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部编版小升初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衡水市部编版小升初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一、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1.阅读下面一篇同学的作文,完成下列小题。

绽放在秋日里的花
①“我再也不回这个家了!”她抓起书包,头也不回的冲出了家门。

②秋风微凉,秋日里黄昏的阳光落在她肩上,她背起吉他,抱着书,趁着沉重的步子来到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巷①,小巷的深处是一颗枝繁叶茂的老树。

③那失望愤怒的声音又在她耳中回荡。

④“不…”她使劲抱住吉他,苍白的脸颊上有泪水划过、(A)坠落,然后消失。

⑤“怎么办?接下来怎么办?”除了争吵,她不知道去面对父母以什么样的态度,该怎样将自己对音乐的一腔热血及其决心告诉父母②。

⑥她想到自己的好朋友因为生病已经好几天不来学校了。

她挺担心的,想去看看自己的好朋友,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伴多好啊,可陪伴她的还是吉他。

⑦一边是坚决的阻止,一边是追逐的梦想,一边是未来,一边是执着,她矛盾,她痛苦,她渴望有人倾听,有人能为她解惑,可陪伴她的还是吉他。

⑧灵活的手指拨动着弦,音符在她指间跳动,旋律在她身边飞舞,黄昏的光,因美妙的音乐变得轻柔。

云也为她停留,为她喝彩,落叶为她伴奏,使在秋风中为她起舞③。

她是受大自然青睐的演奏者,可不知不觉的,她泪流满面。

⑨也许是她的哭泣引来了一位老者。

⑩“孩子,你这么了?”
⑪也许是太过烦恼,她将埋藏在心底的思绪告诉了老者。

⑫老者听后指指身边的老树:“它在这经历风雨几十年了,青春就像它一样,历经重重挫折,才能茁壮成长,开出绚丽的花。


⑬她不解的望着老者,心中有什么东西要破土而出。

⑭老者接着说:“绿茵因感恩风霜,才有了茂盛,飞鸟因感恩蓝天,才有了飞翔。

唯有一颗感恩之心,才能将矛盾融化。

你要学会感恩,感恩你经历的一切。

你仔细想想,你可曾感恩过你的父母?”
⑮听了老者的话,她不自觉的低下了头。

蓦然回首,母亲每日为她准备的饭菜;(B)父亲在她学完吉他后接她回家的身影;父母在深夜陪她做作业的模样历久弥新(C),可她却从不感恩,认为理所当然,甚至她还埋怨父母不支持她的梦想,只会要求她学习。

④父母的苦心她从不感恩,甚至说出了许多伤人的话,如果怀有感恩之心对待父母的话,会不会有不同?她想她知道该怎么做了。

⑯“谢谢您,老爷爷,”她抬起头来,对老者露出了笑容,灿如夏花。

刚刚的忧愁消失寻无边无际(D),眉眼间净是明媚。

“我要回家了,老爷爷,再见”
⑰她轻快的身影从小巷中穿过,最后的阳光毫不吝啬撒在她身上,感恩之花,冲破阴霾,在阳光的沐浴下绽放,随风飘摇,在璀璨的阳光中,美若黎明。

⑱很久之后,当她站在灯光闪烁的舞台上时,回忆道:“感谢那个老者,在我年少迷茫的时候给我指明方向,告诉我感恩,最终使我与父母化解了矛盾,走上了音乐的道路,并获得成功。

(1)文中加下划线的成语和标点,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B. ;
C. 历久弥新
D. 无边无际(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改为:她抱着吉他,背着书包,踏着沉重的步子来到了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巷。

B. ②句改为:她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父母,该怎样将自己对音乐的一腔热血及决心告诉父母。

C. ③句改为:秋风为她伴奏,落叶为她起舞。

D. ④句改为:她还埋怨父母不支持她的梦想,甚至只会要求她学习。

(3)下列对文章的修改意见,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要交代清楚他离家出走的具体原因。

