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中学2017届高考生物模拟试卷(5月份)(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天津市南开中学高考生物模拟试卷(5月份)
一、本卷共六题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2.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一组细胞分裂图象,图中的A、a、B、b、C分别表示染色体.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A.丙细胞一定是次级精母细胞
B.a和B染色体上的基因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
C.甲、乙、丙三个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但只有丙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D.丙细胞产生子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3.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如表:
注:P:脯氨酸;K:赖氨酸;R:精氨酸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替换所致
B.链霉素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基因突变
C.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翻译功能
D.S12蛋白结构改变使其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
4.澳洲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在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这两个物种的形成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B.最初迁移到该岛时,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差别较大
C.花期不同阻碍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
D.若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5.玉米非糯性基因(B)对糯性基因(b)是显性,如图为玉米培育的示意图.染色体缺失片段不影响减数分裂过程,但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雌配子可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属于诱变育种得到的染色体结构变异个体
B.甲与正常糯性玉米进行正反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不同
C.F1非糯性玉米中,含有异常染色体的个体占
D.在F2非糯性玉米的叶肉细胞中,异常染色体的数目最多为2条
6.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B.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二、共4小题,共44分
7.(10分)线粒体的功能由其中的约1000种蛋白质来执行.如图是真核细胞中线粒体蛋白X从细胞质基质转运到线粒体基质的图解,导肽(一般含10~80个氨基酸残基)是该蛋白质一端的肽段,在引导蛋白质进入线粒体基质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定位作用.
注:①Hsp:热休克蛋白,按照分子的大小分为Hsp70,Hsp60等.
(1)组成线粒体前体蛋白X的肽链中,N端特指的是含有游离的﹣NH2一端,则肽链的另外一端应该含有的化学基团是.
(2)线粒体前体蛋白X是由细胞结构中内的基因控制合成,合成部位是.据图可知热休克蛋白的作用是.
(3)据研究,线粒体内的DNA也参与线粒体中许多酶复合物的生物合成,由此可见线粒体属于(填“自主性”“半自主性”或“无自主性”)细胞器.8.(12分)为研究油茶叶片与果实关系对叶片光合作用及果实产量的影响,研究者进行了系列实验.
(1)油茶叶片利用光反应产生的将C3转化为有机物,运输至油茶果实积累,叶片为“源”,果实是“库”.
(2)研究者对油茶植株进行了处理,处理及结果如图1所示.
①进行实验时,Ⅰ、Ⅱ、Ⅲ组要选取相同高度、南面生长的树冠外层枝条作为实验材料,目的是.
②Ⅰ、Ⅱ、Ⅲ组结果表明,库源比(果与叶数目比)越,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越高.
(3)为了探究不同位置源叶片光合产物的分配规律,研究者进一步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2和如表所示.
①研究者用透光性较好的塑料袋套于枝条底端,扎紧、密封袋口,抽出袋中空气,注入浓度为500μmol•mol﹣1的l3CO2和除去CO2的空气.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中13C含量.
②实验结果表明:.
③若需要对图2中的枝叶进行修剪,最好剪去(上枝叶/中枝叶/下枝叶).9.(10分)阿尔茨海默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科研人员为了探究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案,进行了如下研究.
(1)研究发现,患者脑部的神经元数量及神经元之间的(结构)明显减少.进一步研究证实这是由于神经元(填“胞体”、“树突”或“轴突”)内的核糖体上合成的β﹣淀粉样蛋白(Aβ)异常积累而引发细胞损伤导致.科研人员推断这种异常积累可能与Aβ的酶C表达量下降有关.
(2)科研人员提取正常人和患者的神经元DNA,对酶C基因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完全一致,说明酶C基因表达量的改变不是导致.
(3)科研人员分别提取正常人和患者神经元的酶C基因启动子的DNA片段,再分别用具有相同识别序列(CCGG)的HpaⅡ和MspⅠ酶切(但HpaⅡ不能切割甲基化的胞嘧啶).结果显示正常人该DNA片段用MspⅠ切割后产生的片段数目与用HpaⅡ切割后产生的片段数目的差值(大于/小于)患者的相应差值,说明患者细胞中酶C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更高.
10.(12分)凝乳酶是奶酪生产中的关键性酶,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编码该酶的基因转移到了微生物细胞中并使之表达.如图表示EcoRⅠ、BamHⅠ、PstⅠ三种限制酶在质粒和含凝乳酶基因的外源DNA片段上的切割位点.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EcoRⅠ、BamHⅠ、PstⅠ三种限制酶的切割位点分析,该工程中最不适宜用来切割外源DNA获取目的基因的限制酶是,将切割后的质粒和目的基因连接起来需要酶.构建好的重组质粒在目的基因前要加上特殊的启动子,它是识别和结合的部位.
