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智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
1 绪论、孙武的军事辩证法
2 孔丘的仁学
3 老聃的道论
4 墨子与墨家
5 孟轲的哲学
6 庄周的智慧
7 《周易》的哲学智慧
8 名家的逻辑意识
9 荀况的哲学
10 韩非的法哲学
11 中国佛教哲学概况
12 禅宗的“顿悟”智慧
第一章孙武的军事辩证法
一、孙子其人其书
二、“知胜有五”的整体观
三、“知己知彼”的两点论
四、“奇正相生”的变化观
五、“致人而不致于人”的能动观
六、《孙子兵法》的历史影响
故经之以五事较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

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馀不足之处。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为神纪,人君之宝也。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昔,敌不知其所攻。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

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第二章孔丘的仁学
一、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其人其书
二、“为仁由己”的人生论
n1.“仁”的基本内容
n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颜渊》)
n“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
n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卫灵公》)
n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
2、“仁”的道德意义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卫灵公》)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阳货》)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宪问》)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 (《雍也》)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阳货》)
3、“仁”的实行方式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

”(《学而》)
“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弃〕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 (《里仁》)
4、“仁说”的合理性
“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子罕》)
三、“中庸之道”的方法论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雍也》)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1、“过犹不及”与”执两用中”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其斯以为舜乎!”(《中庸》第六章)
2、“和而不同”与”和为贵”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学而》)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雍也》)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
四、孔子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①孔子建立了与同时代希腊哲学家自然哲学不同的哲学体系,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丰富了世界思想文化宝库。

②孔子提出以修己和安人之道为核心的人道学说为后来儒学的发展确定了基本内容和方向。

③孔子的思想对于中国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经济、文化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④孔子思想传到古代的朝鲜、日本、越南后,成为这些国家当时的指导思想,对其社会生活亦发生重大影响。

第三章老子的道论
一、“道”生万物
二、“自然”“无为”
三、“自知者明”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2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25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4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 《34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35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7章》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64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66章》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


“为无为,则无不治。

”《57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3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 《58章》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42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22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78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36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4章)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63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45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41章)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28章)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67章)
第四章墨子和墨家
一、“义利”统一的价值观
二、“好学而博”的科学观
墨子,名翟,(公元前480――前393年),春秋末战国初的著名思想家。

墨子创立了一个与当时儒家声望势力相近的墨家学派,这个学派在整个战国时代都十分活跃。

墨子所创始和宣传的思想,有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

“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上》)。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墨子·兼爱中》)“必立仪。

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

故言必有三表。

何谓三表?于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墨子·非命上》)
“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贵义》)
“所以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

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墨子·耕柱》)“合其志功而观焉”(《墨子·鲁问》
“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
墨家的逻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认识论,集中于《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通称《墨辩》。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

”(《小取》)
“圜(圆),一中同长也”。

“厚,有所大也”(《经上》),又如说:“无盈无厚”(《经说上》)
他们把久(时间)定义为“弥异时也”(《经上》)、“久,合古今旦暮”(《经说上》)。

把宇(空间)定义为“弥异所”(《经上》)、“蒙东西南北”(《经说上》),空间即达于一切特定空间的总空间。

把运动(动)定义为“域徙也”(《经上》)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的移动,并指出运动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如说“行脩以久”(《经下》),“脩”指远近,“久”指时间。

第五章孟轲的哲学
一、人格论
二、民本论
三、性善论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

” “持其志,无暴其气。

” 《孟子·公孙丑上》
文天祥的《正气歌》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已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孟子·尽心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义,人之正路也。

”(《孟子·离娄上》)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孟子·告子上》)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同上)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失之则死。

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 (《孟子·尽心下》)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 (《孟子·离娄上》)
“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 (《孟子·告子上》)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 (《孟子·尽心上》)
第六章庄周的智慧
一、庄子其人其书
庄子(约前369~约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年青时做过漆园吏。

传说因家贫而借粟于监河侯。

拒聘出任楚相,终身不仕,隐居避世。

庄子曾经拒绝过楚威王的招揽。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
现存《庄子》一书有33篇,一般认为内篇(7)是庄子本人的著作,外篇(15)、杂篇(11)
是其弟子所作。

因此,《庄子》一书可以说是庄子及其学派的著作。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曰:庄子“其学无所窥,然其要归本于老子之言”。

庄子论述哲学思想的形式主要是“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

二、注重相对性的“齐物论”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故为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谲怪,道通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齐物论》)
“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蛆蝍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此),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此),是(此)亦因彼。

彼是(此),方生之说也。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德充符》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秋水》日:“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齐物论》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三追求精神自由的“逍遥游”
《逍遥游》一开始塑造了两个形象,一是鲲鹏,“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九万里”;一是蜩与学鸠,都是一些小虫小鸟,在小树、蓬蒿上面飞来飞去。

前者是道家人物的象征物,它看到广阔的宇宙空间,并能在这个空间里自由飞翔,显示了一种高远的精神境界。

后者是世俗之人的象征物,只看到眼前极狭隘的空间,并以这个狭隘的空间为满足,显示了一种狭隘的精神境界。

庄子嘲笑这些小虫小鸟,“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实在“不亦悲乎!”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齐物论》曾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讲的“逍遥游”是一种理想状态的精神自由,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很多际遇都受自然之“命”所支配。

庄子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德充符》)
他主张“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秋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间世》)。

“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大宗师》)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
《天下》篇:“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终者为友。


