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特·肖邦《一双丝袜》的女性主义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了《一双丝袜》的女主人公索姆斯夫人在短暂地放下家庭责任,满足个人需要时的心理状态及产生这种状态的原因,从而揭示传统的“贤妻良母”角色对女性精神上的束缚。

关键词贤妻良母心理状态精神解放逃避Feminist Interpretation of Kate Chopin's Novel"A Pair of Silk Stockings"//Shen Ling
Abstract From the viewpoint of feminism,this thesis presents the heroine,Mrs.Sommers'psychological state of putting aside the family responsibility temporarily and meeting the needs of the in-dividual.It also analyzes the reason for this state.Thus,it reveals the spiritual bandage of the traditional role of a good wife and kind mother.
Key words good wife and kind mother;psychological state;spiri-tual liberation;escape
《一双丝袜》写于1896年,这一时期正是美国女权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阶段。

作为这一运动的代表之一,肖邦的作品大都体现了女性寻求解放,摆脱传统家庭束缚的愿望。

与当时的女性作家不同的是,她的作品更多地关注女性精神上的解放,而不仅仅是提高她们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

肖邦对当时社会对女性所要求的自我牺牲的妻子和母亲角色提出质疑和挑战,并力图通过其作品使女性意识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同时也希望这些正当的想法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当然,她的想法在她所处的年代是不可能被社会接受的,所以她的作品引起了很多争议。

她塑造的某些女性角色至今还很难被许多人接受。

这些女性大多在家庭责任和个人自由中挣扎徘徊,很少能够真正摆脱社会的束缚。

《一双丝袜》中作为母亲和妻子的索姆斯夫人就是这样一位在一定程度上觉醒了的但又不能完全摆脱社会家庭束缚的女性。

她试图在做“贤妻良母”和追求个人享受中求得平衡,但残酷的现实注定她的努力是徒劳的。

在文章一开始,当索姆斯夫人意外地得到一小笔钱的时候,她首先想到的是她的孩子们。

她打算用这笔钱为她的
孩子添置新的衣物。

“一想到孩子们整洁可爱的样子她便满怀期待,激动得难以入眠。

”此时,她完全是个贤妻良母的角色,家庭孩子是她生活的中心,自我需要是不予以考虑的。

而且她担当这种角色时并没有丝毫的痛苦和不安,因为这是她一贯的生活方式。

她是很现实的家庭主妇,从不沉溺于对少女时期快乐时光的“病态”回忆,而是在艰难的处境中勤俭持家。

可是当她真正外出为孩子们张罗日用品的时候,身心的疲惫让她无法像往常一样积极而又热心。

在那一天,“她感到无力而又疲惫”。

但正是这种疲惫让她的潜意识在她无意间触摸到一堆的丝袜时得到释放,并代替意识占据了上风。

柔软顺滑的丝袜“蛇一样地从她的指头滑过”,唤醒了她沉睡了多年的自我意识,使她有了满足自身需要的欲望。

柔滑的丝袜正如圣经中引诱夏娃偷食禁果的蛇,它所引发的自我满足的欲望单纯而又强烈,让索姆斯夫人无法抗拒。

于是她任凭潜意识的摆布,用那一小笔钱购买了丝袜、鞋子和手套,并且吃了丰盛的午餐,买了昂贵的杂志,看了精彩的日场表演。

这些其实都是她少女时代习惯的生活方式,但为人妻之后,生活的拮据和家庭的责任迫使她放弃了所有的个人享受,做一个社会所期望的标准的“贤妻良母”。

在正常的状态下,她是不会把这笔钱用于个人享受的,因为社会的压力让她感到恐惧,她不愿也不敢面对其他人的指责。

但在那特殊的一天,她的自我意识由于一双丝袜的激发而慢慢复苏。

但和肖邦另一部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中马里德夫人不同的是,索姆斯夫人并没有真正地觉醒,也没有下定改变原有生活方式的决心。

事实上,她一直在逃避——
—一方面逃避家庭的责任,一方面逃避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而她逃避的方式就是完全听从自己潜意识的指挥,顺从一种“机械的冲动”。

所以她的行为和往常相比显得非常冲动和不顾一切。

她的疲倦是她不愿审视自己内心的原因和借口,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她不愿也不敢面对那些想法。

