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赏析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依赖自然 –人们为了渡过各种困难,群居形成原始聚落 –人对自然经常处于感性适应的状态,呈现为亲和的关
系 –原始社会后期,进入原始农业的公社,聚落附近出现
种植场地,房前屋后有了果木蔬圃,客观上接近了园 林的雏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第二阶段——园林经历了由萌芽、成长而臻于旺盛 的过程(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规模宏大 – 不断向民间汲取艺术养分 – 不同时期的数量、规模一定程度上反映朝代盛衰 – 魏晋南北朝以后,皇家园林按其不同的使用情况又可
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2.1.1 大内御苑
• 建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内,距皇居近,便于皇帝 日常临幸游憩。 如,西苑、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慈宁宫花 园。
产生了国家组织和阶级分化出现了大小城市和镇集人对自然界已经有了了解能够自觉地加以开发人对自然处于理性适应状态仍保持着亲和的关系园林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中国古典园林指的是世界园林发展第二阶段上的中国园林体系由中国的农耕经济集权政治封建文化培育成长比起同一阶段上的其他园林体系历史最久持续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是一个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第三阶段工业革命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工业社会背景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和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人们从大自然获得更丰富的物质资源无计划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人与自然早先的亲和关系转变为对立敌斥的关系改良学说自然保护的对策和城市园林方面的探索fl奥姆斯台德城市园林化思想e霍华德田园城市设想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之一
注意 – 风景名胜区、陵园和坛庙的绿化不属于 中国古典园林范畴
五、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2.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3. 诗画的情趣 4. 意境的涵蕴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 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 • 突出体现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
置方面
– 筑山:(叠山与置石)“一拳则太华千寻” – 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一勺则江湖万倾” – 植物配置:以树木为主调
规整式与风景式园林
• 规整式园林:讲究规矩格律、对称均齐,具有明确 的轴线和几何对位关系,着重在显示园林总体的人 工图案美,表现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秩序的自然、 理性的自然。Eg:凡尔赛宫
西亚园林(伊斯兰园林)
• 伊斯兰园林,是以古巴比伦和古波斯园林为渊 源,十字形庭园为典型布局方式,封闭建筑与特殊 节水灌溉系统相结合,富有精美细密的建筑图案和 装饰色彩的阿拉伯园林。伊斯兰园林以幼发拉底、 底格利斯两河流域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为中心,以 阿拉伯世界为范围,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对世 界各国园林艺术风格的变迁有很大的影响力,以印 度、西班牙中世纪园林风格最为典型。
2.1.2 行宫御苑
• 建在都城近郊、远郊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在远离都 城的风景地带,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
如,静宜园、静明园。
静宜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香山。全园结构沿山
坡而下,是一座完全的山地园
• 清康熙年间,就香山寺及其附近建成“香山行宫”。乾隆 十年加以扩建,翌成竣工,改名“静宜园”。
• 全园分为三部分,即内垣、外垣、别垣。内垣在东南部的 半山坡的山麓地段,是主要景点和建筑荟萃之地,包括宫 廷区和古刹香山寺、洪光寺两座大型寺庙,其间散布着璎 珞岩等自然景观。外垣是香山的高山区,面积广阔,散布 着十五处景点,大多为欣赏自然风光之最佳处和因景而构 的小园林建筑。别垣是在静宜园北部的一区,包括有昭庙 和正凝堂两组建筑。
– 背景
• 经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 政治:产生了国家组织和阶级分化,出现了大小 城市和镇集
• 人对自然界已经有了了解,能够自觉地加以开发
• 人对自然处于理性适应状态,仍保持着亲和的关 系
– 园林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 族风格、地方风格
• 中国古典园林指的是世界园林发展第
二阶段上的中国园林体系
– 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回归到亲和的关系
– 生态学建立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理论,并 逐步向社会科学延伸
• 这一阶段园林的发展