(2)工业化生产过程中,若采用重组大肠杆菌生产凝乳酶,该过程中将目的基因导人大肠杆菌前,常常用处理细胞,使之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的DNA分子的生理状态,这种细胞称为细胞.
(3)研究发现,如果将该凝乳酶第20位和第24位氨基酸改变为半胱氨酸,其催化能力将提高2倍.科学家可以生产上述高效凝乳酶的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是.该生物工程技术对蛋白质结构的设计和改造,必须通过基因来完成,原因是.
2017年天津市南开中学高考生物模拟试卷(5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本卷共六题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考点】7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3G:光合作用的发现史;99: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C2: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1、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用水绵实验: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由此说明了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需要光等.
2、低温诱导与秋水仙素诱导的原理相同,均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3、生长素类似物的功能是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低浓度促进生根,高浓度抑制生根.
4、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解答】解:A、黑暗中,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发现细菌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故说明产生氧气的场所是叶绿体,即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叶绿体类囊体薄膜是亚显微结构,光镜下不能观察到,A错误;
B、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待长出1cm左右不定根时,将其放在冰箱的低温室内(4℃)诱导培养一段时间,后制片观察到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故说明低温可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B正确;
C、探究扦插枝条的最适浓度实验中,0.1~0.5mg/mL等浓度梯度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后,0.5mg/mL组插条生根数最多,只能说明在0.1~0.5mg/mL等浓度内,0.5mg/mL促使生根的作用最大,但不能判断其为促使生根的最适浓度,C 错误;
D、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由于注射活R型菌+加热杀死的S型菌小鼠并发败血症死亡,故说明死S型菌可能含有使R型活菌转化为活S型菌的物质,但不能确定是DNA,D错误.
故选:B.
2.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一组细胞分裂图象,图中的A、a、B、b、C分别表示染色体.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A.丙细胞一定是次级精母细胞
B.a和B染色体上的基因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
C.甲、乙、丙三个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但只有丙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D.丙细胞产生子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考点】47: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61: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分析题图: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因此甲→乙表示有丝分裂;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此甲→丙表示减数分裂.
【解答】解:A、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该细胞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或者第二极体,A错误;
B、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a和B所在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不可以发生交叉互换,B错误;
C、甲为正常体细胞、乙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三个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但只有丙中不含同源染色体,C正确;
D、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C.
3.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如表:
注:P:脯氨酸;K:赖氨酸;R:精氨酸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替换所致
B.链霉素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基因突变
C.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翻译功能
D.S12蛋白结构改变使其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
【考点】7F: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表格可知,野生型的核糖体S12蛋白第55﹣58位的氨基酸序列为
﹣P﹣K﹣K﹣P﹣,而突变型的氨基酸序列为﹣P﹣R﹣K﹣P﹣,即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中一个氨基酸改变,该突变是由于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引起的.【解答】解:A、根据图形可知,核糖体S12蛋白改变,氨基酸的个数没有变,只是赖氨酸脯氨酸,所以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替换所致,A正确;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链霉素不能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定向抗性突变,链霉素仅仅起到选择作用,B错误;
C、分析图表,链霉素能够和野生型的枯草杆菌的核糖体结合,不能和突变型的枯草杆菌结合,说明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翻译功能,C正确;
D、分析表格可知,突变型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为100%,说明S1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D正确.
故选:B.
4.澳洲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在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这两个物种的形成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B.最初迁移到该岛时,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差别较大
C.花期不同阻碍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
D.若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考点】B8: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不要夸大其作用,通过环境的选择将生物个体中产生的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其余变异遭到淘汰.只要基因频率改变,生物就进化,只要生物进化,基因频率一定改变.物种是自然状态下能够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一个物种可能在不同地点和时间形成不同的种群;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解答】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
B、最初迁移到该岛时,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差别不大,B错误;
C、花期不同阻碍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C 正确;
D、环境条件保持稳定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如基因突变等原因,D错误.
故选:C.
