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阳市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对下面诗句中蕴含的物理知识,理解正确的是()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B.“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调来进行辨别
D.“忽闻水上琵琶声”其中琵琶声是通过水传播的
2.雨后的山林中,鸟鸣清脆,溪水潺潺,微风轻拂,树枝摇曳……关于此环境中的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鸟鸣声、流水声不是由振动产生的B.人们主要通过音调分辨鸟鸣声和流水声C.鸟鸣声和流水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一定不同D.茂密的树林具有吸声、消声的作用3.古诗《长歌行》中,有诗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诗中所说的“露",其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属于()
A.液化B.凝固C.凝华D.汽化
4.关于某中学生的估测,下列数据合理的是()
A.身高约为160dm B.立定跳远成绩为5m
C.步行速度约为1m/s D.脉搏正常跳动60次所用时间约为1s 5.在室温为25℃的教室内,小亮给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抹少量与室温相同的酒精,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

图表示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中,正确的是()
A.B.
C.D.
6.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建筑物在水中的倒影B.影子的形成C.雨后的彩虹D.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

7.如图是一款人脸识别取款机,它通过摄像机的镜头成像,然后分析人脸的信息。

人站在ATM 机前,看一眼摄像头,再输入手机号、取款金额、密码,自动吐钞,拿走现金。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摄像机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B.这种镜头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C.镜头所成的像是一个正立缩小的实像
D.若镜头焦距为10cm,为了能形成清晰的像,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 20cm
8.如图是患有近视眼的小明检查视力时的情景,小明通过观察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来完成检查。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视力表与它在平面镜中所成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B.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比实际视力表小
C.近视眼形成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太弱
D.近视眼应该用度数合适的凸透镜来矫正
9.小红骑着自行车上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A.小红背着的书包B.迎面走来的行人
C.从身边驶过的汽车D.路旁的树木
10.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B.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C.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m/s
D.3s时甲在乙的前方
二、填空题
11.十四个无声世界的孩子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用一个“啊”字唱出了“整个春天”。

如图是嘉宾和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正在相互感知发出“啊”的情景。

用这种方式能让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感知到发出“啊”,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_产生的;用力越大,则发出声音的_______越大。

12.湖岸边的柳树在湖水中形成“倒影”,是光的_____现象;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变“弯”了,是光的_____现象。

13.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家颁给了“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LED)”的三位发明者,在此前,红色、绿色发光二极管已经面世,但直到发明了蓝色发光二极管后,利用发光二极管才能产生白色光源(如图甲所示)。

鹦鹉的嘴成红色,翅膀成绿色,若在暗室中,用___________(选填某一单色光)光照射时,嘴仍呈红色,此时翅膀呈___________色。

14.夏天,一个周末的清晨,小轩去遮阳山游玩,遮阳山上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雾的形成是地面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的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太阳出来后,雾气会慢慢散去,这是汽化现象,这个过程需要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15.远视眼是由于近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______(填“前方”或“后方”)所形成,需佩戴______(填“凹”或“凸”)透镜进行矫正,也说明该透镜对光线具有______的特点。

16.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木块的长度是______cm。

17.小美同学对某固体加热,图反映了该固体先熔化成液体再到沸腾的过程的温度变化情
况。

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是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你的判断依据是
______,它的熔化时间为______min,它的沸点为______℃。

18.A、B两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图甲是A车行驶的路程s和时间t的关系图像,图乙
是B车的速度v和时间t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知两车速度关系是:v A______v B(选填
“>”、“=”或“<”),B车05s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m。

三、作图题
19.如图所示,ab为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F为凹透镜的焦点请画出:
(1)光线ab的入射光线;
(2)光线ab经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3)标出入射角的度数。

四、实验题
20.下表记录了声波在五种气体中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传播速度(单位是m/s),请依据表
中的相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空气氢气氦气氮气二氧化碳03311261891337269 103371284908343273 203431306924349279 303491328939355283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最大飞行速度一定的飞机要在空气中实现超音速飞行,在温度
______的条件下更容易成功(选填“较高”或“较低”)。

21.某晶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请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该晶体的熔点是________℃;
(2)该晶体熔化过程持续了___________min,此时物质处于___________状态。

(3)仔细观察图像发现,该物质熔化前(AB段)升温比熔化后(CD段)升温
___________(选填“快”或“慢”)。

22.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水的声音在沸腾前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这就是“响水不开”的道理;
(2)实验中,烧杯上盖有纸板,盖纸板的目的是______;
(3)从记录数据的图像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此时水的沸点是______℃,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4)水沸腾后,停止对水加热,水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继续沸腾,可知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继续______;
(5)如果要适当缩短实验时间,可以考虑______的办法。

23.某同学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他先用加湿器使整个玻璃罩内充满水雾,将平面镜放在一个能转动的水平圆台上,用固定的红色激光笔发出一束垂直射向平面镜的光ON,然后用另一个绿色激光笔向O点发出一束光AO,经平面镜反射后沿OB方向射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用加湿器使整个玻璃罩内充满水雾的目的是_______。

