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 第3章第4节 基本营养物质 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节基本营养物质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知道糖类的组成、性质和用途,掌握葡萄糖的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

2.掌握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3.了解基本营养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微观探析:能从官能团的角度认识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2.科学探究:对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结构、性质提出可能的假设,设计实验探究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性质。

一、基本营养物质
1.种类
2.组成元素
糖类、油脂、蛋白质组成的共同元素为C、H、O,蛋白质除含有上述几种元素外还含有N、S、P等元素。

二、糖类
1.糖类的分类及代表物
2.葡萄糖的分子结构与性质 (1)分子结构
(2)特征反应

②淀粉――→I 2
变蓝色 3.双糖、多糖的水解反应 (1)蔗糖的水解反应
(2)多糖的水解反应
淀粉(或纤维素)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糖类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三、油脂
1.组成特点及分类
3.油脂的化学性质
(1)水解反应
(2)油脂的氢化
4.油脂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油脂是产生能量最高的营养物质。

(2)人体中的脂肪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一种备用能源。

(3)油脂能保持体温和保护内脏器官。

(4)油脂能增加食物的滋味,增进食欲,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蛋白质
1.组成特点
2.化学性质
3.蛋白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蛋白质是人类必需的营养物质,能保证身体健康。

(2)动物的毛和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可应用于纺织工业。

(3)酶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催化剂。

1.正误判断
(1)糖类就是有甜味的物质,有甜味的物质就是糖( )
(2)某溶液中加入少量淀粉后呈蓝色,则该溶液中含有I-( )
(3)可用氢氧化铜悬浊液检验病人是否患有糖尿病( )
(4)为了鉴别某白色纺织品的成分是蚕丝还是纯棉制品,可选用灼烧的方法进行鉴别( )
(5)浓硝酸滴到人的皮肤上变黄色是物理变化( )
[答案](1)×(2)×(3)√(4)√(5)×
2.葡萄糖的结构简式为CH2OH—CHOH—CHOH—CHOH—CHOH—CHO,其对应的性质中不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在一定条件下能水解
B.可与乙酸发生取代反应
C.能发生银镜反应
D.葡萄糖的分子式是C6H12O6
[解析]葡萄糖是单糖、不水解。

[答案] A
3.“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下面关于蛋白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以通过灼烧时的特殊气味来鉴别蛋白质
B.蛋白质溶液遇浓硝酸变黄
C.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D.酶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催化剂
[解析]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答案] C
4.人造奶油是以氢化的植物油、液体油和动物油为原料,按一定比例与乳化剂、色素、调味剂、强化剂、抗氧化剂、防腐剂等调和而成。

(1)脂肪和油都属于酯类物质,它们的主要区别是脂肪常温下为________体,油常温下为________体。

(2)将植物油进行氢化时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填字母)。

A.加成反应B.取代反应
C.氧化反应D.水解反应
(3)人造奶油在人体内经消化后的产物是甘油和脂肪酸,消化的实质从化学上看属于__________反应。

[答案](1)固液(2)A (3)取代(水解)
知识点一糖类
1.葡萄糖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2.检验淀粉水解及水解程度的实验步骤
3.实验现象及结论
情况现象A 现象B 结论
(1) 溶液呈蓝色未产生银镜未水解
(2) 溶液呈蓝色出现银镜部分水解
(3) 溶液不呈蓝色出现银镜完全水解
将它们区别开来,该试剂是( )
A.金属钠
B.石蕊溶液
C.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
D.NaHCO3溶液
[思路启迪] 分析有机物鉴别的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各种有机物中的官能团及官能团的性质差异,其次注意官能团的性质交叉点。

[解析]新制的Cu(OH)2悬浊液不与乙醇反应,与乙酸中和形成蓝色溶液,与葡萄糖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生红色沉淀。

[答案] C
[针对训练1] 有关糖类物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和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B.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C.糖类均能发生水解反应
D.糖类可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
[解析]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两组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A、B正确;根据糖类能否水解及水解生成单糖的多少,糖类可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C错误,D正确。

