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稿]安徽省亳州市风华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武陵春》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课武陵春》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李清照的词风从來就是自辟蹊径,别具一格。

我们研读过许多李清照的词作,发现她的词作人多韵调优美,用词清秀俊雅,较木篇所选的另外四名词人的作殆尤为不同。

本文是李清照词作后期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金军挥兵南侵,词人为避兵乱,只身流亡寓居浙江金华Z吋。

词作以“愁”为屮心,抒发了李清照在晚年遭遇国破、家亡、夫死等一系列人生灾难Z后伤时•念□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

在作品难度上,生僻字词比较少,课文注释也较为全面,所以无须过于注重词语的解释,而应该将重心放在引导学牛理解词人的情感上。

在品味字词上,“倦”“拟”“愁”等字很好地化入了作者沉重的悄感,对学生在理解及把握作者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应该细讲。

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在反复朗诵词小,结合时代背景和词人的生活经历、思想风貌去理解词屮蕴含的情感,并赏析词的写作艺术。

以情景的想象为线,通过对这首诗词读小解意、读屮赏句、引导学牛融入诗词,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审美亨受,并掌握诗词学习的方法。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由对联导入,引出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
•反复吟诵: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情感基调;
咬文嚼字:品味“愁”“倦”“闻说” “也拟” “只恐”等字词的使用,通过串讲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词人创作时的所思所感。

同时在教学过程屮渗透“比喻” “化虚为实”等创作手法的理解,以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掌握词作蕴含的情感;
拓展延伸:用《如梦令》《减字木兰花》《醉花阴》等李清照不同吋期的诃作进行迁移拓展,知人论世,使学生得以全方位地了解作品与作者生活的关系;
总结全文,让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全文。

作业:背诵及拓展写作
【学习目标】
1、反复吟诵,感受婉约词的节奏韵律。

2、品味言语,理解李清照的情愁。

3、知人论世,探究作品的意蕴。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感受词的情感。

【学习难点】
知人论世,通过诵读、站读,提高学生对词的感悟、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学习】
—、情景导入
初次见面,给同学们带來一份见面礼,这份见面礼是一幅对联,上联是:“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下联是“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聪明的同学梦一定已经猜出这支女儿花的芳名是------------------李清照(学生回答)
对,正是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卅的才华,在屮国古典文学的闻苑中独树一•帜,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一瓣春花,轻嗅她的芬芳,倾听她
的叹息
二、作者作品简介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密理。

后由于金兵入据中原,丈夫病逝,她独H 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如梦令》,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銅出对中原的怀念。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冇《李清照集校注》。

附:《如梦令》(少女时期)
常记溪亭日算,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无愁《减字木兰花》(新婚燕尔)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

——小愁
《醉花阴》(婚后生活)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别愁
小结一:李清照所作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所以词风相对轻松,欢快;而后期由于遭遇诸多不幸,所以词作多芯叹身世,情调感伤。

所谓文由心生,其词风的改变源自于英心境的改变;
本文是在金军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只身流广寓居浙江金华所作。

时年53岁,经历国家败广、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这首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三、朗读文本,体会情感(一•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二读:在朗读过程中把握情感)
1.教师范读
2.教师带读,学生跟读,老师一人的朗读似乎冇些落寞,能否邀请同学们轻声地跟着老师,模仿老师的节奏语气语调,试着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在朗读过程屮指导情感,明确“并濮、载”等字的读音。

3.学生口由朗读:从同学轻轻的跟读声中,老师已经能够感受到词的节奏美了,但是跟读总是不过瘾,不如请同学们白由朗读,用自己的心灵静静地体会词人的情感,想想《武陵春》流淌的是何样的情感(自由朗读)
4.每位同学都读得特别认真投入,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诵一遍(一名学生朗读),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是何样的感情,能用《武陵春》中的一个词语表达么?
“愁”(板书)
以、三读,知诗意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五、四读:品味语言
1•我们的同学调动了自己的机智,全力地传达了李清照的愁情,那么在朗诵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词的哪句话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学生回答)(板书:直接抒愁,)
2.品味“物是人非事事休” 一句.句中“物是”在文中那一处有所体现?
——风住尘香花已尽(解读:咋夜的春风吹过,花儿凋零,泥土尽是花儿的芬芳,景物年年如此)
“人非”指什么?
——丈夫离世。