–私人所有的园林已不暂主导地位,城市生态系统概念确 立,大量园林城市出现 –园林绿化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创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 统为根本目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园林审美的构思 –建筑、城市规划、园林三者关系更为密切,园林学成为 一门涉及面极广的学科
日本古典园林——枯山水庭园
枯山水庭园是源于日 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 观,多见于小巧、静谧、 深邃的禅宗寺院。
京都龙安寺——“虎负子渡河”枯山水
欧洲园林
• 欧洲园林,又称为西方园林。主要是以古埃及和古希 腊园林为渊源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和英国风景式园林为 优秀代表,以人工美的规则式园林和自然美的自然式园 林为造园流派,思想理论、艺术造诣精湛独到。欧洲园 林覆盖面广,它以欧洲本土为中心,势力范围囊括欧洲、 北美、南美、澳大利亚等四大洲,对南非、北非、西亚、 东亚等地区的园林发展亦产生了重要影响。
香山寺
2.1.3 离宫御苑
• 建在都城近郊、远郊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在远离都城 的风景地带,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
如,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颐和园—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 2.2 私家园林(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
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 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 – 建于城镇的大多为“宅园”,供主人日常游憩、宴乐、
• 4.寺庙在古代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宗教艺术的观 赏对象。寺庙园林的开发,使朝山进香与游览园林胜景结 合起来,起到了以游览观光吸引香客的作用。
• 5.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资助宗教,信徒也往往“竭财以 赴僧,破产以趋佛”。寺庙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具备开 发园林的物质条件。
•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这三大类型 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体、造园活动的主流、园 林艺术的精华荟萃
“囿”的意思是筑垣以设境之界,而于其 中饲养禽兽的场所; “园” 的意思是平整过土地后,四周设置 轻便的围墙,其内有水源浇灌,栽植果树; “圃” 是栽植蔬菜的地域.
4
园林——狭义与广义
从古典园林这个狭义角度看,园林是在一定的地段 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工开辟山水地 貌,遵循艺术规律,运用造园要素,从而构成一个文 化和美学意味、以视觉景观之美、物质功能的游憩、 居住环境。
– 由中国的农耕经济、集权政治、封建文 化培育成长
– 比起同一阶段上的其他园林体系,历史 最久、持续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
– 是一个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风景式 园林体系
• 第三阶段——工业革命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工业社会)
–背景 • 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和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方式, 使人们从大自然获得更丰富的物质资源 • 无计划、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严 重破坏 • 人与自然早先的亲和关系转变为对立、敌斥的 关系
宁寿宫花园(后称乾隆花园)位于北京故宫宁寿宫区的
西北角,建于乾隆三十六年到四十一年,共用六年时间才 完成。是乾隆预为其做满60年黄帝之后归政作太上皇时颐 养休憩而建造。
• 花园布局得体,山石树木、亭台楼阁经营有绪。屋顶类型 力求变化,色彩丰富。总观全园,其叠山的选石与叠置技 巧,花木的艺术形象与配置,文化内涵的充实等等,均称 得上是皇家园林中,小巧玲珑、精湛华丽的不朽之作。整 座花园既有私家园林玲珑秀巧的风貌,又与皇宫华贵富丽 的氛围相协调。
产生原因:
• 1.为“神”的世间宫苑,寺庙园林形象地描绘了道教的“ 仙境”和佛教的“极乐世界”。
• 2.道教的玄学观和佛教的玄学化,导致道士、僧人都崇尚 自然。寺庙选址名山胜地,悉心营造园林景致,既是宗教 生活的需要,也是中国特有的宗教哲学思想的产物。
• 3.两晋、南北朝的贵族有“舍宅为寺”的风尚。包含着宅 园的第宅转化为寺庙,成为早期寺庙现成的园林。
(按园林基址的选择与开发方式的不同)
• 人工山水园
– 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 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 移摹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 多建筑在城镇内,又称“城市山林” – 规模从小到大,内容由简到繁 – 造园所受客观制约少,人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造园手法和园林内涵丰富多彩 – 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
英国自然风景园
• 在18世纪中期,英国 的园林设计中非常流 行中国风。宝塔高50 多米,共十层,八角 形的结构,塔顶的边 缘有龙的图案,整座 塔色彩丰富,为邱园 宁静的南部创造了一 个景点。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为此提供了条件 • 匠师们为了进一步把建筑谐调,融糅于自然环境之中,还