庄子把旨在“得道”的精神修养称作“心斋”:
“若一志,无听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以心而听之以气。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人间世》)
《庄子》讲“心斋”,又讲“坐忘”。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大宗师》)
四、“万物皆化”的生死观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

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恍惚茫昧)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天地之间),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

故止也。

”(《至乐》)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故日:通天下一气耳。

”(《知北游》)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槨,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列御寇》)
第七章《周易》的哲学智慧
一、《易经》的哲学观念
(一)关于《易经》之书
(二)《易经》的辩证法萌芽
二、《易传》的哲学思想
1、“自强不息”的人生观
2、“太极两仪”的宇宙观
3、“一阴一阳”的辩证法
郑玄:“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一、(一)
1、《易经》的成书年代
传统的说法是,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

(《汉书? 艺文志》)
2.《易经》的文字和符号
《易经》在总体上由卦名、卦象(卦画)、卦辞、爻象、爻辞几部分所构成。

(二)《易经》的辩证法萌芽
1、关于阴阳的观念
《易传·系辞》在讨论八卦起源时,曾提出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和“远取诸物”。

龟兆说、两性说、奇偶说。

2、关于变易的观念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乾卦、爻辞)泰。

小往大来,吉,亨。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
否。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九五,休否,大人吉。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二、《易传》的哲学思想
《易传》是十篇解释《易经》的著作——《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的总称。

1、“自强不息”的人生观
孔子主张“刚毅”(《论语·子路》),“为之不厌”(《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仁者不忧”(《论语·子罕》)。

《象传》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彖传》提出:“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

”(《大畜卦》)。

《文言》说;“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彖传》说:“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损卦》)“时止则止,时行则行。

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艮卦》)
《彖传》还说:“天地革而四时成。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革之时,大矣哉。


“乐天知命,故不忧”(《系辞上》)
2、“太极两仪”的宇宙观
《易传·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系辞上》说:“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

”“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


“天地姻媼,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系辞下》)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序卦》)
3、“一阴一阳”的辩证法
《象传》说:“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咸卦》)。

“生生之谓易”(《系辞上》)。

“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系辞》)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系辞上》)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下》)
“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系辞上》)。

:“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

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系辞下》)
“水火相息”,“革而当,其…悔‟乃…亡”(《革卦》)
“阴疑于阳必…战‟”(《坤卦》)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
“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谦卦》)
“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
《易传》说:“阴阳不测之谓神。

”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说卦》)
“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系辞上》)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

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系辞下》)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斯矣。

”(《坤卦》)
“天地革而四时成”
第八章公孙龙的逻辑思想
公孙龙(公元前325年-前250年),战国时赵国人,与惠施同为以名辨出名的“辩士”。

当时的辩士所热衷讨论的,主要是逻辑学与认识论问题。

先秦以后,逻辑学衰落,辩士们的著作渐渐散佚,保存下来的也因简牍错乱、文字衍夺、术语特殊而很难读懂。

公孙龙的著作,有《白马论》等五篇保存下来,与一篇公孙龙传记一起合称《公孙龙子》。

“白马非马”这个判断中的“非”宇,按公孙龙所说,实有两重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不是”。

“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

命色者非命形也。

故曰:白马非马”(《白马论》)。

“白马者,马与白也,白与马也。

故曰:白马非马也。

”(白马论》)
“白马非马”说的第二层含义是“白马”异于马。

公孙龙说:“以有马为异有黄马,是异黄马于马也;异黄马于马,是以黄马为非马,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相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

”(《白马论》)公孙龙的《白马论》揭示了一般与特殊差别的一面,这是他的贡献,但他夸大了这一差别,借口一般与特殊有差别而否认一般与特殊的统一,因而导致了错误的结论。

公孙龙更提出了“离坚白”的观点。

他认为,石头的“坚、白”两种性质是分离的。

他认为,一块石头,用眼看,则只“得其所白”,只得一白石;用手摸,则只“得其所坚”,只得一坚石。

感觉白时不能感觉坚;感觉坚时不能感觉白。

所以,“坚”和“白”是相分离的。

他说:“坚未与石为坚,而物兼未与物为坚,而坚必坚。

”(《坚白论》)
公孙龙这种“离坚白”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但并不是无意义的。

“离坚白”所讨论的,包括两
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感觉与客观事物实际情况的关系问题;二是实体与属性的关系问题。

公孙龙发现耳目感官各有所司,不能互相代替。

这就向人们提出了,通过何种方式证明不同感官分别获得的对象的属性,在对象方面,是统一的问题。

公孙龙以显然错误的方式提出了这个问题,起了促使人们解决这个问题的作用。

公孙龙发现“白”色、“坚”性这些性质是许多物所共有的,除了有定所的“坚”与“白”,还应当有无定所的“坚”与“白”,即“坚”与“白”的抽象的概念,认为“坚”、“白”之类的名词所指称的“实”与牛、马之类命形的名词所指称之“实”不同,这就向人们提出了具体名词与抽象名词的关系问题、“实体”与“属性”的关系问题。

尽管公孙龙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陷入了错误,但他提出这个问题,也是对哲学与逻辑学的重要贡献。

第九章荀况的哲学
荀子(约公元前298~前238年),名况,字卿。

赵国人。

战国末期哲学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荀子》32篇。

一、天人观
二、性恶论
三、治政论
一、天人观
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天论》)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

(同上)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

(同上)“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论》)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礼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天论》)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同上)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同上)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天论》)
君子敬其在已者,而不慕在天者。

(同上)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

(《礼论》)
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

(《天论》)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聘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佑)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天论》)
二、性恶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