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颐和园是中国悠久造园艺术的经典范例和现存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中国皇家园林,在缀山理水、建筑布局、植物配置及借景效果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园林山雄湖阔,楼阁参差:天光云影,敛彩明霞:树玉鸟鸣,四时如画:既有大自然的妙趣神功,又进发着民族文化传统的智慧之光,达到了自然的完美和谐。

1998年颐和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其珍贵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被高度评价为“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国家兴则园林盛。

随着国家的日益强盛,颐和园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综合服务、文化发展、绿化美化等各工作蓬勃发展。

从保护园林,发展到保护文化:从保存遗产,发展到用遗产为当代服务:从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发展到过去、现在、未来水乳交融,为当代中国描绘出了一条世界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清晰之路。

多年来,颐和园在景区管理、遗产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到行业内外的普遍认同和肯定,先后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公园、全国建设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创建文明行业示范点”等国家级殊荣十余项、北京市
级各类荣誉上百项,颐和园E_19益成为深受国内外游客关注的历史文化景区和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2012年,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工作全面提速,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在“十二五”承前启后之年各项工作也全面铺开,特别是“推动皇家园林建设”、“构建首都世界名园体系”、“北京中轴线申遗”等城市发展战略的提出,预示着北京公园事业跨越式发展时代的来临。

伴着时代的步伐,作为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单位和首都重要的历史名园,颐和园进入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期,通过以“文化建园、科技兴园、依法管园”为导向,深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加强管理,强化服务,以”服务首都生态文明建设,传承北京历史名城文化,打造世界一流名园”为目标,努力构建世界名园体系,培育名园品牌。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理论的指导下,颐和园将以挖掘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促进文物古迹、古都风貌等的有效保护、延续和利用为己任,从全新视角对历史名园品牌及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进行分析定位和前景展望,积极探索遗产保护、文化传承、文化产业以及历史名园品牌培育的发展路径和方向,并在智能化管理、标准化服务、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努力将丰富的文化
资源转变成文明向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和示范引领力的一流名园,实现从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地的管理者向东方文明传播者的新跨越。

雍客华贵庄重颐和
北京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是中国清代(1644—1911年)修建的,以万寿山、昆明湖及诸多宫苑建筑为主体的大型山水园林。

它是中国悠久造园艺术的经典范例和现存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中国皇家园林。

颐和园以其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园林建筑风格,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名副其实的“博物馆式皇家园林”。

博物馆式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是中国几千年南北各地园林景观艺术融会贯通的集成大作,以卓越的规划和精美的建筑,完美诠释了古代中国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美学观念以及工艺造诣,显示了中国古代皇家宫廷对居住、游览、治国、修心等生活环境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颐和园以万寿山、昆明湖为基本框架,占地300.8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

后山有宏丽的藏式佛教建筑四大部洲和耸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

万寿山上还有景
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各式楼台亭阁,堪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集中展现。

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蜿蜓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

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

在昆明湖湖畔,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

园内花木欣欣向荣,各色花木圆季不断
古树名木是颐和园的植物特色,古树造景在布局上与园林建筑和山形水系相得益彰,将主体建筑烘托得巍峨壮美。

园林树种以北方耐寒又寓意着”长寿永固”的松柏为主,大量引种各地有代表性的树木花卉。

昆明湖堤岸桃柳成荫,昆明湖养殖荷花,庭院栽植四时花卉。

从初春开始,园中的花木相继盛开,山野、庭院、湖面、桥头繁花似锦,香气袭人。

每年的九月至十月,颐和园都举办以“颐和秋韵”为名的桂花展览,在东宫门、仁寿殿、东堤一线等重要景区摆放百年古桂与大型盆栽桂花组成的桂花花带。

伴着习习秋风,桂花芬香随风飘逸,香溢满园。

圆万件园藏文物精美绝伦
作为清代皇家最钟爱的生活场所,颐和园内珍藏四万件文物藏品,有釉色鲜润的历代名窑瓷器,有雕镂精工的玉雕牙雕,有色彩斑斓的织锦,有珠宝、翡翠、珊瑚、玛瑙装饰的形形色色的宫廷陈设,还有沉香、紫檀、乌木、红木、花梨、金丝楠木等贵重木料制作的各式家具。

这些种类繁多、制作精美的文物不仅与建筑。

园林相依存,丰满了整个园林体态,而且以其特定的皇家功能和珍贵的历史价值,也为颐和园所折射的历史和文化增添了光辉。

东方园林的杰出典范
颐和园代表了中国皇家园林最高造园艺术成就,是利用自然、人化自然的东方园林巨制的杰出范例,在世界造园史上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在当今社会,颐和园作为调节城市生态的自然山水群落,发挥着积极的功能,并成为体现古都风貌的重要标志和建设园林城市的响亮例证。