B. 文章第(6)段表达的内容不合理,与上下文脱节,使全文的思想情感前后不一,要重点加以修改,使之不偏离题意。

C. 文章用第三人称来叙事显得矫揉造作,要改为第一人称。

D. 文章标题形象新颖,全文处处扣题行文,但文章含蓄有余而明确不足,应在结尾增加必要的抒情和议论的句子来深化主题。

【答案】(1)B
(2)D
(3)C
【解析】【分析】(1)A.并列谓语用逗号,不用顿号。

“划过,坠落”是句子的谓语。

故A错误。

C.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

或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

“父母的模样”不能“历久弥新”,适用对象错误,故C错误。

D.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不符合语境,应改为“无影无踪”,故D错误。

故选B。

(2)D. 甚至,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

“甚至”是“埋怨”的状语,故应放在“还”前面,“她甚至还埋怨父母不支持她的梦想,只会要求她学习。

”故D错误,选D。

(3)C.第三人称比第一人称更客观,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更直白,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用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好的展开文章的叙述,使文章娓娓道来,不做作,不矫情;以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加突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

本文用第三人称叙述,更客观、真实,表现感恩的主题,故C错误,选C。

故答案为:⑴B;⑵D;⑶C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
⑵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月到中秋
①又是一年中秋时节。

②窗外月光如泻,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纱,显得宁静而又安详。

天上明月如盘,一如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

③天渐渐黑下来。

牛和羊都陆续从田间牵回村子,苦累的庄稼人今天比往常早一些收工了。

漫长的秋收时节,人们起早贪黑的,收了水稻掰玉米,种完芝麻种黄豆,砍过红麻刨红薯。

农活一件接着一件来,真难得歇一口气儿。

秋收大忙时节,每家的壮劳力没日没夜地干活,象是在偿还自己祖祖辈辈还没有还完的债。

④月亮出来了,是一轮满月。

在蓝色的天空和白色的云彩里面,慢慢地移动。

月到中秋,家家的喜气都从大人小孩儿的心眼里冒出来。

每一家都忙着做饭了,屋顶的炊烟在明亮的月光下白白的,在空中弥漫。

村庄开始热闹起来,不时可以听到孩子们的嬉戏声,谁家的收音机里还播放着刘兰芳说的评书《岳飞传》。

⑤一家一户的人们都围在晚饭桌旁边。

尽管物质条件比较差,但是到了中秋,还是要讲个排场。

红烧猪肉端上来了,厚厚的长条形,上面用褐色色素和调味品打点,油腻腻的、喷喷香,比现在的猪肉要香上许多。

自家养的小公鸡也端上来了,接着,乡下的土菜如四季豆啦、洋葱啦、豆芽儿啦、咸鸭蛋啦,也都陆续上齐了。

中秋是乡村的“美食节”,满满一桌子,真是寻常难得吃到的美味!除非家里来了稀客,平时绝不会是这么丰盛的。

主妇从厨房里出来,洗脸洗手然后入座,全家人算是坐齐了。

男劳动力举起酒杯美美地品着,孩子们则急忙伸筷,埋头大嚼,一饱口福。

狗儿乖巧地趴在桌子底下,专注地啃骨头。

喝酒的人耳根开始发热,菜也吃得差不多了,白米饭一碗接一碗地端上桌子。

这时候如果有谁走在小村里,就会闻到整个村子到处都是新稻米和红烧肉的香味儿。

⑥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有的小孩也已溜下饭桌,呼朋引伴,背着大人悄悄地潜伏到谁家的菜地里去了。

以往他们听大人说,八月半的晚上,端一盆水放在菜地里的豆架或辣椒架下,耳朵贴在水面上,侧耳倾听,准能听到月宫里面嫦娥和玉兔的悄悄话儿呢!在娃娃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对这个美好传说的无限向往。

他们叽叽喳喳地挤在菜架子底下,眼睛盯着刚刚端出来的半盆水,屏住了呼吸。

领头的孩子先把耳朵贴到水面,好像并没有听到什么。

别的孩子也一个接一个换着听,还是没有!抬头看看天空中,月亮似乎比黄昏时更高,更圆了,仔细看去,月亮里面影影绰绰的,好像是吴刚在砍桂花树。

失望写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

有个捣蛋包乘别的孩子不备,呼哨一声:“听,有声音了!”话音未落,一抬手,“哗啦”一声,把半盆水就掀翻到菜园里。

大家嘻笑着、骂着,一哄而散,把菜园子踩个乱七八糟。

⑦月亮已经升到高空,蓝白色的天空比平时更显得高远。

村里村外吃过饭的大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各自品评着谁家的红麻长得旺势,谁家的水稻又遭了虫灾。

