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相关知识总结(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
人际影响
社会化(socialization):个体成为具有独特人格的社会成员并承担其社会角色的过程。

个人从婴幼儿开始,受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侪、大众传媒等的影响和塑造,逐步习得自己所处社会的风俗、习惯、语言、价值观,从而掌握有效参与社会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并承担社会角色。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通过进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体系,掌握社会经验;另一方面个体通过介入社会环境而对社会关系体系面的场合下发生;(6)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进行积极的反映。

社会化总是随着人们各自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所具备的不同条件,有选择性地形成。

由于人们在性别、年龄、智力、体质、遗传特性、生理状态等方面的不同,个体的社会化过程的内容是不同的。

社会化就个体来说首先必须是一个精神健康的人,不仅具有能够适应外界情境变化的独特人格和行为方式,而且还必须能够积极地支配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也是其个性化的过程。

社会活动(social activity):亦称“社会行动"。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达到各种社会目的所采取的行为的总称。

当行动者采取行动的目的在于影响另外一个人或更多的人的行动时,这种行动就是社会行动。

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人际或群体间通过交往而产生的心理交感或行为的相互影响。

由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首创。

人们改变自然界的活动,必须相互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彼此间互相依存、互相协作。

人的社会性,也通过互动而形成。

表现为感官的互动、情绪的互动、智力的互动。

其方式种类一般分为竞争、冲突、顺应与同化。

特点是:(1)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3)以信息传播为基础;(4)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5)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7)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合作(cooperation):亦称“协作”。

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组成联盟、相互配合,并向对方提供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有效、更迅速地实现目标的社会行为。

合作的关键在于各方利益一致。

影响因素有:(1)信息沟通的情况;(2)奖励的方式是鼓励竞争还是合作;(3)各方的人格特点;(4)彼此的信任程度。

社会合作(social cooperation)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调节自身的行为来达到共同目标的互动过程和关系。

与社会竞争是对立的统一体。

必须具备的条件是:(1)认识,合作各方要在目的及为达到目的所要完成的任务上取得一定共识;(2)物质条件,只有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时空条件下,社会合作才能实现;(3)能力,合作者必须具备与合作事项相适应的知识与技能。

可分为直接合作和间接合作、有分工合作和无分工合作、组织内的有结构合作和无组织的偶然合作。

任何个人或团体要想生存乃至发展,都必须与他人合作。

没有社会合作,就不可能有人类的共同社会生活。

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以及完备的法律制度,使人类的社会合作更加理性化。

社会整合(social integration):①亦称“社会一体化”。

社会不同因素和部分通过协调作用消
除分离状态,达到融合统一的过程。

可促使社会成员遵守相同的行为规范,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加强彼此间的相互依赖和功能互补。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提出。

可分为文化整合、规范整合、意见整合及功能整合四个层面。

②个体采纳现有目标群体的标准,以使自己为该群体所接纳。

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他人的言辞、行为或在场对个体的思想、感觉、态度或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心理学家一般认为,社会影响不是单个人的属性,是人们的相互作用。

影响的深浅、范围大小,取决于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目标是否相互依存。

如人们拥有共同的目标,关系和谐,彼此间容易相互影响,反之,任何一方都不容易接受对方的影响。

行为学家将社会影响的基本成分分为六种:人的奖励能力、专长、逻辑观点、拥有的信息、使他人希望与之协调一致的能力、强制能力。

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亦称“社会促进”。

与“社会抑制”相对。

原指多人一起工作可以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现象。

由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首先提出。

现泛指由于观众、共同行动者或者电子监控设备的存在而引起当事人作业绩效提高的现象,可进一步区分为观众效应和合作者效应。

社会抑制(social inhibition):亦称“社会惰化”、“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促退”。

与“社会助长”相对。

个体因与他人一起工作或有他人在场而工作效率降低的现象。

法国人瑞格曼(Max Ringelman,1861—1931)1913年做了一个拔河比赛的实验,要求被试分别在单独的与群体的情境下拔河,同时用仪器测量他们的拉力。

结果发现随着被试人数的增加,每个被试平均使出的力减少。

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在研究中发现,被试在群体中写批驳论文比单独写的质量低。

扎琼克于1965年提出“优势反应强化”说,揭示了社会抑制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他指出,一个人从事正在学习并需要复杂思维活动的工作时,他人在场会对其动机水平的提高产生干扰作用,引起他操作水准下降。

后来的学者根据他的理论提出,竞争的心理、被人评价的意识及评价的自我知觉度、评价者的地位和态度,都会影响个体的工作成绩;个体由于年龄、气质、性格不同,受他人在场的影响也有差异。

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社会通过赏罚、社会化、符号等方式控制个体的行为方式,使其在某种程度上主动地去适应所处的社会或群体的过程。

基本特点主要有:(1)从社会控制的本质来看,其具有集中性和超个人性。

集中性,指社会控制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特定社会组织的利益和意志,其具体内容和具体手段都服务于社会组织的总体利益和最高意志。

超个人性,指社会控制总是以某种社会名义,代表某个社会组织施行控制。

这种凌驾于个人之上的超个人性,使它更有力地控制个人。

(2)从社会控制的作用来看,具有依赖性和互动性。

依赖性,指社会控制只有依赖于社会实体才能起作用。

这些实体包括社会组织、社会个人和传递社会规范内容的信息媒介。

互动性,指社会控制通过社会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而起作用。

(3)从社会控制发挥作用的过程来看,具有多向性和交叉性。

多向性,指控制主体多方面地将各种信息发射出去。

交叉性,指控制主体作为中间环节的多种信息传递媒介,把各种社会精神因素和众多的社会个体相互联系起来,从而使社会控制成为一个多向交叉和多层联结的复杂过程。

社会制度(social institution):在一定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的规范体系。

有三个层次:(1)社会形态或体系,如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2)社会设施或社会组织形式,如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等;(3)社会规范或行为准则,如审批制度、
考勤制度等。

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William Graham Sumner,1840—1910)提出制度由概念和结构组成,认为制度是由民俗、民德(道德):发展起来的。

此后美国社会学家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和K.戴维斯认为制度是大量规范的复合体,是社会为适应其需要用合法形式建立起来的,强调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及制度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他们的这些观点一直沿袭下来,为许多社会学家所接受。

社会秩序(social order):①社会系统的有序状态。

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必要前提。

西方社会学创始人孔德提出以秩序与进步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兴起的冲突学派,使人们认识到社会运行中冲突与秩序同等重要,开始倾向于社会秩序包括这两个方面。

②由国家、法律、职业分层、官衔制、学位及各种社会管理制度构成的社会阶层体系。

社会状况(social condition):由特定的历史阶段所决定的,反映社会阶层、群体及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客观范畴。

总体的社会状况水平由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力量的对比、意识形态和文化水平等综合决定。

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人们为完成特定的社会任务,达到特定的社会目标而有机结合起来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

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

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庭、秘密团体、政府、军队和学校等。

狭义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

社会学研究的社会组织主要指狭义的社会组织。

文化(culture):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在阶级社会中,又具有阶级性,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又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影响。

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不同群体由于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范畴而在价值观、道德伦理、社会规范、行为及思想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别。

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

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

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会有差异,这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是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个体因不适应新的文化环境,而在认知、情绪等方面产生冲突后的心理体验。

个体从自己的主体文化进入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会受到新文化的冲击,使得个体无所适从,甚至丧失心理平衡和价值判断标准。

一般经历四个阶段:(1)新奇阶段;(2)无能感阶段;(3)受挫感觉阶段;(4)适应阶段。

刚到异国他乡学习和工作的人一般都会经历该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