是个大方端庄、追求富贵的大家闺秀。
D.节选内容描写的是众姐妹深夜聚会行花令的快乐场面,文中运用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人物形象显明生动。
【解析】“林黛玉曾病中说梦话,说要坐自行船回苏州”说法有误。
湘云会以自行船打趣林黛玉,其实是指《红楼梦》第五十七回,紫鹃跟宝玉开玩笑说,林黛玉的家人要来接她回去了,宝玉信以为真,回去就发病,乱指房中的一只金西洋自行船,便说是来接林黛玉回苏州的船,并把它掖在被中,惹得众人想笑不敢笑的事。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古人设宴,对座次支配特别讲究。
宴会的座位中“东”是尊位,《红楼梦》中每次正
式宴会的座次跟《鸿门宴》中宴会座次一样,都是严格遵守坐东朝西为尊的规则。
B.文中宝玉提到“行个令”,指的是行酒令,它是民间风俗之一,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嬉戏。
嬉戏形式比较单一,只有划拳。
C.《乡土中国》“男女有别”文指出,中国乡土社会是浮士德式的,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心理上的契洽”。
宝钗对宝玉的感情也是一种相敬如宾的平淡感情,故而成为封建家长眼中的“金玉良缘”。
D.梅花,是古诗文常见的意象,其内涵丰富。
在《红楼梦》中有梅花之喻的,除了李纨,还有自居“槛外人”的妙玉,妙玉的红梅是她看似超脱尘世却又无法超脱的欲望表达。
【解析】A.错在“坐东朝西为尊”,古人的座位都是严格遵守东向为尊的规则。
B.文中宝玉提到“行个令”,指的是行酒令,它是民间风俗之一,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嬉戏。
行酒令方式花样百出,集中呈现酒令花样的当推《红楼梦》,有射覆、划拳、文字令、击鼓传花、占花名等形式。
C.错在“中国乡土社会是浮士德式的”,《乡土中国》中,明确指出中国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
8.请简述文本一中提到的白日间湘云醉卧事务,并概括该事务所体现的人物性格特征。
(6分)
答:①贾宝玉等过生日,与众人在一起行令喝酒,宴席上史湘云吃醉了酒,图凉快,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香梦沉酣,芍药花落满身。
②从“湘云醉卧”中可看出湘云不拘小节、开朗豪爽。
9.学校文学社开展主题为“品评红楼女子”的读书共享会,请结合文本二,以文本一中的红楼女子为例,详细谈谈你对《红楼梦》女性观的相识。
(6分)
答:①《红楼梦》把女人当作与男人对应的一特性别群体来看待了,如林黛玉她聪慧有特性,她不依附男人,有自己的想法。
②《红楼梦》中的女人身上具有人性的美,如薛宝钗宽厚待人,进退有度,孝顺母亲。
③《红楼梦》中的女人是不完备的,如林黛玉聪慧但多愁善感,爱使小性子。
④《红楼梦》中的女人各有各的不幸,如探春远嫁,宝钗守寡,林黛玉英年早逝。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二十年春三月,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建康,入见。
太祖喜甚,曰:“我为天下屈.四先生。
”赐坐,从容与论经史,及咨以时事,甚见尊礼,命有司创礼贤馆处之。
基自幼聪慧绝人,凡天文、兵法、性理诸书,过目洞识其要。
至正初,以《春秋》举进士,授高安县丞,累官江浙儒学副提举。
元政乱,投劾去。
常建议剿方国珍,不用,安置绍兴。
既而,总制官
孙炎以上命遣使来聘,基遂决计趋金陵,陈.时务十八策。
太祖嘉纳之。
太祖一日从容
..问陶安曰:“刘基四人之才何如?”安曰:“臣谋略不及刘基,学问不及宋濂,治民之才不及章溢、
叶琛。
”太祖深然之。
未几,以濂为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司提举,遣世子受经。
以溢、琛为营田司佥事,基留帷幄,预机密谋议。
二十一年春正月朔,中书省设御座,奉小明王行庆贺礼。
刘基怒曰:“彼牧竖耳,奉之何为!”不拜。
太祖召基入,问之。
基遂陈天命有在。
太祖大感悟,乃定征伐之计。
二十三年春二月,申将士屯田之令。
时康茂才屯积充仞,他将皆不及,特申谕刚好开垦。
二十四年春正月,李善长等以太祖功德日隆,屡表.劝进不允,乃率诸臣奉上即吴王位。
建百官司属,以李善长为左相国,徐达为右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汪广洋为右司郎中,张昶为左司都事。
谕善长等曰:“卿等为生民计推戴予然建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昏乱威福下移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今将相大臣当鉴其失,协心图治,毋苟且因循充位而已。
”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平定东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卿等为生民/计推戴予然/建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昏乱/威福下移/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