[答案] C
知识点二油脂
1.常见的高级脂肪酸及甘油的结构特点
(1)常见的高级脂肪酸
①硬脂酸(C17H35COOH:饱和酸)。

②软脂酸(C15H31COOH:饱和酸)。

③油酸(C17H33COOH:不饱和酸)。

2.油脂的分子结构
【典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油属于酯,脂肪也属于酯
B.酯是纯净物,油脂是混合物,油脂不属于酯
C.所有的脂都属于酯,因而化学上“脂”与“酯”经常混用
D.脂肪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而油不是
[思路启迪] 解决此类概念分析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概念中的关键字“酯”和“脂”;其次还要掌握油脂概念的内涵;最后要注意,油脂是混合物且不是高分子化合物。

[解析]植物油和动物脂肪都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区别在于前者为液态,烃基不饱和程度大,后者为固态,烃基饱和或不饱和程度较小,因而A对,D错;油脂属于酯,酯可以是混合物,也可以是纯净物,B错;脂不一定是酯,如树脂不是酯,酯也不一定是脂,如乙酸乙酯不是脂,C错。

[答案] A
[针对训练2] 区别植物油和矿物油的正确方法是( )
A.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振荡
B.加NaOH溶液,煮沸
C.加新制Cu(OH)2悬浊液,煮沸
D.加溴水,振荡
[解析]植物油中含有碳碳不饱和键,能使酸性KMnO4溶液或溴水褪色,有些矿物油含有烯烃,也能使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褪色,
A 、D 项无法区别;植物油属于酯类,在NaOH 溶液中煮沸时,水解后的生成物能溶于水,矿物油无此性质,故
B 项可区别植物油和矿物油。

[答案] B 知识点三 蛋白质 1.蛋白质的主要作用
(1)蛋白质的存在:蛋白质存在于一切细胞中。

(2)蛋白质的主要用途
①食用,作为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蛋白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氨基酸――→重新组合
蛋白质(如激素、酶等)――→分解
尿素。

(3)酶:酶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催化剂。

酶作为催化剂,已被应用于工业生产。

2.检验和鉴别有机物的常用方法
(1)根据有机物的溶解性:通常是加水检验,观察其是否能溶于水。

例如,用此法可以鉴别乙酸与乙酸乙酯、甘油与油脂等。

(2)根据液态有机物的密度:观察不溶于水的有机物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可知其密度是比水小还是大。

例如,用此法可以鉴别硝基苯与苯、四氯化碳与油脂等。

(3)根据有机物的燃烧情况:例如,是否可燃(大部分有机物可燃,四氯化碳和多数无机物不可燃);燃烧时黑烟的多少(可区分乙烷、乙烯和乙炔,己烷和苯,聚乙烯和聚苯乙烯等);燃烧时的气味(可识别聚氯乙烯、蛋白质等)。

(4)根据有机物的官能团:思维方式为“官能团―→性质―→试剂与方法的选择”。

常用的试剂与方法见下表。

用的试剂和对应的现象正确的是( )
A.碘水,变蓝色;浓硝酸,变黄色;新制Cu(OH)2悬浊液,砖红色沉淀
B.浓硝酸,变黄色;新制Cu(OH)2悬浊液,砖红色沉淀;碘水,变蓝色
C.新制Cu(OH)2悬浊液,砖红色沉淀;碘水,变蓝色;浓硝酸,变黄色
D.碘水,变蓝色;新制Cu(OH)2悬浊液,砖红色沉淀;浓硝酸,变黄色
[思路启迪] 解决本题既要准确掌握各物质的性质尤其是某些物质的特征反应,又要注意检验实验实施的关键点。