(选填“显示光路”或“降低温度”)
(2)红色激光ON的作用是为了显示___________的位置。

(3)缓慢转动圆台,可以看到三束光相互重合,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_______。

(4)在上述实验装置的基础上,该同学在玻璃罩内装入了量角器,多次改变AO与ON的夹角进行实验,测量并记录AO与ON的夹角、OB与ON的夹角。

该同学所探究的问题是:光在反射时,反射角与______是否有关。

24.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选取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

如图所示,在竖直的玻璃板前10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

(1)最好选用______玻璃板(填“薄一点的”或“厚一点的”)进行实验;
(2)选取A、B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______;
(3)实验刚开始时无论怎么移动蜡烛A,所成的像都无法与蜡烛B重合,原因可能是
______;
(4)在利用蜡烛B确定出蜡烛A成像的位置后,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填“实”或“虚”);(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判断,身高1.7m的人,站在镜前5m处,他在镜中所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______m;当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5.用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将焦距为10.0cm的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20.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65.0cm刻度线处,烛焰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根据此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______的成像特点;(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幻灯机B.照相机C.放大镜
(2)保持透镜在50.0cm刻度线处不动,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比烛焰大的清晰的像,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将蜡烛左移,光屏左移B.将蜡烛左移,光屏右移
C.将蜡烛右移,光屏左移D.将蜡烛右移,光屏右移
(3)保持透镜在50.0cm刻度线处不动,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45.0cm刻度线处,烛焰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

26.探究用钢尺进行的相关的实验:
(1)用无磨损的钢尺测量一物体的长度如图所示,此物体长________cm;
(2)如图所示,将钢尺的一端用力压在桌面,另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发现钢尺
_____,同时发出声音;
(3)保持(2)中钢尺_______不变,缩短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会发现钢尺振动变______,声音的音调变高。

实验中应用了_________法;
(4)如果将(3)中实验放在月球上进行,实验者_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的变化,因为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详解】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A错误;
B.听到狗的叫声,知道人回来了,这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B正确;
C.不同的人说话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C错误;
D.琵琶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D错误。

故选B。

2.D
【详解】
A.无论是鸟鸣声还是流水声都是声音,只要是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由于鸟鸣声和流水声发声体的材料和振动方式不同,所以二者音色不同,人们能够区分鸟鸣声和流水声是靠音色,故B错误;
C.鸟鸣声和流水声都是声音,它们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约是340m/s,故C错误;D.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茂密的树林会被吸收,所以茂密的树林具有吸声、消声的作用,故D正确.
3.A
【详解】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时变成小水珠,是液化过程。

故选A。

4.C
【详解】
A.中学生身高约为160cm;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B.中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在2.3m左右,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
C.中学生步行速度约为1m/s;故C正确,符合题意;
D.脉搏正常跳动60次所用时间约为1min,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D
【详解】
酒精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物体温度下降,低于25℃。

随着酒精迅速蒸发后,受空气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相同时,不再上升。

即温度计的示数会从25℃下降,然后又上升到25℃,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蒸发具有致冷作用,能使温度下降;但酒精蒸发后,受周围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

6.B
【详解】
A.建筑物在水中的倒影,是利用了光的反射,故A不符合题意;
B.影子的形成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B符合题意;
C.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故C不符合题意;
D.碗中的钢勺在水面处折断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水下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像是断了,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D
【详解】
A.该摄像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故A错误;
B.该摄像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故B错误;
C.摄像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工作的,故C错误;
D.若镜头焦距为10cm,为了能形成清晰的像,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二倍焦距,即大于20cm,故D正确。

故选D。

8.A
【详解】
A.平面镜成像中,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故视力表与它在平面镜中所成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故A正确;
B.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实际大小相等,故B错误;
CD.近视眼形成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太强,使像成在视网膜之前,矫正时要使像后移到视网膜上,需要将进入眼睛的光线适当发散,故应佩戴度数合适的凹透镜来矫正。

故CD错误。

故选A。

9.A
【详解】
A.小红相对于自己背着的书包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

故A符合题意;
B.小红相对于迎面走来的行人位置是变化的,是运动状态。

故B不符合题意;
C.小红相对于从身边驶过的汽车位置是变化的,是运动状态。

故C不符合题意;
D.小红相对于路旁的树木位置是变化的,是运动状态。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C
【详解】
此图像为s-t图像,先明确甲乙的运动状态,甲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乙是先匀速直线运动后静止
A.2~4s内,乙是静止状态,故A错误;
B.4s时甲有一定的速度,乙是静止状态,速度不同,故B错误;
C.0~4s乙运动的路程是8m,时间是4s,平均速度为
s
v
t
=
8m
4s
=2m/s,故C正确;
D.3s时,乙运动的路程是8m,甲运动的路程是6m,乙在甲前方,故D错误.
二、填空题
11.振动响度
【详解】
[1][2]嘉宾和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正在相互感知发出“啊”的情景,根据喉结的振动,用这种方式让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感知到发出“啊”,这是利用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用力越大,则发出声音比较大,响度比较大。