有的三三两两走出村子,到庄稼地里去散散步,也散散心。

凉风习习,寒蛩等秋虫在愉悦地鸣叫着。

白雾茫茫,露水已经打湿了每一片庄稼的油绿的叶子。

早种的芝麻正在忙着开花,洁白的花朵垂着青露。

仔细倾听,能够听到清脆的“啪嗒”“啪嗒”的露珠落地的声音,更显得几分静谧。

⑧月色如水,村口张家李家,家家都把月饼拿出来一块儿品尝。

每家都是那种大约半斤重的老式月饼,厚厚的、圆圆的、黄澄澄的浸润着油彩。

掰开来,红色的、绿色的甜丝,
无色的冰糖,黄色花生瓣儿,都露出来,让人真想立刻咬上一大口。

孩子们围着大人撺掇起来,大人们假装呵斥孩子,一边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的道理,一边先掰开一半儿递到老人手里。

孩子们有心无心地听着,分得一半块,只顾欢天喜地地跳跃着、品尝着。

老人们用所剩无几的牙齿咀嚼着香喷喷的月饼,阅尽沧桑的脸上写满一生的幸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他们是不是也在思念远方的亲人,祝愿亲人们此时此刻也能够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能够一起赏月,共度良宵!
⑨夜已深沉,月儿更明。

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

(文/一竿烟雨有改动)
(1)选文以“又是一年中秋时节”开头,有何作用?
(2)从文中摘录相关语句,说明作者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

(3)结合全文,简略说说第⑦段中加横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选文结尾说“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庄稼汉们的“希望”是什么?
【答案】(1)点题,交代了写作环境,引出下文对中秋月夜的描写。

(2)从“天渐渐黑下来”、“月亮出来了”、“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月亮已经升到高空”、“夜已深沉”看出作者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是顺叙。

(3)该句勾画出一幅田园生活图景,运用引用修辞方法点明谈话的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4)这希望是丰收,是快乐(优美宁静),是幸福,是小孩的健康成长,是亲人阖家欢乐。

【解析】【分析】(1)文章开头的文句和段落的作用根据文体不同一般有引领下文、铺垫情节、烘托气氛和提出问题等作用,要根据文句与后文的关系判断。

本文开头点题,交代写作环境、引出下文,意对即可。

(2)记叙的顺序有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根据所叙情节发生先后的安排来判断。

本题所示文段是顺序,阅读文本内容,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即可。

(3)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点评生动的字词,或使用的修辞手法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

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

本题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

(4)阅读文本,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可知文本中描绘了人们劳作结束后,小孩们玩乐嬉戏,亲人阖家欢乐的场景,所以希望是丰收,是快乐(优美宁静),是幸福,是小孩的健康成长,是亲人阖家欢乐。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1)点题,交代了写作环境,引出下文对中秋月夜的描写。

(2)从“天渐渐黑下来”、“月亮出来了”、“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月亮已经升到高空”、“夜已深沉”看出作者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是顺叙。

(3)该句勾画出一幅田园生活图景,运用引用修辞方法点明谈话的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4)这希望是丰收,是快乐(优美宁静),是幸福,是小孩的健康成长,是亲人阖家欢
乐。

【点评】对于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

作答时,一般能表述正确的含义即可得分。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一树海棠
①院子里平添了三株梅,无意中,竟见枝上还余有小花清新两三。