5.玉米非糯性基因(B)对糯性基因(b)是显性,如图为玉米培育的示意图.染色体缺失片段不影响减数分裂过程,但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雌配子可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属于诱变育种得到的染色体结构变异个体
B.甲与正常糯性玉米进行正反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不同
C.F1非糯性玉米中,含有异常染色体的个体占
D.在F2非糯性玉米的叶肉细胞中,异常染色体的数目最多为2条
【考点】85: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95: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玉米非糯性基因(B)对糯性基因(b)是显性,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表示该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缺失不影响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
【解答】解:A、甲用X射线处理,发生染色体缺失片段,所以属于诱变育种得到的染色体结构变异个体,A正确;
B、由于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雌配子可育,所以甲与正常糯性玉米进行正反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不同,B正确;
C、甲(B﹣b)与乙(Bb),F1非糯性玉米基因型为BB﹣、Bb和B﹣b,所以含有异
常染色体的个体占,C正确;
D、由于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因此体细胞中只有一条缺失染色体,且叶肉细胞已高度分化,不再进行细胞分裂,所以异常染色体的数目最多为1条,D错误.故选:D.
6.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B.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考点】G4: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1、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解答】解: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A正确;
B、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指生产者总的同化量,③的能量属于②,并且能量②③中的部分能量通过能量①散失,因此无法比较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与生
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错误;
C、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 正确;
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D正确.
故选:B.
二、共4小题,共44分
7.(10分)线粒体的功能由其中的约1000种蛋白质来执行.如图是真核细胞中线粒体蛋白X从细胞质基质转运到线粒体基质的图解,导肽(一般含10~80个氨基酸残基)是该蛋白质一端的肽段,在引导蛋白质进入线粒体基质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定位作用.
注:①Hsp:热休克蛋白,按照分子的大小分为Hsp70,Hsp60等.
(1)组成线粒体前体蛋白X的肽链中,N端特指的是含有游离的﹣NH2一端,则肽链的另外一端应该含有的化学基团是﹣COOH(羧基).
(2)线粒体前体蛋白X是由细胞结构中细胞核内的基因控制合成,合成部位是细胞质中的核糖体(核糖体).据图可知热休克蛋白的作用是与蛋白质的解折叠及重新折叠有关.
(3)据研究,线粒体内的DNA也参与线粒体中许多酶复合物的生物合成,由此可见线粒体属于半自主性(填“自主性”“半自主性”或“无自主性”)细胞器.【考点】16: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7G: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真核细胞中线粒体蛋白X属于蛋白质从细胞质基质转运到线粒体基质,所以合成场所是核糖体.线粒体前体蛋白X是由细胞结构细胞核内的基因控制合成,该分子的肽链一端是含有游离的﹣NH2,则肽链的另外一端应该含有的化学基团是﹣COOH.线粒体内含有少量的DNA也参与线粒体中许多酶复合物的生物合成,由此可见线粒体属于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解答】解:(1)一个肽链中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如果肽链一端是含有游离的﹣NH2,则肽链的另外一端应该含有的化学基团是﹣COOH (羧基).
(2)由图中分析可知:线粒体前体蛋白X是从细胞质基质转运到线粒体基质中的,所以线粒体前体蛋白X是由细胞结构细胞核内的基因控制合成,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据图可知:解折叠的前体蛋白在热休克蛋白Hsp 70和Hsp 60的作用下重新折叠,可知热休克蛋白的作用是与蛋白质的解折叠及重新折叠有关.
(3)据研究,线粒体内含有少量的DNA也参与线粒体中许多酶复合物的生物合成,由此可见线粒体属于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故答案为:
(1)﹣COOH(羧基)
(2)细胞核细胞质中的核糖体(核糖体)与蛋白质的解折叠及重新折叠有关
(3)半自主性
8.(12分)为研究油茶叶片与果实关系对叶片光合作用及果实产量的影响,研究者进行了系列实验.
(1)油茶叶片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 将C3转化为有机物,运输至油茶果实积累,叶片为“源”,果实是“库”.
(2)研究者对油茶植株进行了处理,处理及结果如图1所示.
①进行实验时,Ⅰ、Ⅱ、Ⅲ组要选取相同高度、南面生长的树冠外层枝条作为实验材料,目的是保证各组叶片得到充足且相同强度的光照.
②Ⅰ、Ⅱ、Ⅲ组结果表明,库源比(果与叶数目比)越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越高.
(3)为了探究不同位置源叶片光合产物的分配规律,研究者进一步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2和如表所示.
①研究者用透光性较好的塑料袋套于枝条底端,扎紧、密封袋口,抽出袋中空气,注入浓度为500μmol•mol﹣1的l3CO2和除去CO2的空气.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果壳、种仁中13C含量.
②实验结果表明:中枝叶(与果实距离最近的叶片)光合产物分配到果实中的总量最高(且不同位置源叶光合产物向种仁的分配量均高于果壳).