曾经如此幸福甜蜜的生活,却因丈夫去世,一切都烟消云散,面对如此巨大的悲痛,李清照能不发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吗?
2、事事休啊,什么叫事事休?
[万事皆休],她感到万事皆休,表现在行动上呢?哪句话?
[日晩倦梳头],请再读一遍,你会把重音落实到哪个字上?
[倦],倦的木义是疲倦,懈怠,你认为在句中还是这个意思么?梳头是人物的动作,是牛:活中极常见的极细微的动作,而对梳头的懈怠,代表着对生活的什么态度?
[讨论小结]:倦是身心的疲乏,是对生活的放弃,绝望!
词人川生活屮极小的细节传达了内心的悲愁!(板书:细节传愁)
4.“倦”字该如何理解?
——本义是疲倦、懈怠。

梳头,是古时女子起床后必做的事情,这样的一件生活中如此细小的事情为什么李清照都会感到懈怠呢?“倦梳头”是因劳累疲倦以致无暇梳头吗?
——不是。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丈夫去世,作者孑然一身,梳洗打扮还有什么必耍呢?我们町以对比前面《减字木兰花》中李清照新婚燕尔时的与花比美就能明白:原来,作者的
“倦”是一种身心的疲倦打对生活的H我放逐。

5.【小结】春天依旧,落花依旧,可国已不成国,家也不成家。

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都随落花而
逝,天色已晚,我却连梳头的心情都没有。

血对此情此景,想起自己颠簸流离的身世,不免黯然神伤。

因此,当词人道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其愁其哀是何等沉痛!
请同学们用最恰当的语气朗读这句最强烈最肓接地抒发词人悄感的话
生齐读(师指导)“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齐读上阕)
6.作者在无尽的愁苦当中感伤流泪,而读到下阕,作者的泪似乎流尽了,而心情也似乎冇一所转变,
你发现了吗?请仔细朗读下阕,找出文屮表现作者心情转变的词语。

——“闻说”一“也拟”一“只恐”
7.品味“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闻说”什么意思?
——听说
听说了什么事?
——“双溪春尚好”(双溪的春景依然美好)
这远方的美景打动李清照了吗?从何见得
——“也拟泛轻舟”
去了吗?
---- 还没有。

何以见得?
——“拟”:心想、打算
你能读出李清照在想些什么吗?
——面对愁苦的境况,李清照的内心其实是想走出因境的。

所以她希望能够“泛轻舟”,希望能通过游赏双溪美丽的春景来消解心屮的哀愁与不如意。

但世事岂能尽遂人愿,想到那一叶扁舟,作者乂退却了,为什么呢?
——“只恐双溪舲艦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次出游最终还是没冇成行。

“恐”说明作者由于担心,乂打了退堂鼓,最终述是放弃了。

——只担心船儿太小,载不动我心中的无尽愁思(想想还是算了吧)。

&【小结】阅读卞阕,能够感觉到李清照也有曹走出幽怨的向往,我们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生活又重新燃起了希望,我们的心情也似乎欣喜了许多。

但“只恐” 一词却让词人积攒的所冇喜悦变得烟消云散,在这一波三折的心情中,词人又被拉冋了愁苦的深渊,作者始终无法摆脱生活带给她的阴霾。

因此我们在朗读时应该注意前两句耍读出轻松愉快,对生活充满向往的语气。

而后句则要凝重低沉。

请同学们细心品味,深情朗读词作下阕。

9、请把最后一句再读一遍,(齐读)奇怪,愁怎么能用船去载?这个词是不是用错了?
[引导]:愁是什么?它是什么状态?------- 是感情是抽彖的东西,是无形无彫无声无息的
而能用船装载的是什么?-------- 东西,货物,冇形冇重量
——没有用错。