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给予高度评价:1.北京的颐和园是对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一种杰出的展现,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2.颐和园是中国的造园思想和实践的集中体现,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对整个东方园林艺术文化形式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3.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清漪风月绝世颐和颐和园,其前身名为清漪园,是中国封建专制时代营建的
最后一座皇家御园。

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历时15年而成,是紫禁城之外的另一处皇家胜地。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以庆祝母亲孝圣皇太后六十大寿的名义,在瓮山圆静寺废址修建大型佛寺——大报恩延寿寺,改瓮山为万寿山,为母亲祝寿祈福:同时仿汉武帝在长安开昆明池训练水军的史事,改西湖名为昆明湖。

第二年,乾隆将这座以水景取胜的园林命名为——清漪园。

清漪园的建筑物按其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宫殿、寺庙、庭院建筑群、园中园、单体点景建筑、长廊、戏楼、城关、农舍、街肆、亭桥等。

乾、嘉、道、咸时期的清漪园,主要是作为皇帝政事之余散志澄怀,游览风光的别苑存在,园林中的主要活动是礼佛上香和祭祀龙神。

皇帝们也在清漪园内举行过一些政治、军事活动。

如乾隆曾在勤政殿接见并宴请过蒙古族厄鲁特部来使,在昆明湖中举行过水操演练:嘉庆曾在玉澜堂、谐趣园中接见大臣,处理政务:咸丰曾在园中接见过少数民族土司等。

咸丰十年(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包括清漪圆明园在内的京西“三山五园”皆遭焚掠,建筑大部分被烧毁。

畅春园、圆明园等皆成陈迹,但历史的机缘巧合,却使得二十年后清漪园在慈禧太后的手中重现灵光。

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和其他款项,重修清漪园
并于1888年改园名为颐和园,成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

颐和园基本恢复了清漪园的旧观,仅有少量的改动以及部分因财力不济未能恢复的区域,总占地300.8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大体分成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中心的生活区:由万寿山、昆明湖、后溪河组成的游览区。

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古建筑3000余间,面积近70000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余株。

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万寿山南麓体形平实,一条直冲云霄的中轴线上,是金黄色琉璃瓦顶的排云殿建筑群,这组金碧辉煌的建筑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起,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顶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气势磅礴。

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占据着六十米高的万寿山的制高点,踞山面湖,统领全园。

沿万寿山南麓而建的长廊,全长728米,是中国古建筑中最长的游廊。

长廊一线两侧零星分布着一个个大小院落,漫步其间,步移景换,浓丽富贵。

万寿山北麓,地势起伏,道路幽邃,松柏参天:水面时开时合,夹岸幽谷浓荫。

山北坡有一组仿西藏寺庙建造的四大部洲建筑群,层台耸翠,雄伟庄严。

后溪河中游,是模拟江南水
肆建造的买卖街,铺面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水陆和驳岸港汉纵横,钱庄、当铺招幌临风,再现了一幅江南水乡清秀妩媚的风景画卷。

在昆明湖的西部,一条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的西堤,将湖水分割为昆明湖和团城湖两块水域。

远远望去,这条长堤与玉泉山、西山的借景环境融合在一起,使颐和园有限的空间大无边际。

堤上六桥,形态互异、婀娜多姿。

湖中还有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在湖畔岸边,还建有著名的石舫和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

惟妙惟肖的镇水铜牛与湖对岸的“耕织图”建筑群遥相呼应。

晚清民国时期,内乱外患频仍,颐和园也日益荒芜: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以及人民群众的关怀下,颐和园重新焕发光彩。

颐和园管理处以继承和保护历史文化瑰宝为宗旨,逐渐恢复旧观,使颐和园成为首都展示中国灿烂历史文明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1961年,颐和园成为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荣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九十年代初进行了昆明湖240年历史上的首次清淤和为期三年的万寿山绿化整治:二十一世纪初颐和园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净化园内游览环境、进行周边环境规划整治、开展景区复建工程:先后复建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清漪园时期的建筑,新建了文
昌院园林博物馆,使4万余件园藏文物得到了妥善保护:收回长期被占的清外务部公所,建成功能齐备的游客服务中心。

2007年颐和园被评为全国5A级景区,多年来,颐和园在遗产保护、美化景观、文化挖掘、文物保护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保护和管理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使这块东方文化的瑰宝不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中国的颐和园,也是世界的颐和园,每年国内外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均在1000万以上人次,是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并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随着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进程的推进,北京国际旅游终极目的地的地位也会逐渐强化,以颐和园、天坛等为代表的北京历史名园将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在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获得越来越高的认知度,成功的打造出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世界名园。