微风中,单薄的花瓣轻颤,令我怜爱恡惜。

是的,真是不容易,在这温柔但并不持久的春的舞台上,她还能继续展露她最后那片淡淡的忧伤。

瞬间,我有了一丝微微的感动!
②其实,一直以来,我并不喜欢花,即使喜欢的,也是零星枝头的那种。

小艳疏香最娇软!所以我喜白梅,洁净,清新,小朵两三,玲珑枝头,且每一朵都如同澄澈的水滴,令我在雨天也会无端地产生落梅的怀想。

所以我喜欢荷,清雅,高洁。

一枝一朵,擎天而举,不蔓不枝,独立池中。

不争妍,不刻意,不管好与坏,只在属于自己的一段生命里,做一个完整的自己!
③次日中午,在学校门口。

我坐在车内,外面的天空飘着小雨,我静静地听着车外雨点儿落在车顶上碎碎的声音,像筛子筛落豆子,很是美好。

“好美的花呀,粉色的,红色的……”突然,传来一个嫩嫩的声音,隔着车窗,像来自遥远的地方,却如此生动逼人!
④我猛然想起,这几日学校附近的海棠正开得旺呢,白的粉的红的,每天都这么烈烈地盛放着。

可我虽然每天都要经过这些花树,但都不曾好好留意过她们,在我的眼里,她们都不及梅花,哦,不,正确地说,应该是白梅!即使是梅花,也有开得极其泛滥,极其奢靡,极其张扬的,比如红梅。

曾经有一度,我甚至分不清梅花与桃花的区别,都一样的红艳,都一样的奔放,都一样的蓬蓬勃勃,都一样的恣肆张扬,哪里可寻得一丝傲气?一味冰洁?也许自古以来历代文人骚客附会了梅花太多的意向,使得我对梅花有着一种特别的看法:苍劲的形姿,虬枝横斜,点点花蕊如浓墨点染,团玉娇羞,傲立于冰雪,或血红或净白,遗世而独立。

包括香气也要如王安石所言,“为有暗香来”,这种若隐若现的神秘与高洁,已经根植在我心中。

⑤可如今,公园里梅花种得多了,品种也越来越多,从凌寒的早春一直开到万花争艳。

俨然丢失了我心中“犹有花枝俏”的孤独,丢失了心中那种“她在丛中笑”的清傲。

真的,还不如校门口那一树的海棠来得殷实。

⑥孩子稚嫩的声音飘远了,像花儿娇嫩的花瓣,在微雨中飘落。

我心中突然萌生一种念头,好好看看那一树海棠吧。

下了车,撑起伞,来到花树边,一树的花儿在微雨中迎风微笑,那么的快乐。

那雨滴落在花片的掌心,颤颤地滚动着,像琼玉凝脂,使得本就娇柔的花瓣更加妩媚又怜人了。

强风一吹,薄薄的花瓣带着雨露随风离枝,像鸟儿褪换的细羽,飘忽飘忽,在空中和风儿旋转了一会儿,才悠悠然然地落到了碧绿的草坪上,“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猛然念起易安的《如梦令》,此刻,在这一片浓绿的草地上,平铺这一层薄薄的粉色花瓣,如是应诗应景!
⑦原来,即使一直被我小觑的海棠,也有着她独特的美好!这一刻,我的心中升起一种莫名的感动与羞愧!而且这种感觉,是那样的浓郁。

是为这一地安静、祥和的落花吗?抑或是为刚才那孩子一声生动的欢叫?绝不单单如此。

离开花树,走在路上,心中念起《金刚经》里的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①。


【注释】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指的是人对世俗、对物质的留恋程度;心,指的是人对佛理禅义的领悟。

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留恋,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理。

(1)文章题目为“那一树海棠”,为何作者从梅写起?
(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3)请用原文的话描述第⑥段划线的“绿肥红瘦”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4)第⑦段中作者说:“我的心中升起一种莫名的感动与羞愧”,作者因何“感动”,又为何“羞愧”?
【答案】(1)作者描写梅花的冷艳高洁,是为后文描写海棠作铺垫,因为作者所要描写的海棠树恰与其心中的梅花拥有同样的精神品质。

(2)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渲染凄美的气氛,为后文写微雨中欣赏海棠作铺垫。

(3)强风一吹,薄薄的花瓣带着雨露随风离枝,像鸟儿褪换的细羽,飘忽飘忽,在空中和风儿旋转了一会儿,才悠悠然然地落到了碧绿的草坪上。

(4)感动:海棠花在微雨中依然迎风微笑,不屈服。

在强风中虽然花瓣掉落,却依然展示着娇羞的美丽。

羞愧:羞愧于自己因为主观偏见对海棠花的轻视和不屑。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侧面烘托的重要性。