因为在本质上她是个很传统的家庭妇女,一直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

面对这些想法就意味着要考虑这些想法带来的后果,那就是要承受社会的指责带来的痛苦。

所以与其让自己带着压力去享受,还不如根本不考虑这些繁琐
凯特·肖邦《一双丝袜》的女性主义解读
沈玲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34-0103-02
作者简介:沈玲(1979—),江苏南京人,大学本科,南京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下转第107页)
. All Rights Reserved.
的念头,尽情地重温曾经拥有过的美好时光。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这些“冲动”的行为也源于一种绝望——
—一种想挣脱束缚但又不能真正摆脱的绝望。

所以她在那一整天中一直处于近乎“梦游”的状态。

而当她看完日场表演后,她也到了梦醒的时候。

她必须重新面对现实——
—那就是她是一群孩子的母亲,她有不可推卸的家庭责任。

此时,一种“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负罪感便油然而生。

这种负罪感更加剧了她的绝望。

所以在她乘着缆车回去的途中,她的脸上显示出强烈的渴望,那就是“缆车载着她一直开下去,永不停止”。

我们很难推测索姆斯夫人回去后会发生什么,但可以肯定地说她的心态不可能像文章开始所描述的那样平静如水,这种潜在的欲望会一直困扰着她,让她不安和忧郁,即使她会在表面上表现得很平静。

从全文来看,索姆斯夫人并没有要求以自我享乐代替自我牺牲,而是力求在这两种状态中求得平衡。

当她发现这种平衡不能实现的时候,她只好采取逃避的手段,暂时地逃避家庭责任,同时逃避自己的真实想法。

对于这一角色,作者(潜在的叙述者)以保护和关爱的态度描述她的一举一动,对其挣扎的心理状态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所以我们并不感觉索姆斯夫人是个不负责任的母亲,而是传统社会对女性所要求的“贤妻良母”角色的受害者。

正是因为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苛求,她们才成为家庭和丈夫的附属品,在社会和家庭中听不到自己的声音。

所以通过这一角色,我们可以领会到在19世纪末期,女性要求解放,摆脱传统社会角色束缚的共同心声。

参考文献
[1]Chop in,K.The Awakening(觉醒)[M].杨瑛美,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
社,1997.
[2]刘辉.十五美元带来的意识觉醒——
—从“一双丝袜”看妇女的家庭责任与个人追求[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S1).
[3]肖腊梅.论凯特·肖邦作品中的女性主义特色[J].西南科技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编辑王恒平
2当代文学启蒙意义下的启示与策略
文学与教育的关系是天然的、相互作用的。

文学的教育功能需要借助语文教材来实现,教育的教学目标又要通过文学来获得完善。

文学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而文学教育也推动着文学的发展。

在文学繁荣的当代,文学的启蒙话语与当代文学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21世纪的当代文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这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这让我们不禁想,要怎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2.1重视文学教育的本质属性——
—审美
文学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并不是单纯将文学作品用来进行读写训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让文学作品成为传播爱与审美的源泉。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净化读者的心灵,让读者享受到精神世界的愉悦,情感得到慰藉。

文学教育的审美功效就是让读者以审美的眼光阅读文学作品,获得这些精神上的感受。

审美的属性让文学教育成为真正的人文教育,它让学生沉浸在彰显人文性的作品中,获得对人文知识的感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思想境界,让文学教育走进每个学生的心中,体现文学教育的价值。

2.2以人为本
当代文学的启蒙意义要求文学教育以人为本。

文学本就是人学,它的价值追求就是以人为中心,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也要具有人文关怀的情结,要将人文关怀的情结作为自己的社会职责。

但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会以人文精神为主,寄予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

从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的主体是人这一角度来说,文学教育的主体也应该是人,所以文学教育实质上是人的教育。

以人为本的文学教育应当充分认识到人是文学接受的主体,要充分调动文学的本体性与师生的主体性。

文学教育以课堂为进行活动的场所,将文学作品作为师生共同欣赏的对象,使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从而实现文学教育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

在课堂上,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解读作品中的人性的光辉,感受其中的情感力量,使学生在学习作品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获得情感的愉悦与精神的享受,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思想境界。

以人为本是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体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人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文学教育随着文学的产生而逐渐发展,它作为一种精神形式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改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文学的最终目标是使人变得更好,因此在当代文学的启蒙作用下,文学教育应该更加人性化、全民化。

今天,文学教育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成绩,文学教育也在逐步展开,我们应该看到文学教育在当代文学启蒙下的光明前途,期待文学教育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陈思和.文学教育窥探两题[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
[2]张亚飞.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与中学文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3]李艳.当代文学的“中国经验”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
编辑王恒平
(上接第103页)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