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地理—空间定位能力专练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定位能力
(2020·山东济南模拟)读“某大陆东部海岸线示意图”,回答第1题。

1.关于图示区域主要气候类型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雨日多,日照少
B.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C.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解析]该地区位于大陆东岸,再根据经纬度位置可以确定,该地区为澳大利亚东南部,处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只有D选项符合该地区的特征。

[答案] D
(2020·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校高三月考)读某区域年等降水量线图(单位:mm),完成2~3题。

2.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在冬季主要盛行()
A.东北风B.西南风
C.东南风D.西北风
[解析]据图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地中海东岸,为地中海气候。

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该地受盛行西风影响吹西南风,故选B。

[答案] B
3.据图示信息可推断,该区域()
A.地势大致东高西低
B.东、西部地域差异显著
C.最大湖泊为内陆湖
D.降水集中在夏季
[解析]据图无法判断地势高低,A错误;西部沿海为地中海气候,东部为热带沙漠气候,东、西部地域差异显著,B正确;据图可知,湖泊有河流注入也有水流出,最大湖泊为外流湖,C错误;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多,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D错误。

故选B。

[答案] B
(2020·绥棱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图1为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图2示意图1中①②两点之间的地形变化过程(阶段一→阶段三为由早到晚)。

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地形区的形成原因与图中①②之间地形变化原因相似的是()
A.富士山区B.落基山脉
C.东非大裂谷D.墨累—达令盆地
[解析]根据图中经纬网和海陆轮廓可知,西部地形隆起地区,是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的安第斯山。

富士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A项错误;落基山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碰撞,地壳隆起形成的,B项正确;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的,C项错误;墨累-达令盆地是印度洋板块内部的向斜盆地,D项错误。

综合分析,B项正确。

[答案] B
5.与图中③处地势高低变化呈正相关的地理要素是()
A.动物复杂程度B.植被产草量
C.流水侵蚀力度D.岩石风化程度
[解析]根据图2可知,③处地势在逐渐增高,①③之间的山地增高更显著。

随着①③之间地势的逐渐增高,来自太平洋的西风气流逐渐被阻挡,③处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量减少,动物复杂程度、植被产草量、流水侵蚀力度均在下降,A、B、C项错误;而随着降水量减少,干旱加剧,岩石风化程度增强。

故D项正确。

[答案] D
(2020·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月考)下图所示沙漠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 mm,冬季稳定积雪日数为100~160天,积雪深度可达20 cm以上,其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

据此完成6~8题。

6.与其他沙漠相比,图示沙漠区域植被覆盖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A.年均温低,蒸发弱
B.山地降水丰富
C.积雪融水丰富
D.高山冰雪融水丰富
[解析]由图文信息可知,图示沙漠区域位于我国准噶尔盆地,该地降水稀少,但冬季降雪量较大,春季融雪量大,所以植被覆盖率较高,C正确。

[答案] C
7.形成该沙漠冬季稳定积雪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A.大西洋B.北冰洋
C.太平洋D.印度洋
[解析]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沙漠位于我国准噶尔盆地中,冬季稳定积
雪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A正确。

[答案] A
8.该沙漠地区稳定的积雪覆盖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A.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湿度
B.反射太阳辐射,提高大气温度
C.抑制风沙活动,减少初春扬尘
D.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
[解析]积雪覆盖地表,地表反射率增大,地面辐射减弱,降低大气温度,A、B错误;积雪覆盖地表可以抑制风沙活动,减少初春扬尘,C正确;积雪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积雪融化,土壤湿度增大,地表径流增加,D错误。

故选C。

[答案] C
(2020·昆明高三联考)下图示意甲、乙两区域,据此完成9~10题。

9.对两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区域植被覆盖率高,以热带季雨林带为主
B.乙区域植被覆盖率低,以草原和荒漠带为主
C.甲区域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沉积作用强
D.乙区域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水能丰富
[解析]根据图中经纬度进行定位可知,甲区域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乙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甲区域中的铁路线沿河谷分布,可推测出该区域以山地为主,山区地表起伏大,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乙区域中的时令河应位于内陆盆地中,可推测乙区域以盆地为主,河流水能不丰富。