[解析]淀粉遇碘水变蓝色;蛋白质遇浓硝酸发生显色反应,产生黄色沉淀;葡萄糖与新制Cu(OH)2悬浊液混合加热至沸腾产生砖红色沉淀。

[答案] A
[针对训练3]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B .所有蛋白质遇浓硝酸都变黄,称为颜色反应
C .人工最早合成的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是
中国科学家在1965年合成的
D .可以用灼烧法来鉴别蛋白质
[解析] 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A 正确;蛋白质与浓硝酸的颜色
反应,只有含苯环的蛋白质才能显黄色,不含苯环的蛋白质没有这一性质,B 错误;C 为常识性知识,正确;蛋白质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这一性质常用来检验物质中是否含有蛋白质,生活中应用尤其广泛,这也是最简单的一种鉴别方法,D 正确。

[答案] B
1.下列营养物质在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及其对人的生命活动所起
的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人体中的糖类、油脂和蛋白质都能为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 .淀粉和纤维素――→水解葡萄糖――→氧化
CO 2和H 2O(释放能量维持生
命活动)
C .油脂――→水解甘油和高级脂肪酸――→氧化
CO 2和H 2O(释放能量维持
生命活动)
D .蛋白质――→水解氨基酸――→合成
人体所需的蛋白质(人体生长发育、新陈代谢)
[解析] 纤维素在人体内不能水解。

[答案] B
2.下列有关物质水解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高级脂肪酸
②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③纤维素不能水解成葡萄糖
④油脂水解产物之一是甘油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解析] 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为氨基酸,①错误;淀粉水解的
最终产物为葡萄糖,②正确;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为葡萄糖,③错误;油脂不论碱性水解还是酸性水解,都得到甘油,④正确。

[答案] D
3.下列物质中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
A .蛋白质
B .蔗糖
C .油脂
D .麦芽糖
[解析] 高分子化合物,是指那些由众多原子或原子团主要以共
价键结合而成的相对分子量在一万以上的化合物。

[答案] A
4.下列有关油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植物油不能使KMnO 4(H +)溶液褪色
B .用热的烧碱溶液可区别植物油和矿物油
C .油脂可以在碱性条件下水解
D .从溴水中提取溴不可用植物油作为萃取剂
[解析] 植物油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A
项错误;植物油属于酯,在NaOH 作用下可水解不分层,而矿物油属于烃类,不与NaOH 溶液反应,B 、C 项正确;植物油中不饱和键与Br 2
发生加成反应,D项正确。

[答案] A
5.学生甲在一支试管中放入0.5 g淀粉后,再加入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加热10 min后,再将溶液一分为二,其中一份溶液做银镜反应实验,结果无银镜出现,另一份溶液加入碘水,结果无蓝色出现;学生乙在一支试管中放入0.5 g淀粉后,再加入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少许,加热45 min后,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中和硫酸,再将溶液一分为二,其中一份溶液做银镜反应实验,结果有银镜产生,另一份溶液中加入少量碘水,未出现蓝色。

(1)学生甲的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甲的实验现象,判断淀粉的水解情况是__________。

A.完全水解B.部分水解
C.没有水解D.不能准确判断
(3)学生乙的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乙的实验现象,判断淀粉的水解情况是__________。

A.完全水解B.部分水解
C.没有水解D.不能准确判断
[解析](1)学生甲的错误是用银氨溶液检验前未先加碱中和硫酸,因为银镜反应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进行。

(2)水解液中滴加碘水无蓝色现象,说明淀粉已完全水解,故选A项。

(3)学生乙的错误是向水解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加入碘水之后不变色,有可能是碘水与NaOH溶液反应,所以淀粉有可能完全水解也有可能未完全水解。

(4)根据乙的现象只能说明已经有水解反应发生,故选D项。

[答案](1)用银氨溶液检验前未加碱中和硫酸
(2)A
(3)加入了过量的NaOH溶液
(4)D
课后作业(十九)
[基础巩固]
一、糖类的性质
1.广告称某种品牌的八宝粥(含桂圆、红豆、糯米等),不加糖,比加糖还甜,最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你认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糖尿病人应少吃含糖的食品,该八宝粥未加糖,可以放心食用
B.这个广告有误导喜爱甜食消费者的嫌疑
C.不加糖不等于没有糖,糖尿病人食用需慎重
D.不能听从厂商或广告商的宣传,应询问医生
[解析]由于糖尿病人应少吃含糖的食品,而该八宝粥虽未加糖,但它含有的桂圆、红豆、糯米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而淀粉属于糖类,所以糖尿病人应慎用该八宝粥,故A错误,B、C、D均正确。

