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故都的秋》特色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特色鉴赏
1.注重从主观感受上来展示北平秋的特色
风景是客观的,但当客观的风景反映在人们的思想中时,它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在郁
达夫的作品中,主客观相辅相成。
例如,“秋天,无论在哪里,总是好的;但是啊,中国
北方的秋天特别清澈、安静和悲伤。
”这种“清”、“静”、“悲”是故都秋的特征,也
是作者关注的客观风景。
然而,这也是《旧都秋天》对作者思想的总体投射,构成了本文
的基调和背景。
主客观在这里是和谐统一的。
《旧都之秋》中有许多带有这种情感色彩的
句子: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
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
“秋天蝉鸣的微弱声音是北方的特产……”
如果说用“细腻”来形容“灰土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还是客观之景,那“清闲”“落寞”则完全是从景中生发出来的主观的、意念上的感受了。
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
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
达夫当时的心境。
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进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
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上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
在评论古人对秋天的哀伤时,作者写道:“有感情的动物和有趣的人类,对秋天总是
有着同样深沉、隐秘、严厉和凄凉的感情。
”郁达夫用自己的情感勾勒出细腻而深刻的主
观意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
读者可以从秋色、秋味、秋意、秋姿中感受作品的美。
这是
普通人无法企及的。
2.诗化的语言。
这主要表现在韵律感和音乐美
让我们先看一下作品中对秋雨的描述:“在灰色的天空下,突然刮起一阵凉风,然后
开始下雨。
下了一层雨后,云层逐渐向西滚动,天空再次晴朗,太阳再次露面……”
再看对槐树的描写:“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
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
读完这两段,谁不认为作者在写诗呢?在无尽的叙事中,它创造了无限的诗意。
首先,作者选择的东西是诗意的,包括运动(凉风、落雨、飘过的云朵)、静止(灰色的天空、
无声的雄蕊)、情感和风景。
文字就像轻轻飘浮的白云和叮当作响的山泉。
自然的节奏和
音乐的节奏融合成一种平静而微妙的描述。
古人所说的“神韵”也巧妙地包含在“西烈索洛”的秋雨中,“微柔”的落蕊中,或用声音或沉默,或用形状或情感。
秋意和秋意在字
里行间悄悄渗透。
这是自然界最美的节奏。
诗歌的声韵和节奏,加强了《故都的秋》的音乐美。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
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上面三句,结构相同,动词后面均
辅以结构助词“得”,形式整齐划一,有一种整体的美感。
作谓语的形容词,
“慢”“润”“淡”,表现的都是平淡细腻的意味。
它们又都是响亮的音节。
“慢”(màn)“润”(rùn)“淡”(dàn)声调相同,前后两字又叶韵,这样读起来声韵铿锵,语势贯通,具有很强的音乐感。
再看下面:“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
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作者把这些名胜
用一个个偏正词组整齐地排列起来,回旋往复,像一串珠玑那样,有着明丽轻快的韵律和
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