E·霍华德 的“田园城 市”设想
•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 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 。“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 ”
• 第四阶段——二战后
– 经济高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
– 人们追求休闲旅游活动,开始意识到对自然掠夺所导 致的恶果
英国园林与中国园林
• 英国园林与中国园林同为风景式园林,二者都以 大自然作为创作的本源,但又有不同:
英国园林:理性客观的写实,侧重于再现大自然的具 体实感,审美感情则蕴含于被再现的物象的总体之中。
中国园林:感性主观的写意,侧重于表现主体对物象 的审美感受和因之而引起的审美感情,其创作是通过对 大自然及其构景要素的典型化、抽象化而传达给人们以 自然生态的信息,它不受地段的限制,能于小见大,也 能以大见小。
- 改良学说(自然保护的对策和城市园林方面的探索)
F·L·奥姆斯台德(城市园林化思想) E·霍华德 (“田园城市”设想)
F·L·

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

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之一。 美国著名风景建筑师,美 国风景建筑师职业的奠基 人,冠有“风景建筑之父”
斯 台 德
之称,在国际风景建筑界
享有盛誉。
三、世界园林三大体系
• 建筑早于园林是肯定的,不同的地域条件不同 的文化发展背景,对园林的艺术理解也是有差 别的,因而形成了西亚园林、欧洲园林及以中 国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的世界最渊源的三大 园林系统。
东方园林(中国园林)
• 中国园林属于山水风景式园林范畴,是一种以非规则 式园林为基本特征,园林建筑与山水环境有机融合, 自然和谐,浑然一体,涵蕴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林。 由于中国大陆三面环山,一面濒海的独特的地理环境, 我国长期实行的中央集权、礼仪制度和农业本位文化, 文明远远高于世界诸国文化,以泱泱大国自居,小视 四方,中国园林自诞生以后,在自己特殊的国情和历 史文化背景下自我发展。
西亚园林
四、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按照园林基址选择和开发的不同方式,中国古典 园林可以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如果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来加以分类,则主要有 三个类型: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
按照地区加以分类:北方园林、江南园林。(扬 州园林、岭南园林、川西园林)
1,人工山水园与天然山水园
发展、创造了许多别致的建筑形象和细节处理(如亭、舫、 船厅、廊等)
廓如亭
3、诗画的情趣
• 园林是时(文学)与空(绘画)综合的艺术 • 诗情
★ 在园林中以具体形象复现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 ★ 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 ★ 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段使得规划设计颇多类似文学艺术的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中国古典园林变迁史 第三章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 第四章 中国古典园林实例赏析
第一章 绪论
• 一、园林的概念与内涵 • 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 三、世界园林体系 • 四、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 五、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一、园林的概念与内涵
最早是在甲骨文中出现了“囿”“园”“圃”
从现代园林发展角度看,广义的园林已发展成为 更为宽泛且深远的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不仅仅包括 各类公园、城镇绿地系统、自然保护区等,还包括人 类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的活动,集自然生态、生态恢 复、风景与人文、科技、艺术于一体的为人类社会提 供自然生态的、文明的生存环境。
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园林的萌芽状态(原始社会后期)
• 天然山水园
– 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 多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 – 如果选址得当,则能以少量花费获得天然风景之真趣
《园冶》论造园相地,以“山林地”为第一。
2,皇家、私家、寺观园林
(按隶属关系)
• 2.1 皇家园林(古籍里称为苑、苑囿、宫苑、御苑)
– 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以显示皇权至尊 – 在不悖于风景式造景原则的情况下尽量注重皇家气派,
会友、读书,规模不大
– 建在郊外山林风景地带的大多为“别墅园”,供主人 避暑、休养或短期居住,不受城市用地限制,规模比 宅园大
苏州园林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来以山水秀 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 林甲江南”的美称。
• 2.3 寺观园林
– 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 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