[答案] 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淀粉和纤维素都可以用(C6H10O5)n表示,所以二者属于同分异构体
B.蔗糖、淀粉、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
C.葡萄糖的银镜反应一般在碱性条件下发生
D.所有有机物中都含有官能团
[解析]淀粉和纤维素都可以用(C6H10O5)n表示,但二者的n值不同,不属于同分异构体,故A错误;蔗糖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故B错误;葡萄糖的银镜反应一般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故C 正确;烷烃不含官能团,故D错误。

[答案] C
3.把①蔗糖②淀粉③纤维素④乙酸乙酯在稀硫酸存在下分别进行水解,最终产物只有1种的是( )
A.①和②B.只有③
C.只有④D.只有②和③
[解析]蔗糖的水解产物有葡萄糖和果糖两种;乙酸乙酯的水解产物也有两种。

[答案] D
4.青苹果汁遇到碘酒时显蓝色,熟苹果汁能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这说明( )
A.青苹果中只含淀粉
B.熟苹果中只含单糖
C.苹果转熟时单糖聚合成淀粉
D.苹果转熟时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解析]青苹果汁遇碘显蓝色只能说明含有淀粉,熟苹果汁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只能说明含有还原性的单糖,在成熟时淀粉逐渐水解生成葡萄糖。

[答案] D
5.将蔗糖放入试管中,加水和稀硫酸振荡,水浴加热5分钟,取水解液3 mL加入新制的Cu(OH)2悬浊液,加热后没有看到红色物质出现,这是因为( )
A.加热时间不够
B.蔗糖纯度不够
C.Cu(OH)2的量不足
D.水解液未用碱液中和
[解析]蔗糖在稀硫酸的催化作用下水解,水解液中有H2SO4,使Cu(OH)2溶解,不能得到Cu2O沉淀,在加入新制Cu(OH)2前,应用碱中和作催化剂的稀硫酸,并调至碱性环境。

[答案] D
6.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乙酸、葡萄糖溶液、淀粉溶液,该试剂是( )
A.NaOH溶液
B.Na2CO3溶液
C.碘水
D.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解析]乙酸中有—COOH会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发生中和反应使浊液变澄清;葡萄糖中含有—CHO与新制Cu(OH)2悬浊液混合后,加热后会有砖红色沉淀出现;而淀粉中加入新制Cu(OH)2无现象。

[答案] D
二、油脂、蛋白质的组成、性质及应用
7.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和“泪”分别是( )
A.蛋白质和烃
B.油脂和烃
C.蛋白质和淀粉
D.油脂和蛋白质
[解析]“丝”中含有的物质是蛋白质,“泪”指的是液态石蜡,液态石蜡属于烃。

[答案] A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糖类、油脂、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B.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
C.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D.油脂有油和脂肪之分,但都属于酯
[解析]糖类中的单糖不能水解,A错误;糖类、油脂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而蛋白质中除含C、H、O三元素外,还含有N 元素等,B不正确;单糖和双糖及油脂都不是高分子化合物,C不正确。

[答案] D
9.市场上有一种加酶洗衣粉,即在洗衣粉中加入少量的碱性蛋白酶,它的催化活性很强,衣服的汗渍、血液及人体排放的蛋白质油
渍遇到它,皆能水解除去。

下列衣料中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洗涤的是( )
①棉织品②毛织品③腈纶织品④蚕丝织品⑤涤纶织品⑥锦纶织品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
C.③④⑤
D.③⑤⑥
[解析]根据题意知加酶洗衣粉能使蛋白质水解,所以含有蛋白质的衣服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清洗。

毛织品和蚕丝织品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答案] B
10.下列黄色不属于因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现象的是( )
A.无色试剂瓶中的浓HNO3呈黄色
B.久置的KI溶液呈黄色
C.人的皮肤遇浓HNO3呈黄色
D.在普通玻璃导管口点燃纯净的H2时,火焰呈黄色
[解析]火焰呈黄色是钠元素的焰色反应导致的,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