③若需要对图2中的枝叶进行修剪,最好剪去下枝叶(上枝叶/中枝叶/下枝叶).
【考点】3J: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根据图示1中Ⅰ、Ⅱ、Ⅲ组结果表明,库源比(果与叶数目比)越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越高.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知,中枝叶(与果实距离最近的叶片)光合产物分配到果实中的总量最高(且不同位置源叶光合产物向种仁的分配量均高于果壳).
下枝叶中的果仁的总量较少,因此若需要对图2中的枝叶进行修剪,最好剪去下枝叶.
【解答】解:(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用于三碳化合物
的还原.
(2)①进行实验时,Ⅰ、Ⅱ、Ⅲ组要选取相同高度、南面生长的树冠外层枝条作为实验材料,目的是保证各组叶片得到充足且相同强度的光照.
②根据图示Ⅰ、Ⅱ、Ⅲ组结果表明,库源比(果与叶数目比)越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越高.
(3)①为了检测到C的运输途径,可以标记二氧化碳中C元素,但要排出空气中二氧化碳,以防干扰实验又因为光合产物运输和分配到果实中,因此注入浓度为500μmol•mol﹣1的l3CO2和除去C02的空气.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标记上枝叶、中枝叶、下枝叶时果壳、种仁的13C含量.
②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知,中枝叶(与果实距离最近的叶片)光合产物分配到果实中的总量最高(且不同位置源叶光合产物向种仁的分配量均高于果壳).③根据表格中数据发现下枝叶中的果仁的总量较少,因此若需要对图2中的枝叶进行修剪,最好剪去下枝叶.
故答案为:
(1)ATP和[H]
(2)①保证各组叶片得到充足且相同强度的光照
②大
(3)①果壳、种仁
②中枝叶(与果实距离最近的叶片)光合产物分配到果实中的总量最高(且不同位置源叶光合产物向种仁的分配量均高于果壳)
③下枝叶
9.(10分)阿尔茨海默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科研人员为了探究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案,进行了如下研究.
(1)研究发现,患者脑部的神经元数量及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明显减少.进一步研究证实这是由于神经元胞体(填“胞体”、“树突”或“轴突”)内的核糖体上合成的β﹣淀粉样蛋白(Aβ)异常积累而引发细胞损伤导致.科研人员推断这种异常积累可能与降解(或“分解”)Aβ的酶C表达量下降有关.(2)科研人员提取正常人和患者的神经元DNA,对酶C基因进行测序,测序结
果完全一致,说明酶C基因表达量的改变不是基因突变导致.
(3)科研人员分别提取正常人和患者神经元的酶C基因启动子的DNA片段,再分别用具有相同识别序列(CCGG)的HpaⅡ和MspⅠ酶切(但HpaⅡ不能切割甲基化的胞嘧啶).结果显示正常人该DNA片段用MspⅠ切割后产生的片段数目与用HpaⅡ切割后产生的片段数目的差值小于(大于/小于)患者的相应差值,说明患者细胞中酶C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更高.
【考点】Q2: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D1:神经元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D8:突触的结构;DA: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1、神经元之间的结构是突触,记忆是人的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轴突长而少.
2、提取正常人和患者神经元的酶C基因启动子的DNA片段,再分别用具有相同识别序列(CCGG)的HpaⅡ和MspⅠ酶切(但HpaⅡ不能切割甲基化的胞嘧啶).若患者细胞中酶C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更高,则正常人该DNA片段用MspⅠ切割后产生的片段数目与用HpaⅡ切割后产生的片段数目的差值小于患者的相应差值.
【解答】解:(1)神经元之间的结构是突触,核糖体存在于神经元的胞体内;阿尔茨海默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神经元核糖体上合成的β﹣淀粉样蛋白(Aβ)异常积累而引发细胞损伤导致,所以科研人员推断这种异常积累可能与降解Aβ的酶C表达量下降有关.
(2)科研人员提取正常人和患者的神经元DNA,对酶C基因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完全一致,说明酶C基因表达量的改变不是基因突变所致.
(3)根据“具有相同识别序列(CCGG)的HpaⅡ和MspⅠ酶切(但HpaⅡ不能切割甲基化的胞嘧啶)”、“患者细胞中酶C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更高”,说明:①两种酶具有相同识别序列(CCGG);②正常人体内的胞嘧啶也会发生甲基化.假如“酶C基因启动子的DNA片段”具有5个CCGG序列,甲基化了1个,这样正常人用MspⅠ切割后产生的片段数目(6)与用HpaⅡ切割后产生的片段(5),则两者的差值是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