作者巧用比喻,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突出了愁一个重要的特点:“重”。

这里词人创意出奇,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最、动态,这种写法是“化虚为实”。

回想前人种有许多描摹愁的诗句,能说出一两句么?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序煜“问君能有儿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般滋味在心头]
、、、、、、
①把愁比喻成水,表现愁的绵绵不绝
②把愁比喻成春水,显现愁的绵长
③把愁比喻成丝麻,纠缠在一起,纷繁芜杂、
、、、、、、
小结:李白写出了愁的韧度,李煜量出了愁的长度,而李清照呢,别出心裁称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板书:比喻墓愁]
我们再读下阙,此吋不仅要读出感情的起伏,而且要读出愁的分量
[齐读下阙]
六、抒写感受
李清照小小的一个愁字包含了那么多丰富厚重的意义,那么也请同学们拓展一下思维•,用这个“愁组个词语,比如悲愁,愁苦、、、、、、
[离愁、愁苦、愁绪、愁眉苦脸、芯愁、忧愁、乡愁........... ]再请同学们用你刚才组的词造个句.子來表达你对《武陵春》这首词的最大感受,老师先造两句,算是抛砖引玉[展示幻灯片:①人生儿处闲愁,而易安的愁苦却是双溪扁舟上不能承载的生命之重②花落人去,阴阳两岸的离愁怎不令人扼腕叹息!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学生作品展示,教师点评
六、结语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武陵春》,•感受到李清照内心愁苦的情感,领略了她逍词造境的文学才华,从洛阳济南到杭州,从诗歌词曲到金石,从甜美痛苦到寂寞,她一直在铭记与忘却Z间穿行。

她在贴满伤感的屋了里,寂寞地游荡。

她把所有的孤独与哀伤一丝一丝从身体屮抽出来,用她的才情编织成一・地落花。

拾起一朵《武陵春》,便进入了.一代词宗的内心世界。

在感受她的孀居Z悲,家国Z痛中,我们一起走近了美丽的古典文学,走近了一代才女——李清照。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朗读这首《武陵春》(配乐,生齐读)。

七、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词;
2.想彖词人写完《武陵春》,放下笔内心又生一份感慨,试写一段话,描述词人当时的心理活动。

老师想借用一篇短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师朗读《春天的最后-•树梨花》
春天的最后一树梨花
六年前的春风又吹起来了!我心相依的夫君呢,却永远附在了石头城的黄泉下。

谁与携手,春风中同看庭前花开花谢?一一我的家破碎在了六年前的颠簸流离屮!
十年前的金戈铁马声消逝了!我大明湖畔杨柳的倩影,却永远留在了我子夜时分的不眠的思念里。

谁与同行,暖阳下同听檐下的燕语莺喃?——我的故国倾颓在I•年前的仓皇南渡中!
草原纵然辽阔,没有骏马掠过,便只剩下空茫;大海纵然浩瀚,没有帆影飘过,便只有死寂。

家国都成梦的我啊,也只有春风中茫然的回忆!
更何况,人间四月天,春天所有的花儿都谢了。

江南的阳光虽然明媚,能融化我心海三千六百个日子口复一口凝成的坚冰?
江南没有春天,我也无心看窗外的风景。

明诚君与我一同收藏的金石还有儿片,那是一份记录,一份见证,全写著劫难、流离、飘零!
物还在,人却不是昨天的我,万事都成空!
—•切都如梦,只有我的泪是真实的,冰冷!
人说金华城外的枝头残花还在,那是春天的最后一•树梨花吗?
我多想走近你啊!但双溪的扁舟啊,你怎能载得起我三千六百个口子层层叠起的浓愁?
专业好文档梢心整理欢迎下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