[答案] D
11.能区别地沟油(加工过的餐饮废弃油)与矿物油(汽油、煤油、柴油等)的方法是( )
A.点燃,能燃烧的是矿物油
B.测定沸点,有固定沸点的是矿物油
C.加入水中,浮在水面上的是地沟油
D.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共热,不分层的是地沟油
[解析]地沟油和矿物油均可燃烧,A错误;地沟油和矿物油均为混合物,均没有固定的沸点,B错误;地沟油和矿物油密度均小于水,均不溶于水,C错误;地沟油主要成分为油脂,可在碱性条件下
水解,因此地沟油与NaOH溶液共热后不再分层,矿物油为烃的混合物,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因此液体分层,D正确。

[答案] D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鸡蛋清的溶液中加入浓的硫酸钠溶液或福尔马林,蛋白质的性质发生改变并凝聚
B.将牛油和烧碱溶液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加入热的饱和食盐水,上层析出甘油
C.氨基酸为高分子化合物,种类较多,分子中都含有—COOH和—NH2
D.淀粉、纤维素、麦芽糖在一定条件下可和水作用转化为葡萄糖
[解析]鸡蛋清的溶液中加入浓的Na2SO4溶液,会使蛋白质发生盐析而非变性,A错;甘油易溶于水,上层析出的是高级脂肪酸钠,是肥皂的主要成分,B错;氨基酸是小分子化合物,蛋白质是高分子化合物,C错。

[答案] D
[能力提升]
13.下列实验失败的原因是缺少必要实验步骤的是( )
①将乙醇和乙酸混合,再加入稀硫酸共热制乙酸乙酯②将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表面变黑的铜丝冷却后插入乙醇中,铜丝表面仍是黑色③要除去甲烷中混有的乙烯得到干燥纯净的甲烷,将甲烷和乙烯的混合气体通入溴水④做葡萄糖的还原性实验时,当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碱性悬浊液后,未出现砖红色沉淀
A.①④B.①③④
C.③④D.④
[解析]①中制备乙酸乙酯应加浓硫酸。

②中铜丝表面黑色为氧化铜,不与乙醇反应,铜丝表面仍是黑色。

③中除去甲烷中混有的乙烯得到干燥纯净的甲烷,要依次通过溴水,烧碱溶液,浓硫酸。

混合
气体通入溴水,只有乙烯可与溴水中的溴发生加成反应,甲烷不会与溴发生取代反应,因此可以用来除乙烯。

但值得注意的是,溴水有易挥发的特性,会使除杂后的气体中带有溴蒸气,所以应用碱液除溴,浓硫酸是干燥用的。

④中应先加氢氧化钠,再加氢氧化铜悬浊液。

[答案] C
14.下列区分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燃烧的方法可以区分甲烷和乙烯
B.用酸性KMnO4溶液区分苯和CCl4
C.用新制Cu(OH)2悬浊液区分蔗糖和葡萄糖
D.用KI溶液区分淀粉溶液和鸡蛋白溶液
[解析]甲烷燃烧时,产生明亮的淡蓝色火焰,而乙烯燃烧时,火焰明亮且有浓烟产生;酸性KMnO4溶液加入苯中,液体分层,上层为油状液体苯且无颜色,而CCl4加入酸性KMnO4溶液中,液体分层,下层为油状液体CCl4且无颜色;新制的Cu(OH)2悬浊液与葡萄糖溶液共同加热,能生成砖红色沉淀,蔗糖无此现象,故可区分开来;KI 溶液遇淀粉溶液和鸡蛋白溶液均无明显的现象,故不能用来区分两物质。

[答案] D
15.要检验淀粉的水解程度,提供了以下实验操作过程:
①取少量淀粉加水制成溶液②加热(水浴) ③加入碱液,中和并呈碱性④加入银氨溶液⑤加入几滴稀硫酸⑥再加热⑦加入几滴碘水
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做了以下三个实验,指出他们的实验目的或现象:
(1)甲:①→⑤→②→③→④→⑥,现象:无银镜产生。

