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019-2020年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比较·探究课后练习六十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2019-2020年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比较·探究课后练习六十一
第1题【单选题】
诗中为了表现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用死了也要去“泉台”集合“旧部”革“阎罗”命的说法,对这样写的好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阎罗来借指世上反动势力,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了,耐人寻味。
B、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意思。
C、鬼神怪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比较常见的,能更容易地让读者理解。
D、使诗中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投身革命/即为家
B、血雨腥风/应有涯
C、取义/成仁/今日/事
D、人间遍种/自由/花
【答案】:
【解析】:
第3题【填空题】
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旌旗______阎罗______血雨腥风______风应有涯______
【答案】:
【解析】:
第4题【填空题】
“舍生而取义” “杀身以成仁”是古代志士仁人推崇的一种生死观, 这首诗中的______,就是这种生死观的真情表白。
【答案】:
【解析】:
第5题【填空题】
《论语六则》的“则”意思是______,《梅岭三章》的“章”意思为______。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解释句中加线的词语。
①余______伤病二十馀______日
②虑不得______脱得______诗三首留衣底
③旋______围解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余伤病______
②二十余日______
③虑不得脱______
④得诗三首留衣底______
⑤旋围解______
⑥旌旗十万斩阎罗______
⑦捷报飞来当纸钱______
⑧投身革命即为家______
⑨血雨腥风应有涯______ ⑩取义成仁今日事______ 【答案】:
【解析】:
第8题【问答题】
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解释“正十年”一词所含的知识信息。
【答案】:
【解析】:
第9题【问答题】
指出“此头须向国门悬”和“取义成仁今日事”中的典故及出处。
【答案】:
【解析】:
第10题【问答题】
“断头今日意如何?”反映了当时作者怎样的处境?分析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
【解析】:
第11题【问答题】
指出下面句子表达的语气
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
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呜呼烈矣!
【答案】:
【解析】:
第12题【问答题】
本诗中有两个成语,请指出。
【答案】:
【解析】:
第13题【翻译】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
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
【答案】:
【解析】:
第14题【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回答问题。
藩国名臣
[明]朱国桢
赵准,藁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
年二十馀,始读书。
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
日不足,竞夜读忘寝。
举顺天乡试,为学官。
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
矩镬严,诸生步立皆有则。
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
诸生侍侧凛凛。
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
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遗一朴,广二寸,厚半寸,书其面日:“专治五子,毋及馀生。
”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日记数千言______②赵先生耻居其下______
③诸生侍侧凛凛______ ④且遗一朴______
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日所诵书必与之埒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为讲说甚详恳武陵人捕鱼为业
C、以身先之全石以为底
D、书其面日其真无马邪
翻译句子。
①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
②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
作为学官,赵准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出三点。
【答案】:无
【解析】:
第15题【综合题】
写出下列划线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和运用的修辞手法。
旌旗十万斩阎罗
意思:______;修辞手法:______。
南国烽烟正十年
意思:______;修辞手法:______。
血雨腥风应有涯
意思:______;修辞手法:______。
取义成仁今日事
意思:______;修辞手法:______。
【答案】:无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