侧面烘托是用一个或多个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去突出某一主要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起衬托作用的事物居于次要地位,其主要作用就是突出主要事物或某个方面。

本文也不例外,作者描写梅花的冷艳高洁,是为后文描写海棠作铺垫,因为作者所要描写的海棠树的精神品质恰与其心中的梅花相同。

这样就有力地突出了主要事物“那一树海棠”的精神品质。

(2)本题考查描写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外面的天空飘着小雨,我静静地听着车外雨点儿落在车顶上碎碎的声音,像筛子筛落豆子,很是美好”这是典型的环境描写。

作用是渲染凄美的气氛,为后文写微雨中欣赏海棠作铺垫。

这种环境描写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绿肥红瘦”含义的把握。

要求用原文的话来描述。

找到答案区域是作答的关键。

答案就在问题(“绿肥红瘦”词语)的上文。

进行提取即可。

(4)分析一句话的含意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要根据具体语境来谈两个词语的含义。

一问,海棠花在微雨中依然迎风微笑,不屈服;在强风中虽然花瓣掉落,却依然展示着娇羞的美丽,作者因此而感动。

二问,自己因为主观偏见对海棠花曾表示过轻视和不屑,作者因此而羞愧。

此题要根据语句的内涵回答好感动和羞愧的具体原因,切忌脱离语境作答。

故答案为:(1)作者描写梅花的冷艳高洁,是为后文描写海棠作铺垫,因为作者所要描写的海棠树恰与其心中的梅花拥有同样的精神品质。

(2)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渲染凄美的气氛,为后文写微雨中欣赏海棠作铺垫。

(3)强风一吹,薄薄的花瓣带着雨露随风离枝,像鸟儿褪换的细羽,飘忽飘忽,在空中和风儿旋转了一会儿,才悠悠然然地落到了碧绿的草坪上。

(4)感动:海棠花在微雨中依然迎风微笑,不屈服。

在强风中虽然花瓣掉落,却依然展示着娇羞的美丽。

羞愧:羞愧于自己因为主观偏见对海棠花的轻视和不屑。

【点评】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场景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地点;暗示社会环境;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突出形象特点(性格);渲染环境,奠定基调;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发展线索;揭示或深化主旨。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选文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描写雪后的小山?写出了雪后小山的什么特点?
(2)任选一句,品味语言。

①山坡上卧着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

②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舍对济南冬天一往情深,但却将这感情隐藏至深,读者只能从文中感受一二。

B.作者的手法实在巧妙,他没有直接写天气的“暖和”,但是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C.选文不仅写了济南的山,还通过写水藻的绿与天空的蓝衬托出济南的水清澈的特点。

D.最后一段作者从水写到天,以至概括了整个济南,与首段那句“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照应。

【答案】(1)描写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出了雪后小山秀气的特点。

(2)①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古老的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②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冬天水温暖、澄清的特点,表达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3)A
【解析】【分析】(1)从选文第一段中筛选出表示写作顺序的词语,这些词语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由此可以看出这段话的写作顺序是空间顺序。

这段话最后一句概括济南雪后小山的特点,由此可从它的特点是秀气。

(2)这两句话都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首先要辨析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分析这句话写成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

①从“卧”可以看出这两句话把小村庄和雪拟人化,运用拟人的手法,结合语境分析,这句话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古老的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②从“精神”“不忍得”“照个影儿”可以看出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结合语境分析,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冬天水温暖、澄清的特点,表达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3)A从选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老舍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而且这种感情通过写济南雪后的山和水直接表达出来。

BCD理解不正确。

故答案为:⑴描写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出了雪后小山秀气的特点。

⑵①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古老的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②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冬天水温暖、澄清的特点,表达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⑶ A
【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写作顺序的能力及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文章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需要理解各部分的说明内容,然后再根据写作内容判断所使用的写作顺序。

概括文章的内容可从语段中筛选出关键词语。

⑵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赏析句子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

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选择赏析角度和分析表达效果。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总体把握能力,考查阅读散文多方面的能力。

解答此题,一是要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二是要理解重点语句表达的意思,三是要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四是要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答题时,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仔细比对,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采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