12.反射折射
【解析】
【详解】
湖岸边的柳树在湖水中形成“倒影”,是柳树发出的光在湖面上发生了反射现象,由于平面镜成像而形成柳树的虚像;
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变“弯”了,是筷子发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光的折射现象,由于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时,筷子看上去变“弯”。

13.红色黑
【详解】
[1][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白色的物质反射所有的光;所以当红光照在鹦鹉身上时,嘴仍然是红色,翅膀呈现黑色。

14.液化吸热
【详解】
[1]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2]雾气散去的原因是雾由液态变为气态,这是汽化过程,汽化需要吸热。

15.后方 凸 会聚
【详解】
[1]远视眼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在视网膜后方成像。

[2]远视眼需要佩戴凸透镜,会聚光线。

[3]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使其刚好在视网膜上成像。

16.30
【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 ,木块的左端在刻度尺6.00cm 位置,右端在刻度尺7.30cm 位置,木块的长度为1.30cm 。

17.晶体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的熔点 6 98
【详解】
[1]由图像可知,该固体的熔点固定为晶体。

[2]晶体熔化时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的熔点。

[3]由图可知,固体在0℃时只吸收热量温度不变为熔化过程,时间为6min 。

[4]由图可知,该物质在98℃时再次只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此时沸腾,沸点为98℃。

18.= 20
【详解】
[1]图甲表明A 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A 的速度 A A A 20m =4m/s 5s
s v t == 图乙表明B 也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且4m/s B v ,故
A B v v = [2] B 车05s 内通过的路程是
B B B 4m/s 5s=20m s v t ==⨯
三、作图题
19.
【详解】
(1)过反射点做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90°-30°=60°,即可做出光线ab的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2)光线ab平行于主光轴,经凹透镜后折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射延长线过焦点,如上图所示。

(3)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四、实验题
20.温度越高,声波传播速度越快较低
【详解】
(1)[1]由表中数据可看出,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波传播速度越快。

(2)[2]温度越低,声音传播速度越慢,要实现超音速飞行,在温度较低的条件下更容易成功。

21.4 固液共存快
【详解】
(1)[1]因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通过图像可知,该晶体在B点时开始熔化,此时温度为80℃,故该晶体的熔点80℃。

(2)[2][3]因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通过图像可知,该晶体在B点时开始熔化,C点时晶体完全熔化,此过程持续了
7min-3min=4min
此时即有固体也有液体,故此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3)[4]通过观察图像,该晶体在AB段时3分钟升高20℃,即每分钟约升高6.7℃,CD段2分钟升高10℃,即每分钟升高5℃,故该物质熔化前(AB段)升温比熔化后(CD段)升温快。

22.较大减少热量损失 99 不变不能加热提高水的初温或减少水的质量
【详解】
(1)[1]沸腾前,上层的水温度较低,上升的气泡遇低温液化,气泡减小。

当水温接近沸点时,有大量的气泡涌现,接连不断地上升,并迅速地由大变小,使水剧烈振荡,产生“嗡嗡”的较大响声,这就是“响水不开”的道理。

(2)[2]烧杯上加盖,这样可以减少热量的损失,从而缩短加热所需的时间。

(3)[3][4]从图象可以看出,水在沸腾过程中保持99℃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9
℃;特点是吸热但温度不变。

(4)[5][6]停止对水加热,水就不能沸腾,这说明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

(5)[7]要适当缩短实验时间,可适当减少水量或提高水的初温或加大酒精灯的火焰等。

23.显示光路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
【详解】
(1)[1]用加湿器使整个玻璃罩内充满水雾的目的是使光路更加明显,显示光路。

(2)[2]因为ON经过入射点O垂直于镜面,所以ON就是法线的位置。

(3)[3]缓慢转动圆台,看到三束光能够重合,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4] AO与ON的夹角是入射角,OB与ON的夹角是反射角,多次测量是为了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24.薄一点的像与物大小关系玻璃板没有垂直纸面虚 5 不变
【详解】
(1)[1]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

(2)[2]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大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

(3)[3]实验时,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可能是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这样像与物体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无法重合。

(4)[4]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受虚像,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所以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5)[5][6]由平面镜成的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等大,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所以人离镜5m,像离镜也应是5m;又因为不论物离镜远还是近,像与物大小都相同,当人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25.B D 不能
【详解】
(1)[1]图中物距大于像距且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说明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能说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故选B。

(2)[2]保持透镜在50.0cm刻度线处不动,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比烛焰大的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此时应将蜡烛移到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光屏移到二倍焦距之外,所以应进行的操作是将蜡烛右移,光屏右移。

故选D。

(3)[3]保持透镜在50.0cm刻度线处不动,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45.0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为5.0cm,小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而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26.40 振动振幅快控制变量不能真空不能传声
【详解】
(1)[1]由图可知: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
0.1cm=1mm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端与1.00cm刻度线对齐,右端与5.4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L=5.40cm-1.00cm=4.40cm
(2)[2]将钢尺的一端用力压在桌面,另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钢尺振动发出声音。

(3)[3][4][5]保持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缩短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钢尺振动变快,音调会变高,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4)[6][7]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将(3)中实验放在月球上进行,实验者不能听到声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