知名景点
昆明湖:
昆明湖是颐和园中最富魅力的一处风景,总面积达二百余公顷。

粼粼的湖水,蜿蜓的堤式,错落的岛屿,以及隐现在湖畔风光中的各式建筑,组成了颐和园中以水为主体的绝色风景。

按照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内
建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中心岛屿,并且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建成西堤,还有十七孔桥、知春亭、等众多景观,被乾隆皇帝称誉为“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万寿山:
万寿山为燕山余脉,高58,59米。

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

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

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

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

后山有宏丽的藏式佛教建筑四大部洲和耸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

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各式楼台亭阁,堪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集中展现。

长廊: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共二百七十三间,全长七百二十八米,枋梁上还绘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彩画八千多幅,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精彩的廊中上乘之作。

蜿蜓的长廊如同一条五彩的飘带,巧妙地连缀着湖山之间的轩、馆、楼、台、亭、阁、舫、榭,使它们和谐成为一体。

排云殿、佛香阁景区:
排云殿、佛香阁景区是颐和园内建筑布局最完整、建筑形式最丰富的中轴建筑群体,殿、阁、廊、亭、桥、坊、碑等建
筑约两万平方米。

从临水的云辉玉宇牌坊至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层层升高,排列有序,气势巍峨,金碧辉煌,将园林、寺庙和宫殿融为一体。

清晏舫:
清晏舫原称石舫,是颐和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为”清宴舫”。

颐和园的清宴舫是中国古典园林舫类中体量最大、造型最美、建造最精的建筑,不仅优雅得体,又与周围园林环境相得益彰。

苏州街:
苏州街原称买卖街,乾隆时仿江南水乡而建,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一条水街。

街全长三百余米,以水当街,以岸作市,沿岸设有茶馆、酒楼、药房、钱庄、帽店、手饰铺、点心铺等六十多个铺面,集中展现了十八世纪中国江南的商业文化氛围。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园林中最大的桥梁建筑,如一道长虹横卧在昆明湖上并衔接着南湖岛和廓如亭。

桥栏的两端有四只石雕的异兽,威猛雄健,当属清代石雕艺术品中的杰作。

德和园:
德和园戏台始建于1891年,与故宫的畅音阁和河北承德避
暑山庄的清音阁并称为清宫三大戏楼。

德和园戏楼的建筑规格与历史内涵为三大戏楼之最,堪称中国古代戏楼之中登峰造极的存世代表。

园内的三层戏台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结构古戏台,其建筑设计精巧、气势宏伟,极富科学和艺术价值:清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小楼,谭鑫培等都曾在此为慈禧太后献艺,被誉为“京剧的摇篮”。

仁寿殿:
仁寿殿取自《论语》中“仁者寿”之意。

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为颐和园听政区的主体建筑。

仁寿殿中陈设着许多珍贵的文物,都是清代帝后使用过的原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耕织图:
耕织图位于颐和园西北部,是一处以河湖、稻田、蚕桑等自然景观为主,具有浓郁江南水乡风情的景区。

因其蕴涵“男耕女织”的思想,而成为颐和园清漪园时期的一处匠心独运,天作人和的绝妙佳景。

听鹂馆:
听鹂馆原是乾隆为其母看戏所建,内有两层戏台,因古人常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的优美动听,故名之为“听鹂馆”。

清末这里是慈禧太后宴请外国使臣、及其宠臣、嫔妃们
看戏饮宴的重要场所。

建国后,听鹂馆成为中国著名的宫廷菜系饭庄,先后接待过上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听鹂馆饭庄的菜肴以“宫廷风味”为特点,以“寿膳房”的膳单为依据,沿用传统工艺,将各类膳食合理搭配,创造出既有古代风格又符合现代营养科学的菜点:种类丰富、选料严格、制作精细、色彩艳丽、形象逼真、醇鲜可口、享誉中外。

西堤和西堤六桥:
昆明湖的西堤是乾隆时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筑的。

这道长堤和玉泉山、西山融合在一起,使颐和园有限的空间得到无限的拓展。

西堤的修筑,增添了昆明湖的景色,使水上景物丰富多姿。

在西堤柳条吐绿、桃花绽红的季节,一条彩色缤纷的长堤,浮现在昆明湖的西部,是难得的画境。

掩映在湖光山色中的西堤六桥,也是仿照苏堤六桥建造的,由北向南排列的顺序是: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

在练桥和柳桥之间,还有一座玲珑精致的景明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