[答案] B
10.据图判断()
A.甲区域聚落是影响交通线布线的主要因素
B.乙区域地形是影响交通线布线的主要因素
C.甲区域交通是影响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
D.乙区域水源是影响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
[解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区域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形对铁路建设影响较大,铁路沿河谷分布,反映该地影响交通线布线的主要因素是地形;乙区域地处内陆干旱地区,水源限制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分布,故在山麓冲积扇的绿洲地区,人口和聚落集中,为方便聚落联系,该区域铁路走向受聚落分布的影响大。

[答案] D
(2020·湖南益阳模拟)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有一部分会被反射回到大气,反射率与下垫面的性质密切相关。

下图示意我国某考察站测得的一年中地表反射率的变化情况(注:图中横坐标时间原点为1月1日)。

读图,完成11~12题。

11.该考察站的地理坐标最可能是()
A.78°55′N,11°56′E
B.69°22′S,76°22′E
C.33°23′N,79°42′E
D.62°12′S,58°57′W
[解析]读图可知,该考察站附近地面反射率的年变化很大,每年10月底至次年2月底约4个月的时间没有测得地面反射率的数据。

综合分析可以推断,当地在每年的10月底至次年2月底约4个月处于极夜期,地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基本为零,因此地面反射率也没有数据。

由此判断该考察站位于北极地区,选择A 项(黄河站)。

B、D两项分别为我国南极中山站和长城站,C项为我国青藏高原上的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

[答案] A
12.7~9月该考察站的下垫面为()
A.冰雪B.苔原
C.灌木D.草原
[解析]黄河站地处北极的斯瓦尔巴群岛,该群岛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
温高于同纬度地区。

该群岛冬季地表被冰川和冰雪覆盖,地面反射率强;夏季时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迅速增强,地面冰雪融化,形成了苔原,地面反射率迅速下降,A项错误,B项正确;黄河站位于极圈内,即使受暖流影响,夏季气温也不会太高,灌木和草难以生长,C、D两项错误。

[答案] B
(2020·吉林长白山高三开学考试)读某区域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
A.大陆西临大西洋,东临太平洋
B.裂谷由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形成
C.大陆中部以平原为主,地势东高西低
D.甲地典型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解析]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分析,图中大陆为非洲大陆南部。

非洲大陆西临大西洋,东临印度洋,A项错误;东非大裂谷是由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的,B项错误;图中大陆中部以高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C项错误;甲地位于非洲南端,为地中海气候,形成的典型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项正确。

综合分析,D项正确。

[答案] D
14.图中洋流()
A.①的形成受西南风影响
B.②使沿岸荒漠带向北延伸
C.③与暖流交汇形成渔场
D.使30°S大陆东岸水温低于西岸水温
[解析]根据非洲南部沿海洋流分布分析:①为西风漂流,其形成受南半球
盛行西风西北风影响,A项错误;②为本格拉寒流,降温减湿,受其影响使沿岸荒漠带向北延伸,B项正确;③为暖流与寒流交汇形成渔场,C项错误;30°S大陆东岸暖流经过,西岸寒流经过,所以东岸水温高于西岸水温,D项错误。

综合分析,B项正确。

[答案] B
下图表示我国某地传统民居,以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围耸起马头墙,墙头高出屋顶,作阶梯状,白墙黛瓦,明朗而素雅。

读图,回答15~16题。

15.马头墙、天井这种民居最可能位于()
A.东北地区B.华北平原
C.西北地区D.江南地区
[解析]结合该民居特点可知,该区域阳光充足,降水丰富,说明其位于南方地区。

[答案] D
16.下列有关这种民居建筑设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天井的主要作用是防晒、通风和排水
B.马头墙能在发生火灾时防止火势蔓延
C.为了抵御风沙和防寒保暖
D.与当地多雨潮湿的环境有关
[解析]我国南方地区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温和,受风沙影响较小。

所以该民居建筑设计不是为了抵御风沙和防寒保暖。

[答案]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