B.卿等为生民计/推戴予/然建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昏乱/威福下移/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
C.卿等为生民/计推戴予/然建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昏乱/威福下移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
D.卿等为生民计/推戴予然/建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昏乱/威福下移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
【解析】“推戴予”意为“推举拥护我”,“推戴”与“予”之间是动宾关系,应在宾语后断句,解除A、D。
“威福下移”“法度不行”都是主谓关系,且句式整齐,形成并列,谓语“下移”后面应断句,解除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与“猥自枉屈”(《短歌行》)两句中的“屈”字含义相同。
B.“陈时务十八策”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两句中的“陈”字含义不同。
C.“太祖一日从容问陶安曰”与“我添了月钱,家里又从容些”(《红楼梦》)两句中的“从容”字含义相同。
D.“屡表劝进不允”与“谨拜表以闻”(《陈情表》)两句中的“表”字含义不同。
【解析】A.都是“委屈”的意思。
句意:我为天下委屈四位先生了/不枉降低自己的身份屈尊相访。
B.前者是“陈述”的意思,后者是“拿着”的意思。
句意:陈述自己对时务的十八条策略/牢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锐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C.前者是“悠然”的意思,后者是“经济富裕”的意思。
句意:一天,太祖悠然地问陶安说。
D.前者是动词“上表”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表”的意思。
句意:屡次上书劝谏太祖登上帝位,未被应允/尊敬
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太祖善用人才,刘基、宋濂、章溢、叶琛等名士至建康,太祖特地筑礼贤馆,请他们做自己的顾问,并依据他们的才能授予官职。
B.刘基深得太祖器重,考中进士后,被授予高安县丞、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司提举等职位;他多次陈述对政局的建议,都被太祖接受。
C.中书省设御座敬奉小明王,刘基坚决不拜,并陈述天命自有所归之说,使太祖大受感受而有所领悟,拟定征战讨伐的计策。
D.李善长等人上书劝太祖登上帝位,太祖没有答应,于是他们率领群臣敬奉太祖为吴王;太祖告诫他们,应当以元朝的过失为鉴,励精图治。
【解析】“被授予高安县丞、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司提举等职位”错误,张冠李戴,任“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司提举”的是宋濂,而不是刘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从容与论经史,及咨以时事,甚见尊礼,命有司创礼贤馆处之。
(4分)
译文:(太祖)从容地同他们谈论经史,并询问时事,特殊显示出敬重之礼,下令有关部门创设礼贤馆来安置他们。
(2)时康茂才屯积充仞,他将皆不及,特申谕刚好开垦。
(4分)
译文:当时康茂才屯粮足够,其他将领都赶不上他,(朝廷)特殊申明告谕要刚好开垦。
14.明太祖是我国古代圣明君主之一,这体现在文中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分)
答:①礼贤下士,知人善任。
礼遇刘基等人,并依据其才能合理任用。
②询问政事,善纳雅言。
接受了刘基的十八条策略,同意陶安对刘基等人的评价。
③以史为鉴,严明朝纲。
告诫大臣以元朝的过失为鉴,不要苟且偷生,徒有虚位。
参考译文:
元至正二十年春季三月,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建康入见太祖。
太祖特别兴奋,说:“我为天下委屈四位先生了。
”给他们赐座,(太祖)从容地同他们谈论经史,并询问时事,特殊显示出敬重之礼,下令有关部门创设礼贤馆来安置他们。
刘基自幼聪慧过人,凡是天文、兵法、性理等书,过目一遍即可透彻领悟书中精要。
元至正初年,(刘基)凭借精通《春秋》考中进士,被授予高安县县丞,又屡次升为江浙儒学副提举。
元朝政局大乱,他呈上弹劾自己、恳求辞职的状子后离去。
他常建议围剿方国珍,不被接受,便安家在绍兴。
不久,总制官孙炎受太祖之命派人前来聘请,刘基立即确定前去金陵,陈述自己对时务的十八条策略。
太祖嘉奖并接受了这些建议。
一天,太祖悠然地问陶安说:“刘基他们四人的才华怎么样?”陶安说:“我的谋略比不上刘基,学问比不上宋濂,治理百姓的才能不如章溢、叶琛。
”太祖很同意这个看法。
不久,任用宋濂为江西等地儒学提举司的提举,派遣世子在此处从师学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