甲同学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①→⑤→②→③→④→⑥,现象:有银镜产生;①→⑤→②→⑦,现象:溶液变蓝。

乙同学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①→⑤→②→⑦,现象:__________。

丙同学的实验目的是证明淀粉已完全水解。

[解析] (1)不存在能发生银镜反应的葡萄糖证明淀粉还没开始水解。

(2)有银镜产生,证明淀粉已经水解;溶液变蓝,证明淀粉还有剩余。

(3)淀粉已完全水解,加入碘水时溶液不变蓝。

[答案] (1)证明淀粉还没开始水解 (2)证明淀粉已发生水解,但还有剩余 (3)溶液不变蓝
16.A 是面粉中的主要成分,C 与E 反应可生成F ,D 能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下图是A 、B 、C 、D 、E 、F 等几种常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图:
A ――→充分水解
B ――→发酵
C ――→氧化
D ――→氧化
E ――→酯化
F 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1)A 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B 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

(2)F 在稀硫酸中发生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3)E 与小苏打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4)其中能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的物质除D 外还有________(填字母代号)。

(5)钠与C 的反应现象和钠与水的反应现象有哪些不同?为何会产生这些差异?
_______________。

[解析] 面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C 6H 10O 5)n ],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CH 2OH(CHOH)4CHO],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发酵生成乙醇(CH 3CH 2OH),乙醇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乙醛(CH 3CHO),乙醛再氧化生成乙酸(CH 3COOH)。

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CH 3COOCH 2CH 3),乙酸乙酯在稀硫酸催化下可发生
水解,生成乙酸和乙醇。

乙酸具有酸的通性,能与部分盐反应。

凡是含醛基(—CHO)的有机物都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葡萄糖分子中含醛基。

[答案] (1)(C 6H 10O 5)n CH 2OH(CHOH)4CHO (2)CH 3COOC 2H 5+H 2O ????浓H 2SO 4
CH 3COOH +C 2H 5OH (3)CH 3COOH +NaHCO 3―→CH 3COONa +CO 2↑+H 2O (4)B
(5)①反应剧烈程度不同,乙醇<水,水中的H 比乙醇中—OH 中的H 活泼;②钠浮在水面上,在乙醇中沉入底部,因密度:水>Na>乙醇
[拓展拔高]
17.实验室可用下列实验装置测定三聚氰胺的分子式。

已知三聚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

取1.26 g 三聚氰胺样品,放在纯氧中充分燃烧,生成CO 2、H 2O 、N 2,实验测得装置B 增重0.54 g ,C 增重1.32 g ,排入F 中水的体积为672 mL(可按标准状况计算)。

(1)E 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2)需要加热的装置是______(填字母)。

(3)装置D 的作用是__________。

(4)F 处读数时应该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聚氰胺的分子式为______。

[解析] 本实验的原理是通过测量三聚氰胺样品燃烧产生的CO 2
和H 2O 的质量以及生成的氮气的体积,从而确定各原子的物质的量之
比,进而确定分子式。

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产生的水蒸气,碱石灰的作用是吸收产生的CO2,因为O2也不溶于水,所以在用排水法收集N2之前应该用热的铜网将O2除净。

测量N2的体积时,必须要保证集气瓶中的N2的压强和外界大气压相等。

(5)三聚氰胺的物质的量为:
1.26 g
126 g·mol-1
=0.01 mol
n(H2O)=
0.54 g
18 g·mol-1
=0.03 mol,n(H)=0.06 mol
n(CO2)=
1.32 g
44 g·mol-1
=0.03 mol,n(C)=0.03 mol
n(N2)=
0.672 L
22.4 L·mol-1
=0.03 mol,n(N)=0.06 mol
分子式为C3H6N6。

[答案](1)用来排水,以测定氮气的体积
(2)AD
(3)吸收未反应的氧气
(4)量筒内的液面与广口瓶内的液面相平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切
(5)C3H6N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